文物鉴赏论文
历史文物申论作文高中

历史文物申论作文高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物。
这些历史文物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文化价值。
中国的历史文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辽宁、河北等地出土的石器和陶器,为研究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古代的青铜器更是中国历史文物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巅峰。
另外,丝绸、瓷器、书法作品等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中国历代帝王建造了许多宏伟的建筑,这些建筑也是我国历史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的古代皇宫——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皇室居住和办公地,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工艺的精华。
另外,故宫、颐和园等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精湛技艺,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
中国的历史文物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也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历史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同时,历史文物也成为了各国学者探讨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保护和传承历史文物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政府加大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修复文物、设置保护区等措施得到了积极推行和实施。
此外,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历史文物的保护与传承,许多人参与到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研究中,使得这些文物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保护和传承。
在保护历史文物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将其应用于文化教育和旅游产业。
借助历史文物,我们可以向世人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
同时,发展历史文物的旅游产业,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中国的历史文物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我们应该加大力度保护和传承历史文物,让这些珍贵的文物充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寿山石雕传统工艺论文(五篇范文)

寿山石雕传统工艺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寿山石雕传统工艺论文一、寿山石雕的传统工艺远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已初具原形,当时的寿山石雕主要用于祭祀,雕工粗糙。
唐代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在种类和雕刻技法上得以丰富。
进入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福州成为了沿海重要城市之一,寿山石雕的发展随着福州的经济的复苏,迈入了新的阶段。
在宋代,寿山石雕已趋于成熟。
传统的寿山石雕刻工艺是纯手工制作,在选石、雕刻和造型上都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受当时文化的熏染,使寿山石雕更具艺术内涵。
传统的寿山石雕制作工艺,每一步都是经过无数次积累和验证的成果,内里蕴含,博大精深。
(一)相石“相”的含义多种多样,其中也有观察的意思,而“相”石也可以称作选石,在古代有关寿山石的文字记载中,把观察、分析寿山石称作“相”石。
古有伯乐相千里马,寿山石亦如是。
相石主要是从寿山石的形状和纹理以及质地来相,其目的是为了雕琢成器。
古代相学认为“富贵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将骨比作寿山石的外形,而容色就好比寿山石的色彩、纹理和质地。
寿山石的外形是雕刻造型的关键所在,一块寿山石的形状如何,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艺术形象。
摸骨,相形,是寿山石雕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相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寿山石的纹理和质地是其最为出彩的部分,也是寿山石的标志所在。
寿山石是火山喷发的热液与地下水中的矿物质综合作用形成的产物,经过上千年的地壳运动,形成了纹理和质地独一无二的珍稀石种。
相石,就是要将寿山石的质地、纹理把握到位,在保持这些天然美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雕琢,在雕刻的时候因材施艺,最大程度的体现寿山石的纹理之美、质地之润。
寿山石的色彩富于变化,层次分明,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相石过程中,色彩最为夺目,古人对于色彩的运用也最为讲究。
古人造器“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白琥礼西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玄璜礼北方”。
寿山石色彩丰富,在处理的时候注重巧色妙用,将色彩的碰撞归于和谐,依循天地至理,展示万物神奇变幻。
以文物为视角的作文

以文物为视角的作文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很少有机会停下脚步,去倾听那些来自过去的声音。
然而,有一类特殊的“使者”,它们静静地待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或者被妥善地收藏在库房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它们就是文物。
说起文物,可能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精美绝伦的书画瓷器。
但对我来说,文物不仅仅是这些华丽的珍宝,更是那些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物件。
就拿我曾经在一个小博物馆里看到的一把梳子来说吧。
那把梳子普普通通,木质的材料已经有些磨损,梳齿也不再那么整齐。
它安静地躺在展柜里,没有璀璨的光芒,也没有华丽的装饰。
但当我凑近去看它的时候,仿佛能看到它曾经被主人握在手中,轻轻地梳理着头发,也许是在一个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梳妆台上,主人对着镜子,精心地打扮着自己,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这把梳子见证了主人的青春岁月,陪伴着她度过了一个个平凡而又温馨的日子。
还有一次,我看到了一双破旧的草鞋。
那草鞋的编织已经松散,草绳也有多处断裂。
可就是这样一双毫不起眼的草鞋,让我想象到了在久远的过去,有一个朴实的农民,穿着它行走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风雨交加,这双草鞋都不曾离开他的双脚,带着他一步步丈量着土地,播种着希望。
文物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们用自己的存在,诉说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有时候,是一枚小小的铜钱,上面的锈迹仿佛在讲述着曾经的贸易往来和市井生活;有时候,是一块残缺的瓦片,能让人联想到古老建筑的兴衰;有时候,甚至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都可能是古人用来记录重要事件的工具。
记得有一回,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件古代的嫁衣。
那是一件红色的绸缎嫁衣,虽然历经岁月,颜色已经不再鲜艳,但上面精美的刺绣依然让人惊叹。
那些细致的针脚,绣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的新娘,在出嫁的那天,穿着这件嫁衣,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步入了新的人生阶段。
这件嫁衣见证了她的喜悦和羞涩,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文物鉴赏论文

观中国钱币博物馆有感我们日常经常要用到钱币,但是却很少去追溯钱币的历史。
古代钱币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古钱币的研究和收藏未曾中断,并且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钱币学。
为了加深对古钱币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的中国钱币博物馆一探究竟。
中国钱币博物馆位于永定门西侧的一处民国时期银行旧址内,整个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为特展厅,二层为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厅,也是我们参观的重点,三层则是中国近代钱币陈列厅。
展品虽然不多,可是件件都不同,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钱币的历史全貌。
在未参观之前,我们认为古代的钱都是以铜铸造,以方孔圆钱为主,但是当我们来到二层展厅时发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长相“奇怪”的钱币,而且它们中的很多钱都是钱币祖先。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贝壳进行简单交易了。
到了春秋以后,金属货币盛行,人们用金属来代替不耐用的贝壳,但仍然将金属铸成贝状。
到后来,有布币、刀币、圆形钱、楚铜贝、楚金币等。
在博物馆内收藏有先秦刀币,各个地区的似铲形布币和燕、齐地区的刀币,还有少量有字的圆形货币。
先秦货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是中国钱币的始祖。
单单是布币,就有十几种,不同地区的布币形状都不相同。
宗周地区有两种铸币分别是空首平肩弧足布及空手斜肩弧足布,透过博物馆提供的放大镜我可以看到上面的字,字体纤细有力,上有少许范泥;晋地区使用的是空首耸肩大布,后期改革将空首布改为平首布,流通使用;而赵地区和魏地区用的都是平首布。
这些布币形似农铲,表面都印有少量文字,但被铜锈覆盖。
燕地区的刀币的种类也不少,分为”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三大类,其来源是模仿当地人佩戴的刀形工具。
在这三种刀中传世量最大的当属明刀。
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是流行于齐地区的五字刀和六字刀,五字刀上刻有”安养之大刀“这五个字,六字刀上则刻有”齐返邦长大刀“这六个字。
这些刀长约20厘米,有一只手掌这么长,柄身有刀环,刀环为圆形,较为规正。
青铜器鉴赏论文

论青铜器鉴赏内容摘要: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
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三大艺术要素形制纹饰铭文关键字: 形制纹饰铭文艺术一,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形表现,是指青铜器的造型艺术。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考虑了如下因素: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柱状足、锥形足、圆足、扁足、方足、兽蹄足……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扉棱、各种鸟兽雕塑……耳、鋬的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或装饰龙头、羊头、牛头、鸟首……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使用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方体等作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形式上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合使用,构成繁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先惊人的智慧。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平衡对称单纯多样刚柔相济静中寓动背离规则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
说商周铜器有—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
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具艺术价值。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

青铜艺术拾隅——关于青铜器的纹饰铭文的欣赏与研究学校:上海财经大学院系/专业:金融学院/10金融实验班姓名:尹笑谈学号:2010113318【摘要】本文正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青铜器的纹饰的类别及各类别的特点,简要介绍了青铜器铭文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色与分类,并总结了隐藏在这些特色背后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整理;第二部分应用第一部分的知识描述和鉴赏了大克鼎的纹饰、铭文和构造;第三部分发表了笔者个人对古物鉴赏应用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铭文大克鼎应用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青铜器大多不是光滑朴素的,它们大多都镌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纹饰与铭文。
其上的纹饰铭文之精美独特,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想象力之丰富,雕刻技巧之高超,锻造技术之精巧成熟。
其中的一些工艺,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难于复制的。
之前我就对青铜器的这些精美构造有些许肤浅的认识并常常感慨祖先之智慧,通过这学期对青铜器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学习以及我针对自身知识要求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我更发现青铜器原来还有这么繁杂的学问。
在此,我将针对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从审美与艺术角度,对我这学期的学习做个小结。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不是这些器物生而就有的,它们始于夏代晚期,而且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虽然动物纹在器物上的表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片中也有刻划,但在青铜器上出现却要更晚一些。
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崛然而起的,而是吸收了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
同样,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青铜器的锻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人物画像纹、火纹等类型。
动物纹中也有许多小类别。
兽面纹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有的还有眉或两耳或爪子。
公共选修课文物鉴赏课论文

题目:以实例分别论述中国古玉器的每种鉴别方法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晚期的文化,以精美的玉石器享誉海内外,由于良渚文化时期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加上当时并没有文字,所以要判定一件器物是否是良渚文化时期的是十分困难的。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鉴别方法。
一、从雕工上鉴别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云雷纹、鸟纹、蚩尤纹等纹饰是依靠钻石刻刀用斜刀刻法断续切刻衔接而成。
对良渚古玉纹饰的细“刻”工艺,现在虽能分为刻、划与雕琢三种类别,但仍发现真品与后仿品中的浅浮雕阴线细工,在痕迹中有的几乎没有两样,其实也不足为怪,因为使用同样材质下,在更改工艺、工具与调控转速后,同样工具都会产生同一效果。
让人更失望是,现在市场中除了玉琮形制与粗加工被忽略外,对于对钻孔各细节再现上述古代原始工艺易如反掌。
从而说明古往今来,凡是人工能够涉及的型制与纹饰问题,即人为制作与仿制技能的体现,就不属于古玉鉴定中的本质问题~为此奉劝同好们,严格把握事物现象与本质上的界限,不能把原始工艺及其迹,当作鉴定中的唯一依据,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鉴。
良渚玉器的工大致分为:1、竹片加沙片状开片、石质和动物皮制工具加沙线状、弧形切割开片;2、竹管上镶石英刀片的管钻、三角形菱形石英钻头锃钻打孔;3、石质工具磨制平凹浮雕;4、石质刻刀和原始石铊刻磨粗直线阴刻线;5、钻石刻刀刻划细直线阴刻线、弧线纹饰;6、竹制、骨质管钻刻划人兽眼部环线;7、动物毛皮对孔外部分进行抛光等过程。
关于开片、研磨、打孔、抛光等工法大家均无太多疑义,这里就不再累述。
着重提一下纹饰刻划的刀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二、从材料上鉴别良渚玉器的取材多为本地区出产,分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和杂玉两大类。
颜色为青绿、湖绿、黄色、黑色等。
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的软玉,一种为未受沁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的料,此种玉料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一种为未受沁为不透明的暗绿色,受沁后沁色五彩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
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
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
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
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1、陶器的发展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3、陶器纹饰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
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初认识
2011053340 王勇由于从小对文物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文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初步认识和深入的。
于是,这学期的文物鉴赏的论文,我想谈一下我对文物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文物的定义和特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
(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这学期,老师主要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艺术品和古文化遗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总称。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
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
公民合法所有的文物,法律允许其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和流通。
中国文物的分类
文物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
我们将在以后分类进行阐述。
可移动文物共分为以下26大类:
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钱币雕塑书画漆器家具科技文物铜镜古籍善本玺印竹木骨角雕刻织绣甲骨文房四宝紫砂器古董钟表景泰蓝鼻烟壶宣德炉砖瓦宝石扇子杂项
文物史迹共分为以下12大项:
人文初始历史古都名城揽胜沙场秋风科技杰作万里长城
建筑精华园林艺术宫观寺堂帝陵名冢直面真品名人遗踪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没有时代的文物是不存在的。
有的文物由于流传及本身原因,时代一时尚难判明,这应属对文物的认识问题,和文物必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是不同的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文物均有产生的时代,这是文物按时代分类的依据。
把同一时代的文物集合一起,把不
属于该时代的文物剔出来,分别集合到与其时代相同的组内,从而可将不同时代的众多文物,以其产生的时代区别开来,达到归类的目的,为进一步研究各个时代的文物打下基础。
在按时代分类时,要注意我国在时代划分方面的情况,如历史时期的文物,在古代一般按朝代划分,不是按纪年划分,当然在研究某一件文物时,要尽可能了解它的绝对年代,在分类中,一般只考虑它的相对年代。
因此,古代文物,一般分为夏代文物、商代文物、周代文物、秦代文物、汉代文物、魏晋南北朝文物、隋代文物、唐代文物、五代十国文物、宋代文物、辽代文物、金代文物、元代文物、明代文物、清代文物。
其中周、汉、魏晋南北朝、宋等时期的文物,还可以历史朝代详细划分。
文物及其保护的意义和影响
2009年巴黎时间25日19时佳士得拍卖行举行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活动。
这一活动引发了中国高度关注,最终圆明园流失文物兔首和鼠首以总价约为二亿元人民币成交。
这件事件引发了我对文物五及其保护的意义和影响的深思。
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迹。
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文物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有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另外一种是物质上的,从精神上来说文物是构成社会群体心理中的潜在组成之一。
它不单激发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影响我们的社会行为。
作为人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群体,一旦形成成熟的文物价值观,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社会的文化生活、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能提高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
从物质上来说文物具有科研的价值与经济效益,人民能从文物了解到古代的生产技术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
人民去看展览目的就是想吸收文物所沉淀下来的历史气息,能够教育下一代,使他们知道中国的历史,而商家举行展览就是为了盈利,这样的商业活动是文物价值的一个侧面反映。
也是文物对于现代社会价值的直接体现。
通过了这样的商业活动能使人民激发起保护文物的情绪。
但是这种一方面对“重要”遗产保护非常重视,另一方面对“普通”遗产破坏又习以为常的现象表明,我们的遗产价值观和保护意识还很不成熟。
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遗产破坏的高危险期,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使得一些文物遗址遭受破坏,一些具有古代建筑特色的建筑物被现代话的高楼大夏所取代,文物保护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保护好历史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物是历史文化研究和现代科技文化创新、发展的依据;历史文物是县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对加强德育教育,以德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并使之传之于后世,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中国文物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我国国家馆藏文物数量太少,不足以佐证我们悠久灿烂的民族史;第二,中国文物流失太多,现在去世界各地的古董市场,都能发现堪称国宝的中国文物被摆在地摊上贱价出售,而且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新出土的文物;第三,中国文物的赝品太多,结果会导致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误读,损害中国文物的国际声誉;第四,国内文物市场疏于管理、杂乱无章。
制假无罪、卖假不罚、专家虚假鉴定、拍卖行“假拍拍假”等现象普遍存在。
小结
通过本学期文物鉴赏的学习,我对文物定义特征,分类及其意义和保护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对我国文物保护现状表示担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号召大家保护文物,保护文化。
(本文相关专业资料来源于百度文库,百度百科以及中国文物网等)2011053340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