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文物鉴赏通识课论文

合集下载

文物欣赏论文

文物欣赏论文

秦始皇陵与秦兵马俑011110222 刘凯涛众所周知,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文物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而且对古代社会发展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谈兵马俑,首先要了解秦始皇。

通过历史书的学习,我大概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秦始皇执政时期的一些作为,我不认为他是一个好皇帝,但同时也承认他确实做出了一些不朽的功绩。

秦始皇,姓赢名政,22岁就支持朝政,39岁称皇帝。

广纳贤才,厉兵秣马,先后攻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六个诸侯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制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集权力与一身,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统一了文字、货币等,建立和完善了统一的帝制政权。

这位伟大的帝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时也留下了几笔抹不掉的污迹。

他修建了万里长城,营造阿房宫等建筑,为了加强专制地位,横征暴敛,连年用兵,大兴土木营造秦陵,同时,焚书坑儒,使中国帝制时代的民族文化蒙受了一场空前劫难。

秦始皇的暴政,终使他的帝国灭亡,前后只有15年的时间。

一座秦始皇陵,就是那个充满血腥和残忍的年代的证据,也是那个创造和辉煌年代的见证。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县城东5公里,南倚骊山,北临渭水。

据书上资料记载,秦始皇陵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园。

陵区以陵墓为主体,地面上有高大的封土,呈腹斗形,园有内外两城,南边的内外城墙尚有局部残存于地表外,其余的只在地下保留了地基,内城中部有一条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夹墙把北区隔成东西两部分,内城的南区,主要为陵墓的封土所占,封土的北侧西部有一大型寝殿建筑基址,封土两侧是铜车马坑。

封土西侧和南侧各有两个大型附墓葬,内城北区西半部建筑基址密集,是寝殿的便殿,北区东部挖出了20多座墓葬。

文物鉴赏 瓷器

文物鉴赏 瓷器

《中外文物鉴赏》课程论文——粉彩瓷器赏析2010051019 10广电冯杨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自己就对文物有很大的兴趣,经常看央视的《鉴宝》栏目,也时常翻阅些关于文物的书籍。

这门课的收获不仅仅是课堂的文物鉴赏知识,还有老师课上提到的很多考古工作以及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经验,让我对这门学科有了更真实更学术的了解,让考古和文物从小说、电视中走了出来。

课上,我们领略了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物质结晶——纹饰古拙、记录大事的先秦青铜器,了解了从陶器到瓷器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作特点及演变;也了解了从中国古代建筑到古典西方建筑;还介绍了玉器文明以及现代“制造古玉”的方式,非常有意思。

其中最感兴趣的当属瓷器了。

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江西景德镇被称为瓷都,其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明净,不褪色。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存世的古代著名瓷器形体优美,釉色鲜亮美观,整体单纯而有变化,精巧而有气魄,堪称美轮美奂。

最喜欢的还是清代康熙晚期出现的的粉彩瓷。

概说粉彩瓷是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

它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搀加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

“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

粉彩的制作工艺是,在烧成的白瓷上勾勒出纹饰图案的轮廓,在轮廓内先用含有氧化硅、氧化砷和氧化铅的“玻璃白”打底,然后按所需颜色在上面绘画渲染,再次入窑烘烧而成。

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作文

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作文

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作文
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
文物鉴赏课是一门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的课程。

传承历史: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通过学习文物鉴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起源、演变和传承。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轨迹。

培养审美能力:文物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和理解文物的艺术特点和风格,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增进文化自信:文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通过学习文物鉴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身份,并培养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增长知识:文物鉴赏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生通过学习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还可以开拓视野,增加对世界各地文化的认知。

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文物鉴赏需要学生仔细观察文物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形状、纹饰、材质等方面。

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对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通过学习文物鉴赏,学生将了解到文物的珍贵性和易受损性。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文物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综上所述,文物鉴赏课的必要性在于传承历史、培养审美能力、
增进文化自信、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培养保护意识。

这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够提升他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为社会的文化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文物初认识2011053340 王勇由于从小对文物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文物的认识也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初步认识和深入的。

于是,这学期的文物鉴赏的论文,我想谈一下我对文物的初步认识和看法。

文物的定义和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辞海》中对文物的解释是:“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一般包括:(1)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2)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5)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这学期,老师主要向我们教授了一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艺术品和古文化遗物。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总称。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部分收藏爱好者,在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玩、艺术品的辩证关系方面还存在着模糊认识。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对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碑刻及各种艺术品等。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

与此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玩和艺术品,应该特指民间收藏的、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的那部分文物。

古代文物鉴赏论文

古代文物鉴赏论文

古代文物鉴赏论文内容提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众多门类、不可胜数的文物。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许多文物年代不明。

真正价值未能揭示,只有通过鉴定,才能判明年代,确定价值。

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价值不都是直观的,许多文化的价值是隐藏于实物遗存的深层结构之中。

鉴定就是揭示文物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价值鉴赏精神发展一.古代文物价值及作用文物作为历史和文明的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兴衰荣辱,以实物的形态积淀着民族的文化蕴藏,是人民群众物化了的精神追求。

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

总的来说,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的作用,是文物价值的具体体现。

文物对社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主要有教育作用、借鉴作用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其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深化的。

文物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文物价值的高低,因而文物的作用也会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深化而变化。

有时同样的文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其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不是改变或降低了它的固有价值,而是增添了新的价值。

这种情况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

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具有时代的特点。

一切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

不同类别的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分别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

各种类别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总的来说,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没有文字记载的人类远古历史,它成了人们了解、认识这一历史阶段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

二.文物的鉴赏文物鉴定就是确定文物的年代、真伪和价值。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

观中国钱币博物馆有感我们日常经常要用到钱币,但是却很少去追溯钱币的历史。

古代钱币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古钱币的研究和收藏未曾中断,并且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钱币学。

为了加深对古钱币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位于西城区西交民巷的中国钱币博物馆一探究竟。

中国钱币博物馆位于永定门西侧的一处民国时期银行旧址内,整个博物馆分为三层,一层为特展厅,二层为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厅,也是我们参观的重点,三层则是中国近代钱币陈列厅。

展品虽然不多,可是件件都不同,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钱币的历史全貌。

在未参观之前,我们认为古代的钱都是以铜铸造,以方孔圆钱为主,但是当我们来到二层展厅时发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长相“奇怪”的钱币,而且它们中的很多钱都是钱币祖先。

早在夏商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贝壳进行简单交易了。

到了春秋以后,金属货币盛行,人们用金属来代替不耐用的贝壳,但仍然将金属铸成贝状。

到后来,有布币、刀币、圆形钱、楚铜贝、楚金币等。

在博物馆内收藏有先秦刀币,各个地区的似铲形布币和燕、齐地区的刀币,还有少量有字的圆形货币。

先秦货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是中国钱币的始祖。

单单是布币,就有十几种,不同地区的布币形状都不相同。

宗周地区有两种铸币分别是空首平肩弧足布及空手斜肩弧足布,透过博物馆提供的放大镜我可以看到上面的字,字体纤细有力,上有少许范泥;晋地区使用的是空首耸肩大布,后期改革将空首布改为平首布,流通使用;而赵地区和魏地区用的都是平首布。

这些布币形似农铲,表面都印有少量文字,但被铜锈覆盖。

燕地区的刀币的种类也不少,分为”针首刀“、”尖首刀“和”明刀“三大类,其来源是模仿当地人佩戴的刀形工具。

在这三种刀中传世量最大的当属明刀。

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是流行于齐地区的五字刀和六字刀,五字刀上刻有”安养之大刀“这五个字,六字刀上则刻有”齐返邦长大刀“这六个字。

这些刀长约20厘米,有一只手掌这么长,柄身有刀环,刀环为圆形,较为规正。

文物鉴赏论文

文物鉴赏论文

越窑瓷器的鉴定与鉴赏摘要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

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

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

关键字越窑瓷器鉴定识别纹饰铭文釉色装烧体胎二、越窑的鉴定越窑分为早期越窑、越窑、越窑仿品识别三个方面。

(一)早期越窑的鉴定(1)造型与装饰艺术。

造型与装饰往往密切联系。

东汉晚期瓷器的造型,多来自原始瓷制品的延续。

主要有:垒、五联罐、钟、虎子、香熏等,井、灶、等冥器制品东汉晚期虎子的造型,基本上承袭了西汉时铜虎子形象。

造型是比较简单,横卧圆筒体,前面向上有一个突出的,微微向上翘的圆形口,背部装提梁,没有虎形装饰(2)胎釉与装烧工艺早期越窑的装烧工艺,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第一,明火迭烧。

第二、泥点间隔支烧。

第三、间隔窑具的支烧。

(3)铭文及纪年器早期越窑器上的铭文,这为我们鉴定提供了直接的可靠的依据。

在接触的制品中,鄞县东汉瓷钟底书“王尊”隶书两字,绍兴东吴瓷灶灶面上书“鬼灶”两字,上虞县东吴虎子上铭(纪年)“赤乌十四年(251)会稽上虞师袁宜作”。

(二)越窑器物的鉴定越窑的鉴定也必须掌握五大要素。

这就是制品的造型与文饰、装饰艺术与方法、釉色与胎体,铭文与款式五个方面。

1、器物造型与纹饰。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

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

碗的造型,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

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个小浅孔,圈足形似玉璧,俗称玉璧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碗。

晚唐时碗的造型,不但延用了玉璧底、大环底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

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

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造型轻巧端雅,线条流利美观。

2、装烧工艺的特点在鉴定中,辨别器物的装烧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窑口,装烧工艺除共性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就越窑的装烧工艺而言,恰恰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可靠的,明显的依据匣烧工艺,有二个明显的特点:(1)早期越窑出现的器内支烧印痕(包括中唐以前),使用匣烧后,从此器内的印痕消失了,使器内光洁美观。

论文(文物鉴赏)

论文(文物鉴赏)

论文物发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051310427张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每当说到文物,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和古老、历史、价值联系到一起,其实文物在更高的高度而言,它是历史与现代的纽带,是现代与古代的文化联系,而文物工作(包括文物发掘、文物复原、文物研究、文物保护等)则是历史与现代之间、传统与现实之间沟通的文化桥梁,文物工作不简简单单地是为了复原古代的物品或者生活场景,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为现代人与古代人更亲近地交流提供机会与媒介。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无论在什么领域,经济这两个字始终牵动着人们的眼球和思想,但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发展核心、根本不是经济,不是政治,而是文化!在个人追求收入增加,官员追求GDP增量的今天,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人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实质,那就是文化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盲目地追求经济的发展、GDP的提高而忽略文化保护,甚至毁坏文化,因为文化是对民族历史全部内容的沉淀、积累,承载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力量,是能够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而文物恰恰是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的最真实、最客观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文物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承载具有无可拟比的地位和作用。

在讨论文物发掘与经济发展得关系之前,我们先明确什么是文物发掘?文物发掘是指为了科学研究,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根据发掘计划,对埋藏文物的地方、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进行调查、勘探和发现、挖掘文物的活动或工作,同时,在我国,文物发掘主要为抢救性发掘,一般不允许主动性发掘。

文物发掘是考古研究的必要手段,是文物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考古研究、历史还原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深层次意义在于文物发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民族对民族历史的认识,加深民众对民族文化更深次的了解,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文物发掘工作更多的意义是社会、思想层面的,但是文物发掘在经济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物发掘与经济发展看似属于两个不相干的领域,实则两者息息相关,关系错综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商学院2014 / 2015学年第二学期考试卷
课程名称:考古与文物鉴赏考试方式:大型作业
班级名称:金融14己班学号:1490810609 姓名:袁文君
简论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与学习感想(80分)
上个学期听寝室里的孩子们说考古老师特别好,再加上自己也经常看《百家讲坛》,所以也就对考古老师特别感兴趣。

所以上个学期结束的选课,我便毫无犹豫的选了您的课。

关于您的《考古与文物鉴赏》的第五章的教学内容的主题是“陶器”。

陶器是史前时期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

中国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制陶过程为水火既济而土合。

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在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研究信息,所以,陶器一直是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视的古代遗物,陶器的发明也是学术界多年来力求解决的重大课题。

您在课上也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关于陶器的知识,例如:
1、陶器的发展
在新石器时代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的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在现代中国有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

2、陶器出土
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

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夹砂。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墨陶、白陶、印纹陶、彩
绘陶器等。

3、陶器纹饰
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例如: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西安出土)。

②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

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葫芦形人面纹彩陶瓶(陕西临潼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4、秦始皇兵马俑
以陶土烧制的兵马群塑,是秦始皇的随葬物品之一。

1974年初春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园外城以东1225米处发掘出土。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在课上我们还看到了很多陶器的图片以及老师去实地考古的图片,这点上实在是让人羡慕,羡慕老师去过那么多的地方。

接下来,我来说说关于这个学期考古鉴赏的学习感想。

首先,大体感觉它真的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

因为我们真的只能用一种欣赏图片的角度看待这门课,因为我们不懂,不懂那些专业的名词,也不懂考古所谓的真正含义,我们没有那些考古的经验和阅历,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考古学家嘴里的心酸苦楚。

我们能看到的感觉到的只有出土文物的高贵与神秘。

但是我们每个人的好奇心仍然会趋使我们去喜欢考古这门课程。

原先的喜欢魏晋南北朝,喜欢邯郸的兰陵王墓,于是带着年轻人的激情与好奇心去了,去看了,但是现实总是会脱离想象,看到的也就是一抔黄土,但是心中的热情未被熄灭,反而感觉更具有历史的意义和神秘色彩了。

研究古代之学,古物和遗迹研究,研究对象是经过人加工过的实物,古代遗迹如窑穴、墓穴,有意识放入墓穴中的陪葬品,或者无意识的丢弃的物品,都是研究的遗迹,遗址是指埋藏于地下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历史遗迹,遗址多是断壁残垣,或者深埋于地下,但是这里都有人类生活过的痕迹。

说到这些,就有一种体现小说境况,那些风尘中的历史文物总带着神秘色彩带给我们无尽遐想,也让我们更爱它了。

最重要的是我在老师您身上学到的一种职业道德和精神,以及那种对考古的热爱。

哪怕课上的人再少,你也会按时上下课,认真上课,用富有激情的话语为我们讲述您的考古经历,每次你说出自己的经历或者是挖出来的文物时那自豪的表情,我会一直记得。

那是你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也是人生的一中极高的追求吧。

我相信我今后的日子里,也会忠实于自己所爱,做一个有责任有意识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