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1、句中拼写错误:句中所拼写的单词与实际要表达的含义不符,或拼音字母拼写有误,造成句意混乱,通常是多音字拼错或元音字拼错的结果。
2、句子结构错误:句子的成分不足、重叠或句法结构错误,会导致句子意思不通顺,不完整或表达模糊。
3、语法错误:语法错误是指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动词的时态、隐性谓语以及其他介词、冠词等的错用。
这种错误会降低作文质量和准确性,严重时会影响句意理解。
4、单复数错误:根据形容词、动词等所含意义和句子构成,合理使用正确的单复数形式,是重要把握语言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错误的存在会给人带来语言记忆上的困惑,影响句子的表达准确性。
5、病句:病句也称为“虚拟句”,是指句意完整,但却因为句式表述不当,使句子表达不够严密,或者句子句式乱了顺序而导致让人无法理解的句子。
6、多余的成分:句中若出现不可缺少的无用成分,就会出现出句意模糊不确定,甚至完全变样,以至于无法表达准确的含义,影响文章整体水平。
7、汉字多余:汉字是我国的国字,但在文章的表述中,如果使用汉字冗余或可以表达的多余的汉字,一定会导致文章层次不够严谨,而影响文章流畅性,有可能降低文章质量。
8、句式乏味:如果句式乏味,就会使文章整体枯燥乏味,不能完整表达论题的思路和主旨,文章的表达会显得木讷枯燥,以致无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9、句子重复: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但是重复句子会导致语言混乱,破坏文章衔接,还可能使文章意思混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和质量。
10、不当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用来帮助人们以正确方式理解句子的重要工具。
不恰当使用标点符号会导致句子书写不清楚,让人无法准确把握句意,严重时会导致句意混淆,无法完全表达句子中的内涵。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学习者掌握这些要点后,一定可以有效提升文字表达能力,认真学习,并加以练习,终究会有收获的。
新的学期马上就要来临,为了大家的学习路上能够一帆风顺,提升文字表达技能,克服十大语文差错就显得尤为必要。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刍议-最新教育文档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刍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法定由国务院语言文字部门负责规划指导、管理监督。
这里涉及的,还不是官方文书,不具有行政效力。
但以《咬文嚼字》的地位、声誉和影响来发布这样的重要资料,尤其是使用“2007年十大”的名义,本应具有专业文献价值,属于重要的科研课题及其成果,彰显其严肃性、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
相关语料的选用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词频统计的计算方法、误差排除、复查办法、分析研究、结果认定,都需要有统计学支持和过程保障。
成果的发布也应该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鉴定。
轻易地给出“出现的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定性结论,简单地排出“十大”,而并无不可或缺的定量分析,恐怕还难以为据。
文中“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等说法,其实自己已经限定了范围,明确无误地不能支持“出现的范围广”的总结论。
“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说法,不容置疑地同“出现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总结论相悖。
而且“每到中秋节时”的说法,不由自主地超出了2007年的时限,因为当年只能有一个中秋节。
文中的一些表述,在语言文字应用上还不够严格,用语失范,表述失准。
试举几例。
一、文称:“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姑且不说通常有无“称谓词”这样的细分类,只是说“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
既然本质上是“名称”,还要说“名称词”吗?非要定义词性不可,说“名词”足矣。
二、文称,“‘家父’ 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
“家父”属于谦辞当无异议。
但在现实生活中,谁见过有人面对自己的父亲叫“家父”的?除了偶尔的自言自语,言语总是一种双边或多边活动,就“称呼”来讲,针对不同对象,措辞不同。
所谓“家父”,一般只是在特定场合下“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现代汉语词典》)。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精简版(2006-2012)45页PPT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八、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成语:望其项背。 “只能望其项背”这类错误用法,不仅出
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也出现在某些知名 作家的笔下。所谓“望其项背”,义为能看 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 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说成“不能望 其项背”“难以望其项背”,或者反问式, 如“怎能望其项背”。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十、《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索 隐派。
近年来“红学”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兴趣, 出版了一批关于《红楼梦》的图书,但在谈 到“红学”流派时,索隐派一再被误为“索 引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 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 事。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09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
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 的金箍便要收紧。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 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州/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
2019年高考,不少考生写汶川大地震时, 用到“震撼”一词,但往往误为“震憾”。 “撼”为手旁,义为以手摇物;“憾”为心 旁,义为心有缺失。两者形近而义殊。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之2019
•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狙击/阻击。 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长三
角狙击赤潮”。两处“狙击”应为“阻击”。 “狙击”和“阻击”同为军事术语,但含义 不同:“狙击”是进攻性的偷袭,“阻击” 是防御性的阵地战。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郝铭鉴表示,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是从大量的读者来信以及通过全国各地的观测点统计而来,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错1:“无间道”当作“无间地狱”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
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
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
但专家认为,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电影取名《无间道》,说的其实却是“无间地狱”。
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
两者意思全然不同。
电影片名的错误使用,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使用差错。
错2:“娈”不是“性侵犯”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
如:“杰克逊娈童案落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
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意思是美好的样子。
而“娈童”则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错3:“碳烧(烤)”还是“炭烧(烤)”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如:“碳烧咖啡”、“碳烤牛排”等。
“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
“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错4:紧箍咒该“念”不该“戴”报纸用语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
我们知道,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
专家表示,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能念不能戴。
错5:“令尊”误成“家父”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某央视节目主持人曾犯过此类差错。
经考证,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其它常见错:错6:地名错误:州/洲。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盘点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盘点:“甄嬛”被几亿人念错东方网12月27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
昨天,《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包含了常读错的字“酵”,也有媒体常会搞混的“酒驾”和“醉驾”,还有明星们经常犯的错,比如大S误用的“贱内”等。
被几亿国人念错的“甄嬛”的“嬛”字(应读xun),因其日常实用性不高最终躲过了“十大”榜单,《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开玩笑说,“人家还要拍第二季,就不泼冷水了。
”一堂“语文公开课”在郝铭鉴看来,每年评选“十大语文差错”就是给全民上一堂语文公开课,看看哪些字用错了、念错了。
对于造成各类“语文差错”层出不穷的原因,在《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看来,这跟现代人的语言态度有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很多人的语言态度粗俗,音不准、形不辨、意不究、典不检;对待语言,很多人觉得趣味至上;传统文化缺失;以及规范意识淡泊。
”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
“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
郝铭鉴昨天介绍说,自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但几十年来,该字一再被念错。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
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
“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
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
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
常用错别字——精选推荐

十大差错分别是: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
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
“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日历上的常见用字错误是:“己醜年”的“醜”。
2009年是农历己丑年,有人以为“丑”的繁体字是“醜”,就在日历中将“己丑年”误为“己醜年”。
容易用错的成语是:首当其冲。
所谓“首当其冲”,义为首先受到冲击,遭遇灾难与不幸,不能理解为“冲锋在前”。
经常误用的量词是:位。
“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量词,它含有敬重意味。
但有些媒体却用其表达“一位罪犯”或“一位贪官”。
“位”也不应用于自称。
影视剧中经常写错的人名是:貂蝉,常被写成“貂婵”。
汉代,人们认为“貂”与“蝉”都是美好的事物,因此用来作美女的名字。
引文容易张冠李戴的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普遍被误认为是唐代名臣魏征的名言。
其实,这是唐太宗在魏征去世的时候说的。
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故里。
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
其实,“故里”指的是故乡、家乡。
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
菜单上经常出现的错误的菜名是:宫爆鸡丁。
其实,正确的写法应是“宫保鸡丁”,它的得名和清代丁宝桢有关。
此人曾官封太子少保,被尊称为“丁宫保”。
网络中最容易混淆的字依旧是:“帖”和“贴”。
帖,音tiě,是写有文字的纸片,名词。
贴,音tiē,是把薄片粘到别的物体上,动词。
时政文章中容易出错的词语是:兴亡周期律。
这个词经常被误写为“兴亡周期率”。
“周期律”是一种规律,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某些特点反复出现。
《咬文嚼字》:100例《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易混字1.哀(唉)声叹气2.按(安)装3.金壁(碧)辉煌4.针贬(砭)5.惨(残)忍6.璀灿(璨)7.检察(查)作业8.为人所不耻(齿)9.一愁(筹)莫展10.精萃(粹)11.看的(得)上眼12.提心掉(吊)胆13.迭(跌)宕起伏14.重迭(叠)15.渡(度)假村16.防犯(范)17.防(妨)碍18.入不付(敷)出19.扶(抚)慰20.一幅(副)对联21.重蹈复(覆)辙22.竹杆(竿)23.卑恭(躬)屈膝24.鬼斧神功(工)25.勾(沟)通信息26.悬梁刺骨(股)27.全神灌(贯)注28.贵(桂)冠29.貌和(合)神离30.迫不急(及)待31.挖墙角(脚)32.不径(胫)而走33.巨(剧)烈34.中恳(肯)35.馈(匮)乏36.兰(蓝)天37.泛烂(滥)成灾38.发楞(愣)39.变本加利(厉)40.再接再励(厉)41.鼎立(力)相助42.权利(力)斗争43.厉(利)害关系44.姐妹俩(两)个45.了(瞭)望46.假期邻(临)近47.另(零)乱48.年令(龄)49.罗(啰)唆50.蛛丝蚂(马)迹51.揭开迷(谜)底52.神密(秘)53.观摹(摩)54.磨(摩)肩接踵55.买那(哪)个好呢56.批(披)露57.水蒸汽(气)58.欠(歉)收59.亲(青)睐60.一肚子委曲(屈)61.鸦鹊(雀)无声62.冰雪熔(融)化63.水乳交溶(融)64.垂头伤(丧)气65.善(擅)自处理66.伸(申)请67.出身(生)在晚上68.寻物启示(事)69.受(授)予奖状70.金榜提(题)名71.品位(味)老师的话72.情况相象(像)73.肖(萧)条74.歪风斜(邪)气75.模形(型)76.反醒(省)77.生活必须(需)品78.弦(旋)律79.眩(炫)耀80.报仇血(雪)恨81.循(徇)私舞弊82.天崖(涯)海角83.沿(延)伸84.流光异(溢)彩85.心心相映(印)86.反应(映)意见87.生死悠(攸)关88.记忆尤(犹)新89.怨天忧(尤)人90.始终不逾(渝)91.世外桃园(源)92.渊(源)远流长93.震(振)奋人心94.截止(至)年底95.因地治(制)宜96.置(质)疑的勇气97.德高望众(重)98.九洲(州)大地《咬文嚼字》公布06年中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新华网上海1月16日电(记者赵兰英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16日公布了2006年中国出现频率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经常用错的称谓词:“”。
“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
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是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
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
不过,佛教当中“无间道”只是信徒修炼的第二个阶段,并无磨难的含义。
“无间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才对应着“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处境。
“”,这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
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将代表中国的“”,错写成了“九洲”。
“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近来新闻中常用“”一词,“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用来表示“性侵犯、猥亵”等意思,例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
但“娈”字是形容词,表示美好的样子,不能当动词用。
最容易混淆的词语是“”和“”。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常用错的成语是“”。
正确的使用是“唇枪舌剑”,形容激烈争辩。
将“烧咖啡”写成“碳烧咖啡”,“炭烤牛排”误写作“碳烤牛排”,全国各地许多餐厅、咖啡馆的招牌、菜单上普遍出错。
计量单位中的常见错字是“”,例如“52液晶彩电”。
但该字已经在1977年被列入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表示。
每逢中秋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海上明月,天涯共此时”被海内外广泛引用,但一半以上的情况会被错写为“海上升明月”。
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而写作“升”字就平淡无味。
这堪称是中国人引用古诗名句的最常见错误。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阅读视界(摘编自《咬文嚼字》年第期)20081。
十大语文差错

xx年度十大语文过失近日xx年度十大语文过失揭晓,xx年的十大语文过失评选标准有3个,分别是典型性、新闻性和广泛性。
下面收集的资料。
欢送阅读参考!!1.航天新闻报道中的读音错误:“载人飞行”的“载”误读为zǎi。
xx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完成一系列载人飞行任务后,顺利返航着陆。
一些播送电视媒体的播音员把“载人飞行”的“载”读作了zǎi,实际上应读作zài。
2.经济新闻报道中的用词错误:“一篮子货币”误为“一揽子货币”。
xx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
不少媒体在报道这那么新闻时,将“一篮子货币”说成了“一揽子货币”。
3.美国总统大选报道中的量词混淆:“任”误为“届”。
xx年11月,唐纳德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获胜,然而新闻媒体的报道却不堪。
有媒体说他中选美国第45届总统,也有媒体祝贺他中选美国第58届总统。
事实上,局部媒体混淆了量词“任”和“届”。
美国实行总统制,每四年举行一次总统选举,总统任满4年为一届。
如果总统在任期内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视为同一届总统。
如果同一人在不连续的数届总统选举中中选,每中选一次就算一任。
据美国历史,特朗普中选的是第58届美国总统,也是第45任美国总统。
4.英国脱欧公投报道中的概念错误:“脱离欧盟”误为“脱离欧洲”。
5.韩国“亲信门”事件报道中的词形错误:“手足无措”误为“举足无措”。
6.娱乐新闻报道中的用字错误:“凭借”误作“凭藉”。
xx年11月26日,冯小刚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获“金马奖”的最正确导演奖。
在报道新闻时,很多媒体都说:“冯小刚凭藉《我不是潘金莲》夺大奖……”“凭藉”是不标准的,正确的写法是“凭借”。
7.娱乐明星的用字错误:“令人指”误为“令人指”。
xx年8月31日,相声演员郭德纲在其个人微博上了所谓《德云社家谱》,全用繁体字书写。
遗憾的是,出现了好几处错误,“令人指”误成“令人指”就是一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家父”、“无间道”、“戴上紧箍咒”、“九洲”、“娈童”、“海上升明月”、“碳烧咖啡”、“吋”、“权力”/“权利”、“唇枪舌战”
昨天,《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这10条差错是从集中收集的500条差错中选出来的,最带有年度特色的、在社会语文生活中意义尤其重大的,很多来自于媒体。
《咬文嚼字》杂志还透露,它们将在全国设立100个监测点,监测全国媒体。
比如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这个差错最典型的案例是朱军在《艺术人生》中的那次主持节目出错,其实许多文化名人的文章中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
随着电影《无间道》迅速走红的佛教词语“无间道”。
现在诸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的用法比比皆是。
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来,“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
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
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报章上常见的搭配错误还有:“戴上紧箍咒”。
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另外,地名中特别容易混淆的字:州/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
“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洲”来加以区别。
“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比如:娈童。
“娈童”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女性玩弄的美少年,其实“娈”是形容词,指“美好的样子”,
而在“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等新闻中,“娈”字一律被误解为了“侵犯、猥亵”等动词含义。
还有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
“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
“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
如:“52吋液晶电视”。
“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还有,权力/权利;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剑”误为“唇枪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