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

合集下载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公布社会语文运用十大差错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今天公布了社会语文运用的十大差错。

这十大差错是:1.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

如:“威力就象一颗原子弹一样”,“象”,应为“像”。

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2.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

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

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

戍,音shù,义为防守,与地支无关。

3.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

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

“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4.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

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

“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

两字音近而义殊。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

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

“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

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

“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与文体无关。

7.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

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

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8.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

如:“王伟先生(收)”。

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收”字并非注释。

9.容易张冠李戴的引文是:“食色,性也”,如:“孔子说‘食色,性也’,至今仍被奉为至理”,“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是告子而不是孔子说的。

10.文史知识常见的错误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最新一览'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最新一览'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最新一览'《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最新一览一、“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2022年,“踔厉奋发”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传横幅中。

“踔厉奋发”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踔”是个多音多义字:读chuō,有跳跃、疾行等义,引申指超越、远胜的样子;读zhuō,有卓然特立之义。

“厉”指振奋;“踔厉”形容精神奋发有为。

“踔厉奋发”还常被误写为“戳力奋发”。

“戳”指用力刺,引申有刺激、指责等义;“戳力”讲不通。

二、“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2022年7月和11月,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先后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形成“T”字基本构型,天宫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把“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曾举办空间站征名活动,核心舱最终被命名为“天和”。

“天和”本指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包蕴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之意,充分彰显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

“天河”则指银河。

三、“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在说到防疫药品时,“连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误为“莲花清瘟”。

其中“连花”二字分别指该药品成分中的连翘和金银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

“连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莲”。

四、数量减少误用“倍”新冠病毒不断迭代,研究人员发现,如今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强,而致病性显著下降。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出现这样的表达: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

“下降四十倍”的说法明显不妥。

“倍”作量词时用在数词后,表示增加的是跟原数相同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某数乘以几,如二的三倍是六。

量词“倍”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而不用于数目的减少。

如果硬要用于数目的减少,减少一倍数值便成为零,如何“下降四十倍”?规范的说法应为:下降到四十分之一。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

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编辑部每年都会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以下是2022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及其解析:
1. “原年人”改为“元年来人”。

2. “引以为戒”误为“引以为鉴”。

3. “连花清瘟胶囊”误为“莲花清瘟胶囊”。

4. “不负众望”误为“不孚众望”。

5.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误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6. “终止”误为“中止”。

7. “二三其意”写成“二三其德”,“发扬”误为“发杨”。

8. “通货膨胀”写成“通货彭胀”,“泄洪”误为“泻洪”。

9. “核酸阳性”误为“核赛阳性”,“德尔塔毒株”写成“德尔塔毒株”,“抗原检测”误为“染原检测”。

10. “针鼹”误为“针眼”,“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说成“长江三角洲一
体化示范区”,“蒋介石故居”说成“蒋介石故园”。

以上差错都是媒体和出版物中常见的,如果您在写作或编辑时犯下这些错误,可以查阅字典或咨询语文老师进行修正。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一、“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2022年,“踔厉奋发”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传横幅中。

“踔厉奋发”的“踔”常被误读为“zhu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踔”是个多音多义字:读chuō,有跳跃、疾行等义,引申指超越、远胜的样子;读zhuō,有卓然特立之义。

“厉”指振奋;“踔厉”形容精神奋发有为。

“踔厉奋发”还常被误写为“戳力奋发”。

“戳”指用力刺,引申有刺激、指责等义;“戳力”讲不通。

二、“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2022年7月和11月,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先后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形成“T”字基本构型,天宫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把“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曾举办空间站征名活动,核心舱最终被命名为“天和”。

“天和”本指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包蕴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之意,充分彰显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

“天河”则指银河。

三、“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在说到防疫药品时,“连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误为“莲花清瘟”。

其中“连花”二字分别指该药品成分中的连翘和金银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

“连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莲”。

四、数量减少误用“倍”新冠病毒不断迭代,研究人员发现,如今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强,而致病性显著下降。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出现这样的表达: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

“下降四十倍”的说法明显不妥。

“倍”作量词时用在数词后,表示增加的是跟原数相同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某数乘以几,如二的三倍是六。

量词“倍”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而不用于数目的减少。

如果硬要用于数目的减少,减少一倍数值便成为零,如何“下降四十倍”?规范的说法应为:下降到四十分之一。

高考语文复习-- 历届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2006-2022(综合版)

高考语文复习--  历届咬文嚼字十大语文错误2006-2022(综合版)

20 20 年 度
20 20 年 度
1.“新冠”的“冠”guān误读为guàn。 2.“戴口罩”误写为“带口罩”。 3.“共渡难关”误写为“共度难关”。 4.“杏林”误为“杏坛”。后世以“杏林”称良医,也指医学界 。“杏坛”现泛指教育界。 5.“宵禁”误为“霄禁”。 6.“挤兑”误为“挤对”。 7.“副作用”误为“负作用”。副”与“主”相对强调的是附带 。 8.误用“叹为观止”形容疫情失控。 9.“科创板”误为“科创版”。
20 15 年 度
20 15 年 度
1.诺贝尔奖报道中的用字错误:“生理学或医学奖”误为“生理学和医学奖 ”。 2.“九三”阅兵式报道中的概念错误:“抗战胜利纪念日”误为“日本投降 日”。 3.“抗战”纪念活动中的用字错误:“罄竹难书”误为“磬竹难书”。 4.APEC会议报道中的概念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误为“亚太经合组织 成员国”。 5.“反腐倡廉”新闻报道中的文字错误:“严惩不贷”误为“严惩不怠”。 6.《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的常见用字错误:“勠力同心”误为“戮力同 心”。 7.名人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身价/身家。 8.足球赛事报道中的概念错误:“发角球”误为“罚角球”。 9.医学报道中的用词错误:“综合征”误为“综合症”。 10.电影片名中的表达错误:《失孤》。
20 10 年 度
20 10 年 度
1.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2.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3.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 4.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5.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 6.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 7.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为“精萃”。 8.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9.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 替汉字数字“〇”。 10.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 每时每刻”使用。

《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2022年十大语文差错”一、“踔厉奋发”的“踔”误读为zhuō。

2022年,“踔厉奋发”频频出现于文件报告、新闻媒体、宣传横幅中。

“踔厉奋发”的“踔”常被误读为“zhu ō”,正确的读法是chuō。

“踔”是个多音多义字:读chuō,有跳跃、疾行等义,引申指超越、远胜的样子;读zhuō,有卓然特立之义。

“厉”指振奋;“踔厉”形容精神奋发有为。

“踔厉奋发”还常被误写为“戳力奋发”。

“戳”指用力刺,引申有刺激、指责等义;“戳力”讲不通。

二、“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2022年7月和11月,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先后完成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形成“T”字基本构型,天宫空间站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把“天和核心舱”误为“天河核心舱”。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曾举办空间站征名活动,核心舱最终被命名为“天和”。

“天和”本指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包蕴天地自然与人类和谐统一之意,充分彰显中国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

“天河”则指银河。

三、“连花清瘟”误为“莲花清瘟”。

在说到防疫药品时,“连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误为“莲花清瘟”。

其中“连花”二字分别指该药品成分中的连翘和金银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以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颗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

“连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莲”。

四、数量减少误用“倍”。

新冠病毒不断迭代,研究人员发现,如今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染性明显增强,而致病性显著下降。

媒体报道相关新闻时,常出现这样的表达:奥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

“下降四十倍”的说法明显不妥。

“倍”作量词时用在数词后,表示增加的是跟原数相同的数;某数的几倍就是某数乘以几,如二的三倍是六。

量词“倍”一般用于数目的增加,而不用于数目的减少。

如果硬要用于数目的减少,减少一倍数值便成为零,如何“下降四十倍”?规范的说法应为:下降到四十分之一。

2006—2010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

2006—2010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

2006—2010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2006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如:大象、形象、景象、印象、气象、象形文字、象声词、象征、想象等;画像、肖像、相像、好像。

“想像”与“想象”通用。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

如:…美容美發中心‟。

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

…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

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10.“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新华网上海12月24日电(记者孙丽萍)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24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007年《咬文嚼字》公布的中国人十大语文错误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

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中曾出现此类错误。

2.“无间道”是常用错的佛教词语。

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

《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文海拾贝《咬文嚼字》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张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编辑部昨天公布了2018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一、重庆公交车坠江报道中的读音错误:“口角”的“角”误读为jiSo«“角”读ju。

时,有较量、比试、竞争之义。

乘客与司机发生“口角”,“角”应读jud二、高校校庆演讲中的读音错误:“鸿鹄”的“鹄”误读为hdo»正确读音是hd。

人们常用"鸿鹄志"比喻远大的志向。

三、“进口博览会”报道中的用字错误:“青睐”误为“亲睐”。

典出三国时期的名士阮籍。

“青”指黑眼珠,“睐”有看的意思。

四、演艺圈风波报道中的用字错误:'‘捅娄子”误为“捅篓子”。

“捅娄子”即捅出漏洞来,常比喻引起乱子、纠纷、祸事等。

五、范冰冰逃税报道中的用字错误:“不知所终”误为“不知所踪”。

“所终”是一个"所”字结构,结构助词“所”加动词“终”构成名词性成分,充当"不知”的宾语。

六、世界杯赛事报道中的不当表达:“争夺冠亚军”。

参加决赛的两支队伍争夺的是“冠军”,而非“亚军”。

七、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中的词语误用:“反击”误为"反戈一击”。

“反戈一击”指掉转枪口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发起攻击。

中国反制美国,是对美国的'‘反各种精彩的片段,当一团团疑雾重重地展现在我眼前时,我既为故事里的侦探着急,又一直拼命地想如何破解谜团。

这时,我总会有一种辛辣的感觉涌上心头。

这些仅仅是百般读书的滋味中的几种。

莎士比亚曾经讲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只有你真正读过了很多书,才能体会到读书的滋味!(指导教师:陈丽华)(摘自《现代教育报》2019年1月4日)51文海拾贝彻节中的中国史•品墨立“誓碑”不杀言官《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登基后的第三年,秘密地刻了一方石碑,安放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面,称之为“誓碑”,用销金黄幔盖着。

宋太祖留下诏命:新天子即位,拜谒太庙完了之后,必须在一个不识字的小太监陪同下,独自进入夹室之中,诵读碑文中的誓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八、最容易被误读的古诗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们普遍认为它描写的是 冬天的景色,梨花开放透露出春天的消息,央视 “青歌赛”上就曾出现这样的理解。其实这两句诗 出自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它们是千古咏雪名句,写的是“胡天八月即飞雪”, 并非实写梨花,也不是形容冬景。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铊” 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 野。这是一个多音字。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 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铊的化合物有毒。 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 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 七、书名或栏目名称最常见的差错是:“精粹”误 为“精萃”。不仅电视台、报纸的时事、文摘栏目 喜欢用“精萃”为名称,连许多书名也跟着犯错。 其实,“精”指经拣选的好米,“粹”指纯净而无 杂质的米,两者并列,引申指提炼出的好东西。而 “萃”常用义为集聚,是动词,如“荟萃”“集萃” 等,没有精华的意思。
十、街头商店用字中常见的差错是:“家具”误为“家俱”。 “具”,义为器具、用具。“家具”即床、柜、桌、凳等家庭用具, 故用“具”。“俱”,义为全、都、一起,如“面面俱到”“与生 俱来”。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副词,两者不容混淆。
2010年十大语文差错
• 一、最容易被写错的成语是:美轮美奂。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美 轮美奂”也成为新闻媒体在相关报道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但其中的“轮” 往往被写成了“仑”或“伦”。美轮美 奂指建筑物高大美观,“轮”的意义是 “高大”。
2006---2011年度
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
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 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故宫“撼”事,令人 遗憾。
六、灾害事故报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泄露/泄漏。媒体在报道 日本核电站时,有的用“泄露”,有的用“泄漏”,前者是用错了 的。“泄露”的对象是机密的信息;“泄漏”则既可以指具体的物 质,也可以指抽象的情报、信息等,使用的范围较广。凡是液体、 气体等的漏出,应当说成“泄漏”。
七、媒体上容易误用的一个称谓是:村长。我国《村民委员会 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其主要领导称“村民委员 会主任”,简称“村主任”。媒体在报道当下农村新闻时,经常把 “村主任”误称为“村长”。这是语言运用中的滞后现象。
• 二、最常被写错的地名是:黄浦江。 “黄浦”和“黄埔”音同形近,人们来自 往把黄浦江错写成“黄埔江”。

• 三、经常被混淆的词是:截止/截至。“截 止”的意思是活动已经停止,一般用于某一 时间之后;用于某一时间之前的应当是“截 至”,如“截至昨日,已有上千人报名”。
• 四、体育报道中经常用错的词是:囊括。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囊括”一 词频频见诸新闻,例如“中国军团在2010 年广州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 首位。”语言文字专家指出,“囊括”的意 思是无一遗漏,只要不是将所有的金牌都收 入囊中,就不能用“囊括”。
• 五、新闻报道中容易用错的词是:侧目。如: “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 令世界为之侧目。”这里的“侧目”应改为 “瞩目”。所谓“侧目”,是指斜目而视, 形容愤恨或者畏惧的样子。
• 六、繁体字容易误认的是:晝。“晝”是 “昼”的繁体字,常被误认作“書”(书) 或“畫”(画)。2010年中央电视台元宵 晚会便把古诗名句“花市灯如昼”误读为 “花市灯如书”。选入某教材的古文名篇 《昼锦堂记》,也被误作《画锦堂记》。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2011年 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 实都应作“光復”。“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 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 “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 九、用汉字数字表示年份时常见的差 错是:以阿拉伯数字“0”代替汉字数 字“〇”。这一差错在2010年出现频 率较高。
• 十、在否定句式中经常误用的词语是: 无时无刻。常常被当成“每时每刻” 使用。语言文字专家指出,“无时无 刻”必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 的意思。而“每时每刻”常与“都” 搭配。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
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 头”。《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 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 人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 拢”。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 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其中的“合拢” 应作“合龙”。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 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 中间接合,叫作“合龙”。“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 不是一回事。
八、在使用计量单位时常见的错误是:把“摄氏度”分开来说成 “摄氏”多少“度”,如“摄氏15度”“摄氏20度”。准确的说法 应是:“15摄氏度”“20摄氏度”。摄氏度是温标的一种,由瑞士 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制定。这是一个法定计量单位,不能随意拆开。
九、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 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 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 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