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刍议-最新教育文档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刍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法定由国务院语言文字部门负责规划指导、管理监督。
这里涉及的,还不是官方文书,不具有行政效力。
但以《咬文嚼字》的地位、声誉和影响来发布这样的重要资料,尤其是使用“2007年十大”的名义,本应具有专业文献价值,属于重要的科研课题及其成果,彰显其严肃性、科学性、准确性、权威性。
相关语料的选用要有典型性、代表性,词频统计的计算方法、误差排除、复查办法、分析研究、结果认定,都需要有统计学支持和过程保障。
成果的发布也应该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鉴定。
轻易地给出“出现的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定性结论,简单地排出“十大”,而并无不可或缺的定量分析,恐怕还难以为据。
文中“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等说法,其实自己已经限定了范围,明确无误地不能支持“出现的范围广”的总结论。
“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说法,不容置疑地同“出现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总结论相悖。
而且“每到中秋节时”的说法,不由自主地超出了2007年的时限,因为当年只能有一个中秋节。
文中的一些表述,在语言文字应用上还不够严格,用语失范,表述失准。
试举几例。
一、文称:“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姑且不说通常有无“称谓词”这样的细分类,只是说“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现代汉语词典》)。
既然本质上是“名称”,还要说“名称词”吗?非要定义词性不可,说“名词”足矣。
二、文称,“‘家父’ 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
“家父”属于谦辞当无异议。
但在现实生活中,谁见过有人面对自己的父亲叫“家父”的?除了偶尔的自言自语,言语总是一种双边或多边活动,就“称呼”来讲,针对不同对象,措辞不同。
所谓“家父”,一般只是在特定场合下“对人称自己的父亲”(《现代汉语词典》)。
2006年2011年各年度的十大语文差错

2006年2011年各年度的十大语文差错2006年——2011年各年度的十大语文差错(2011-12-22 23:19:35)转载▼标签:语文差错分类:图文欣赏《咬文嚼字》公布2011年中国十大语文差错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12月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
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
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
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
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
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
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郝铭鉴表示,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是从大量的读者来信以及通过全国各地的观测点统计而来,具有较大的代表性。
错1:“无间道”当作“无间地狱”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
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
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
但专家认为,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电影取名《无间道》,说的其实却是“无间地狱”。
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
两者意思全然不同。
电影片名的错误使用,造成人们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使用差错。
错2:“娈”不是“性侵犯”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
如:“杰克逊娈童案落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
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意思是美好的样子。
而“娈童”则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错3:“碳烧(烤)”还是“炭烧(烤)”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如:“碳烧咖啡”、“碳烤牛排”等。
“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
“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错4:紧箍咒该“念”不该“戴”报纸用语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
我们知道,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
专家表示,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能念不能戴。
错5:“令尊”误成“家父”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某央视节目主持人曾犯过此类差错。
经考证,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其它常见错:错6:地名错误:州/洲。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盘点

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盘点:“甄嬛”被几亿人念错东方网12月27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自2006年以来,《咬文嚼字》编辑部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纠正国人在当年常犯的“语文差错”,也从一个角度回顾当年的热点事件。
昨天,《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2012年十大语文差错”包含了常读错的字“酵”,也有媒体常会搞混的“酒驾”和“醉驾”,还有明星们经常犯的错,比如大S误用的“贱内”等。
被几亿国人念错的“甄嬛”的“嬛”字(应读xun),因其日常实用性不高最终躲过了“十大”榜单,《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开玩笑说,“人家还要拍第二季,就不泼冷水了。
”一堂“语文公开课”在郝铭鉴看来,每年评选“十大语文差错”就是给全民上一堂语文公开课,看看哪些字用错了、念错了。
对于造成各类“语文差错”层出不穷的原因,在《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看来,这跟现代人的语言态度有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很多人的语言态度粗俗,音不准、形不辨、意不究、典不检;对待语言,很多人觉得趣味至上;传统文化缺失;以及规范意识淡泊。
”今年的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一、在谈论新闻事件时,经常用到“发酵”一词,比如“钓鱼岛争端再次发酵”。
“发酵”的“酵”往往误读成xiào。
郝铭鉴昨天介绍说,自1985年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后,“酵”字统读为jiào,不再读xiào。
但几十年来,该字一再被念错。
二、在报道黄岩岛事件时,媒体多次把“潟湖”误为“泻湖”。
去年日本大地震时,曾把日本地名“新潟”误为“新泻”;今年又把“潟湖”误为“泻湖”。
“潟”音xì,义为咸水浸渍的土地;“潟湖”是浅水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堵阻泻而形成的湖,也指珊瑚礁围成的水域。
黄岩岛的潟湖,属于后一种情况。
因为“泻”的繁体字“瀉”与“潟”形近,导致误读误用。
三、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误为《天堂蒜苔之歌》。
“薹”,是蒜、韭菜、油菜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在中央部分长出的细长的茎;“苔”,是指一类苔藓植物。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十大语文差错
第一,拼写错误:拼写不规范,大小写混用,字母缺省等;
第二,语法错误:标点符号不正确,从句未隔开,位置错误,说话人
口语化,句子没有完整表达意思,重复句式;
第三,句子无逻辑:句子结构不清,前后矛盾,构思不精,句法混乱;
第四,术语搭配错误:搭配词语和句子搭配不当,习惯用法不得当,
词义偏差;
第五,标点使用不规范:“,”、“。
”、“!”等使用不当,漏写
及多写等;
第六,语意不精准:没有使用相应的词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意思
的转换不合理;
第七,重复使用词语:重复使用同一个或几个词语使得句子变得索然
无味;
第八,滥用俗语及简称:使用过多的口头语,成语及简称;
第九,倒装不当:倒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第十,口语习惯使用:口头语使用不当,地道表达缺失,口语习惯难
以识别。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2007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经常用错的称谓词:“”。
“家父”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属于谦辞。
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是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
随着电影《无间道》的问世,原本冷僻的“无间道”频频见诸报纸标题,用来表示失败、痛苦或者灾难。
不过,佛教当中“无间道”只是信徒修炼的第二个阶段,并无磨难的含义。
“无间地狱”或者“阿鼻地狱”,才对应着“永受痛苦、无有间断”的处境。
“”,这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
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将代表中国的“”,错写成了“九洲”。
“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近来新闻中常用“”一词,“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用来表示“性侵犯、猥亵”等意思,例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
但“娈”字是形容词,表示美好的样子,不能当动词用。
最容易混淆的词语是“”和“”。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常用错的成语是“”。
正确的使用是“唇枪舌剑”,形容激烈争辩。
将“烧咖啡”写成“碳烧咖啡”,“炭烤牛排”误写作“碳烤牛排”,全国各地许多餐厅、咖啡馆的招牌、菜单上普遍出错。
计量单位中的常见错字是“”,例如“52液晶彩电”。
但该字已经在1977年被列入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表示。
每逢中秋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海上明月,天涯共此时”被海内外广泛引用,但一半以上的情况会被错写为“海上升明月”。
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而写作“升”字就平淡无味。
这堪称是中国人引用古诗名句的最常见错误。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阅读视界(摘编自《咬文嚼字》年第期)20081。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2011年中国十大语文差错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上海《咬文嚼字》编辑部,12月21日公布了2011年中国出现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这十大语文差错分别是:一、社会影响最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语文专家指出,“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
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最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光复”一词频繁现诸媒体报章。
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把“光復”误写为“光複”。
其实,“復”表示还原、恢复;而“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出现在媒体上的重大知识差错是:2011年也是建党九十周年,但一些媒体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
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工程建设中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不少媒体将事故原因归结为大桥在施工中“过分强行合拢”。
事实上,“合拢”应作“合龙”。
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做“合龙”。
“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最容易读错的金属元素名称是:“铊”。
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咬文嚼字》公布2006-2010年中国十大语文错误

※2011年十大语文差错(2011年12月20日)一、社会影响重大的语文差错是:“捍”误为“撼”。
2011年5月,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赞美词“捍祖国强盛”错成了“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
“捍”是保卫、防御的意思;“撼”是动、摇动的意思。
虽然读音相同,但两个字并不通用。
故宫“撼”事,令人遗憾。
二、简繁体转换中容易混淆的繁体字是:復/複。
2011年出品的电影《辛亥革命》中,多次出现“光複”字样,其实都应作“光復”。
“復”,表示转回来、还原、恢复等义,“光复”的“复”指恢复,故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復”;“複”的本义是有里子的衣服,引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复,如“山重水複”“複印”。
三、建党九十周年时,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知识差错是:把中国共产党党徽上的镰刀与锤头,误说成“镰刀与斧头”。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头代表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共产党依靠的两大基本阶级。
锤头和镰刀交叉的图案,代表工农联盟。
四、在报道工程建设时常见的词语错误是:“合龙”误为“合拢”。
2011年7月,杭州钱江三桥发生部分坍塌事故,有关报道中说,大桥在施工中曾存在“过分强行合拢”的问题。
其中的“合拢”应作“合龙”。
传说天上的龙有吐水的本领,故人们把大坝未合龙时的流水口比作龙口;而把修筑堤坝或桥梁等从两端施工,最后在中间接合,叫作“合龙”。
“合拢”只是靠拢在一起,与“合龙”不是一回事。
五、普遍关注而又普遍读错的一个金属元素是:“铊”。
“铊”是一个冷僻字,因为社会事件中出现了“铊”,从而进入了公众视野。
这是一个多音字。
读tuó时,同秤砣的“砣”;读tā时,则表示一种元素名称,不少人却把它误读成tuó。
铊的化合物有毒。
2011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学生“铊中毒”事件,某些电视主持人在播报有关新闻时,把“铊中毒”读成了“tuó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
发布时间: 2008-3-10 10:16:00 来源:抚州日报·通讯
一、经常用错的称谓词是:家父。
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二、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是:无间道。
如:“陷入了留学无间道”,“面对股市,学会避开无间道”。
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
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
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
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
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三、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是:戴上紧箍咒。
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
”在《西游记》小说中,只要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头上的金箍便要收紧。
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四、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州/洲。
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
“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
“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五、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是:娈童。
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网络惊现娈童犯黑名单”。
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
“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六、媒体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是:权力/权利。
如:“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保障”,“政府干涉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
在这两个例子中,“权力”应为“权利”,“权利”应为“权力”。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七、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是:唇枪舌战。
如:“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谁也没说服谁。
”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
“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八、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是:碳烧(烤)。
如:“碳烧咖啡”“碳烤月饼”“碳烤牛排”,等等。
“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
“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它可以使食物带有独特的芳香;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九、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是:吋。
如:“52吋液晶电视”。
“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977年国家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淘汰了部分计量单位的旧译名用字,“吋”字是其中之一。
在涉及计量单位时,首先要考虑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因故做不到这一点时,必须保证用字规范。
十、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是:“海上升明月”。
每到中秋节时,媒体上常会引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往往把“生明月”误为“升明月”。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