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备好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设计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通过史事,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1945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一、全民族坚持抗战(一)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1.【自主学习】结合课本内容,梳理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梳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国共两党对日变化1.国民党①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用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抗战的背景、起因,探讨胜利的重要因素,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国家意识。
本文将对该教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教学价值与效果。
在教学的引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与抗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到抗战历史的话题中。
同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中国面临的困境,为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在教学内容的呈现部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分组演练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抗战的具体起因和经过。
通过对南京大屠杀、淞沪会战等重要战役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中国人民的困境。
在讲解中,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小故事,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感性,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在教学的拓展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并结合课堂讨论,提出一些问题,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贡献?如何评价国共合作对抗战胜利的作用?如何通过宣传和动员,凝聚全国人民战胜外敌的意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的巩固和拓展部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组活动,如分角色讨论、小剧场表演等,让学生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独立思考的作业,如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理解和评价等,用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通过引入、呈现、拓展和巩固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情感、认知和思维等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中的互动和讨论,学生的历史理解和思考能力将得到有效的培养。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2.面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中国各阶层持怎样的态度?(1)国民党:①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1940年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②顽固派:1941年1月,制造“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①1943年秋天,中央机关在枣园的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
②王震率359旅南泥湾开荒。
3.全民族抗战: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战)阅读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板块二:中共七大1.认真阅读课本105-106中共七大部分,完成表格2.日本投降视频3.日本投降的国际国内背景形势(1)国际: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③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中国军队对日寇发动全面反攻。
出示图片:(1)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2)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3)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战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4.日本投降的过程(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举行。
出示图片:板块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1.合作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4)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5)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第22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近代史,对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认识之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抗日战争的细节和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战争的历史事件比较感兴趣,需要引导他们关注战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历史意义,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六.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战争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包括主要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具体事件,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深远影响。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拓展(5分钟)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找资料和思考,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新统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教学设计

《10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胜利的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2.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1.分析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艺术和智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的努力奋斗。
那么,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起探寻这段光辉的历史。
2.讲授新课活动一: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胜利的意义。
(2)小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有何重要意义?(3)教师小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奋斗的胜利。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和维护了国共合作,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人民不分党派、阶级、民族、地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道路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活动二: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学生阅读教材情境,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
(2)小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6.22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同时加深全班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和理解。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历史图片和地图、教材、笔记本电脑等。
2. 课程平台: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用于发布教学材料、作业和考试成绩。
3. 信息化资源:历史视频资料、抗日战争相关的音频访谈、在线历史数据库和电子书籍等。
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布置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复习抗日战争胜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概述。
b.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学生列举至少三个并简要说明。
c. 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要求学生列举至少两个并简要阐述。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历史学科的四个方面进行设计,以符合新教程的要求。这四个方面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文化素养。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把握抗日战争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在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学会从多元的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教学设计2: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材分析】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求真。
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新体系、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
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每位中学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握历史进程,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明确阶段性的特征,然后再具体到历史史实中。
本单元的内容,讲述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二十四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主要内容是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战略上密切配合,抵抗侵略。
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以游击战为主,在极端困难时坚持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这是近代以来首次完胜的反侵略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与伟大复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重新确立了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课程标准】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1.淞沪会战2.百团大战【教学难点】1.工厂内迁与高校西迁2.抗战胜利的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出示血泪交加的抗战图片师: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篇章一:勿忘先烈,不屈抗争之正面战场师:出示七七事变的图片师:指出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奋勇抵抗。
师:出示材料一:在一九三七年世界上引人关注的国家是中国。
他们与日本在陆、海、空开战,而日本是自机器时代以来总是征服他国的唯一的非白种人民族。
……“中国近来发生的事情,不仅仅构成一个警告,更是一个最后的信号,白种人在远东的统治即将结束。
”--《时代》,1938.1.3师:问题:(1)你觉得《时代》为何选择蒋夫妇为年度人物?生:回答: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成为国际焦点师:问题:(2)依据材料指出西方关注中国抗战的原因是什么?生:回答:日本全面侵华损害了欧美在远东的利益,冲击了华盛顿体系师:出示材料二:……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一九三七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课题《抗日战争的胜利》单元第三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九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能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人民战争的有关史实和苏联、美国等国在战争中的作用;知道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014年2月,全国人大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谁知道这两个日子?你们知道这二个日子的来历吗?通过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谁知道这两个日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阅读课本,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课新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讲授新课说说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有哪些?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中国战场迅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家逐渐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
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课本,小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广播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中、美、苏、英等国代表参加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9月3日,被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近代台湾是什么时候被日本占领?根据哪个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设计者:宁夏银川市第十四中学刘斌
【课程标准】
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最后一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单元分5课讲述自“九一八事变”至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本课是对前四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其作用和地位极其重要。
【学情分析】
1、求知欲强,有学习主动性
2、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都是碎片化知识点
3、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通过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抗战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意义、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