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对太子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太子河流域治理工作总结

太子河流域治理工作总结
太子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是一个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子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为了改善太子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针对太子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加强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
运行管理。
通过对污水处理厂的改造升级和管网的修复,有效减少了污水直排河流的情况,大大改善了太子河水质。
同时,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排污监管,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有效减少了工业废水对太子河的污染。
其次,针对太子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湿地的保护,太子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保护。
同时,加强了对河岸带的管理,保护了太子河流域的生态景观,提升了人们对太子河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相关部门还加强了对太子河流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水质
监测体系和生态环境评估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确保太子河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治理工作,太子河流域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
到了有效保护,人们对太子河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但是,太子河流域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工作还需要持续推进等。
相关部门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太子河流域的治理工作,为保护太子河的生态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太子河流域本溪期沉积相特征

太子河流域本溪期沉积相特征
太子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之一,流经四川省内以西藏为界的大部分地区,本溪期是它的沉积史上的重要阶段之一。
太子河的本溪期沉积物充分揭示了河流域在这一时期的沉积地貌及其进行的历史演变。
本文将重点介绍太子河流域本溪期沉积相特征。
太子河流域本溪期沉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本溪下部和本溪上部。
本溪下部以较为稳定的太子河入口河床为特征,沉积物以砂质为主,沉积后形成了典型的砂滩沉积相。
河流形成滩脊,高低有规律,河流发育稳定,依赖自身演变,造成了各河阶段沉积上的高低变化,本溪下部沉积特征是滩脊状结构。
本溪上部沉积主要集中在太子河泥沙暴动阶段,太子河形成了一个分水交界段,当地河流发育稳定,形成了许多河沟,河流激流和洪水洗蚀改变了河流的地貌风貌,造成了沉积的复杂状态,这一时期的沉积特征是四周覆盖的石和沙砾状结构,太子河流域大部分河流均形成了以滩状为特征的河床。
太子河流域本溪期沉积的研究,为深入探讨两个重要时代之间沉积地貌演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也有益于深入了解太子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及演变历史,以及其活动时期沉积环境。
综上所述,太子河流域本溪期沉积特征主要表现在:1、本溪下
部沉积以砂质为主,形成滩脊状结构;2、本溪上部沉积以河床为主,以滩状为特征的河床,四周覆盖的石和沙砾状结构;3、太子河流域
沉积记录的演变有助于深入了解该流域历史演变及沉积环境。
通过对太子河流域本溪期沉积特征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其古地貌演化及其与洪水洗蚀形成的地貌风貌的理解。
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时期沉积环境的演变及其影响,进而为未来河流域地理建模,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浅述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浅述太子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与环境要素的关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由于全球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猛,目前,世界各国的河流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损害,出现了形态结构破坏、水质恶化及生境退化等一系列生态功能衰退问题,全球河流健康状况的退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危机,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大型底栖动物是河流中分布最广泛的类群之一,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有机物、营养源(如树叶碎屑、藻类等)和更高营养级生物之问的主要连接体,他们对外界胁迫的响应比较敏感,其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的群落结构、物种丰富度、不同功能摄食类群的结构特征以及耐污类群和敏感类群的比例等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水质的好坏,从而可以有效地指示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
功能摄食类群对研究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功能摄食类群的概念最初由Cummins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根据其理论的划分,将大型底栖动物类群划分为以下5个主要的功能摄食类群:(1)刮食者(sc),其主要食物来源是各种固着生活的生物类群,如着生藻类等;(2)撕食者(sh),其主要食物来源是各种凋落物和粗有机颗粒物CPOM,有机物粒径>1 mm); (3)直接收集者(gc),其主要食物来源是收集河底的各种细有机颗粒物((FPOM,指> um且2 组>3组>4组,敏感类群物种数的降低趋势也与1之相同。
EPT 物种数、债翅目物种数、蚌蜕目物:种数、毛翅目物种数、端足目和软体动物物种数也表现为相似的变化趋势,即从上游到下游显著降低,下游区3组和4组问无显著差异,且耐污类、群相对丰度与之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敏感类群镇翅目只在上游区分布较广,其上游区物种数均显二著高于其它3组.物种个体数变化特点为:3组最)高,4组最少.出现此情况是因为3组寡毛类数量众多,而2组则是由于摇蚊科个体数过多所致。
太子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太子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太子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太子河是北京市境内重要的水源之一,也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重要供水来源。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太子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治理太子河流域的水污染是当前和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调查研究与问题分析治理太子河流域的水污染,首先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明确污染来源、类型和分布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太子河流域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污染太子河流域沿岸有不少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没有严格的污染防治设施,或者设施过时、维护不当,导致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和排放。
此外,一些企业也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未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许可就擅自排放污染物。
2. 农业污染农业是太子河流域的重要行业,但同时也是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由于缺乏规范的污染防治措施,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等污染物被大量排放到水体中,严重危害了太子河流域的水质。
3. 生活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太子河流域周边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生活污染也日益严重。
居民的生活用水、洗涤、垃圾处理等活动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地排入太子河流域,导致水质的恶化。
二、治理方案制定治理太子河流域的水污染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根据调查和问题分析的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针对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环境污染行为,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严格处罚,确保污染源头得到有效控制。
2. 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对于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的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活动,应该加强改造和建设,建立健全的污染防治责任制,确保污染物得到有效的处理和排放。
3.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降低企业的污染排放量。
辽宁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耐污值及水质评价

摘 要 :根据 采 自辽 宁省 河流 、水库、湖泊及 河口湿地 水体的 2 0 9个 大型底栖 无脊椎 动物样本 ,以及文献记 载数
据 ,依据其 系统发 育、亲缘关 系和相 同栖 息地环境等进行推 算 ,确定 了辽 宁省 大型底栖 无脊椎动物耐 污值 3 3 2个。利 用上 述耐污值并结合 B I指数法对辽 河、浑河、太子河流域 内 2 0个采样点所获得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数据进行 分析 与评 价 ,结果显示各河流上游段水质 良好 ,中下游河段 水质较 差。
CL C n u mb e r : X8 2 6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 由软体动物、水生 昆虫 、甲壳动物及环节动物组成 ,由于他们形体
较大 ,分布广泛 ,生活周期较长 ,易于识别 ,对 污染敏感且缺乏强有力的回避能力 ,故常被用来 作为评价水质的指示生物“ 。耐污值最先 由德国 科 学家K o l k w i t z 和M a r s s o n 提 出 ,并应 用于水 质
生物评价 。 目 前在美国 ,E P A 已建立 了适合西北 部 、中西部、东南部 、上中西部和沿大西洋中部
海岸5 个地区使用的底栖动物耐污值唧 。近年来 , 我国也相续开展 了应用耐污值评价水质的研究 , 如王建 国等 】 庐山地 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耐污
K e y wo r d s : L i a o n i n g P r o v i n c e ; L a r g e B e n t h o n i c I n v e r t e b r a t e ; T o l e r nc a e V a l u e ; B I I n d e x ; Wa t e r Q u a l i t y E v a l u a t i o n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环境》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训练及解析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流域景观格局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太子河山区段为例

Wu Ho n g b i n 。 , T i a n Z i q i a n g 2
( 1 . We n z h o u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S h a n x i H y d r o — c o mp l e x , We n z h o u 3 2 5 0 0 0 , C h i n a ;
以 太 子 河 山 区段 为例
吴红斌 ,田 自强
( 1 . 温州市珊 溪水利枢纽管理局 ,浙江
温州 3 2 5 0 0 0 ;2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 0 0 0 1 2 )
摘 要 :为研 究太子河 山区段 大型底栖动物群 落结构与陆地 景观 因子之间的相互关 系,以水生态调查和遥感解译数 据 为基础 ,采用主成分 分析 和 回归分析 的方法分析 了景观 格局指数 与大型底 栖动物群 落结构指 数的关 系,结果表 明 : 大型底栖动 物的物种数 、E P T 科级分类 单元 数 ( 蜉蝣 目、祯翅 目、毛翅 目)和A S P T指数与景观聚集度指数 、最大斑块 指数 、连通 度指数呈显 著正相关 ,与景观 香农 多样性指 数、分 离度指数 、景观形状指数 呈显著 负相关 。研 究结果反 映 了流域景观 斑块的破碎化 和人为干扰会 对底栖动物群 落结构产生 负面影 响 ,可 以指导 以保 护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 落为 目标的流域景观格局优化 。 关 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景观格局 ;群 落结构 ;山 区河流 中图分类号 :X1 7 1 文献标 志码 :A D O I : 1 0 . 1 6 8 0 3 / j . c n k i . i s s n . 1 0 0 4 — 6 2 1 6 . 2 0 1 7 . 0 4 . 0 1 8
太子河流域鱼类功能群结构与多样性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太子河流域鱼类功能群结构与多样性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李丽娟;张吉;吴丹;殷旭旺;徐宗学;张远【摘要】研究河岸带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流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河岸带管理和河流生态系统修复至关重要.研究了太子河河岸带的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用地、森林耕作用地、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和鱼类功能群的关系,结果表明:栖息地质量参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内具有显著差异,森林用地区电导率、总溶解固体、淤泥和底质含沙量比例的平均值均较低,分别为(105.05 μs/cm、80.38 mg/L、65.00 mL和0%),底质类型以石块为主;耕作区的水深、流量和淤泥的平均值均是最高(186.83 m、80.11 m3和5333.33 mL),底质类型以沙质和淤泥为主.太子河流域鱼类功能群划分为5种类型(18个亚类),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内具有差异显著,森林用地内的鱼食性、石块栖功能群、昆虫食性和黏性卵功能群的比例最高;森林耕作用地内的植食性和底层栖功能群的比例最高;耕地内的沙栖功能群、中下层栖功能群和筑巢产卵功能群的比例最高;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淤泥栖功能群、耐污种、中下层栖功能群和杂食性功能群的比例最高.研究显示,栖息地评价得分高、栖境复杂的区域其个体数量较高,而栖息地得分低、底质类型以淤泥为主的区域其个体数量较低.%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on river biota is important for riverbank management and river ecosystem restoration.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use change and the functional groups of fish communities,40 sample sit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aizi RiverBasin,China,in May 2012.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ominant species of fish in the Taizi River Basin were Phoxinus lagowskii,Nemachilus nudus,Abbottina rivularis,and Zacco platypus,which accounted for34.6%,5.3%,5.4%,and 7.3% of the total fish,respectively.In addition,weobserved some rare species such as Lampetra morii,Huigobio chinssuensis,and Hypseleotris swinhonis.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dissolved oxygen,index of substrate (IOS),electric conductivity,total dissolved solids,habitat evaluation score,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had stronger effects on the whole fish community than water pH,velocity,flow,and depth.One way ANOV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land use types.In sample sites with forest land use type,conductivity,total dissolved solids,and sediment sand composition were 105.05 μs/cm,80.38 mg/L,65.00 ml,and 0.00,respectively,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other sample sites.Water depth,flow rate,and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silt were highest in sample sites with farmland as main land use type,which were 186.83 m,80.11 m3,and 5333.33 mL,respectively.Functional groups of fish wer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18 subcategories),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land use types.The percentages ofpiscivores,stones,feeding insects,and sticky eggs were highest in sample sites with forest as main land use type,whereas the percentages of herbivores and their underlying functional groups were highest in the forest and farmland mixing zone.The percentages of sand,middle water layer,and nesting functional group were higher in sample sites with farmland as main land use type,and the percentages of silt,tolerance to pollution,lower water layer,omnivorous species were higher in sample sites with urban as main land use type.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fis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habitat quality and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oughness of sediment type.Different types of land use can lead to changes in the water environment,which in turn can result to changes in the functional groups of fish communities.The habitat quality of forest lan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orest and farmland was the best at maintaining the integrity of fish communitystructure.Therefore,for land use planning,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forest lan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forest and farmland.【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7(037)020【总页数】12页(P6863-6874)【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功能群;环境因子;鱼类;群落结构【作者】李丽娟;张吉;吴丹;殷旭旺;徐宗学;张远【作者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辽宁省水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大连116023;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流域水生态保护技术研究室,北京100012【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密集的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河流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特别是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严重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中的水文过程、水环境承载力以及水环境质量,使得河流生境栖息地质量受到严重威胁[1-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r o v i n c e , S h  ̄ i a z h u a n g 0 5 0 0 8 0 , C h i n a ;3 . Na n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 E n v i r o me n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o f t h e Mi n i s t r y o f E n v i r o me n n t a l
翅 目和 毛翅 目物种 为 主 , 摇 蚊 科 相对 多 度有 所 下 降. j b 支 主要 的功 能摄 食类 群 是 直接 收集 者和 过 滤 收集 者, 刮 食 者和 捕食 者 较少 , 撕 食者 几 乎没 有, 南 支各 类功 能 摄食 类群 均 有 出现, 直 接收 集者 和 刮食 者较 多 . 太 子河 南 、 北支 的水温 、 p H值 、电导、 悬 浮物( s s ) 、 总 溶解性 固体( T DS ) 和总 氮f iN) 存 在 显著 差异 , 其 中北 支 的水温 、电导和 T DS显著 高 于南支 ; 两 条支 流 的水体 均 为弱碱 性水 质, 南支的p H 平均 值高 于北 支; 北 支 的s s和 T N 略 高于 南支 . 利用 C C A 开展 土地 利 用 因素对 水质 影 响分 析 的总 体结果 表 明, 在河 段和 河流 廊道 尺度 , 农 田面积 比对 第一 轴 的贡 献率 最 高. 分别 为一 0 . 7 6和 一 0 . 7 9 , 且水 质 要素一 土地 利用 相关 性 在河 流廊 道尺 度上 为 0 . 8 4 , 而 在河 段尺度 上 为 0 . 7 1 l 对土 地利 用类 型和 物种 的
1 0 0 0 1 2 , C h i n a ) . C h i n a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 2 0 1 5 , 3 5 ( 4 ) :1 2 0 5  ̄ 1 2 1 5
中国环境科学
2 0 1 5 , 3 5 ( 4 ) :1 2 0 5  ̄ 1 2 1 5
C h i n a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农 田对太子河 大型底栖 动物群 落 的影响
沈 洪艳 , - , 曹 志会 , 一 , 王 冰 , 一 , 赵 月 , 一 , 高 吉喜 , 王 文欢 , 张 远 ( 1 河 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
院,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8 0 ;2 . 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 实验 室, 河北 石 家庄 0 5 0 0 8 0 ;3 . 环境保护 部南 京环 境科 学研 究所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2 ;4 . 中国环境科学研 究院, 北京 1 0 0 0 1 2 )
摘 要 :为研 究 农 田对大 型底 栖 动物 的 影响 , 以太 子河 南 、北支 为例 , 应用 无度 量 多维标 定 分析( N MS ) 和典 范对 应分 析( C C A ) , 探 讨 大型底 栖 动 物群 落对 农 田的 响应 . 研 究 发现 : 太 子河 北支 物种 组成 以摇蚊 科 为主 , 其 次 是毛翅 目和蜉 蝣 目, 而 稽 翅 目相 对 多度较 少 ; 在南 支则 以蜉 蝣 目、 稹
H e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h  ̄ i a z h u a n g 0 5 0 0 8 0 , C h i n a ;2 . Me d i c a l mo l e c u l a r c h e mi s t r y l a b o f He b e i
Z HA O Y u e , 一 , G AO J i . x i , WA NG We n . h u a n , Z HA NG Y u a n 4 ( 1 . S c h o o l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
P r o t e c t i o n o f P R C h i n a , Na n j i n g 2 1 0 0 4 2 , C h i n a ;4 . C h i n e s e R e s e a r c h Ac a d e my o f E n v i r o m e n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关键 词 :大 型底 栖动 物 ;群 落结 构 :农 业活 动 ;太 子河 ;土 地利 用类 型
中 图分 类号 :xl 7 1 . 5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 1 0 0 0 — 6— 1 2 0 5 — 1 1
Ef fe c t s o f f a r ml a n d o n ma c r o b e n t h i c c o mm u n i t y i n 1 I 曩 i z i Ri v e r .S HE N Ho n g - y a n , CAO Zh i — h u i , WANG Bi n g ,
C C A 分 析可 以看 出, 农 田、河滩 、 居 民用地 方 向多 为耐污 和 中度 耐污 类群 , 且沿 农 田方 向物种 分 布较 少. 而 与此 相反 的, 和早 田轴 相反 的第 四 象 限 内多为 四节 蜉科 ( 如B . b i c a u d a t u s ) 等 敏 感类 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