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检测 中图版必修2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专题复习教案 湘教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专题复习教案 湘教版必修2

【解析】 第(1)问,该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减少了 废弃物的排放,减轻了环境污染。第(2)问,该生产模式实现了资源 的充分利用,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第(3)问,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 境问题、资源危机以及巨大的人口压力,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 大。
【答案】 (1)资源的低投入、高效利用;废弃物的低排放、资 源化
赤潮
自然:温度高,蒸
发量大,降水少,
海湾封闭,水体交 换少
人为:含 N、P 的
工业、城市集 中的沿海
工农业废水、生活
污水排入大海
使水中溶解 氧浓度降低, 导致生态失 衡,危害水生 生物的生长 繁殖和渔业 生产、水产养

量,使用低残 留的化肥、农 药,工业废 水、生活污水 经处理后再 排入江河湖

全球变暖,极
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2017·湖南省雅礼中学)下图示意某生态工业园以循环 经济模式建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该生产模式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试说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鱼塘 —台 田农 业
黄淮 海平 原低 湿地

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 地质低 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 平,渍涝 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 严重 式,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
综合利用
山区 立体 农业
北京 “留 民 营” 模式
南方 山区
北京 大兴 县留 民营
危害生物;土 壤酸化,危害 森林、农作 物,危害人体 健康,腐蚀建
对矿物燃料 进行无硫处 理,加强综合 利用,变废为 宝,化害为利

【中小学资料】2018版高中地理 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综合测评 中图版必修2

【中小学资料】2018版高中地理 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综合测评 中图版必修2

章末综合测评(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下面漫画《危险》,回答1~2题。

【导学号:27290074】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解析】本题组趣味性浓厚,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答案】 1.D 2.D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3.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A.①④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4.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第3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出正确结论。

第4题,从图中可知②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答案】 3.A 4.D为了过滤大气中PM2.5(粒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中又细又粘的物质,有大学生发明了PM2.5捕集装置(如图)。

高中地理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综合测评 (金版) 湘教版必修2 精品

高中地理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阶段综合测评 (金版) 湘教版必修2 精品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必修2第三、四章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2020年南京调研)下图是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在1800年,钢铁工业为()A.原料指向型工业B.市场指向型工业C.动力指向型工业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2.关于现代钢铁工业区位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原料对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B.劳动力对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C.交通运输对区位的影响显著D.市场是现代钢铁工业区位的决定因素【解析】读图可知,1800年每冶炼1吨钢铁需要4吨煤炭和2吨铁矿石,所以为动力指向型工业。

市场对现代钢铁工业区位的影响很大,但不是决定因素。

【答案】 1.C 2.D(2020年龙岩质检)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读下图完成3~5题。

3.山东与浙江复种指数的差异,体现的地理分布规律主要是()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4.造成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经济发展水平D.地形因素5.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B.农业结构的调整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D.全球气候变暖【解析】山东与浙江都位于沿海,但山东纬度高,浙江纬度低,二者复种指数的差异主要是由纬度变化而引起的热量差异造成的。

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意味着其比同纬度地区的热量要少,福建以山地丘陵为主,海拔相对较高,获得的热量相对较少。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种指数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全球气候变暖、技术水平的提高应该促使复种指数上升。

同时,交通的改善,可以扩大上海农产品的来源或销售,可能促使其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从而影响复种指数,因此,农业结构调整是复种指数下降的直接原因。

【答案】 3.A 4.D 5.B(2020年高考江苏地理卷)2020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对策表现分布成因危害对策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极冰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变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开发新能源酸雨pH<5.6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借助大气环流输送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臭氧层破坏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北极和青藏高原上空臭氧层变薄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加,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人类占据了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水域污染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污染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海洋;国际河流上游污染;石油运输泄漏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危及健康废水处理后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是富裕国家带来的各种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A~D所显示的问题分别是( )A.全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环境污染、能源短缺B.臭氧层出现空洞、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C.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D.全球变暖、能源短缺、环境污染、臭氧层出现空洞(2)关于问题C起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向环境直接排放废物的量已远远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B.CO2的排放量过多C.由于无节制的开采,可再生资源的储量越来越少D.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导致各种废弃物排放量剧增答案(1)D (2)A解析读图可知,A为全球气候变暖,B为能源短缺,C为环境污染,D为臭氧层空洞。

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产生了环境污染。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归纳提升课件 中图版必修2

水资源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 水量大及降水少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能源短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西气东输”的东部 资源分布不均
2.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 (1)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关键要从题目 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 类型、有何表现、如何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 表现、分布等特征。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便于我们联系 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进行答题。 (2)明确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 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 问题多数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 忽略自然原因。明确环境问题的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 解决。
【答案】 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 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 化、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 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被 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原和最终 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 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 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国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可持续 发展的哪几条原则?试说明理由。 (2)为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怎样的 发展之路?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 性。 【解析】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公平性、持续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资源 的巨大浪费一度使得煤、电、油“荒”声一片。 材料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 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 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 境“透支”获得的,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们的经济发 展之中。

高中地理 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3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业分层测评 中图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4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3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业分层测评 中图版必修2

2018版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3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3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地理第4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3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人类与环境持久地、和谐地发展下去,人类必须首先改变一系列违背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据此完成1~2题。

【导学号:27290071】1.下列思想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A.发展就是经济增长B.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发展的标志C.发达国家走过的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D.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2.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做法是( )A.控制人类的发展,使环境尽快恢复原始面貌B.扩大围湖造田的面积,使粮食增产,缓解人地矛盾C.加速开采自然资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D.既满足人类当前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构成危害【解析】第1题,传统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GNP)成了衡量发展的一个标志,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教训是沉痛的。

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第2题,协调人地关系不是通过控制人类的发展去恢复环境的原始面貌,也不能通过加速开采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围湖造田会导致环境恶化。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课件中图版必修2

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课件中图版必修2
本章整合
①臭氧层破坏 ②农业文明 ③资源观 ④伦理道德观 ⑤市场行为调整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 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 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 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 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 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 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 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典例】 (2015· 课标Ⅱ文综)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 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 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尝试解答:第(1)题,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排入 的农田退水,由于 的使用使湖水污染加重,同时当 地 和城乡废水也排入该湖。另一方面是湖泊本身 较差,由于其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 吐量较小,流动性差,造成污染物在湖中积累, 日趋严重。 第(2)题,治理乌梁素海的污染要从“减排、清污、执法、增意识”等 方面来回答。“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减少 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发展 农业;二是严格控制入湖废水 的排放量。“清污”就是要及时 ,采取生物措施净化。“执 法”就是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 罚力度。“增意识”就是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尝试解答答案:(1)化肥、农药 工业 自净能力 污染 (2)化 肥、农药 绿色 清淤

[推荐学习]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过关检测卷 中图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章末过关检测卷 中图版必修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试时间:45分钟评价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全球变暖”已是事实,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全球变暗”,即地球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增加,云层变厚,能够直接到达地球表面的阳光逐渐减少,地球因此而变得越来越“暗”。

据此回答1~2题。

1.引起“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的主要人为原因都是(B)A.太阳辐射能力在减弱B.大量燃烧化石燃料C.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D.沙尘暴肆虐全球2.“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可能的是(C)A.海平面上升B.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事件增加C.冰川覆盖面积扩大D.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1~2.解析:第1题,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烟尘增加是导致“全球变暖”和“全球变暗”的主要原因。

第2题,全球变暖导致全球冰川融化加速,冰川覆盖面积减少。

像粮食、蔬菜等商品一样,二氧化硫的排放指标在我国已开始成为合法交易的商品。

迄今为止已有25 000吨二氧化硫的排放权在我国四省三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上海、天津、柳州)进行了交易,交易额超过2 000万元。

专家评价,这一举措是“用最小的代价减少最多污染物”的有益探索。

据此回答3~4题。

3.在上述四省三市中,目前处于重酸雨区的是(D)A.山东、河南 B.江苏、山东C.江苏、天津 D.上海、柳州4.所谓“排放权交易机制”是指在政府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

这种做法可以使(C) A.当地的环境质量保持不变B.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C.生产工艺环保的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D.排污量大的企业获得更大收益3~4.解析:第3题,我国的重酸雨区有三大片: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第4题,本题重在对“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理解。

允许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向污染物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这种做法由于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限定,所以不会使当地的环境质量逐渐恶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综合检测中图版必修2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面漫画《危险》,回答1~2题。

1.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答案 1.D 2.D解析本题组趣味性浓厚,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沙尘暴。

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2014·江苏连云港模拟)食品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心。

馒头里加过量增白剂,饲料添加塑化剂等,对人体都是极其有害的。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餐桌上频频出现污染现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品添加技术越来越发达B.人们不良的消费观念和饮食观念C.食品添加剂提高营养价值D.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且有利于食品保存4.餐桌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B.公平性原则C.持续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答案 3.B 4.B解析第3题,传统的观念是馒头越白越好,食品越甜、越香越好,于是不法商人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喜好,在食品里加入大量的增白剂、糖精、香精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第4题,餐桌污染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安全性”并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我国古代学者的论述中,不符合...“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B.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C.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D.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答案 D解析A、B、C都蕴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含义分别是:A一国之君都不能严格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为天下帝王;B砍伐和栽种都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就有很多的木材可用;C排干池塘的水去捕鱼,怎么会捕不到鱼?但明年就没有鱼了。

烧毁山林去打猎,怎么会找不到野兽?但明年就不会有野兽了。

6.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指健康的经济发展不应建立在( )A.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B.社会公正的基础上C.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D.只满足当前公众利益的基础上答案 D解析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7.某商场经营的下列四种产品中,有可能取得环境标志的是( )A.蟒蛇皮背包B.含磷洗衣粉C.一次性木筷D.无氟冰箱答案 D解析无氟冰箱符合环保标准,有可能取得环境标志。

8.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 )A.渔网网眼加密,加大捕捞量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答案 C解析小煤窑,乱采乱挖,采富弃贫,易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小火电厂,规模小,耗能多,生产效益不高,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

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

自2008年6月1日起,全国商品零售场所“禁塑令”施行,超薄塑料袋逐渐退出市场。

据此完成9~10题。

9.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 ) A.减轻大气污染B.减轻“白色污染”C.促进生物多样性D.减轻酸雨危害10.下列关于“禁塑”的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应该取消此令B.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毫无意义C.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D.“禁塑”与否和我们中学生的关系不大答案9.B 10.C解析以玉米叶片加工而成的购物袋替代塑料袋、商品零售场所“禁塑令”的实施,可减少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

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完成11~13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11./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A.0.4 B.-0.4C.2.0 D.-2.012.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

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13.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

这句话中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答案11.B 12.A 13.C解析第11题,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4。

第12题,由材料可知,人均生态赤字在不断地增加,则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必然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第13题,使用别国资源,使别国不能使用,属于违背公平性原则;盗用下一代的资源既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又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点,并对垃圾分类回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四个垃圾收集点布局方案中较为合理的有( )A.甲、乙B.乙、丙C.丙、丁D.甲、丁15.小区中配置了垃圾分类回收箱(可回收、不可回收),但人们较少分类投放,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①环境保护习惯较差②生活垃圾数量庞大③教育和宣传不够④垃圾分类标准模糊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14.A 15.C解析第14题,垃圾点应较分散地布局在住宅区,且方便居民投放垃圾。

第15题,人们不分类投放,主要是主观上对于环境的认识不够,没有养成较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

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A.砖瓦厂B.钢铁厂C.玻璃厂D.化工厂17.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A.减弱噪声B.绿化环境C.保持水土D.减少酸雨答案16.A 17.D解析第16题,利用废渣,可建砖瓦厂,变废为宝。

第17题,利用原煤发电,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经过图示工艺处理(脱硫)会大大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因而会减少酸雨的发生。

(2014·河南十校模拟)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18~19题。

18.“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19.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①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②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③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④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18.A 19.B解析第18题,饲养“慢生鸭”需要的人工成本、机会成本更高,同时能获取更高利润,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第19题,“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要减少使用或不使用有害农药或防腐剂等。

下表是今年某校兴趣小组收集到的安徽省4个酸雨观测站某月降水状况及酸雨监测数据。

据此回答20~22题。

20.A.合肥B.马鞍山C.铜陵D.黄山21.酸雨的危害在于( )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植物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④危害人体健康⑤使大气受到污染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22.下列控制酸雨的措施中,你认为哪种不太合适( )A.控制污染源,加强环境执法B.提高能源利用率C.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D.限制工业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答案20.B 21.A 22.D解析第20题,注意理解题干“降水出现酸雨频率”的具体含义。

马鞍山市每10次降水有9次酸雨,所以其降水出现酸雨频率是最高的。

第21题,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地表水、土壤、植被、建筑物及人体均造成影响。

第22题,限制工业生产,会影响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

23.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是( )A.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国环境造成损害B.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需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环境C.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D.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权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答案 C解析持续性原则指地球的承载力有限,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读“某区域工业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图”,完成24~25题。

24.该地的主导产业最有可能是( )A.电力工业B.采掘工业C.冶金工业D.建材工业25.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B.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社会效益C.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D.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答案24.C 25.D解析第24题,从联系图可以看出,该地企业主要是对金属冶炼企业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利用,因而冶金工业是其主导工业。

第25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第Ⅱ卷(综合题共5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26.(8分)在1997年12月11日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大会上(日本京都会议),《京都议定书》终于得到通过。

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把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和三种氯氟烃)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5.2%。

这虽与发展中国家要求到2010年减少15%,到2020年再减少20%的目标相差很大,但毕竟这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减排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