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地理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练习题含答案

考点29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考点热度★☆☆☆☆]一、知识整合1.环境承载力2.环境人口容量⑴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反应。

⑵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3.人口合理容量⑴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⑵谋求措施[提示]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2.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最大的人口、 经辨规模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区 别内涵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小共同点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 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二、重点考向考向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1.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环境人口容垃环境人口容置贾源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受教育水平,抱区开放程度祐度的人口、 经济视模生活病费水平【典例引领】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完成1〜2题。

1.青海、西藏的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地势高、气候寒冷 C.自然资源丰富2.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③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A.①②④B.①③④ [答案解析]L C 2. A 第1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 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生物资源少;自然资源丰富可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故选C 。

第2题,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开放程度越高, 人口容量越大,③错。

故选A 。

B.生态环境脆弱 D.生物资源少②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 ④自然灾害的增多 C.①②③ D.②③④考点29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对点训练[考点冲关]不同地区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

高一地理人口与地理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与地理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与地理环境试题答案及解析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形成了民工潮。

大量农民工进城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据此完成6-7题。

【1】形成我国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B.人口密度地区分布不均C.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D.交通线路地区分布差异【答案】C【解析】民工的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选C 项。

【2】下列措施有助于缓解民工潮过度攀升的是A.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生产效率B.加强东西部联系,促进产业转移C.加快高速铁路建设,缩短时空距离D.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沿海发展【答案】B【解析】加快东部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的西移利于中西部劳动力的就地就业,故利于缓解民工潮。

故选B项。

2.图甲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乙为“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读图,完成29~30题。

【1】在图甲中,字母E→F反映的是A.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B.城镇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城乡差距扩大【答案】C【解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是城市化的反映,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则出现逆城市现象,表现为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小城镇迁移,故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

【2】图乙中a、b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b最可能处在图甲中的A.D时段B.B时段C.E时段D.F时段【答案】B【解析】结合b的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反映在农业中的就业比重最高,判断b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3.该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4~5题。

【1】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8人口与地理环境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学考复习8人口与地理环境练习含答案

训练8人口与地理环境一、单项选择题(2023·浙江杭州期末)2022年,我国总人口呈现负增长状况,同时人口迁移的地区差异显著,对各省级行政区的发展带来不同影响。

下图是2022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常住人口增长数量的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部分地区人口数量减少,主要影响因素有()①人口容量②产业结构③自然资源④工资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常住人口变化对图示地区带来的影响是()A.降低江苏第二产业的产值B.降低上海服务业产值占比C.促进部分小城市产业升级D.降低浙江省城镇化的水平“田亩饱和度”是指同一区域历史时期纳税田亩与1949年纳税田亩的数量之比,不同的“田亩饱和度”决定了不同的移民容量。

下表示意明代与1949年福建长汀、江西信丰、广西永福三县的人口与田3.表中所示明朝时期,长汀、信丰、永福三县中有大量人口迁入的可能是()A.长汀B.信丰C.永福D.三县都是4.与1393年相比,1451年永福县“田亩饱和度”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A.人口增长B.水土流失C.洪涝灾害D.战乱频发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下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含预测)。

读图,完成5~6题。

5.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C.受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6.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

下图为河南省三大产业就业人口结构变化曲线图。

据此完成7~8题。

7.与2010年相比,2020年该省()A.农业产值降低B.工业发展缓慢C.产业结构优化D.就业压力加大8.河南省人口就业结构变化说明该省人口()A.由农村向城市迁移B.向外省迁移量减少C.空间分布趋向分散D.城乡分布趋向均衡安徽省和湖南省是我国目前人口流出大省(以外出务工为主),但人口外出去向省份有所差异,如下图所示。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和环境问题练习含答案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和环境问题练习含答案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口问题典例1近几年我国生育政策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连续调整,对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将产生重要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2010~2030年不同人口政策下人口总量的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1)~(3)题。

(1)“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的时段可能出现在()A.2016~2018年B.2020~2022年C.2024~2026年 D.2028~2030年(2)2016~2030年,我国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社会抚养负担将减轻 B.劳动力供给明显增加C.资源和社会压力加大 D.劳动力就业压力增大(3)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最小的地区可能是()A.京津地区 B.沪宁杭地区C.青藏地区 D.冀鲁豫地区【解析】第(1)题,由于之前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时间较长,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小孩。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很多符合条件的家庭都选择生育二孩,所以导致2016~2018年我国人口增长率大大提高。

第(2)题,二孩政策实施后,新生婴儿数量增加,社会抚养负担会加大,人口老龄化速度减缓,到2030年的15年中,新生的婴儿还没成年,不具备劳动能力。

第(3)题,青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原先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其影响就很小,因此“全面二孩”政策影响也不大。

【答案】(1)A (2)C (3)C典例2如图为1980~2010年三类国家平均年人口增长率。

完成(1)~(2)题。

(1)关于该时期三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低收入国家以“高—高—低”模式为主B.低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快C.中等收入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转变最慢D.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2)导致三类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的根本原因是()A.个人家庭收入水平差异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C.生育、教育成本的差异D.社会福利、社会观念差异【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高收入国家平均年人口增长率小于1%,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 专项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 专项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人口与环境专项模拟测试卷一、选择题(2021山东淄博一模)我国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劳动者退休后获取养老金。

自2018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中央调剂基金由各省级行政区养老保险基金上缴的资金构成,按照各省级行政区在职应参保人数等指标计算上缴总额;当年筹集的资金按照各省级行政区领保人数人均定额全部拨付地方。

下表示意我国福建、辽宁、广东3个省级行政区2019年中央调剂基金预算情况。

据此完成1~2题。

省级行政区上缴/亿元下拨/亿元①省741.6267.6②省157.871.4③省131346.8A.广东、福建、辽宁B.辽宁、福建、广东C.福建、广东、辽宁D.广东、辽宁、福建2.与③省相比,①省较低的是()A.劳动人口比重B.人口自然增长率C.老年人口比重D.人口机械增长率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人口集中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千米2的区域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4.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

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读图,完成5~6题。

5.没有生态赤字的省级行政区是()A.新疆B.西藏C.山西D.河北6.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B.人口密度小C.自然灾害少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2021湖北九师联盟联考)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

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个省级行政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

据此完成7~9题。

省级行政区生态适度人口/万人P1/万人P2/万人现实人口/万人广西3276.22970.67203.25331.4新疆1957.31937.24303.32164.4四川2990.33229.26574.59001.3内蒙古1825.83912.34014.32453.2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级行政区人口容量。

高中一年级地理知识专题复习--人口与环境(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

高中一年级地理知识专题复习--人口与环境(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

专题复习---人口与环境【知识结构】人口再生产 类型 分布 世界 由 型向 型转变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型 型、 型、 型、型增长 出生率和死亡率 增长 人口迁移率 率资源环境 大生活排污量生产废弃物 数量的变化 人口数量与环境环境影响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影响环境 人口增多 简单:环境所能容纳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影响因素: 、 水平、人口的 和 水平估计数值:全世界 左右、中国 左右我国的基本国策: 和环境人口容量 概念 人口素质: 素质、 素质和 素质人口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人口素质与环境按地理范围: 人口迁移和 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 到 、从 到 、从 到 、从 到因素(基础): 、淡水、 、矿产因素: 、 、通信、 等因素(特殊): 、 、政治变革与环境的关系概念分类 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原因:自然、社会方向:由 向南方人口中心分布: 后,迁至特点:规模 ,频率 ,流动量原因: 经济和严格的 管理 方向:迁入地、出入持平、迁出地特点:日趋 , 人口大量增加方向: 到 , 到 , 变化方式: 为主 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迁移 历史上的迁移 80年代中期以后 答案:1 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过渡型 现代型现代型过渡型2 自然增长机械增长生育率、死亡率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需求量增加增加3 最大人口数量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生活100亿 16亿 计划生育 环境保护4 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5 国内 国际农村 农村、农村 城市、城市 农村、 城市 城市自然环境 气候、土壤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 、文化教育、家庭婚姻政治因素 政策、战争6 北方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较小 较低 较少计划 户籍活跃 流动农村 城市 内地 沿海城市 工矿地区自发【模拟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1. 关于人口再生产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B.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C.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出生率下降开始的D.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不具有同步性2. 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简单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B.在一定历史阶段里,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C.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D.指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前提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3. 关于人口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仅取决于遗传因素B.自然环境一直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因素C.次生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不大D.环境污染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越来越大4. 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A.政治中心的变化B.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差异C.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地区差异D.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5.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时期是:A.秦始皇统一中国B.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C.两晋南北朝D.唐朝“安史之乱”之后6. 关于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迁入地区的环境不产生影响B.人口迁移数量越大,积极影响也越大C.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影响都是有利有弊D.对迁出地的影响大于迁入地7. 下列疾病中由于环境中硒缺乏所引起的是:A.克山病B.甲状腺肿大C,脱发、脱甲D.畸形胎儿8. 关于人口迁移的论述,错误的是:A.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生存环境存在较大差异B.气候、水、土壤和矿产资源,是影响人口迁移重要的自然环境因素C.对人口迁移最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D.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的人口迁移9.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科技发展水平B.资源状况C.人口文化素质D.生活消费水平10.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变化较大的一点是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A.北京市B.重庆市C.上海市D.山东省二. 双项选择题:11.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改变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其表现为:A.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C.死亡率水平仍较高,但波动不大D.死亡率已经降得很低12. 影响人口生育率的环境因素有:A.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B.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C.婚姻制度,生育政策D.气候水、土壤等环境因素13. 下列关于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确的是:A.原始人过着“流浪”的生活,原因在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受到环境的制约B.农业历史时期,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农业人口的相对稳定性,所以该时期基本无人口迁移C.工业社会以后,劳动力不断进行迁移,为与生产条件优化配制D.自古至今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14. 以下关系式正确有:A.科技水平→环境人口容量→资源获取量B.人口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C.人口文化→环境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D.科技水平→获取资源量→环境人口容量15. 有关人口身体素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常说“虎父无犬子”,可见遗传因素是人口身体素质好坏的决定性因素B.指的是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C.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环境因素D.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16. 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有:A.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B.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类通过日益扩大的生产活动,影响和改造着自然,但同时又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C.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D.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但决不是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解析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解析版)-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8 人口与地理环境测试卷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16*3分)(2023·全国·模拟预测)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被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分隔为不相连的东西两部分,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首都斯里巴加湾系文莱最大城市。

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II%,沿海石油资源丰富。

全国共有四个行政区。

下图为文莱四个行政区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文莱人口密度最大的行政区是()A.淡布隆区B.都东区C.文莱一穆阿拉区D.马来奕区2.马来奕区人口分布受到一定限制,其因素主要是()A.丛林茂密,沼泽遍布B.远离海洋,气候干燥C.雨季过长,洪涝频发D.土壤贫瘠,难以耕种3.淡布隆区是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行政区()A.山峦起伏,开发难度大B.位置孤立,跨区联系不便C.河流众多,航运价值低D.地壳活跃,地质灾害频发【答案】1.C 2.A 3.B【解析】1.由图可知,文莱一穆阿拉区面积最小,首都位于该区,且大多数地区距离海洋较近,对外联系便利,成为人口集聚区,因此该地人口密度最大,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2.根据“东部地势较高,西部多沼泽”“文莱森林茂密,覆盖率72.11%”的信息,以及文莱地理位置可知,马来奕区尤其是其南部热带丛林密布,沼泽遍布,开发难度较大,限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A正确;该地区并没有远离海洋,排除B;文莱整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高温多雨,不是本地人口分布的限制因素,排除B;该地为沼泽,土壤较为肥沃,但不适合耕作,排除D。

故选A。

3.淡布隆区位于文莱东部,是被马来西亚隔开的“飞地”,与本国其他地区陆路交通联系不便,人类活动的干扰少,自然环境保持了原生态,B正确;本地存在山脉但是开发难度较小,排除A;本地区河流较少,排除C;地壳活跃不是本地区生态环境良好的原因,排除D。

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以及政治、文化等。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1章 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1章 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3分共计30分)1.(1)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1.(2)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①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③加快了该市老龄化进程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答案】D【解析】(1)读图图示为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不能显示本地人口状况不能判断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A错根据产业结构分析轻工业、第三产业占比重很大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B错迁入人口中女性比重大所以可能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C错该城市产业结构以轻工业或第三产业为主需要女性劳动力的数量大于男性劳动力则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D对故选D【答案】B【解析】(2)人口迁入能够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①对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②对迁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可以减缓该市老龄化进程③错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④对故选B2.(1)图中十大城市中“反向春运”人数最少的可能是()2.(2)“反向春运”现象有利于()2.(3)近年来苏州市春节期间“空城”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是()A. 深圳B. 北京C. 上海D. 佛山【答案】D【解析】(1)由材料知“反向春运”能够有效缓解因“春运”而导致的“空城”现象读图可得图中十大城市中其中佛山的空城率最低是十座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常住人口较少故佛山的“反向春运”人数最少 D正确 ABC错误故选D【答案】C【解析】(2)老人和小孩到城里过年往返人数增多且在城里过年增加支出 A错误反向春运的人员并不是长期定居短暂停留返回家乡不能实现家庭养老 B错误春运期间节前的客流流向多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乡村该方向交通运输紧张而“反增加地方税收不是主要影响 D错误故选C【答案】B【解析】(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苏州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导致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返乡从而导致苏州“空城”率越来越高 B正确房产限购政策出台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居无定所和交通设施日益完善是产生“空城”率高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AD错误苏州市目前处于城市化的中期 C错误故选B3.(1)2019年表中各省常住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3.(2)广东常住人口居全国首位其主要影响因素是()3.(3)造成表中北京常住人口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广东B. 山东C. 河南D. 浙江【答案】D【解析】(1)选项所示的四个省份中用2019年人口数量减去2018年人口数量再除以2018年人口数量即为常住人口增长率由此可知 2019年表中各省常住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浙江故选D【答案】C【解析】(2)广东常住人口居全国首位主要与人口的机械增长有关广东省民营经济活跃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较多 C对气候因素不是主要影响因素 A错广东经济发达人们的生育意愿相对较低生育率并不是很高 B错广东交通便利但这不是其常住人口居全国首位的主要原因(浙江、北京等地交通也十分便利) D错故选C【答案】A【解析】(3)读表北京常住人口减少这主要与北京严控人口政策有关 A正确房价走高、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堵等问题在其他省份依然存在但其他省份常住人口并未减少因此不是导致北京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B、C、D错误故选A4.(1)清代华北灾民大批“闯关东” 主要原因之一是东北地区()4.(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内黑龙江仍然是我国人口净迁入地的原因是()4.(3)近30年来黑龙江省成为人口净迁出省区人口迁移对该省的影响是()A. 畜牧业水平高B. 有大量可以开垦的耕地C. 制造业高度发达D. 大量征兵抗战【答案】B【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资源丰富清代黑龙江省的畜牧业与制造业不发达故选B【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0年内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的迁移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故选C【答案】B【解析】(3)由于黑龙江省大量的劳动力外迁遏制了该地的经济发展 A错误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文化交流 B正确黑龙江省迁出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因此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趋于严重 C错误黑龙江省地广人稀人口压力较小劳动力大量的迁出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 D错误故选B5.(1)北京人口不断聚集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就业、收入的吸引力继续存在北京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周边地区②高房价和交通拥堵不能成为阻碍北京人口增长的因素③公共服务水平全国最好④相对周边城市外来人口生活成本较低5.(2)规划中的2020年的人口数量是北京市的()5.(3)北京市城六区人口为首次出现由增转降的拐点其控制人口规模所需调整的产业为()①机械制造产业②高新技术产业③文化创意产业④水果批发业⑤蔬菜零售业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C【解析】①就业、收入的吸引力继续存在北京的收入水平远高于周边地区③公共服务水平全国最好④相对周边城市外来人口生活成本较低都属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而②高房价和交通拥堵则是阻碍北京人口增长的因素属于阻力所以①③④正确【答案】D【解析】北京公布了“严控人口数量”的新目标 2020年人口数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2020年的人口数量是北京在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也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产业特点可知机械制造产业属于重工业需要劳动力也较多应该调整机械制造产业能够有效控制人口规模①对北京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大产业需要劳动力少对控制人口规模影响不大②③错水果批发业属于劳动密集产业需要进行调整④对蔬菜零售业属于基础服务性行业不需要调整⑤错综合以上分析 B对 ACD错6.(1)按旅游资源的分类来说民居建筑应属于()6.(2)四幅图中②和④ 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民居风情下列选项中图片所代表的民族与传统节日组合正确的是()A.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B. 自然和文化景观旅游资源C. 文化景观旅游资源D. 园林建筑旅游资源【解析】(1)民居是人为的建筑物属于文化景观旅游资源不属于自然景观同时也不属于占地面积大的园林建筑 C正确故选C【答案】A【解析】(2)②为吊脚竹楼是傣族民居泼水节是其传统节日④为蒙古包是蒙古族民居那达慕大会是其传统节日 A正确故选A青藏地区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①地势高、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土地生产潜力小7.(2)据分析研究青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小原因可能是()①消费水平迅速上升②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环境③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④自然灾害的增多7.(3)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措施应该是()①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③加强环境保护④限制外地人口进藏A. ①③④D. ①②④【答案】D【解析】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所以环境承载力小【答案】B【解析】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要从消费水平、生态环境及地域的开放程度等方面考虑青藏铁路的开通加强了西藏与外界的联系环境承载力应该增大【答案】A【解析】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措施应该是加强进藏交通建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开发资源、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加强环境保护8.关于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欧洲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一般很少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B. 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例如杭州C. 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D. 城市历史发展较晚的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的大城市市中心都是摩天大楼【答案】D【解析】欧洲由于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一般很少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A正确不符合题意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 例如杭州 B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C正确不符合题意城市历史发展较晚的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城市市中心都是摩天大楼法国位于欧洲城市历史发展早 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可能有()①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②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③加快了该市老龄化进程④加重了该市基础设施的压力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D【解析】①从图中可以发现A市迁入的人口主要是15﹣44岁的青壮年所以人口迁入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状况②人口迁入促进了迁入地的经济发展正确③从饼状图中可以发现 A市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故不符合题意④A市有大量的人口迁入因此对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施加了压力10.(1)三江源牧民迁移主要是因为()10.(2)三江源牧民大多被安置到距离原居住地不远的城镇这主要考虑到()①自然环境的适应性②迁入地牧场面积广大④保持牧民的原有生产方式A. 生态B. 经济C. 交通D. 技术【答案】【解析】【答案】【解析】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1.(1)描述小明父系家族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原因11.(2)说出影响小明父系家族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判断理由【答案】(1)变化特点第二代第三代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第四代人口增长速度呈减小趋势原因建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二代、第三代人口快速增长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第四代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解析】(1)读图可知第二代和第三代孩子较多到了第四代基本上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由此可以看出第二代和第三代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第四代人口增长速度呈减小趋势建国后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发展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第二代、第三代人口快速增长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第四代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答案】(2)影响因素经济、政策理由第二代中叔公响应国家号召迁至新疆说明政策对人口迁移有影响第三代和第四代人口均是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说明经济对人口迁移有影响【解析】(2)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代中叔公响应国家号召迁至新疆说明政策对人口迁移有影响第三代和第四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工作和经商均是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说明经济对人口迁移有影响12.(1)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对比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地区间大规模流动的原因?12.(3)分析A地也能吸引众多人口流入的原因?12.(4)图中B地区是人口流出较多的地区这会对该地区产生什么影响?【答案】(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解析】(1)由图可知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答案】(2)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解析】(2)现阶段我国人口地区间大规模流动的原因主要从经济收入、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方面分析【答案】(3)矿产资源的开发边境贸易的发展【解析】(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为新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边境贸易的发展【答案】(4)好处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缓解了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减轻了就业压力有利于广大农村地区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致人口迁出地区性别比例失调及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问题【解析】(4)B地为四川地区人口迁出的好处可从缓解人地矛盾、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人口迁出的不足之处可从影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问题等方面分析13.(1)人口增长模式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指标构成13.(2)下图中①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 特征是________出生率 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自然增长率13.(3)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不同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 大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 【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解析】(1)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答案】(2)原始型, 高, 高, 低【解析】(2)读图可知①人口增长模式的三项指标的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可以判断属于原始型【答案】(3)现代型, 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基本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解析】(3)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而降低了出生率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14.(1)简析远东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14.(2)简述俄罗斯采用“远东一公顷”的主要目的14.(3)说出大量人口迁入远东地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14.(4)你认为“目标是使远东地区人口从当前的620万增至1120万”完成的可能性大小请表明观点并列举支持理由【答案】(1)纬度高气温低气候恶劣不适合人类生存远离俄罗斯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差与外界交流困难开发历史晚居住和生产环境条件差【解析】(1)原因可以结合材料信息从生存环境、基础设施、开发历史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2)调整国家人口分布开发远东地区的资源保障国防安全缓解西部地区人口压力【解析】(2)主要目的可以从人口分布、开发资源、国防安全、人口压力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3)有利于我国与该地区的经济协作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有利于振兴我国东北工业基地【解析】(3)积极意义可以从经济协作、提供市场、振兴东北工业基地等角度分析回答【答案】(4)可能性大理由采取“远东一公顷”政策会吸引希望拥有更多土地的俄罗斯人远东地区开发程度低环境质量优于西部人口稠密区远东地区资源丰富会吸引人口迁入中俄关系发展对该地区的带动作用增强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远东地区的气候条件会得到改善更适合人类生产和生活可能性小理由俄罗斯西部经济发达区基础设施完善原居住区生产和生活更方便亲属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不利于人口向东迁移远东地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宜居民生存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生产和生活远离经济发达区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不便【解析】(4)如果回答可能性大理由可以从政策吸引、环境质量、资源丰富、中俄关如果回答可能性小理由可以从东西部基础设施、亲属分布、远东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远离经济发达区等角度分析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一、选择题(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次模拟)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当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

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展开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A.城乡差别B.家庭原因C.计划生育D.个人原因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A.0.2亿B.0.7亿C.1.0亿D.1.3亿3.“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D.有利于扩大内需解析第1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水准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C准确。

第2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所以B准确。

第3题,“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但不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内需,所以D准确。

答案1.C2.B3.D(2015~2016学年济南高三质量调研考试)下图为201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

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2010年我国人口特征的叙述,准确的是()A.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B.沪宁杭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C.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高于山东D.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平均年龄5.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原因是()A.生育意愿低B.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C.人均寿命长D.大量老年人迁往西部解析第4题,据图计算可知,全国老年人口数量未超过2亿,故A项错误;据图B项准确;上海市老龄化水准高于山东,但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低于山东,故C项错误;青藏高原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准最低,故平均年龄最低,D项错误。

第5题,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改善生活的条件,增加收入,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故B项准确,D项错误;重庆、四川人口数量增加快,说明生育意愿较高,故A项错误;人均寿命长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

答案4.B5.B(2016·福建漳州八校高三2月联考)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人口红利的说法,准确的是()A.影响五六十年代人口红利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的下降B.70年代后中国人口红利比印度高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C.人口D.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上升7.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促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是()A.全面开放二胎政策B.适当延缓退休年龄C.完善社会养老机制D.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解析第6题,读图,五六十年代人口红利下降,说明劳动力人口占的比重小,抚养率高。

若出生率下降,抚养率低,A错;70年代后中国人口红利比印度高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BC错;2010年后中国人口红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D错。

第7题,应对“人口红利”消失,促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是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量,D对。

全面开放二孩政策是针对性措施,不是根本对策,A错。

适当延缓退休年龄、完善社会养老机制是具体措施,不是根本对策,B、C错。

故选D。

答案6.B7.D(2016·3月第一次模拟)甲、乙为人口超10亿的国家,下图示意两国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

据此完成8~10题。

8.造成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差异的原因是()A.战争B.自然灾害C.经济发展水平D.国家政策9.缓解甲国人口问题的对策()A.控制人口增长B.人口迁移C.提升国民素质D.奖励生育10.()A.具有成本优势B.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上升C.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增加D.促动产业结构调整解析由题意知,甲为中国,乙为印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本组题,很易得出准确答案。

答案8.D9.C10.A(2016·陕西商洛高三4月检测)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很多国家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准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

读图,完成11~12题。

11.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B.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C.农村环境质量好,人口寿命长D.城市老年人口大量迁入农村12.2015年10月,*十八届第五次全会公报指出:促动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展开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2025年前,实施该政策的影响可()A.改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B.减少老年人口数量C.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养老负担D.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解析第11题,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使得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增高,即为“城市倒置”。

第12题,人口增长模式是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故A错;“全面放开二胎”政策,是为了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减轻老龄化水准,会加重家庭负担,特别是少儿数量增加,少儿抚养比上升。

保姆、幼儿教师等职业人口数上升。

答案11.B12.D(2016·吉林通化二模)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合。

有人根据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市的人口容量。

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301.91万人,超过了估算的人口容量。

读上海市人口容量(万人)的估算表,回答13~14题。

2010年2020年2030年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1535.951705.681894.17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1460.991543.031596.84综合人口容量18701935200013.按照表中数据的增长速度,估算的上海市2010年综合人口容量达到实际中201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大约需要()A.50年B.57年C.62年D.67年14.根据表中信息,今后提升上海市的人口容量能够采取的措施有()①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②开发新的水源地,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③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④限制高消费,适当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3题,从表中数据可知,上海市综合人口容量的增长速度大约是每10年增长65万人.从2010年的1870万人增加到实际的2301.91万人,67年。

第14题,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对人口容量的影响最为明显,所以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应开源节流,②对;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容量越大,③对;控制人口增长能够降低环境的压力,但不能提升人口容量,①不对;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速度虽然能提升人口容量,但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④不可取。

答案13.D14.B二、非选择题15.(2016·西北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和“袖珍”小国卡塔尔举办。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与卡塔尔示意图。

材料二俄罗斯与卡塔尔的人口增长情况。

卡塔尔:2011年全国人口约为172万人,本国居民为阿拉伯人,其中外籍人口约占全国的84%,外籍人口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国家。

俄罗斯:2002年101.45亿,到2010年10月俄罗斯人口约为1.41亿。

2010年10月美国《洛杉矶时报》撰文说,如果不采取措施,俄罗斯的人口到2080年将变为5200万人。

(1)说明卡塔尔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简述俄罗斯人口逐年减少带来的问题和缓解这些问题能够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卡塔尔石油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较快,因而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工的迁入,人口机械增长较快。

第(2)题,人口减少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从而造答案(1)外籍人口的大量迁入。

该国石油资源丰富;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问题:人口老龄化,养老负担加重;国防兵力不足;劳动力不足。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创新导向题命题角度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对接2014·新课标,1~2)下图为某市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叙述准确的是()A.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至1964年递减B.0~14岁人口比例2000年至2010年增加较慢C.15~64岁人口比例1964年至1982年增加较快D.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00年至2010年增加最快2.该市15~64岁人口增加最多的()A.1953~1964年B.1964~1982年C.1990~2000年D.2000~2010年解析第1题,从统计图中能够看出,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至1964年是增加的,2000年至2010年是减少的;1964年至1982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较快,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增加较慢,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增加较快;2000年至2010年增加最快的是人口总数。

第2题,2000年至2010年,该市人口总数增长快,且2010年达到最多,而2000年至2010年该市0~14岁人口比例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增长缓慢,则15~64岁人口比例增长较快,故该段时间15~64岁人口增加最多。

答案1.C2.D(对接2016·天津文综卷,11~12)读“中国15~64岁人口比重增长率(2006~2014年)变化图”,回答3~4题。

3.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A.人口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B.劳动人口的死亡率增高C.少年儿童比重持续增加D.老年人口平均寿命延长4.据图预测,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会造成()A.社会养老负担减轻B.人口总数减少C.防碍产业转型升级D.企业用工成本上升解析第3题,近年来我国劳动人口数量的低增长,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文化观点的转变,使得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造成的。

4题,据图预测2015~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数量会减少,将会造成人口抚养比上升,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价格上升等,但会促动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本题不能分析人口总数的变化,因为新的人口政策推行,我国人口数量仍会增大。

答案3.A4.D命题角度二人口迁移与人口容量(对接2013·新课标,7~8)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读图,完成5~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