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近代史

合集下载

2013中考历史备考:《南京条约》(知识点大全)

2013中考历史备考:《南京条约》(知识点大全)

2013中考历史备考:《南京条约》(知识点⼤全) 《南京条约》⼜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个不平等条约。

道光⼆⼗⼆年(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次鸦⽚战争中战败。

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下关江⾯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译作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

中⽂名:《南京条约》 签约国:中国(清朝)、英国 签约地点:中国南京 签约时间:1842年8⽉29⽇ 废除时间:1943年 清廷代表:钦差⼤⾂耆英、伊⾥布 《南京条约》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上的第⼀个不平等条约。

英国以武⼒侵略的⽅式迫使中国接受其侵略要求,这就使中国主权国家的独⽴地位遭到了破坏。

强占⾹港,损害了中国领⼟的完整。

通商⼝岸成为⻄⽅资本主义对中国进⾏殖⺠掠夺和不等价交换的中⼼。

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的⾝上,使他们的⽣活更加艰苦。

《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趁⽕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系列不平等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

[1] 英国代表:璞⿍查 签约时间:,道光⼆⼗⼆年七⽉⼆⼗四⽇ 南京条约签订现场 中英《江宁条约》,此时的“南京”实际上为“江宁”,后俗称《南京条约》,两国代表(清廷钦差⼤⾂耆英、英国全权代表璞⿍查Sir Henry Pottinjer)红⾊⽕漆上,印有⼤英帝国国徽[1] 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称《江宁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是: 1.宣布结束战争。

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和平状态。

2.清朝政府开放⼲州、厦⻔、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岸(史 梁海燕提供《江宁条约》俗称《南京条约》 称“五⼝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由居住。

3.赔款。

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3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债务。

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课件:第6、7课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1)

2013年中考历史复习课件:第6、7课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1)

2.学习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3.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32页——35页,完成下列问题。用时5分钟。)
一、“公车上书”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公车上书 。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 1895年年,当 《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的 康有为 和 梁启超 ,邀请各省参加科学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 变法图强 议 政治经济 和请求 。 梁启超 康有为 《万国公报》 3、公车上书后, 创办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 情况, 维新变法 和 继续宣传 强学会 。 4、维新派组织 ,标志着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万国公报 中外纨闻 5、强学会的机关报是《 》改名为《 》。 二、“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到9月 光绪帝 6、戊戌变法的时间是 , 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百日维新 7、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称它为“ ”。 8、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了顽固派利益的 顽固派 慈禧太后 戊戌政变 是 。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9、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 为首的 派,发动了 。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逃往国外,而 甘 梁启超 、 救亜图存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愿 为变法流血牺牲。 谭嗣同 10、“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句话是 说的。
B
D.林则徐
B
5、(2012年黄冈市)为“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 为“求富”,他们又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哪个企业是洋务派 为“ 求富”而兴建的( )
D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南通大生纱厂 D、汉阳铁厂

中国近代史纲要006第六讲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中国近代史纲要006第六讲  为新中国而奋斗

1946年《五四指示》
1948年4月1日晋 绥干部会议上系统阐 明了土地革命总路线: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1945年以后,党的土地 政策因而能够成为中共与华 北‚基本群众‛的关键,这 一政策就建立在直接符合穷 人和无地者心愿的基础上。
——费正清(美)等主编:《中华民国史 (1912—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版,第858页。
蒋介石的假和平把戏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 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 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 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惠盼之至‛。
——蒋介石1945年8月14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第一个电报
蒋介石的假和平把戏
‚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 疾苦,共同戮力,以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 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 大计‛,‚特再弛电邀奉,务恳惠诺为感‛。
蒋介石三次邀我,这个风险要冒。不去,不利。 虽然是假戏,但要假戏真做。不然,内战的帽子就 戴到了我的头上,戴到了我们共产党人的头上。这 样一来,我们就会失掉一些人心。能谈则谈,谈不 成,顶多是坐牢,杀头。就目前看,蒋介石这样做 还有很大困难:一是我们有解放区一万万人民、一 百万军队和二百万民兵做后盾:二是国统区觉悟了 的人民是反对内战的;三是国民党内部也有一部分 人不赞成内战。
形 同 废 纸, 被 美 军 士 兵 用 来 点 烟 的 法 币
中国女孩买东西所携带的成推的法币
给做工的苦力发放工资, 都是成箱成扎的发放
严重的经济危机,把各阶层人民推上了饥饿 和死亡的绝路,迫使各阶层人民不得不团结起来 为生存而斗争。 1946年12月底,爆发了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史称一二三○运动);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 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运动)。形成了学生运 动高潮。也促进了全国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这样,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爱国民主运动同 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斗争,就逐步形成了配合人民 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使蒋介石政府处在人民 的包围之中。

2013年版毛概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

2013年版毛概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

2、20世纪前期世界格局与中国的政局
国际: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 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
《九国公约》实际 上是帝国主义国家 共同宰割中国的盟 约。这样,中国又 回到帝国主义列强 共同支配的局面。
关于《九国公约》
全称《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 政策之条约》。1922年2月6日,美、英、法 、意、日、荷、比、葡、中9国在华盛顿会议 上签订。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 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 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日本独占中国的 野心遭到挫折。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 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 治,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 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 始终在200万英镑左右徘徊。英国商人惊奇地 发现,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1853年人均消 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 有14600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 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
领导力量的变化——五四运动的后期,中国无产
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 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它所表现出的高度自觉的 爱国主义精神、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坚决 性和彻底性、特有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说明中国 无产阶级已经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指导思想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国内 军阀 混战
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转变的历史前提 实践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可能救中国, 要想改变中国的现实,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的历史前提。

13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13级本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

南昌大学抚州医学分院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考试试卷(A 卷)课程名称: 中国近代史纲要 适用专业: 2013级本科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一、填空题(每空 1分,共 10分)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由以前独立的 社会逐步演变成一个社会。

2、章炳麟发表的《 》一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 写的《革命军》,热情讴歌革命,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3、 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的《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4、1937年,日军占领中国国民政府首都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 ”;在抗战相持阶段,日军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烧杀抢掠的“ ”政策。

5、新民主主义社会里,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是非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2、( )3、( )4、( )5、( )6、( )7、( )8、( )9、( )10、( ) 1、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这缘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2、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

3、中国同盟会政纲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因批判孔学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5、国民革命失败后,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秋收起义。

6、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7、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没收。

9、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一个主体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四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2013年中考历史专题四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探究感悟】 (4)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中国的社会性质如何?从上述 材料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自强”指洋务运动,“变法”指戊戌变法,“革命” 指辛亥革命。第(2)题根据材料一中的“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 面,再到观念层面”得出答案。第(3)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了救国救民的革命任务。 第二问只要列举出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项主要 史实即可。第(4)题第一问,根据时间段可知,此时的中国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问是开放性题目,根据材料概括得 出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热点角度
热点展望
在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对峙— —再合作——再对峙的发展历程。国共关系的 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国共关系的演变 进程,也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作为考试 热点,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国共关系演变的历 程,国共关系演变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当 前国共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
热点主题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热点指数
★★★★★
【新闻链接】 201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 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 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 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 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 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并创造性地发展。 3.中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学习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百折

2013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2013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2013 年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1.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为核心。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教思想 2.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 A、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1680 年俄国彼得一世改革 C、1789 年法国大革命 D、1868 年日本明治维新 3.19 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成为殖民主义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贩卖奴隶 D、掠夺土地 4.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 年 8 月 29 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 B、中英《虎门条约》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 5.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中国。 C、英国对华输出商品激增。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6.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A、半殖民地社会 B、半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 7.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 A、失业的农民 B、手工业者 C、城市贫民 D、工人阶级 8.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 A、文化渗透 B、经济掠夺 C、军事侵略 D、政治控制 9.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落后的经济制度 B、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C、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统治集团的腐败 10.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的目的是()。 A、传播西方文化和科学 B、进行传教活动 C、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干涉中国内政 11.外国教会为列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得较早

中国近代史4阶段

中国近代史4阶段

(二)五四运动口号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 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 动。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还 我 青 岛 拒 绝 在 和 约 上 签 字 废 除 二 十 一 条
(三) .经过
时间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1919年 5月4日起 6月5日 起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北京 学生
罢课 三罢斗争
罢免 拒绝
4.(2013广东高考题)20世纪30年代前 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 同翻地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左”倾错误 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5.(2014海南高考题)周恩来曾回忆说 :“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 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 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 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 ,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 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2、高潮: 北伐战争
整编国民革命军; 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1)目的: (2)对象: (3)结果:①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②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 ③推动工农运动的高涨
3、失败:
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 ①四一二政变
②七一五政变
国共合作破裂, 国民大革命失败
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原因: 陈独秀犯右倾错误,放弃革命 主观:领导权。 掌握革命领导权、掌握革命武装 (3)教训:
(1)内涵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史一、总体把握1、时限: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革命任务:反对外国侵略,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

5、分期界标:以“五四”运动为界,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时期特征:1840~1919年,共80年。

是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深化的历史。

2、基本线索: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沉沦。

②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③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以谋求近代化。

三个阶段: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864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剧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开始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剧变的表现:①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②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进程加快,为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中国政局发生变化: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④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人民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带有新的时代特点,即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外来侵略,形成了以太平天国运动为标志的第一次高潮。

⑤鸦片战争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但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师夷长技上”。

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阶段特征: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半殖民地化,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

②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居于主要地位。

③在抗争和探索史上,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运动,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使历史的重担落在资产阶级革命派身上。

主要线索:共有两个主要线索,其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二,在遭受侵略和奴役过程中,中国人民也在不懈地探索,逐渐顺应历史的潮流,开始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①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②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

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权益,对内践踏民主共和和镇压民主革命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⑤新文化运动兴起并发生了转向,前期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比较激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政治上:高度中央极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被称作“大一统中央极权制”)。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是宗族家长制。

2、四次次大的侵略战争及其之后所签不平等条约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时间和所签订的《江宁条约》(含《南京条约》及其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天津条约》(与英法美俄)和《北京条约》(与英法),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这些都有划时代意义。

俄国通过历次条约,攫取了中国大片领土。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94年日本在中国的旅顺大屠杀、1900年俄国制造的“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4、“教案”的内涵:中国人民反对宗教侵略而被中外勾结所镇压的事件。

5、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开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后所签《北京条约》开天津。

6、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手工业者等。

7、中国资产阶级的分层: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8、中国近代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及其《南京条约》等的签订。

9、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两大矛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一对是最主要矛盾。

10、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最早的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1、1895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2、领导台湾人民抗击日本占领台湾的人:黑旗军首领刘永福。

13、甲午海战中殉国的将领: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管带邓世昌、林永生、刘步蟾等。

14、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15、魏源的《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16、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开始普遍觉醒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17、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最先喊出“救亡“口号。

18、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1864年失败。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2、洋务派及总理洋务的中央机构:奕.是首领,还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3、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的目标:“求强”“求富”。

4、洋务派举办洋务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同时有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5、举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由冯桂芬概括出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金田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永安封王:1851年3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

后永安建制封五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7、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8、天京事变: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

9、《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

10、《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为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11、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的形式和性质:形式: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

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12、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13、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14、“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的举人(由各省派公车送京赶考)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15、宣传变法的理论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16、宣传组织变法的著名“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的《湘报》。

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

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17、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8、守旧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有《劝学篇》是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19、“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未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20、“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2、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3、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4、三民主义学说及五权分立思想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5、“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7、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8、“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9、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光复会等成立。

11、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1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13、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为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