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语文 鉴赏诗歌语言的答题模式(学案)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简析课件

(三)课堂总结:
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五种模式:炼字型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 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步骤1)。 “黄莺儿”、“莫教”、“惊妾梦”等语言口语 化,民歌色彩浓厚(步骤2)。表达了闺中少妇对 征人的怀念之情(步骤3)。
模式5:诗歌炼字炼句鉴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 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 里?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根据模式作答如下: 诗歌前两句着力渲染了广阔、寒冷、寂静的
环境,后两句与前两句互相衬托,并用“孤”、 “独”、“寒”等字句,加强了前两句诗中表现 的沉寂清冷的气氛,那位老渔翁不怕天寒雪大, 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步骤一:诗中形象) ,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模式1:诗歌意象的鉴赏
高考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 感?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和步骤: 第一步:是什么样的形象? 第二步: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
(1)确认揭示手法—— 这句运用了拟人 手法。 (2)分析具体运用—— 写开门见“山”,“两
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3)概括(情感作用)— 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
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 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 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同根生”既是指豆与豆萁是同根生,又是指曹植与 曹丕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曹植借此来表达对曹丕不 顾兄弟之情,手足相残的行径的强烈愤慨和控诉。
古代诗歌鉴赏
修 辞 定义 例 句
作用
反复
汴水流,泗水 增强语言的韵律
流,流到瓜洲 感或是起强调作 叠字 古渡头,吴山 用,更加生动形 叠词 点点愁。思悠 象;思想感情的 叠句 悠,恨悠悠, 表达更为绵密曲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安置
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以拜见公婆比 科举考试 。 新妇新婚以后舅准姑备(拜公见婆公)婆比的心主理考状态。
以新妇比 自 己 。 以夫婿(新郎)比 张水部。
“画眉深浅入时无?”是问: 自己的诗文能否符合主考的要求。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 相同的一对句子或 短语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的意思。
日出江花红 胜火, 春来江水绿 如蓝
从形式看语 言简练,整 齐对称;从 内容看,意 义集中含蓄。
把物当作人来描
拟人
写叫拟人,把人 当作物来描写叫
拟物。
有情芍药 含春泪, 无力蔷薇 卧晓枝。
形象生动 表意丰富
古代诗歌鉴赏
修辞 定 义
恨到归时
折,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语文 高考复习表达技巧(学案)

一、表达技巧的理解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烘托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这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
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可以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前者属于烘托手法。
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3、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比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4、虚和实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高一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2011至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根源中国疆土辽阔,地域相连,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
一般地说,中原的农业民族地区气候湿润,宜于农业精耕;北方民族居住区域气候恶劣,植被差,只能粗放牧业;南方民族居住区多高山、丘陵,虽从事农耕业,但交通阻隔,古代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
这种民族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及发展不平衡和地理上的互相连结与交错杂居,为它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天然条件。
经济生活的本质决定,任何一个民族,出于生计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和其他民族进行物资交换,扩大经济往来。
北方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不得不依赖于中原的农业民族。
南方、北方各民族我们称之为边疆民族。
中原地区常常经济富庶、文化繁荣,对周边民族有极大的吸引力。
边疆民族以不同的方式向中原靠拢,或掠夺、战争,或贸易、和亲,或入主中原。
秦始皇修长城,并没有堵住匈奴的不断掠迫。
汉时,冒顿入寇,网开一面使汉高祖得以脱险,其目的是以此为条件向汉朝换取大量的物资。
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虽然对北方农业进行了大规模开发,但经济发展的程度仍远不如中原内地,他们仍然不断地逼近中原,要求南方朝廷供应物资甚至要求给予土地。
中原经济对北方民族不断吸引,使他们步步南下,留在汉地的就融合于汉族之中。
当北方民族弱小力不敌中原朝廷时,有时也会以主动“入贡”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利益,换得中原天子的“赏赐”。
边疆民族潮流般地一次次向中原靠拢、合聚的历史现象一直不断。
同时,中原民族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畜牧业经济的补充和支持。
中原朝廷在与少数民族地区交界处开设互市场所,开展贸易,达到双方经济互惠之目的。
这种经济上互相联系和交往的形式,历时久远,难以中断,且逐步完善。
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间的关系变化虽然曲折复杂,形式多样,但无论是以战争掠夺的形式,还是以和平交往的形式表现出采,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相互需要和满足,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成为边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边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也成为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和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各自都不能相互缺少,这种民族间经济的联系和依赖,将各个民族社会生活内在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无答案) 新人教版【会员独享】

永昌县第一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 秦塞.(sài)蹙.(cù)缩徘徊.(húi)B.两靥.(yè)倾轧.(zhà)窈.(yǎo)陷广袤.(mào)C.解剖.(pǎo)放诞.(dàn)歆.(xīn)享踝.(huán)节D.锦瑟.(sè) 马嵬.(wéi) 汲.(jí)取默契.(q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度长契大嬴粮景从云集响应不积跬步B.瓮牖绳枢摄足行伍价值连城爪牙之利C.驽马十驾同年而语惑之不解金石可镂D.弃甲曳兵崛起阡陌门廷若市填然鼓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重迁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几乎俯拾皆是....。
D.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南京郊外的阳山,有三块经人工雕塑、长达40米的巨大石头,专家认为这是朱棣为给朱元璋修建神功圣德碑选的碑材。
B.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语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 诗三首教案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教案:7 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作展露出的内心痛苦和惆怅,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教学重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 鉴赏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方法。
教学难点1. 品味语言,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
2.鉴赏不同时期诗歌创作的独特方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先学指导1.预习课文,感知整体内容。
2.了解作者:曹操、陶渊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目标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3. 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 把握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
二、提出问题,指导自学1. 要求学生借助《优化探究》P45——P46“自主学习导航”了解作者及背景。
2. 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3. 朗读《涉江采芙蓉》并借助材料翻译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互动交流(一)诵读诗歌1. 诵读活动。
A. 指定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B. 教师范读。
C. 集体朗读。
2. 诗意讲解:要求学生先翻译诗歌内容,教师再点拨讲解。
3. 诗歌结构及情感分析:情节艺术手法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赏析全诗1.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是谁?2.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3.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4. 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5. 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6.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还顾”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8.“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9. 全诗其他诗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一愁莫展言简意赅悬梁刺骨不落窠臼B.脍炙人口再接再励磬竹难书萎靡不振C.墨守成规蛛丝马迹出其不意呕心沥血D.炙手可热滥竽充数鬼鬼崇崇金榜提名2.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崔子称疾不视事视事:视察B. 宪公祖下车以来,久沐德化下车:指官吏初到任C. 以疾乞骸骨,许之乞骸骨:告老怀乡D.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比喻帝王或当权者之死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解决失业问题,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
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A.③⑥④②⑤①B.③⑥④⑤②①C.①③⑥④⑤②D.①③⑤⑥④②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到火星去定居1969年7月,阿波罗号在月球登陆,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地球以外的星球上。
34年过去了,科学家们仍在继续努力,为了使人类的脚步迈得更远,他们将目标瞄向了邻近的火星。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内容鉴赏之答题步骤课件

问题:(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 答案(1)这是一首题画诗,共八句,前四句承题描 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 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 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 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 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 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 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排斥,于是绝意仕途,归 而授徒。 • 问题: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 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 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客
(关键词句)
至
(感情发展脉络)( 风格)
皆春水、但见 不曾、今始为 无兼味、只旧醅
寂寞 惊喜 诚挚 欢快
清新 明快
相对饮、尽余杯
常见题型
• 一、分析某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06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 (元)魏初 •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 问题: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 法。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 “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 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 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也可以。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竹同样 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的理由的,给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2、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
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
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3、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二、表现技巧答题基本模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
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是什么)。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为什么)。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怎么样)。
练习1、下面是元代才子王冕的一首诗《白梅》,阅读后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练习2、阅读唐诗韦庄的《忆昔》回答问题。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①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②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③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乐府诗《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
”石城即今南京。
⑴这首诗巧用典故,语涉双关,以颈联(五、六两句)为例,就其中一种手法做简要分析。
⑵“夕阳唯见水东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练习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