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练测】2017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模块一 元素及其化合物 专题一 属及其化合物 考点一 钠及其化合物 第1步

合集下载

最新最全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全套试卷

最新最全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全套试卷

专题一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A.NH3、NO、CO2、雾B.CO2、N2、Cl2、酸雨C.SO2、NO2、CO、烟尘D.HCl、SO2、N2、沙尘暴2.宣传科学知识,介绍高新科技,揭露伪科学,是科学工作者的义务,下列各项中学的是) A.高温高压下将石墨制成金刚石B.用催化剂将水变成燃料油C.将空气中游离的氮变成氮的化合物D.用碘化银人工降雨3.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撤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失,这是由于石墨( ) A.有放射性B.易燃、易爆C.能导电D.有剧毒4.国外有人用激光将置于铁室中石墨靶上的碳原子炸松,与此同时再用射频电火花喷射N2,此时碳氮原子结合成碳氮化合物薄膜。

据称,这种化合物可能比金刚石更坚硬,其原因可能是( )A.碳、氮原子构成网状结构的晶体B.碳氮键比金刚石中的碳碳键更短C.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D.碳、氮的单质化学性质均不活泼5.氯胺(NH2Cl)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是一种有效的强力消毒剂,据此判断,氯胺在水溶液中因水解产生的物质是( )A.HCl0和HCl B.NH4C1和HCl C.NH4Cl和HCl0 D.NH4Cl和HClO3 6.下列各组物质均由一种干燥气体和一种液体组成,其中可以进行喷泉实验,且液体几乎充满烧瓶的组合是( )A.Cl2,饱和食盐水B.SO2氨水C.NH3,稀盐酸D.NO2 水7.1999年曾报导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N5A S F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5+共有34个核外电子B.N5+中N-N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C.化合物N5A s F6中As化合价为+l价D.化合物N5A s F6中F化合价为-1价8.为了同时施用分别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化肥,对于下列化肥:①草木灰②KCl ③Ca (H2PO4)2④(NH4)2SO4⑤氨水,适宜的组合是()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9.常见的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最新最全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全套试卷(共75套+详细答案)

最新最全高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全套试卷(共75套+详细答案)

专题一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一、选择题1.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中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A.NH3、NO、CO2、雾B.CO2、N2、Cl2、酸雨C.SO2、NO2、CO、烟尘D.HCl、SO2、N2、沙尘暴2.宣传科学知识,介绍高新科技,揭露伪科学,是科学工作者的义务,下列各项中学的是) A.高温高压下将石墨制成金刚石B.用催化剂将水变成燃料油C.将空气中游离的氮变成氮的化合物D.用碘化银人工降雨3.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撤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失,这是由于石墨( ) A.有放射性B.易燃、易爆C.能导电4.国外有人用激光将置于铁室中石墨靶上的碳原子炸松,与此同时再用射频电火花喷射N2,此时碳氮原子结合成碳氮化合物薄膜。

据称,这种化合物可能比金刚石更坚硬,其原因可能是( )A.碳、氮原子构成网状结构的晶体B.碳氮键比金刚石中的碳碳键更短C.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比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D.碳、氮的单质化学性质均不活泼5.氯胺(NH2Cl)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是一种有效的强力消毒剂,据此判断,氯胺在水溶液中因水解产生的物质是( )A.HCl0和HCl B.NH4C1和HCl C.NH4Cl和HCl0 D.NH4Cl和HClO3 6.下列各组物质均由一种干燥气体和一种液体组成,其中可以进行喷泉实验,且液体几乎充满烧瓶的组合是( )A.Cl2,饱和食盐水B.SO2氨水C.NH3,稀盐酸D.NO2 水7.1999年曾报导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N5A S F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N5+共有34个核外电子B.N5+中N-N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C.化合物N5A s F6中As化合价为+l价D.化合物N5A s F6中F化合价为-1价8.为了同时施用分别含有氮、磷、钾3种元素的化肥,对于下列化肥:①草木灰②KCl ③Ca (H2PO4)2④(NH4)2SO4⑤氨水,适宜的组合是()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9.常见的污染物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017版高考化学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真题专训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基础课时3 Word版含答案

2017版高考化学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真题专训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基础课时3 Word版含答案

基础课时3氧化还原反应基础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l2+2Br-===2Cl-+Br2,Zn+Cu2+===Zn2++Cu均为单质被还原的置换反应(2014·山东,7C)B.2Na2O2+2H2O===4NaOH+O2↑,Cl2+H2O===HCl+HClO,均为水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2014·山东,7D)C.Na2SO3与H2O2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2013·天津,6B)D.生石灰用作食品抗氧化剂(2014·福建,6A)解析A项Zn与Cu2+的反应为单质被氧化的反应,A错;B项中的两个反应中,H2O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B错;生石灰不具有还原性,不能用作食品抗氧化剂,D错。

答案 C2.(2015·海南化学,6)已知在碱性溶液中可发生如下反应:2R(OH)3+3ClO-+4OH-===2RO n-4+3Cl-+5H2O,则RO n-4中R的化合价是()A.+3 B.+4 C.+5 D.+6解析根据反应前后电荷守恒,可得n=2,则RO2-4中R的化合价为+6价,即选D。

答案 D3.(2015·上海化学,18)下列反应中的氨与反应:4NH3+5O2―→4NO+6H2O中的氨作用相同的是(双选)()A.2Na+2NH3―→2NaNH2+H2↑B.2NH3+3CuO―→3Cu+N2+3H2OC.4NH3+6NO―→5N2+6H2OD.3SiH4+4NH3―→Si3N4+12H2解析在反应4NH3+5O2―→4NO+6H2O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氨中的-3价变为反应后NO中的+2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氨气作还原剂。

在2Na+2NH3―→2NaNH2+H2↑反应中,H元素的化合价由NH3中的+1价变为反应后H2的0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所以NH3作氧化剂,与上述反应的氨的作用不同,A错误。

在2NH3+3CuO―→3Cu+N2+3H2O中,NH3中的N元素化合价由-3价变为反应后的0价,失去电子,作还原剂,与上述反应相同,B正确。

高三一轮专题训练 doc

高三一轮专题训练 doc

卤素复习一、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请根据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网络图,完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二、基础知识(一)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1. 卤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卤族元素位于周期表ⅦA 族。

包括氟(F )、氯(Cl )、溴(Br )、碘(I )、砹(At )2. 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F : Cl : Br : I :(1)相似性:它们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最小。

(2)递变性: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 卤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F 仅有-1价,其余元素最高价+7价,最低价-1价,还有+1,+3,+5价。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为化合态。

(二)卤族元素的单质: 卤族元素的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形成的晶体均属分子晶体。

2.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1)相似性:①与氢气反应:X 2+H 2=2HX (条件:F 2暗;Cl 2光照或点燃;Br 2加热;I 2持续加热)②与金属反应:nX 2+2M=2MXnCl 2与F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3Cl 22 FeCl3 Br 2与F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3 Br 2 2 Fe Br 3I 2与F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I2Fe I 2③与水反应F 2与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 2O+2F 2=4HF+O 2Cl 2与H 2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 2+H 2O=HCl+HClO(2原子半径:F <Cl <Br <I 离子半径:F —<Cl —<Br —<I — 氧化性:F 2>Cl 2>Br 2>I 2 非金属性:F >Cl >Br >I 与氢气化合的难易: F 2>Cl 2>Br 2>I 2 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F >HCl >HBr >HI 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F —<Cl —<Br —<I — 卤化氢的还原性:HF <HCl <HBr <HI氢卤酸水溶液的酸性:HF (弱)<HCl (强)<HBr (强)<HI (强)卤化氢的沸点: HCl <HBr <HI <HF (氢键使HF沸点反常)卤化银的溶解度:AgF <AgCl <AgBr <AgI含氧酸的酸性:HClO 4>HBrO 4>HIO 42.卤素元素的有关特性:(1)F 2遇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F 并放出O 2。

(新课标)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扫描+重点突破讲解)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新课标)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扫描+重点突破讲解)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第1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Na)1.物理性质从原子结构认识钠的化学性质:Na――→Cl 2、O 2、H 2O 等Na+。

(1)主要化学性质: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 2⎩⎨⎧ 常温:4Na +O 2===2Na 2O 点燃:2Na +O 2=====点燃Na 2O 2Cl 2:2Na +Cl 2=====点燃2NaCl与水反应:2Na +2H 2O===2NaOH +H 2↑与盐溶液如CuSO 4溶液反应:2Na +2H 2O===2NaOH +H 2↑,2NaOH +CuSO 4===Na 2SO 4+2↓(2)钠与水(含酚酞)反应的实验现象及解释:3.钠的制取及保存(1)制取:化学方程式为 2NaCl(熔融)=====通电2Na +Cl 2↑。

(2)保存:密封保存,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4.钠的用途(1)制取Na 2O 2等化合物。

(2)钠、钾合金(液态)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用作电光源,制作高压钠灯。

(4)冶炼某些金属。

金属钠具有强的还原性,熔融状态下可以用于制取金属,如4Na +TiCl 4=====熔融4NaCl +Ti 。

[说明]工业上在850 ℃,钠与熔融状态的KCl 反应可以制取金属钾:Na(l)+KCl(l)=====850 ℃NaCl(l)+K(g),反应发生是因为在反应温度下,体系中只有钾是气体,能从体系中逸出,利于反应正向进行,即在反应温度下,为熵增反应,该反应不能说明金属钠的还原性强于金属钾。

5.焰色反应(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

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铂丝――→酒精灯灼烧无色――→蘸取待测物――→酒精灯灼烧观察火焰颜色――→用盐酸洗涤铂丝――→酒精灯灼烧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铜元素:绿色。

问题1 钠与水、醇、酸的反应将钠投入到下列溶液中,反应的剧烈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元素周期律专题汇编含答案与解析(K12教育文档)

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元素周期律专题汇编含答案与解析(K12教育文档)

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元素周期律专题汇编含答案与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元素周期律专题汇编含答案与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元素周期律专题汇编含答案与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元素周期律专题汇编Ⅰ—原子结构1.(2017•北京-8)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 S,T S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T S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B.T 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C.T 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D.中子数为176的T S核素符号是117176Ts【答案】D【解析】A.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据此判断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VIIA族,故A正确。

B.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而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则T 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故B正确;C.同一主族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T 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故C正确;D.该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76+117=293,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117293Ts,故D错误;【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原子构成及表示方法,试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新课标)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扫描+重点突破讲解)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新课标)2017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知识扫描+重点突破讲解)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2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离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1)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2)形成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4.研究物质组成的两个角度角度一 物质组成的相关概念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

( )(2)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 )(3)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 )(4)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 )(5)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

( )(6)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 )(7)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 )(8)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 )解析:(3)化学变化中的单原子分子不能再分,如He、Ne等。

(6)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NaCl,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是由分子保持的。

(7)12 6C16 8O和14 7N2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不是同一种粒子。

(8)金刚石、石墨均是由C元素组成,但不是同一种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错误。

答案:(1)√(2)√(3)×(4)√(5)√(6)×(7)×(8)×2.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能是( )①纯净物②混合物③单质④化合物⑤金属⑥非金属⑦酸⑧碱⑨盐⑩氧化物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C.①③ D.全部解析:选D 由H和Cl能组成氯化氢(属于酸、化合物、纯净物);He和Ne组成的混合气体(属于混合物);不同的同位素11H和21H能组成氢气(属于非金属单质);不同的同位素23Na 和24Na组成的金属Na(属于金属);Na和Cl组成NaCl(属于盐);由Na和O、H组成NaOH(属于碱);Na和O组成Na2O(属于氧化物),故D正确。

2017版高考化学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真题专训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基础课时2 含答案

2017版高考化学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真题专训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基础课时2 含答案

基础课时2电解质离子反应1.(2015·安徽理综,10)下列有关NaClO和NaCl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H+、NH+4、SO2-,4、Br-可以大量共存B.该溶液中,Ag+、K+、NO错误!、CH3CHO可以大量共存C.向该溶液中滴入少量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O-+2H+===Cl-+2Fe3++H2OD.向该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每产生1 molCl2,转移电子约为6.02×1023个解析A项ClO-能氧化Br-,且ClO-与H+反应能生成弱电解质HClO,不能大量共存,错误;B项,Ag+与Cl-能生成难溶物AgCl而不能共存,且ClO -能氧化CH3CHO, 错误;C项,因NaClO水解,溶液呈弱碱性,滴加Fe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O-+4OH-+H2O===2Fe(OH)3↓+Cl-,错误;D项,加入浓盐酸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ClO-+2H+===Cl2↑+H2O,每生成1 mol Cl2,转移电子约为6.02×1023个,正确.答案 D2.(2015·江苏化学,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中:Na+、Al3+、SO错误!、Cl-B.错误!=1×10-13 mol·L-1的溶液中:NH错误!、Ca2+、Cl-、NO错误!C.与Al反应能放出H2的溶液中:Fe2+、K+、NO错误!、SO错误!D.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的溶液中:K+、Na+、AlO错误!、CO错误!解析A项,使酚酞变红色的溶液呈碱性,OH-与Al3+不能大量共存。

B项,c(OH-)=错误!=1×10-13mol/L,c(H+)=0.1 mol/L溶液呈酸性,四种离子可以大量共存;C项,与铝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若呈酸性,NO错误!不能大量存在,一是因为HNO3与Al反应不能生成H2,二是酸性条件下NO错误!与Fe2+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若呈碱性,Fe2+因生成Fe(OH)2沉淀而不能大量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步高考真题试水
1.(2015·北京卷)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
..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 A.酸性:H2SO4>H3PO4
B.非金属性:Cl>Br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解析:A项,非金属性:硫大于磷,可以推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硫酸大于磷酸;B项,根据Cl和B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以推出非金属性:Cl大于Br;C项,金属性:钠大于镁,可以推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氢氧化钠大于氢氧化镁;D项,无法根据元素周期律判断盐的热稳定性。

答案:D
2.(2015·山东卷)某化合物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2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

下列化合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A.AlCl3B.Na2O
C.FeCl2D.SiO2
解析:FeCl2不能由Fe和Cl2直接反应生成,C项错误;SiO2不溶于水,也不能与Ba(HCO3)2溶液反应,D项错误;Na2O可由Na和O2直接反应生成,但Na2O与Ba(HCO3)2溶液反应没有气体生成,B项错误;AlCl3可由Al与Cl2直接反应生成,将AlCl3加入Ba(HCO3)2溶液中,Al3+和HCO-3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生成Al(OH)3沉淀和CO2气体,A项正确。

答案:A
3.(2014·北京卷)用下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现象,不能
..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
2
胀所致,故选A;B项,产生的NH3溶于水呈碱性,可使酚酞变红;C项,Na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的CO2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项,石蜡油在碎瓷片的催化下发生裂化,产生的烯烃可使Br2的CCl4溶液褪色。

答案:A
4.(2014·江苏卷)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 g由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有氧原子的数目为0.1N A
B.0.1 mol丙烯酸中含有双键的数目为0.1N A
C.标准状况下,11.2 L苯中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5N A
D.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每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4N A
解析:O2和O3都由O元素组成,1.6 g由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含氧原子数目为
0.1N A,A项正确;丙烯酸中含“”和“”,故0.1 mol丙烯酸中含有双键的数目为0.2N A,B项错误;标准状况下,苯为液态,C项错误;过氧化钠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生成0.1 mol O2时,转移电子数目为0.2N A,D项错误。

答案:A
5.(2012·上海卷)钠是活泼的碱金属元素,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完成下列计算:
(1)叠氮化钠(NaN3)受撞击完全分解产生钠和氮气,故可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

若产生40.32 L(标准状况下)氮气,至少需要叠氮化钠________g。

(2)钠—钾合金可在核反应堆中用作热交换液。

5.05 g钠—钾合金溶于200 mL水生成
0.075 mol氢气。

①计算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②计算并确定该钠—钾合金的化学式。

(3)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铝土矿并过滤,得到含铝酸钠的溶液。

向该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有下列反应:
2NaAl(OH)4+CO2===2Al(OH)3↓+Na2CO3+H2O
已知通入二氧化碳336 L(标准状况下),生成24 mol Al(OH)3和15 mol Na2CO3,若通入溶液的二氧化碳为112 L(标准状况下),计算生成的Al(OH)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

(4)常温下,称取不同氢氧化钠样品溶于水,加盐酸中和至pH=7,然后将溶液蒸干得氯化钠晶体,蒸干过程中产品无损失。

分析和比较上表3组数据,给出结论。

解析:(1)设需要叠氮化钠的质量为x 。

2NaN 3=====撞击
2Na +3N 2↑
2mol×65 g/mol 3 mol×22.4 L/mol x 40.32 L 则x =78 g 。

(2)Na 、K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M +2H 2O===2MOH +H 2↑,故n (MOH)=2n (H 2),据此可计算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

答案:(1)78
(2)①c (OH -
)=0.075×2200×1 000=0.75 mol/L
②设上述合金中含a mol 钠、b mol 钾,则

⎪⎨
⎪⎧
a +
b =0.075×223a +39b =5.05a =0.050,b =0.10。

该钠—钾合金化学式为NaK 2。

(3)溶液含氢氧化钠。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物质的量:15-1
2×24=3
mol
112 L 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112
22.4
=5 mol
n [Al(OH)3]∶n (Na 2CO 3)=[(5-3)×2]∶5=4∶5
(4)由氯化钠质量推算,氢氧化钠样品摩尔质量为
M 1(氢氧化钠)=58.5
3.51
×2.40=40 g/mol M 2(氢氧化钠)=58.5
2.34
×2.32=58 g/mol M 3(氢氧化钠)=
58.5
3.51
×3.48=58 g/mol 结论:实验①所取氢氧化钠样品是NaOH ;
实验②和实验③所取氢氧化钠样品应该是NaOH·H 2O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