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针法

合集下载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

中医不同针灸疗法介绍毫针刺法毫针刺法,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本操作方法: 包括消毒、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

(一)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二)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左右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具体的进针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切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者的指甲掐切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将所刺腧穴部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常用于皮肤松弛部分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指、食者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刺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1) 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及进行补泻,要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有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3、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症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适应症:(1)上呼吸道疾病1、急性(慢性)鼻窦炎;2、急性(慢性)鼻炎;3、感冒;4、急性(慢性)扁桃腺炎。

针灸疗法PPT课件

针灸疗法PPT课件
14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 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 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 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 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 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 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 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4
针灸处方常用选穴:
颈痛: 主穴:风池、颈夹脊、大椎、阿是穴 配穴:肩髃、肩井、天宗、曲池、 天柱、外关、 合谷、后溪
5
腰腿痛: 主穴:相应的夹脊穴、肾俞、大肠俞、 腰阳关 配穴:环跳、秩边、殷门、承扶、风市、 委中、阳陵泉、承山、悬钟、 昆仑、阿是穴(压痛点)
6
中风: 主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 下肢: 环跳、风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悬钟 三阴交、太冲、太溪 配穴: 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牵正 吐词不清加廉泉、百会 尿潴留加关元、中极、气海、水道、委阳 肾俞、 命门、八髎
15
电针法 定义:电针将电和针两种刺激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地控 制刺激,电针疗法就是通过这一原理来进行治病的。 配穴处方:一般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位,多选 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波形:疏密波、断续波 、连续波
16
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针刺麻醉等。 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其刺激强调作用较强,能引 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的张力。常用于治疗痿症,各种肌 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等。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1—腧刺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远道刺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

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经刺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

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

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

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

《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络刺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

”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

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

“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分刺这是指针刺直达深层肌肉的一种方法,用来治疗邪在分肉,溪谷酸痛等的疾病。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一、毫针刺法1、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2、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针灸用的九种针法
古籍中记载针灸的针有九种,包括大针、长针、毫针、锋针、圆针、鑱针、鍉针、铍针、圆利针。

但经过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主要使用的针灸针为新九针,包括毫针、火针、梅花针、圆利针、磁圆梅针、锋勾针、铍针、鑱针、鍉针。

上述针灸针的形状、锋利程度不同,因此治疗适应证也不尽相同。

1、毫针: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针灸针,针刺相关穴位可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种疾病;
2、火针:主要由钨丝制成,具有韧性好、耐高温的特性,因此可加热后刺穴,常用于治疗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等;
3、梅花针:也叫作七星针或者皮肤针,针头由7根细小的针尖聚集而成,常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保健治疗;
4、圆利针:针尖为松针形,可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5、磁圆梅针:针头为球形,有磁性,针尖类似梅花针,针刺病变部位的相关穴位,可用于治疗骨科、神经科、五官科等各科室疾病;
6、锋勾针:针尖具有三棱形锋刃,顶端带小勾,可用于勾割浅筋膜,改善肌肉或肌腱痉挛,缓解顽固性疼痛;
7、铍针:末端针尖形如宝剑状,主要用于切割赘生物,以及切开脓肿进行排脓治疗;
8、鑱针:具有三棱形锋利针头,可用于刺络放血,改善皮肤病以及发热性疾病;
9、鍉针:针体粗大而针尖较钝,主要用于循经按压治疗,具有舒经活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针灸学之其他针法

针灸学之其他针法
针灸学
中篇 针灸技术
第四章、针灸技术总论
第六节 特殊针具针法
目的要求: •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 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1. 三棱针法
刺络:放血
挑刺
锋针作用:“泻热出血”;
“宛陈则除之,去血络也”
《灵枢官针》 络刺; 赞刺; 豹文刺;
操作方法
➢ 持针姿势:一般以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 捏住针柄中段,中指指腹紧靠针体的侧面, 露出针尖3~5mm。
✓ 无菌操作 ✓ 注意药物的性能/剂量/禁忌/毒副作用 ✓ 针刺的深度 ✓ 药物不得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 ✓ 注意神经干 ✓ 避免刺伤脏器 ✓ 孕妇穴位与部位 ✓ 防止晕针
谢 谢!
能够忍受为宜。通电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临床举隅
• 臂丛及周围神经麻痹 • 取穴:华佗夹脊颈4~胸1(病侧),上臂丛型者,加巨骨、曲池
、合谷、尺泽、百劳;下臂丛型者,加曲池、合谷、手三里、 外关、八邪、后溪、鱼际;腋神经麻痹者,加肩井、曲池、合 谷、尺泽;桡神经麻痹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溪;正 中神经麻痹者,加外关、阳池、八邪;尺神经麻痹者,加小海 、腕骨、后溪。 • 每次选用2~4个穴位,予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宜。通 电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面神经:听会、翳风
三叉神经:阳白、四白、下关、夹承浆
臂丛神经:天鼎、颈夹脊6~7穴 尺神经: 青灵、小海
桡神经: 手五里、曲池
正中神经:曲泽、郄门、内关
坐骨神经:环跳、殷门 胫神经: 委中 腓神经:阳陵泉
腰神经:气海俞
骶神经:八髎穴
操作方法
✓ 选穴处方:同侧 对穴 经络辨证 脏腑辨证 神经干 肌肉神经运动点

针灸使用方法

针灸使用方法

一、毫针刺法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称“押手”。

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图10-66)②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图10-67)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弛部位的腧穴。

(图10-68)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图10-69)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由于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同,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明显差异。

①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所的夹角。

它是根据腧穴所在位置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是90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0角左右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在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穴位。

平刺即横刺、沿皮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0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于皮薄肉少的部位,如头部的腧穴等。

(图10-70)②深度指针身刺入人体内的深浅程度。

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在腧穴各论中已有详述,在此仅根据下列情况作介绍。

体质:身体瘦弱浅刺,身强体肥者深刺。

年龄: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宜深刺。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

中医针灸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一、简史灸疗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

灸法的产生早于方药,就针灸而言,灸法可能更先于针法。

关于灸疗法的起源,虽然还缺少确实可靠的资料来印证,但是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一疗法的出现不会晚于原始社会。

根据近代考古学研究证明,我国早在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用火;距今约60万年的北京人则已长期用火。

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

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

早期只有钻木取火的“木燧”,后来则有照日取火的“金燧”。

周代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规定,政府还有专门取火的官员,分季节为人民提供新火种。

古代不同的取火方法曾给当时灸疗选用火源以一定影晌。

如晋代陈延之《小品方》记载,灸疗不宜用八木之火,而宜用“阳燧”从太阳取火。

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已知最早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首次记载灸疗的的医学典籍。

内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以及心痛、癃、癫狂、咳血、耳聋、产马(马刀,即瘰疬)、噎等急难病证,均可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进行治疗。

并发现,其中一些病证甚至可以“久(灸)几(既)息则病已矣”(《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与其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则详细地记载了施灸的部位。

如“久(灸)足中指”、“久(灸)左[月行]”,“阳上于环二寸而益为一久(灸)”等。

在同时代的不少非医学书籍中,也有不少灸疗的记述。

《左传》中提到公元前581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说过的“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这样一段话,其中“攻”字,一般认为应当作“灸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
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提捏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
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 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 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影响得气的因素
• 患者 • 体质(类型) 病情 • 医生 •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 手法 • 用心失专 • 环境(温度、噪音)
针刺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留针候气法) 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二)催气法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提插、捻转、循、按、飞、刮、搓、颤、捣、弹…… (三)守气法 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四)调气法 广义: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 狭义:应用手法调整经气方向。
进针法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 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 而徐入,不痛之因 。
押手、刺手 • 单手进针法 • 双手进针法 • 管针进针法(略)
单 手 进 针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 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 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 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 要求的深度。
定位
• 正指正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刺之无殆。 •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揣穴:揣、循、按、摸
(分拨、旋转、滚摇)
消毒
1、医者之手 2、穴位(头针、三棱针)
治神守气
•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 无左右视也。 • 用针之要,勿忘其神
按法
针刺得气后,以押手按压穴位上方或下方, 刺手行捻转、提插手法,促使经气向下行 和向上行。
扪法
出针时用左手指按柔针孔,使之闭合。现多用 干棉球按着针穴上,用手指加压按摩。 作用:闭气补虚、止血、消除疼痛
搓法
• 针刺入穴后,一般可从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如搓 棉线样向前搓动至食指端,以针下沉紧有被肌肉缠着感 为度,由食指末节横纹向食指端搓为左,为内,为补, 常可产生热感;由食指端向食指末节横纹搓,为右,为 外,为泻,常可产生凉感。
开阖补泻
•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 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主要用于出针时的补泻。
平补平泻
得气后,施以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适用于 虚实不明显或虚实夹杂的病证。
复式补泻手法
• 烧山火
• 三进一退,一进三飞。由提插、呼 吸、迎随、开阖、九六等补法组成。 • 紧按慢提 • 主治冷痹顽麻、寒湿痹症、瘫痪麻 痹、四肢厥冷等虚寒性疾病。
名家针法
• 靳瑞——靳三针疗法 • 西北针王郑魁山(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 • 承淡安、金伯华、金针王乐亭、陈全新……
挟持进针法
押手拇食两指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刺手拇 食指执持针柄, 将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动作, 用插入法或捻入法将针刺入皮下. 本法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行针法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 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 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1.基本手法
水 土
• 郄会配穴法
• 阴经郄穴治血证,如肺咯血取孔最;阳经 郄穴治痛证,如胃剧痛取梁丘。郄会配穴 (与八会穴相配),例:肺病咳血取孔最、 膈俞,急性胃脘痛取梁丘、中脘。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 骨会大杼膈俞血,脉会太渊气膻中
• 俞募配穴法
• 也称前后配穴法。因为脏、胸腹属阴,腑、背腰 属阳,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原理,脏 病、虚证多取在背腰部的俞穴,腑病、实证多取 在胸腹部的募穴。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 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 肺俞、定喘等。
(一)针刺前必须定神 (二)治神要重视心静 (三)进针要注意守神 (四)行针宜移神制神 (五)治神可守气行气 (六)治神可诱导针下凉热 (七)针后要注意养神
针刺流程
• • • • 持针 进针 行针 出针
持针法
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 手如握虎,如临深渊 势若擒龙,紧全身之力于指腕
二指持针法 三指持针法(四指持针法) 持针身法 两手持针法
• • 用力均匀,太紧则可导致经气滞涩,引起 滞针,反令邪不能 除 附近有大血管、重要器官者不宜使用本法
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 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以 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时,以拇指或 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 甲,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
取穴原则
• • • • 总原则:循经取穴 基本原则: 1、局部取穴(局部穴+压痛点) 2、远部取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灵枢· 终始》
• 本经循经取穴:确定病变经脉,在该经脉的远端取穴。 • 异经取穴:表里经取穴法、辨证取穴法、同名经取穴法
等。
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些、针体 旋转角度相对较大,而拇指向后用力轻 些、角度相对较小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其他补泻手法
呼吸补泻法
呼气进针,吸气进针为补,反之为泻。(腹部针)
疾徐补泻法
进针徐入,少捻转,疾出针为补,反之为泻
迎随补泻法
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提插迎随——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搓捻迎随——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 随济左而补暖
补泻手法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 • • • • • •
提插 捻转 呼吸 疾徐 迎随 开阖 平补平泻 子母补泻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急按慢提、 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 间短者为补法。而先深后浅、急提慢按、 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 间长者为泻法。
针前的准备
• 一、体位
•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 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 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 项、背部的腧穴 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 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 腧穴和上、下肢部分(前侧面)腧穴 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 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飞法
• 多以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 搓数次,然后放开两指,一搓一放,一 合一张,反复数次, 状如飞鸟展翅, 故称飞法。不必区分左右捻搓。
颤法
•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 手法,轻轻地上下进退,使针身 轻微震颤,如手颤般震动针身。 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 感应。
捣法
针刺到一定深度后,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捣时应以腕关节的震 颤为主,使针尖在原位上下小幅度提插和旋转,针身不进不退,却又如 进如退。
针刺得气
•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 针刺得气的意义
•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标幽赋》 •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 九针十二原》
• 判断正气盛衰、病情轻重、针刺取效快慢等。 • 提高疗效。
针刺得气的特征
1.自觉指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 酸/麻/胀/重(热/凉)或传导或见 局 部肌肉跳动 2.他觉指征:医者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 手下沉紧/如鱼吞钩饵/徐和
• 3、交叉取穴:巨刺法和缪刺法。
配穴原则
• • • • • • • 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同名经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 子母配穴法 郄会配穴法 俞募配穴法
• 本经配穴法
•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 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 处方进行治疗。“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 本经之尺泽、太渊。
• 表里配穴法 • 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 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 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 阳陵泉。 • 脏腑的表里关系是:肺与大肠、心与小肠、 脾与胃、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肝与胆。
• 同名经配穴法 • 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 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 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 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 透天凉
• 一进三退,一退三飞。由提插、呼 吸、迎随、开阖、九六等泻法组成。 • 紧提慢按 • 主治热痹、暑热高热、邪热炽盛等 实热性疾病
其他复式补泻手法
飞经走气四法
• • • •
青龙摆尾 白虎摇头 赤凤迎源 苍龟探穴
刺法
• 齐刺法:
• 《灵枢· 官针》:“齐刺者, 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 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 痹气小深者也。” • 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寒邪凝 滞和固定又缠绵的疼痛症,如 肩周炎、痛经等。
针刺意外事故及处理
• • • • • • (表现、原因、处理、预防) 一、晕针 二、滞针 三、血肿 四、弯针、断针 五、气胸
针刺注意事项
1、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 2、妇女月经与怀孕状况 3、幼儿头部腧穴 4、血凝障碍者 5、施术部位皮肤状况 6、避免刺伤脏器 7、眼区、项部、脊椎部穴为针刺的角度和方向 8、避免刺伤膀胱
扬刺法
• 《灵枢· 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 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 用于治疗寒凝气滞、经络气血痹阻不 通所致的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等症。 如腱鞘囊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