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上游植被类型的水文特征与功能评价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游漓江》资料漓江水文特征(精品)

《游漓江》资料漓江水文特征漓江上游的华江、川江、砚田、上洞、高寨一带是我国高值暴雨区之一,中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达2600毫米, 3小时最大降水量达271.9毫米,24小时最大降水量可达425毫米,是漓江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灵川三街、桂林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00毫米,流域降水量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
漓江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流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在雨洪时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
低水和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槽,形成漓江的径流过程。
漓江在桂林水文站断面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0.3亿立方米(1941~1990年),实测最大值为56.3亿立方米(196 8年),实测最小值为23.3亿立方米(1963年)。
年内各月径流分配与流域降水量年内分配相似。
其中3~8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7.5%,5~6月占37.7%,为全年高值期,12月至翌年1月占4.5%,为径流量低值期。
高值期与低值期相差8.4倍。
据实测,漓江桂林水文站瞬时最高水位为147.43米(1952年),最大流量为5200立方米每秒(1952年),最低水位为140.18米(1989年),最小流量为3.8立方米每秒,1936~1990年平均水位为141.36米。
1941~1990年桂林市区平均径流深为1120毫米,年径流量为6.33亿立方米,入境水为38.8亿立方米,共计地表水资源为45.1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量1.0万立方米。
漓江的泥沙主要来自上游兴安、灵川及桃花江沿岸,由暴雨、洪水冲刷地面和河岸而形成,以悬沙为主。
含沙量的变化随暴雨、洪水而定,洪水期含沙量较大,桂林水文站断面实测最大值达10.3公斤每立方米(1977年),低水时含沙量较小。
每年1、2月和11、12月常接近零,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84公斤每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34.3万吨。
漓江上游河道流经山区,植被繁茂,覆盖率高,表土流失少,司门前以下河床主要由卵石、砂组成,泥质甚少,同时在它的河床上有一个又一个的深潭起着沉降泥沙、澄清水色的作用,造就了晶莹的江水,成为广西含沙量最小的河流,获“江作青罗带”的美誉。
游漓江欣赏绝妙漓江泛秋图的意境

的号称世界第一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
怒江大峡谷素有:“十里不同天,万物在一山”之说。
立体气候产生的主体植被、珍稀动植物、名花异卉、稀世药材成片成林,树蕨、秃杉、落叶松、杜鹃、兰花、珙桐(鸽子花)点缀着峡谷胜景的自然美。
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树蕨、秃杉、珙桐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有三尖杉、清水树等;列入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的有天麻、一枝蒿等20多种。
被列为国家珍稀保护动物的有孟加拉虎、灰腹角雉、热羚、红岩羊、金丝猴、叶猴、小熊猫、齿蟾等。
雪山林海、急流飞瀑、岩峰峡谷、汩汩温泉、座座溶洞、高山湖泊,配之以傈僳族传统的对歌、澡塘会、刀杆节;充满神秘色彩的怒族鲜花节和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独龙族剽牛祭天活动;各民族的婚姻习俗、衣食住行、丧葬礼仪、祭祀活动、图腾崇拜等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是给怒江大峡谷增添了不少情趣。
位于怒江中游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
怒江州境内,4000米以上高峰有20余座,群山南北逶迤、绵亘起伏,雪峰环抱,雄奇壮观。
这里湖泊遍布,比较著名的有泸水县高黎贡山的听命湖,福贡县碧罗雪山的干地依比湖、恩热依比湖、瓦着低湖等。
这些高山湖清澈幽静,是由长年冰蚀形成的。
湖两岸原始森林密布,珍禽异兽繁多,古木参天,松萝满树,幽中显古,蔚为壮观。
漓江,世界上风光最秀丽的河流之一。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
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岭猫儿山。
这里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
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
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
据《集韵》:漓,音“离”,水渗入也。
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与灵魂。
漓江两岸的山峰伟岸挺拔,形态万千。
石峰上多长有茸茸的灌木和小花,远远看去,若美女身上的衣衫。
漓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体污染类型与成因

漓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体污染类型与成因林鹏;陈余道;夏源【摘要】土地利用类型、社会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着区域水体污染特征.本文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其干流和11条支流设置14个监测断面,进行1个水文年的取样监测,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价,并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体污染类型与成因,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主要污染物是TN.(2)污染最严重的是漓江中游,上游水质总体情况比中下游好;水质最差的是桃花江,为Ⅳ类水质;水质最好的是六洞河和小溶江,达到Ⅰ类水质.(3)在季节上,上游枯水期污染比丰水期稍严重;中游枯水期污染较丰水期严重;下游丰水期污染重于枯水期.(4)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水体的污染类型:上游河流林地覆盖广,污染轻;中游城镇用地和耕地面积广,受工业和生活污水影响,污染较其他河流严重,以点源污染为主;下游河流园地面积比重大,在丰水期水土流失加重,以农业面源污染为主.【期刊名称】《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6页(P539-544)【关键词】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水质特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作者】林鹏;陈余道;夏源【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2土地利用方式直接影响着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地表径流、地形地貌、耕作方式等因素[1]。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与区域水体污染物浓度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并且被认为是解释所有水质参数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2-4]。
近年来,流域景观格局结构、社会经济、农业活动等因素对河流水质的影响逐渐得到重视[5]。
但是由于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壤构成、点源污染、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外在因素的存在,导致土地利用与水质之间的关联被抵消或掩盖[1]。
漓江上游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密
计 划 生
人
口
度
育
控 制
自 然 增 长
人 均 国
民 生 产
财 政 自 给
蛊
人 均 存 收
年降水量平均 1 8 5 3 . 7 m m,平均流量为 1 3 2 . 6 m ・ s ~。
圉 1 评 价 体 系框 图
2 . 3 体 系内各指标 变量 的计算
2 . 3 . 1 社会发展能力( S D C) 的计算
桂林市位于漓 江上游 ,是 漓江 上游人 口最多 城 区面积
5 6 5 k m ,已建成城市面积 4 3 . 7 8 k m 。耕地总面积 2 7 . 8 5万
k r n 。桂林市资源丰富 ,农业基础较好 ,改革开放 以来 ,国 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 要全面进 步。
; ‘ { 酬f , - 4 ' ) ( ) 1 1 / 2
况 ,又能判断可持续 发展趋 势 的综合 测度方 法。将静态 和
动态方法融合为一 个整 体 ,从 而对 可持续 发展作 出全 面综 合的评价 。
社 会 发 展
经
发 资
展 源
济
发 展 能 力
能
力
能 与 力 环 境
1 漓江 上游流 域 自然 、社会 、经济 概况
社会发展能力是 由恩格 尔系数 ( I ) 、 人 口密度 ( I ) 、 计 划生育控 制强 度 ( I ) 、 人 口 自然增 长率 ( L) 等 四项 指标 构
漓江的自然地理与水质调查

漓江的自然地理与水质调查韩耀全吴祥庆周解(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0021)1. 漓江概述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条青罗带,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灵魂,是桂林人、广西人乃至全球华人的骄傲。
秀丽的漓江黄金水道,犹如一幅百里画卷,韵美无穷。
漓江最初称“离水”或“漓水”,历史上曾名桂水或桂江、癸水、东江。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述,二水在兴安境内分水岭南北“相离”,在“相离”二字偏旁加“氵”,北去的名曰“湘江”,南流的名曰“漓江”。
漓江为珠江水系的桂江上游河段,发源于广西兴安县、资源县交界处,兴安县华江乡越城岭猫儿山东北面海拔1732m的老山界南侧。
主源乌龟江北源在南流至兴安县水埠先与源出东岭界海拔1030m的东源黑洞江汇合,至雷皮洲再与源出海拔2141.5m的猫儿山东南侧的西源龙塘江汇合后称六峒河,往南流至司门前与黄柏江、川江三江汇合后称大溶江,流至溶江镇附近与灵河(灵渠南渠)汇合后始称漓江。
漓江自此而南流,流经兴安、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止,起止地理坐标在(E 110°18′~111°18′、N 25°59′~23°23′)之间。
漓江南流,先在兴安县溶江镇廖家附近纳西北来的小溶江,即入灵川县溶流,并在灵川县三街镇附近先后汇入西北来的路江及东来的淦江,至灵川与桂林市接壤处定江镇大面圩附近纳西北来的大支流甘棠江。
漓江过灵川县秦家后进入桂林市郊区大河乡四联村,由此向南穿过桂林市区(桂林市段长49.3 km),在桂林市区段汇入的主要支流有:主流于象鼻山北麓汇入漓江,部分水流在雉山萝卜洲处注入漓江的桃花江;于斗鸡山北麓注入漓江的南溪;于穿山西南麓汇入漓江的小东江;于萝卜洲南端注入漓江的宁远河;于花桥汇于小东江注入漓江的灵剑溪;在柘木镇胡子岩附近接西南来连接会仙湿地及相思江的合流形成的良丰江。
此外,由于漓江地处岩溶地区的独特岩溶富水特性,漓江周边富集的大量地下水以各种泉、潭、井、地下河的形式出露补给漓江,著名的有如白龙泉、冠岩地下河等。
漓江泥沙分析

漓江泥沙分析摘要:漓江泥沙监测控制站是桂林水文站。
本文通过对桂林水文站52年泥沙资料的分析,得知漓江泥沙含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70年代的的泥沙含量特别大,说明除自然因素外,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流域内森林植被的减少对漓江泥沙含量的增多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漓江、含沙量、输沙量、增多、水土流失桂林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同时还有“百里画廊”之称的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和珍稀的自然遗产。
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漓江流域产生了水源林涵养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雨季洪灾加剧、枯水期越来越长等一系列生态恶化问题,严重影响了漓江的旅游环境和桂林市的经济发展。
1自然地理概况漓江发源于兴安县华江乡的老山界南侧。
由北向南流经华江后与升坪河汇合称六洞河,至司门前与东西两支流黄柏江、川江汇合,称大溶江。
下游有灵渠、小溶江、甘棠江、桃花江汇入,为上下游两头窄,中间宽成掌状的多支流河系。
至桂林水文站干流长105Km,集水面积为2762Km2。
漓江流域地处广西东北部越城岭南麓。
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m,是华南第一高峰。
由于漓江源头地理位置较高,流域内有越城岭和海洋山两大山脉,由南向北延伸,纵横数十公里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南海和孟加拉湾印度洋的暧湿气流经常入侵,受地形抬升后与南下冷空气遭遇、导致暴雨频繁。
漓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匀。
雨量集中于汛期3-8月,其降水量占全年总雨量的70%-85%。
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2200mm,是广西暴雨中心之一。
2流域地形、土壤特性漓江流域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
河床上游极陡,司门前以上河床平均坡降为36.4‰,大溶江至桂林河床平均坡降为0.94‰。
由于漓江河床较陡,汇流时间短,一般只有7-14小时,洪水暴涨暴落,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灾害性。
河床主要由砾石和沙砾组成,泥质少,两岸上部为粉砂质粘土。
漓江上游为深山林区,中下游为丘陵区。
土壤成份多为壤土、粘土及砂壤土,结构松散,在洪水期容易被雨水冲刷汇入漓江。
漓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第16卷 第2期 中 国 岩 溶 V o l.16 N o.2 1997年6月 CA R SOLO G I CA S I N I CA Jun.1997漓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Ξ缪钟灵(桂林工学院)摘 要 漓江是桂林—阳朔风景名胜区的灵魂,近二十余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引起了流域内某些环境要素的变异。
本文针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诸如枯水问题、洪水灾害、水体污染、土地资源减少、塌陷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治理意见。
关键词 漓江流域 环境问题 洪水 枯水 土地资源 水污染 岩溶塌陷0 引 言漓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支流桂江上游一段的称谓,发展于桂东北猫儿山(高程2141m)老山界,止于平乐县与恭城河交汇处,全长214km,汇水面积12285km2,桂林河段(集雨面积2860km2)流量为133m3 s,平均年径流量41.8×108m3,平均年径流深1461.5mm[1],为一雨源型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喀斯特河流。
漓江,作为桂林风景的灵魂,在桂林的旅游业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近一、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漓江流域内也出现了不少环境问题,诸如枯水问题、洪水灾害、水体污染、土地资源减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森林质量下降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桂林工农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为此,各级政府对这些环境问题甚为关心,曾进行过多次的治理,近年,又出台了漓江综合治理方案,并开始了新一轮次的治理工程。
本文根据作者十余年来对漓江考察和研究的所得,针对一些问题阐述意见,对漓江综合治理的大工程竭尽个人的绵薄之力。
1 主要环境问题1.1 枯水漓江流量从9月开始下降,一直到次年2月雨季来临才开始回升,这段长达6月之久的时段称为枯水期。
枯季漓江水源靠两方面补给,一是枯季中的降雨,一是地下水源。
据计算,枯季Ξ作者简介:缪钟灵,男,1936年生,副教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
(541004)桂林市建干路。
收稿日期:1997—03—27;改回日期:1997—04—15。
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

广西桂林市漓江生态需水量研究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一、漓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1、漓江概况广西桂林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孕育了美丽的桂林山水,形成了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世间美景。
漓江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桂江支流上游段的习称。
漓江流域面积为5959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80mm,水资源量比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210mm,人均水资源量为4390m3。
漓江属雨源性河流,雨量充沛,水量丰富,但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丰、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80%以上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3~8月份,日平均流量变幅也较大,以桂林水文站为例(集雨面积2762 km2),保证率为10%的日平均流量达286 m3/s,保证率为90%的日平均流量仅18.7 m3/s。
历史上漓江市区段实测最小月平均流量仅5.9m3/s(1956年12月),实测最枯流量3.8m3/s(1951年2月),基本处于断流状态,而实测最大流量达5890m3/s(1998年6月),因此,漓江水多与水少问题并存。
2、漓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1) 漓江枯水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蜕变降雨量的时空分配极不均,导致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成灾,枯水期长期严重缺水,水量几近枯竭。
枯水期间漓江两岸山体裸露、河道干涸、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严重影响漓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漓江上游流域是广西桂北暴雨中心区,暴雨集中、强度大、洪水频繁,而该区又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加上桂林市城区大部分地势较低和城区防洪工程受旅游景观特殊要求限制,目前桂林市区的防洪能力尚达不到20年一遇,洪涝灾害严重。
(3)水污染潜在威胁大,水环境有恶化趋势漓江是桂林市城市供水水源地,也是主要纳污水体。
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排污量亦随之加大,而现有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在枯水季节河水流量减少,稀释自净能力很低,使河水质量急剧下降,如1994年1月,桂林市东镇水厂因漓江水源严重污染而被迫停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功能的生态恢复对策, 对保护漓江这一珍贵旅游资 源和桂林市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有着极为重要的 意义。
赤杨、樟树等乔木幼树和少量灌木等。 1. 4 灌丛
灌丛包括次生灌丛和原生灌丛, 面积 4. 30×104
1 漓江上游的主要植被类型
hm 2, 占土地总面积 9. 5%。次生灌丛是森林植被不断 遭受破坏后形成的次生植被, 多见于低山和丘陵, 以
植物与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界的水 分以降水或其它形式输入到森林或其它生态系统后, 在植被层、枯落层和土壤层的作用下, 经过了截留、分 配、蒸散和径流等输入输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不同 植被类型因树种组成以及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对 降水再分配与调节作用等差别较大, 表现出不同的水 文特征和水文生态功能。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科学院 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 漓江上游植被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竹林、灌丛和草丛等5种类型。不同植被类型之间的水文特征与
功能有较大差异, 主要表现在对降水再分配、水量平衡和水文综合调节功能等的差别上。 森林对河川径流 的调节作用随森林水文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在评价各种植被类型水文功能的基础上, 指出常绿阔叶林是亚 热带水文功能最佳的植被类型。针对漓江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漓江上游森林植被功能现状, 提出相应的生态 恢复对策。 关键词: 漓江上游; 植被类型; 水文特征; 生态功能评价; 对策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88X (2002) 05—0024—05 中图分类号: S715
水是漓江的灵魂, 没有水就没有秀丽的漓江风 景。但是, 由于漓江属于雨源性河流, 其径流主要由降 水形成, 直接受气候尤其是降水量的影响, 因而年际 和季节变化十分明显。 据报道, 近 20 a 多来, 由于漓
江上游水源林遭受严重破坏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 漓江面临枯水期加长, 年最小流量下降和含沙量增大 等生态问题, 河水流量和质量不断下降, 对桂林旅游 业和工农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引起了各级政府的 高度重视, 不少专家和学者亦从不同角度探讨漓江治 理的问题[1—3]。从 1986 年开始至今, 漓江补水和航道 整治等工程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 与此同时, 如何加 快漓江流域生态恢复尤其是漓江上游森林植被的恢 复, 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漓江综合治理的重点研 究方向。 森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美化 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和效益, 其功能和效益的大小取
收稿日期: 2002207210 资助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特别支持费项目 (ST Z- 00- 10) 作者简介: 吕仕洪 (1968—) , 男 (汉族) , 广西玉林人, 助理研究员, 从事植物引种驯化和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电话 (0773) 3550076,
E2m ail: eco logy@ g l. gx. cn info. net。
落叶阔叶混交林则分布在海拔 1 300~ 1 700m , 上层 和枯落物层等层次截留降水的合称[7]。林冠截留是林
以水青冈、檫树、枫香和鹅掌楸等落叶树种占优势, 分截留的第一步, 降落到林冠层枝叶上的部分雨水,
常绿树种有深山含笑、广西木莲和锥栗栲等。 在天然 被分为林冠截留雨量、林冠滴下雨量和树干茎流雨量
1. 1 针叶林 针叶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 面积 1. 24 ×105
hm 2, 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27% (兴安、灵川 2 县 1999 年森调资料, 下同) , 主要分布在海拔 700m 以下的低 山、丘 陵 台 地 的 山 坡 和 山 脊 上, 在 猫 儿 山、海 洋 山 1 400~ 2 000m 的山地也有分布。 天然林位于海拔 1
草 丛 面 积 4. 53 × 104 hm 2, 约 占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10% , 在山地较为集中而丘陵较为零星, 以多年生的 亚热带中生性高草和中草占绝对优势, 如五节芒、野 枯草、铁芒萁、金茅等。 此外, 还混生一些灌木和乔木 幼树, 如映山红、桃金娘、牡荆等。
2 亚热带主要植被类型的水文特征与
漓江上游地处广西东北部, 气候温暖湿润, 加之 桃金娘、映山红、盐肤木等为主; 原生灌丛是由于环境
地形起伏较大, 植物种类十分丰富, 植被类型复杂, 除 以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阔叶林外, 还分布着面积较大 的针叶林、竹林、灌丛和草丛等[4—6 ]。
条件恶劣而形成的天然植被, 仅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山 顶和山脊上, 种类有广西越桔、吊钟花等。 1. 5 草丛
25
决于森林的数量、结构和特征, 其中首先取决于森林 1. 3 竹林
覆盖率[2]。 随着人们对森林水文研究的深入, 森林植
漓江上游是广西重要的竹子产区之一, 竹林面积
被涵养水源和调节河川径流的机理及作用逐渐为人 较大, 约为 3. 47×104 h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 7. 7% ,
们所认识。 因此, 研究漓江上游主要植被类型的水文 主要分布在海拔 700m 以下, 最高可达 1 000m。毛竹
(Guang x i Institu te of B otany , Guang x i Z huang A u tonom ous R eg ion and the C h inese A cad em y of S cience, Gu ilin 541006, C h ina)
Abstract: T he vegeta t ion in upp er reaches of L ijiang river cou ld be d ivided in to five elem en ta ry typ es, such a s con iferou s fo rest, b road leaf fo rest, m ao bam boo fo rest, sh rub w ood and herb. T he hyd ro log ica l cha rac2 terist ics and funct ion s of d ifferen t vegeta t ion typ es a re va riab le, and it d iffers m a in ly in rea lloca t ion of p recip 2 ita t ion, equ ilib rium of w a ter and hyd ro log ica l com p rehen sive ad ju st ing ab ility. T he fo rest ad ju st ing funct ion on rivers runoff a lters a s the fo rest hyd ro log ica l funct ion chang ing. O n the ba sis of est im a t ing the hyd ro log i2 ca l funct ion of d ifferen t vegeta t ion typ es, it cou ld be concluded tha t b road leaf fo rest is the best vegeta t ion typ e of sub2t rop ica l hyd ro log ica l funct ion. T he eco log ica l rehab ilita t ion st ra teg ies a re suggested acco rd ing to the p rob lem of L ijiang river faced and fo rest vegeta t ion funct ion cond it ion of L ijiang river upp er reaches. Keywords: upper reaches of L ij iang r iver; vegeta tion types; hydrolog ica l character istics; ecolog ica l func-
22. 5% , 主要分布在海拔 1 700 m 以下的山地上, 猫 儿山和海洋山的中山地带有较为完整的天然林, 而在
2. 1 不同植被类型的降水截留与再分配 亚热带森林是由林冠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
低山和丘陵则以次生林为主。阔叶林包括常绿阔叶林 壤层等层次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降落到森林中的雨
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是漓江上游的地 带性植被, 为物种最丰富和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类型,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5 期 吕仕洪等: 漓江上游植被类型的水文特征与功能评价
水, 一部分被林冠层截留和吸收, 大部分在经过林下 灌草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时分别被各层截留, 剩余
分布在海拔 400~ 1 300 m , 以壳斗科的栲属、石栎属 部分水量则形成地表径流和壤中流, 从而完成降水的
和栗属、樟科的楠木属、润楠属和樟属以及山茶科的 再分配。
木荷属、杜英科的杜英属等高大乔木为优势种; 常绿 2. 1. 1 林分截留 林分截留指林冠层、林下灌草层
Hydrolog ica l Character istics and Ecolog ica l Function E stima tion of Upper Reaches of L ij iang R iver
LU Sh i2hong, X IAN G W u2sheng, L I X ian2kun, OU Zh i
400 m 以上的中山地带, 主要由南方铁杉、长苞铁杉
功能特点
和广东松等树种组成, 混生少量的阔叶树种如广西木 莲、深山含笑等。 人工林以马尾松、杉木为优势树种, 多以纯林的形式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台地上。 主要灌 木种类有映山红、杞木和柃木, 草本有铁芒萁、狗脊和 白茅等。 1. 2 阔叶林
阔叶林的面积 1. 02×105 hm 2, 占土地总面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