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课件(共38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微观世界、科技发展等领域有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特征,部分学生在自我控制力和学习习惯上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Biblioteka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概念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结构。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承前启后,为后续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化学键等知识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包括:原子核的结构、电子的排布、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等。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电子排布规律的复杂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1.对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我将利用模型、实验等多媒体资源,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对于电子排布规律的复杂性,我将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加深对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和实践活动:
1.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有关原子结构实验的演示,如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实验,让学生加深对原子核结构的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元素进行研究,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打算以一个有趣的动画短视频作为导入。视频内容是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原子模型到现代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个短视频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对原子结构的学习兴趣。视频结束后,我会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原子结构是如何演变的吗?”、“你们对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看法?”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为接下来的新课讲授做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课件
“阳”)离子。
16 2 3.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m= ,n= ,
8 S x= 。该粒子是
(填粒子的化学符号)
第3题图
第4题图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若该粒子带2个
O 单位负电荷,它的化学符号是 2-;若该粒子带
Mg 2个单位正电荷,它的化学符号是 2+;若该
Ne 粒子不显电性,它的化学符号是
把电子在不同的区 域内运动的现象叫做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电子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K LMNO P Q
离核远近: 近

能量高低: 低

2.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仅限前3层)
(1)先 “里”后“外” .(能量最低原则) (2)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_正__电__的原子核和 核外带_负__电__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_质__子__和 _中__子__构成。由于它们所带的电荷_相__等__,电性 _相_反__,所以整个原子_不__显__(填显或不显)电性。 2.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分__子_;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原__子__;原子中带正电 荷的粒子是_质子__和__原__子_核__;不显电性的粒子有 、 中子 、 分子 。 原子 3.据报道,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 素,它的原子核内有111个质子, 161个中子, 则该元素核外电子数是__1_1_1_ 。

四、相对原子质量(Ar)
粒子种类
电性
质量(kg)
质子
1个单位正电荷 1.6726×10-27
中子
不带电
1.6749×10-27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38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共38张PPT)
2、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分__子__;化学变化中的 最小粒子是__原__子__;原子中带正电荷的粒子是_质子__和__原__子__核_; 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中子 、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电__子__;决定原 子质量大小的粒子是_原__子__核___。
3、据报道,1994年12月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它的原子 核内有质子111个,中子161个,则该元素核外电子数是_1_1_1__
S +16 2 8 6
镁离子 Mg2+ + 1 2 2 8
硫离子 S2- + 1 6 2 8 8 原子在得失电子时 ,元素的种类有没有改变?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
Na+ Ca2+ Mg2+ Al3+ H+ NH4+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
Cl- O2- F- OH- SO42- NO3- CO32-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电子是怎样绕着原子核 做 高 速 运动
• 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象人 造卫星绕地球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它却有经 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 。
• 核外电子就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 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这是原子模型-原子核外电子 分层排布示意图

+422

+22

+523 +624 +7 25 +8 26 +927 +1028
硼 碳 氮氧 氟 氖
+1128 1+12 28 2 +1328 3 +1428 4+1528 5+1628 6+1728 7 +18288

人教版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_优质课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_优质课件

氢 和电子所1 带的电量相0 等,但电 1
氦 性相反,2 所以原子不2 显电性。 2

6
6
6

11
12
11

17
18
17

26
30
26
探索新知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观察下表 ,你又能获得哪些信息?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1
0
1

2
2
2
2

11
11
12
11

17
17
18
1909年至1911年,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 他的合作者通过α粒子的 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 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a粒子轰击金箔视频
探索新知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原子的发现历程 3.原子结构的核式结构学说?
即:在原子的中心有一 个带正电荷的核,它的质量 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 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 阳运转一样。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上核。
探索新知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原子的结构
原子
质子
每个质子带一 个单位正电荷
原子核 (带正电)
所带正电荷数称 为核电荷数
(带正电) 中 子
(不带电)
电 子 每个电子带一个 (带负电)单位负电荷
探索新知 一、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奥秘
思考2:原子是由带电的粒子构成的, 那么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
知识回顾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结构PPT课件

(2024)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2)原子结构PPT课件

2024
原子的质量很小。例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 1.67×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2.66×10-26kg。 由于原子质量的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 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相对质量(如图3-13)。 以一种碳原子①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 它相比,得到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根据这个 标准,氢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氧的相对原子 质量约为16。
2024
方法导论
模型:氢分子、氧原子等的模型可以将微观粒子直观、生动地呈现在我
们面前。构建和利用模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模型是对原型的模拟,构建模型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符合科学原理
,通过类比、简化和抽象等方法突出原型的主要特征。化学中常用的模型 主要有实物模型、理论模型和符号模型等。利用这些模型能帮助我们描述 、解释和预测物质及其变化。随着人们对原型认识的不断深入,模型 也会发生改变。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为第二层,依次类推为第三、四、五、六、 七层,离核最远的也叫最外层。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如图3-10所示。已知原子核 外电子最少的只有1层,最多的有7层,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 电子数不超过2个)。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如图3-11)。
2024
科学史话 原子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模型 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约前468—前376)提出了“端”的观点, 认为不断分割物质,直到无法再分时便得到“端”。古希腊哲 学家也提出了意义相近的“原子”的概念。1808年,道尔顿在 古代原子观点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系统 地提出了原子论。上述“端”和“原子 ”可被认为是原子的“实心球模型”。
2 20 02 2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课件(共38张PPT)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说课课件(共38张PPT)

原子(0)
C4E、O 全中班子交(流0)结果:核电荷数=核内质子
数=核外电子数
总结新知核外电子(-)
材料二:原子“绝对不可再分”的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新的科学发现 的冲击。1879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 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验证了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是原子的共同组 成部分,并称之为电子。1903年电子发现者汤姆生提出一个原子的 “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由于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所以原子是一种正 电荷平均分布着的粒子,电子嵌在原子中,如同葡萄干嵌在面包中一样。
阅读材料

卢瑟福眼中的原 子结构
小组交流、讨论
卢瑟福认为的原子 结构是什么样的。
学生展讲
推荐一个卢瑟福展讲, 学生补充,试画原子, 教师评价。
教师点拨
随着学生的展讲, 教师播放α粒子散 射实验视频,教
师点拨。
第四部分 说教学流程
由于卢瑟福的实验既证明了原子核 的存在,又显示出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 的特点,并且显正电,非常重要,而有 很多学生看不懂资料三,所以学生展讲 以后,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教师播 放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并 简要解释,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 成,教师做适当点拨。
阅读材料

汤姆生眼中的原 子结构
小组交流、讨论
汤姆生认为的原子 结构是什么样的。
学生展讲
推荐一个汤姆生展讲, 并试画原子,教师评 价。
教师点拨
随着学生的展讲, 教师播放与汤姆 生相关的原子结
构图片。
第四部分 说教学流程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汤 姆 生
枣糕模型
电子
带正电荷 的物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课件(共24张PPT)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
原子核
电子数 相对原
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子质量

1

6
0
1
1
6
6
12
铁 26
30
26
56
磷 15
16
15

14
例2 、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B
A、56克
B、56
C 、9.288×10-26 Kg D、1/56
例3、组成一切原子必不可少的粒子是( B)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1.67×10-27㎏/ 1.66×10-27㎏

=1.006≈1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10-26㎏/1.66×10-27㎏
=16.006≈16
科学家的方法
以一种碳原子质量1/12作为标准, 其他 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 作为这种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
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史料启迪
α粒子轰击金箔
1911 卢瑟福 原子核
复习提问
• 原子是如何定义的?该如何理解?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的范围内不能再分。
(思考)原子是否可再分?原子是如何构成 的?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子 核外电子
结合书上的图片3-9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1
0
1

6
6
6

8
8
8

11
12
11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共42张PPT)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的结构(共42张PPT)

钠(Na) 镁(Mg) 铝(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氩(Ar)
原子的结构
……
质量? 得? 分层?
动?静?
大小?
实心? 可分?
谢谢
特点3:第一层最多排2个 ,第二层最多排 8个,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最外层达到8电子时最稳定。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 子核
该层上电 子数
原子核带正电
质子数
+8 2 6


第1层

第2层
(也叫最外层)
(三)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氢(H)
氦(He)
锂(Li) 铍(Be) 硼(B) 碳(C) 氮(N) 氧(O) 氟(F) 氖(Ne )
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
原子内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 的电子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原子的结构
可分?
原子核的发现
大小?实心?
原子核的发现
原子核比原子又小得多, 电子分布在核外的空间
原子的结构

【阅读教材】 P53页,
第二自然段
原子核的发现 大小? 实心? 可分?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 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 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10 微 米
细胞
1 微 米
细部膜?
100 纳米
染色体
10 纳 米
DNA
1 纳 米
100 皮米
10 皮 米
1 皮 米
100 飞 米
10 飞 米

原子的结构
可分?
电子的发现
1897年,汤姆生进行了 阴极射线在电场里的偏 转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部分
说教学流程
第 1 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 道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 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 原子有没有自己的结构? 如果有,原子的结构又是 怎样被一步一步揭示出来 的呢? (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 求知欲。)
复习旧知
提出问题
(3)学生对科学探究非常感兴趣,非常乐于体验科学家探 究化学理论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 努力思考,把微观知识宏观化,理性知识感性化,帮助学生 克服认知障碍。
第三部分
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
(1)教学策略:
①创设“我是科学家”的教学情境:由于本节课内容抽象,如 果只是说教式的简单告诉学生原子的构成,便让学生机械记忆, 效果一定不理想。所以为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体现知识的生 成过程,让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我创设了“我是 科学家”的身份转换情境,在课前准备了“原子结构发现史” 的文字资料,以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为课堂主线,让学生通过阅 读不同科学家对原子构成的认识,以科学家的身份讲述自己认 识的原子,一步一步揭示原子的构成及构成粒子的电性,为难 点的突破打好基础。在讲述过程中,对勇于展讲、理解到位、 语言组织好的学生提出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勇于展示 自己。
(1)教学策略
③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些学生可能看完文字、图片、 视频仍旧不懂,这就需要其他同学的帮助了,通过组 织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展示等过程,真正让学生 将原子的构成烂熟于心。无需过多机械记忆,光凭理 解就能将本节课的重点记住了。
(1)教学策略
④清晰易懂的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自己突破难点:在得 出原子的构成后,学生对各粒子的电性也清楚了,教 师将本节课的知识以清晰的板书展示在黑板上,让学 生思考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让学生得出原子结构的 几个等量关系,通过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总 结、全班交流等环节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教师 做适时点拨精讲,继而成功突破难点。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积极与他人进 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 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①感受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结合原子构成发展史的文字资料,知道化 学认识过程是不断继承、积累、突破和革命 的过程。知道科学研究、科学发现是无止境 的。
激发探究欲望
第四部分
说教学流程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转换身份
其实很早以前科学家们就提出过原子可不可分的问 题,并为探究原子的构成付出了莫大的努力和牺牲。现 在,就请聪明的同学们化身为科学家,一起去体验原子 结构的发展史。 (身份转换新奇刺激,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第四部分
说教学流程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2
学科网
说课内容
1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2
教学策略和学法指导 3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教 学 重 、难 点
2
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二《原子的结构》,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三课时内容,我的说课内容 为第一课时: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是本单 元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微观化学的理论根基, 还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深入和延续。同时,本 3 课时还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这些内容 都是学习元素、离子和高中阶段学习物质结构 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本课时对于学生的化学 学习十分重要。
3、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由于认识原子的构成非常重 要,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就是原子的 构成; (2)难点:本节课内容抽象,需要学生 通过可视的资料自行探究原子的结构, 而原子不显电性的本质原因又是得出三 个重要等量关系的根源,所以我确定本 节课的难点是原子构成的认识过程以及 探究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1)教学策略
②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学生的认 知结构不同,男女同学的空间想象力也不一样,单纯 利用枯燥的文字资料很难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认 识原子构成,基础差的学生会因为看不懂文字资料而 放弃学习,因此本节课除了一些文字资料外,我增加 了相应的科学家认识原子的图片、视频等,让看不懂 文字或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也能了解原子构成的由 来。
第二部分
学情分析
(1)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 质,学生从第一课题已经初步知道了物质是由 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并对构成分子的原 子是否继续可分充满好奇。
学科网
(2)学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知识,对于微观的抽象 知识则难以理解,对微粒缺乏感性认知,空间想象能 力较差,所以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
(2)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推 理、交流、总结、展讲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 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第四部分
说教学流程
1
2 3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转换身份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四环节:总结新知,突破难点
5 4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第六环节:寓教于乐,试画原子
学生
阅读材料,小组交流,展演结论
教师
展示图片、视频,恰当评价,适时点拨
完成探究的过程,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出现问题适时指导的方针。
“原子结构发展史”文字材料
材料一: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最大的贡献是把古代模糊 的原子假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他认为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像一个实心的玻璃球不可再分。 材料二:原子“绝对不可再分”的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新的科学发现 的冲击。1879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 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验证了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是原子的共同组 成部分,并称之为电子。1903年电子发现者汤姆生提出一个原子的 “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由于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所以原子是一种正 电荷平均分布着的粒子,电子嵌在原子中,如同葡萄干嵌在面包中一样。 材料三: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高能的带正电的氦离子 流轰击薄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粒子几乎不受阻碍而直接通过金箔,说 明原子内部很空旷;但也有极少数(约万分之几)粒子穿过金箔后发生 偏转,个别粒子甚至被反弹回来。卢瑟福设想,这是由于原子中存在一 个几乎集中了原子全部质量并带正电荷的极小的核,是它对粒子产生了 静电排斥作用。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每 个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极小的原子核,它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并带有Z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Z个电子绕核旋转,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电子绕核如同行星绕日运行,因此这一模型也被称为“行星式模型”。 材料四: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吗?答案是:可以!卢瑟福还发现,在原子 核内部有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到1932年,科学家查 德威克发现了原子核内有不带电的中子。 材料五:后来,由于对原子光谱的深入研究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科学家 又推翻了核外电子运动的轨道学说,认为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绕核 做高速运转,却没有固定轨道,只能用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某位置出现的 频率,这样现代原子结构理论逐步形成了。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 成的,明确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科网
②逐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思维 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文字资料,观 看图片、多媒体演示,初步学会运用 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 进行加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