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生物实验设计专题精讲精析
2010高三生物高考真题“对点”精练精析:生物的变异教案

[考点11]生物的变异一、选择题1.(2009某某理综3)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2.(2009某某生物7)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表达是A.可能出现三倍体细胞B.多倍体细胞形成的比例常达100%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D.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机会3.(2009某某生命科学21)以下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A.诱变育种B.细胞融合C.花粉离体培养D.转基因4.(2009某某生命科学22)右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A.重组和易位B.易位和易位C.易位和重组D.重组和重组5.(2009某某生命科学25)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
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以下图。
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B.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C.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D.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6.(2008某某理综5)以下有关基因重组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能导致基因重组B.非姊妹染色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C.纯合体自交因基因重组导致子代性状分离D.同胞兄妹间的遗传差异与父母基因重组有关7.(2008某某生物25)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可能的后果是(多项选择)A.没有蛋白质产物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8.(2008某某生物24)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正确的描述是〔多项选择〕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9.(2007某某生物14)一杂合体植株〔二倍体〕的以下部分,经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获得纯合体的是A.根B.茎C.叶D.花粉10.(2007某某生物15)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如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携带的种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
高三生物第一专题 实验与实验设计知识精讲

第一专题实验与实验设计考纲对实验的要求: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
分析:从近几年高考出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以实验,尤其是经典实验、有关新技术的各项实验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运用已有知识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课本所列实验内容为命题素材,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数据和现象、实验结论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重点考查学生的具体实验水平,实验洞察力与分析推导能力,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描述和解释的能力。
3.以给出的材料为基础,要求根据现有备件,设计实验程序、预测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以考查学生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等。
一、学生实验:包括三本书的十一个实验,要求:1.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试剂的分析与解释。
2.对实验步骤及顺序(流程)的分析与解释。
3.对正确实验现象(结果)或不正确实验现象(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4.对对照实验的分析与解释。
要求示例:实验四:(1)培养时为何经常换水?(2)解离昨漂洗的目的和用的试剂是什么?(3)上午取材的意义?(4)染色剂及染色的原理是什么?(5)压片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要观察分生区,其特点是什么?(7)为什么不易在一个视野中找到所有各期的细胞?(8)动植物细胞的丝分裂的区别是什么?实验八:(1)提取和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什么?(2)研磨时加入SiO2、CaC03、丙酮的意义是什么?(3)研磨为什么要快?收集在试管中的滤滤液为何要塞紧?(4)画滤液线为何要细而直/重复几次的道理在哪里?放滤液条为什么不能没入层析液?色素的分布与扩散快慢的关系,各种色素的颜色。
(5)分离后的滤纸条为何要避光保存?实验九:(1)原理及有关的操作,如研究吸水的操作。
高中生物总复习:实验分析、设计专题-知识讲解——实验分析与设计专题

高考总复习实验分析与设计专题编稿:宋辰霞审稿:闫敏敏【考纲要求】1.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2. 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试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3. 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考点梳理】考点一、教材实验分类归纳要点诠释(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或技术归纳):(1)检测物质或观察结构(主要为染色法):(2)实验条件控制方法①增加水中溶氧: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减少水中溶氧: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将水煮沸后备用除去CO2:NaOH溶液②除去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等:置于黑暗中进行饥饿处理除去叶片中的色素:置于酒精中并加热(酒精要进行隔水加热)防止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遮光处理得到单色光的方法:棱镜色散或彩色滤膜滤光③温度控制:水浴加热或煮沸、恒温箱④防止血液凝固:加入柠檬酸钠(3)实验结果的测定方法①光合速率:测定单位时间内的O2释放量、CO2吸收量或有机物产生量呼吸速率:测定单位时间内的O2吸收量、CO2释放量或淀粉消耗量②物质或元素的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示踪)法③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生长激素的作用:生长速度(体重、身高变化)胰岛素作用:测定血糖浓度、动物的生活状态(休克、晕厥等)(4)其它实验技术:显微镜操作技术临时装片的制作研磨、过滤技术:用于物质的提取,研磨时一般需加二氧化硅(石英砂),过滤时一般用纱布等,不用滤纸。
解离技术:用于分散细胞,需注意解离时间的控制纸层析技术: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差速离心法:用于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分离电泳法:用于物质的分离、鉴定或提纯(根据物质的分子大小)考点二、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考点三、实验设计与分析1.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1)对照原则:科学、合理的设置对照可以使实验方案简洁、明了,目的是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且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2010年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精讲精析

2010年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精讲精析一、专题内容范围1.必修及选修教材实验;实习;研究性课题。
2.实验设计基本理论及题型题例剖析。
二、考试大纲考查要求和命题角度(一)考查要求2009年《考试大纲》对实验提出了以下要求: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提出了具体要求。
3.对实验考查要求主要有两方面变化:一是关于能力要求“分析综合能力”中增加了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这一要求体现在生物命题上可能是绘制坐标曲线图、设计图表归纳等方式,不可能是生物形态图,如果是形态图,不可能进行定量描述;二是考试范围与去年不同,去年分五块体现的,今年则是分必修、选修及实验、实习与研究性课题三块体现的,从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今后高考将特别重视实验、实习与研究性课题的考查。
(二)命题角度综观多年高考实验题目,命题角度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以实验,尤其是经典实验、新技术的各项实验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运用已有知识在新情境下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中“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的错误实验分析和正确的实验设计。
2.以教材所列实验内容为命题材料,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重点考查学生的具体实验水平、实验洞察与分析推导能力,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的能力。
3.以给出材料为基础,根据现有条件,设计实验程序、预测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以考查考生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等。
[理学]2010高考生物实验解题指导
![[理学]2010高考生物实验解题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7405dfcab9f3f90f76c61b21.png)
2010高考生物实验解题指导安徽省太和县第六中学王晨从近几年高考的全国理综生物试题来看,实验题作为考查学生的能力,每年必考,分值较大,是高考复课的重中之重。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认(1)举例:为了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
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①实验组②对照组③黑暗中培养④在光下培养⑤生长良好⑥生长不良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答案:B自然状态(未加处理)的实验称为对照组;进行特定处理的实验称为实验组。
怎样确认?(2)条件控制原理(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简介:加法原理就是设法给研究对象施加干扰(添加条件),使研究对象在被激发状态中反映其某些特征。
即,与常态相比,认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这种添加控制组为实验组。
减法原理就是设法排除某种因素(减少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干扰,从而在比较纯粹的状态下反映对象。
即,就是与常态相比,认为去除某种因素,这种去除控制组为实验组。
运用减法原理对上述实验可以做出解释:小麦在自然条件下总是要见光的,因此在黑暗中培养应为去除控制组,即为实验组;在光下培养应属于常态组,即对照组。
[练习-1]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般曝光。
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组C.曝光处作为对照组 D.遮光处作为对照组[解析]萨克斯所作的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对天竺葵进行“饥饿”处理后,让叶片的一半曝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用碘蒸汽处理。
首先应该对实验的常态做出判断。
此实验在然状态下是有光照的,即有光照为常态,认为将光遮起来就是运用了减法原理,遮光为去除控制组,即为实验组;曝光组为常态组,即对照组。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实验设计专题复习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实验设计专题复习注:根据本周教学内容的独特特点,把例题揉合到具体讲解过程中,不单设一栏目。
二. 重点和难点: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三. 具体内容:所谓实验设计,就是指在正式进行科学实验之前,实验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原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全部正确的实验原理,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的制定。
试题往往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根据方法和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结果。
(一)实验法研究生物学问题的一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实验预期——实验验证、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二)每一环节的具体解释:1. 假设: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
经过实验,如果假设成立,则假设可以上升为结论,如果经过实验,假设不成立,则需要推翻原有假设,建立新的假设。
请回答:该实验的假设是青霉菌能(不能)阻止其他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2. 设计实验、完成实验3. 实验预期:在检测一个假设前,先对设计的实验提出试验的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区别:实验结论是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后,针对试验现象,推出的结论,具唯一性。
实验结果预测则是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前,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由于假设具有多种可能性,所以相应的预期也有多种情况,不唯一。
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的区别:实验结论往往是实验结果的升华。
4. 实验验证:真正做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检验预期是否实现,相应的假设是否成立5. 根据实验结果并结合假设从而上升为结论。
(三)设计完整实验方案的要求1. 了解实验设计的内容设计一个较完整的实验方案一般包括:(1)了解题目要求;(2)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实验原理;(4)熟悉实验器材;(5)确定实验思路;(6)设计实验步骤;(7)预测实验结果;(8)得出实验结论。
2. 明确实验设计的类型实验设计一般有两种类型:验证性和探索性。
高三生物实验设计专题详解课件

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血糖浓度 ⑨菌量——菌落数或亚甲基蓝褪色程度 (3)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 ④除去叶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饥饿处理) ⑤除去叶中叶绿素——酒精加热 ⑥除去光合对呼吸干扰——给植株遮光 ⑦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薄膜滤光 ⑧血液抗疑——加入柠檬酸钠 ⑨线粒体、细胞膜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⑩骨的脱钙——盐酸溶液 ⑾CO2浓度的平衡——NaHCO3溶液 (五)结论
2.2 实验设计的方法 一份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应该包括: 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实验条件:完成该实验必需的仪器、设备、药品条件。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操作程序。 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的记 录。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 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 因。 实验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实验理论 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 研究对象的变化,以其结果论证科学结论的一种科学方法。由于研 究问题的性质不同,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差异,但通常可分为以下 几步: 观察 提出问题 假说 实验 结论 (一)观察 观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必须周详,并记 录下来,尤为重要的是要操持客观的态度,人们常希望看他们想要 看或应该看到的现象,因此而影响观察结果,产生偏差,这就要真 实的记录,不能虚假。 (二)提出问题 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因此, 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提出确切的问题。此外对问 题的叙述,也要清楚和正确,如“染色体的运动是否由于纺锤丝的 牵引?”
2010届高考生物专题复习课件(16)——中学生物实验题型及解答

该实验所研究的实验因素为DNA,故用DNA处理的③组为实验 组,而蛋白质或多糖虽然是实验所实施的处理因素,但与实验 因素(DNA)无关,故①②③组之间形成条件对照,①②组均 为③组的对照组;而③组(实验组)和④组(对照组)之间形 成空白对照。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二、实验设计的四个原则
1.对照性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通常设置对照组,研究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
质壁分离 和 复原实验
质壁分离复原
(自身对照)
质壁分离
在同一实验对象上,实验前(无X元素)与实验后(有X元素) 之间的对照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4.设计实验步骤: 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原理和思路,设计出合理的实验 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要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 和试剂分别起什么作用?怎样运用?要注意:一是题目 中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一般应充分利用;二是除非题 目条件允许,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 由于实验设计是一种开放性试题,可能存在多种实验步 骤,但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要求:简便性、可行性、安 全性和精确性。 5.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在实验中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准确地记录下来。除 了用文字进行记录外,还可以用数据或符号进行记录。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课本中实验的种类:
1.验证性实验 特点:验证前人的科学研究过程和结论,而这种结论 在理论课中已讲过。包括: (1)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2)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 (3)细胞质流动的观察; (4)观察有丝分裂; (5)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7)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生物实验设计专题精讲精析一、专题内容范围1.必修及选修教材实验;实习;研究性课题。
2.实验设计基本理论及题型题例剖析。
二、考试大纲考查要求和命题角度(一)考查要求2009年《考试大纲》对实验提出了以下要求:1.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2.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提出了具体要求。
3.对实验考查要求主要有两方面变化:一是关于能力要求“分析综合能力”中增加了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这一要求体现在生物命题上可能是绘制坐标曲线图、设计图表归纳等方式,不可能是生物形态图,如果是形态图,不可能进行定量描述;二是考试范围与去年不同,去年分五块体现的,今年则是分必修、选修及实验、实习与研究性课题三块体现的,从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今后高考将特别重视实验、实习与研究性课题的考查。
(二)命题角度综观多年高考实验题目,命题角度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以实验,尤其是经典实验、新技术的各项实验为背景,重点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运用已有知识在新情境下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中“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的错误实验分析和正确的实验设计。
2.以教材所列实验内容为命题材料,考查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对实验原理、实验程序等内容的分析、归纳和总结,重点考查学生的具体实验水平、实验洞察与分析推导能力,运用恰当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描述和解释的能力。
3.以给出材料为基础,根据现有条件,设计实验程序、预测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以考查考生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等。
如2001年全国理综合测试中“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再如2003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新课程卷)中“验证脊神经背根、腹根的传导功能”;2008年四川卷‘‘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的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等,该类试题能较好地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如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能力、实验研究的方法和能力、逻辑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等),已成为当前命题的热点。
4.今后的高考实验命题将有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增加题目的开放性,主要是实验题目、材料、方法和步骤等部分环节的开放,而不是完全开放。
二是给出相关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包括分析、描述、表达等,以体现《考试大纲》中“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能力要求。
三、生物实验的理论和方法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获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从孟德尔对遗传定律的研究中便不难发现实验的重要性,并且可从中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一)生物实验程序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观察,提出问题在观察基础上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2.提出假说假说也称假设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
假说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说,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提出初步假定。
第二步,作出预测推断,依据提出的假说,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结论。
如: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的测交”实验的假说是:F 1(Dd)产生配子时,产生含有基因D 和含有基因d 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量相等。
而预期是测交结果的后代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1:1。
3.设计完成实验实验是完成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
如孟德尔在验证“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这一假设时,便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观察、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取验证性的结果。
所以在实验中要记录实验的事实、现象、数据,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带来的反应变量。
据此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实验结论。
①如果所获取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②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③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可另做假设。
实验过程必须客观、真实。
(二)生物实验的基本步骤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实验包括以下基本步骤:1.确定课题,明确目的原理做什么实验;解决什么问题;依据什么原理。
2.提出假设提出初步假定,并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具体为:⎩⎨⎧→→→假设不成立不符合事实假设成立符合事实寻找证据提出假设 例如,孟德尔“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的测交实验假设是:“F 1(Dd)产生配子时,产生含有基因D 和基因d 的两种配子,并且它们的数目相等”。
3.作出实验预期在检测实验假设前,先提出实验预期结果(一个假定的结果),若预期结果没有实现,说明假设不成立;若预期结果实现,则假设成立。
4.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确定实验基本思路,确定选材、装置及实验对照等,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并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
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收集数据客观如实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并通过一定方式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6.分析作结对记录的数据(包括现象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一般概括性判断,并用文字、表格、绘图等形式作出简明的总结。
7.推论根据实验事实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8.交流写出实验报告。
(三)生物实验的变量、原则生物实验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科学实验应先确定实验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变量是指可被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
据其在实验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1)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也称为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
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
例如在“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所给定的低温、适温和高温是实验变量,而由于低温、适温和高温条件变化,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反应结果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即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实验变量)与酶的活性(反应变量)的因果关系。
(2)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显然额外变量会对反应变量起干扰作用。
如:上述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新鲜程度、可溶性淀粉浓度和纯度、试剂溶液的剂量、浓度和纯度、实验操作程序、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都属于无关变量。
如果无关变量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因素或条件,对三个实验组的给定不等同、不均衡、不稳定,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产生误差。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无关变量,而且不同的实验组中的无关变量应完全相同,这样就会避免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于无关变量引起的可能性,便于清晰地研究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的关系。
(3)教材中相关实验的变量2.(1)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必须保证实验的设计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因素。
具体地说,科学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用来检验和修正实验过程中失误的依据,因此它必须经前人总结或经科学检验得出的科学理论。
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第25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
题中给出了两个实验原理: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若缺少它则血液不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因此具有抗凝血作用。
这两条原理科学而且完整,学生可由此产生明确的设计思路。
②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预期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孟德尔选用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以及“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选用紫色洋葱作为实验材料都是经典的成功选材的范例。
再如,新鲜的黑藻嫩叶是“观察细胞质流动”实验的理想材料,因其新鲜,故能保证观察到的是活细胞;因其含水量多,故能保证细胞质流动的流动速度快,实验现象明显;因其含叶绿体,故能使细胞质的流动速度和流动方向清晰可见;因其叶片薄,故便于制片且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另外,黑藻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培养,取材方便。
有了这样的实验材料,再加上科学的方法,就可以顺利达到实验目的。
③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得出正确而可靠的实验结果,如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CO2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通入的空气先经过NaOH溶液除去其中的CO2,再经过Ca(OH)2溶液检验CO2是否完全除尽,最后才通入装有萌发的种子的密封容器中。
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完全排除干扰因素,证明瓶中的CO2确实来源于种子的呼吸作用。
④实验结果的科学性这是指对于实验得出的结论不能简单对待,而应该首先记录,然后整理,最后再经过仔细分析,找出它们所能透露给我们的最大的信息量。
如下面这个实验:用含有各种必需矿质元素的溶液培养大麦,48小时后测定几种离子的浓度占该离子开始浓度的百分比,实验结果如下:首先要看出该实验中设计了哪些对照组,由上表可知,表中出现三组对照:一组是有光与无光;一组是水分的吸收与矿质元素的吸收;还有一组是不同的矿质元素的吸收情况比较。
所以我们分析实验结果时,也应从这三个方面人手,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光有关;二是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三是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2)平行重复原则任何实验必须有足够的实验次数,才能避免结果的偶然性,使得出的结论准确、科学。
平行重复原则要求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强度,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
下面的这道题就是根据平行重复原则设计的实验。
在用质壁分离法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实验中,把剪成小块请回答:(1)该洋葱细胞液等渗浓度范围为。
(2)在以上基础如何改进实验,将测定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范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
A.需设置的蔗糖溶液浓度分别为。
B. 。
C.观察。
D.结果与分析。
实验的第二步需要根据平行重复原则设计实验来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