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细颗粒物电凝并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双极荷电凝并

双极荷电凝并

双极荷电凝并是指采用双极性颗粒物使细颗粒物凝聚长大,进而脱除的技术。

双极荷电凝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电场中,带正、负电荷的微粒会向异性电极移动,并吸附在异性电极上,从而使微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双极荷电凝并技术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可以去除大部分的颗粒物。

同时,该技术对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有较好的凝并效果,可实现细颗粒物的有效脱除。

此外,双极荷电凝并技术还具有较低的能耗和较高的可靠性等优点。

在具体的操作中,需要在高压电场中将含尘气体通过正、负电极之间的电晕放电,使气体电离产生带正、负电荷的离子。

这些离子与气体中的微粒相互作用,使微粒带上电荷。

随后,带电荷的微粒在电场的作用下向异性电极移动,吸附在电极上,从而与气体分离。

值得注意的是,双极荷电凝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设备投资和运行费用较高,需要定期清洗电极以防止堵塞和腐蚀等问题。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双极荷电凝并技术,以提高其性能和降低成本。

总之,双极荷电凝并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细颗粒物脱除技术,具有较高的除尘效率和可靠性。

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环保专家。

颗粒物的凝并作用分类初探_耿建新

颗粒物的凝并作用分类初探_耿建新

Geng Jianxin, Wang Liping, Wang Rui, Wang Zhexiao
(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2 复合方法
将上述三种方法中的两种或者三种联合使用, 从而实现加强凝并作用的效果, 以达到更好地去除
研究进展[ J] .煤炭转化, 2004, 27( 4) : 7- 12. 4 向晓东, 陈旺生, 幸福堂, 等.烟尘在交变电场中电凝并收集
的实验研究[ 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0, 19( 1) : 9- 11. 5 耿 珺, 柳朝晖, 张丰豪, 等.燃煤微细颗粒迁移过程的动力
学[ J] .化工学报, 2006, 57( 2) : 292- 299. 6 张小艳.微细水雾除尘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 J] .工业安全与
环保, 2001, 27( 8) : 1- 4. 7 宁 智, 资新运, 王宪成.脉动排气对柴油机微粒凝并作用的
研究[ J]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2, 8( 6) : 503- 506. 8 项晓东.现代除尘理论与技术[ M]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9 张小艳, 郭 强, 李 全.微细水雾除尘技术的实验研究[ J] .
细微颗粒物的目的。主要包括: 超声水雾凝并法。 超声水雾凝并法是将超声波凝并法和水雾法联
合使用。通过超声雾化技术, 使水充分雾化, 达到了 水雾法的条件, 增加了气流中的粒子数量, 而且带入 较大粒径雾滴, 也降低了声波的最佳凝聚频率, 同时 使能耗较单独使用超声波凝并法要少许多。在超声 波的作用下, 微细粒子发生凝并作用, 实现微细水雾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学这一学科不断发展壮大。

其中,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重要性在近年来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研究细胞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单细胞分离技术单细胞分离技术是指通过分离单个细胞使其成为可以被研究和操作的独立实体。

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可以用于单细胞RNA测序,单细胞蛋白质测序等领域。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几种主要的单细胞分离技术。

1. 流式细胞分选术这是一种基于细胞表面分子的特异性性质进行分选的技术。

通过流式细胞仪可使细胞按照其表面特异性标志物进行分类,完成单细胞分选。

这种技术可以处理大量的样本,并具有精细度高、操作灵活的特点。

2. 微流控芯片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利用微型通道和微流体控制技术实现单细胞操作和分选的技术。

在一个微型芯片内的通道中,可以通过诱导力、化学力、电力等手段,完成对单个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3. 磁珠免疫分选技术这是一种利用磁性珠子将指定表面分子标记的细胞进行筛选的技术。

该技术能够高效地分选出含有指定表面分子的单个细胞,并且比较适合于大规模的实验。

二、生物荧光技术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生物荧光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技术。

它主要利用细胞内染色体、细胞器等组成部分的特性,进行捕获、探测和成像。

这种技术能够在线性、不侵入和实时的情况下,获取关于生物样本的信息。

在此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

1. 荧光融合技术荧光融合技术是一种将荧光蛋白与目标蛋白进行融合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追踪靶分子在细胞中的分布和运动过程。

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子能级的荧光共振,使一条激发态的分子发射能量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的技术。

该技术对于测量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距离的关系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3. 光片层析术光片层析术是一种将小颗粒物分离并进行排序的制备技术。

基础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成果

基础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成果

基础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成果凝聚态物理是研究各种物质的宏观性质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晶体、薄膜、液晶、玻璃、高温超导等。

它主要研究物质内部的原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推导出宏观物性。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领域一直处于高科技发展前沿,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介绍最新的凝聚态物理研究成果。

超导体的发现最近的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钝化玻璃转变成超导体。

研究人员发现,将金属氧化物钇镁铜氧(YBCO)放入通过玻璃块的电容器中,电容器内的钝化玻璃会转变成具有超导特性的材料。

这项发现解开了一项长期争议,即金属氧化物超导体中是否存在驻波。

聚合物电子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全新的可塑性构象的有机半导体,这种有机半导体能够实现高效的光电转换。

聚合物电子学在这一领域展示了巨大的潜力,目前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适当的分子结构和制造工艺来控制有机分子的几何构型和电性质。

有机分子材料通常具有可调制的电性质,优秀的可加工性,可以制造成复杂的形状,以及成本低廉的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备有机电子器件。

低维电子学低维电子学逐渐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一个有趣的案例是,钻石纳米线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具有十分出色的性能。

研究表明,钻石纳米线与其异质结在锂离子电池中的使用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协同作用。

实验表明,钻石纳米线能够通过引入较强的空位和断键来促进锂的嵌入和脱出,达到高容量和高速率的储能效果。

量子信息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科学目前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原理的波粒二象性,来处理和储存信息。

该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是,在石墨烯材料的带隙中,狄拉克费米子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属于一种孤立的单体,它非常稳定。

这个孤立单体可以覆盖石墨烯薄膜上的全部电子能量。

石墨烯不仅是一种极其稀有的二维材料,而且有着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热导性和机械强度,因此可以应用于制造超薄太阳能电池和可折叠电子设备。

可吸入颗粒物的去除技术

可吸入颗粒物的去除技术

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研究热点与趋势更新时间:2008-12-25 11:03来源:环境污染与防治作者:阅读:325网友评论0条摘要:综述了可吸入颗粒物的常规除尘技术和细颗粒凝并技术、联合脱除技术、电联合处理技术等新的控制技术。

通过对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指出常规除尘技术和这些新的控制技术的应用局限性,在综合分析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纺织品滤料纤维改形(改性)后得到高效低阻的异型纤维材料来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新思路。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μm的颗粒物(PM2.5)。

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并日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可吸入颗粒受到的主要作用一般是气体扩散和湍流扩散,由于它质量微小且对气流跟随性极好,故在常规除尘设备中,几乎总是跟随气流一起运动,难于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此外由于可吸入颗粒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因而其吸附性很强,容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有毒物质的载体,特别是容易吸附多环芳烃、多环苯类和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是多种污染物(如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害有机物等)的载体和催化剂,有时能成为多种污染物的集合体[1,2]。

因此,研究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的重点是如何提高细微颗粒物的分级效率,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二:一是促使小颗粒变大颗粒;二是创造条件提高小颗粒的动力学捕集作用。

小颗粒变大颗粒可以通过凝并也可以通过凝结作用,且在国外蒸汽凝结在冶金行业已有成功应用的案例。

本文旨在对脱除可吸入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做一定的归纳总结,以方便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

1控制技术的研究热点与趋势1.1常规除尘技术目前工业上应用的除尘方法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传统的湿式除尘设备主要有水膜、泡沫、冲激、水浴等除尘器。

湿法除尘存在物料难以回收、易造成污染转移以及高温环境下会造成能量浪费等缺点;干法除尘设备主要有旋风除尘器、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和颗粒层除尘器等。

环境污染化学-大气中PM2.5的控制技术

环境污染化学-大气中PM2.5的控制技术

大气中PM2.5的研究进展1 引言自2013年1月11日起,我国多地就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受影响的范围从华北到华中,延伸至黄淮、江南,造成了这些地区不同程度的污染[1]。

经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最大,特别是PM2.5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

PM2.5作为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想要治理雾霾的关键就是解决PM2.5问题。

2 PM2.5的组成与来源2.1 PM2.5的化学组成PM2.5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比人头发丝直径的1/20 还小。

PM2.5的来源广,成分复杂,其组成主要包括无机元素、水溶性无机盐、有机物和含碳组分等,其中水溶性无机盐和含碳组分是PM2.5的主要组分。

无机元素的主要成份为: 硫、溴、氯、砷、铯、铜、铅、锌、铝、硅、钙、磷、钾、钒、钛、铁、锰等。

水溶性无机盐的主要成份有: 硝酸盐、硫酸盐、铵盐。

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份有:挥发性有机物(VOC) 、多环芳烃(PAH)等;此外还有元素碳( EC)、有机碳( OC) 、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霉菌等[2-3]。

颗粒物含的不同化学组分以及这些化学组分分布在颗粒物内部与表面的状态会对环境、健康等产生不同影响[4]。

2.2 PM2.5的来源PM2.5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主要来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排放物。

自然过程会产生PM2.5,如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等。

人类可以直接排放PM2.5,或通过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然后在空气中转变为PM2.5。

PM2.5的化学组成中有机碳、碳黑、粉尘,属于一次颗粒物。

硫酸铵(亚硫酸铵)、硝酸铵等,是由人类活动排放或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在大气中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所以被称为二次颗粒物。

一种研究燃烧过程中微细颗粒物富集重金属元素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研究燃烧过程中微细颗粒物富集重金属元素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研究燃烧过程中微细颗粒物富集重金属元素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吕建燚
申请号:CN201310171438.1
申请日:20130322
公开号:CN103592196A
公开日:
2014021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安全与清洁能源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采用反扩散火焰研究燃烧过程中微细颗粒物富集痕量重金属元素的方法。

采用反扩散火焰燃烧器产生稳定燃烧的火焰,重金属元素以蒸气或溶液形式由氮气作为载气微量通入燃烧器参与燃烧过程,气体燃料在反扩散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炭黑微细颗粒物会富集掺入的重金属元素,并向火焰外缘方向释放。

沿火焰轴向设置不同的点采集炭黑颗粒物,采集的样品(以汞为例)通过滤膜分级称重以及汞元素定量分析,可得到沿火焰高度不同采样点处炭黑微细颗粒物富集汞的含量,即可对燃烧过程中微细颗粒物富集汞元素的规律和机理进行研究。

此方法同样适于燃烧过程中微细颗粒物富集砷、镉、铅、锌等其他痕量重金属元素的研究。

申请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地址:071003 河北省保定永华北大街619号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绪论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能够促使悬浮液中微小悬浮颗粒结合成较大颗粒的生物产物。

由于其高效、环保、低成本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1. 研究方法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主要通过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菌株,并通过培养和筛选等方法获得原料菌株。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来改良和合成新的微生物絮凝剂,提高其絮凝效果和使用寿命。

2. 絮凝机理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主要包括生物胶凝、表面吸附和胞外多糖等。

其中,生物胶凝是指微生物细胞通过分泌胶态物质使悬浮颗粒聚集在一起;表面吸附是指微生物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吸附作用,使悬浮颗粒结合在细胞表面上;胞外多糖是微生物细胞分泌的聚合物,能够与悬浮颗粒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较大的絮凝群。

二、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现状1. 污水处理领域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水处理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通过加入微生物絮凝剂,可以促使悬浮颗粒聚集成大颗粒,便于沉淀或过滤,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此外,微生物絮凝剂还可以降低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和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具有较好的环保效益。

2. 污泥脱水领域污泥脱水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生物脱水剂,可以与污泥中的水分结合形成饼状物,在离心或压滤后将水分从污泥中分离出来。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脱水剂,微生物絮凝剂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好的环境友好性。

三、微生物絮凝剂的未来发展方向1. 结合纳米技术利用纳米技术来改善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通过调控微生物絮凝剂中纳米颗粒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提高絮凝效率和抗腐蚀性能,拓宽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范围。

2. 基于遗传工程的改良通过遗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微生物细胞内的絮凝相关基因,提高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a gn lcr sai 0Ⅸ o rcp ttr h zi g ee to tt a c l n p e ii o . a
K巧 rs i eprc d ct t ea 0 od f atl n i e ets f 璎1l ∞ a o eagn eus f 璎1l髑l p pto oa i Ⅸ i t hzi d eot ea 0 p ̄ g a i Ⅸ i r it m  ̄i a r
效率。早在 2 0世纪初 , 们就开 始了微细 颗粒 的凝并 现象 人
的研究L , 中电凝并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及新型凝并装置的 2其 J
随粒径 的增大而增 大, 移动速度 和振 幅均随外加电场强度的 增大而增大 ; 不同粒径粒子间的凝并效果更为明显。 Wa nb 等的研究成果 给电凝并 科学 的研究 找到 了新 t ae a 的突破 口, 引起 了广泛 的关注 。然 而, t ae等 采用 的是 Wa nb a 同极性荷电粉尘在交变 电场 中的凝并方 法 , 据静 电凝并 根 机理 , 如果在交变电场中采用异极性 荷电粉尘 ,可以加快荷 电粉尘在交变 电场 中的相对运 动, 有利 于粉尘 的相互吸引 、 碰撞 、 凝并 , 进一步提高凝并效果 。根据 Kle ’ i s】 d 【 等人提 出的
凝并技术是 收集 微细颗粒物 的一种 有效方法 。凝并 是 指微细颗粒 通过 物理或化学 的途径互相接 触而结合成较 大 的颗粒的过程。凝并 可以作为除尘 的预处理阶段 , 使小颗粒 “ 长大” 再利用静电除 尘设 备加 以收集 , 以大 大提高收 尘 , 可
过凝并 区后 , 亚微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下 降了 2%, 0 中位径增
大为人 口处的 4 。处理粒径 为 00 倍 .6—1 a 2/n的飞灰 , 除尘 效率 比常规 的电 除尘器 效率 提高 了 3 ( 9 . %增 加到 % 由 51
9 .%) 8 1 。Wa nh 认为 , 电粒子在 交变 电场 力 的作 用下 t ae a 荷
往 复 振 动 , 加 了 粒 子 问 相互 碰 撞 的机 会 ; 细 颗 粒 的 振 幅 增 微
效。Ⅱi sn 】 a o 等人 的实验结果表 明, s 在对称异极性荷 电情 况下( 在宏观上 , 粉尘粒子 群所带正 电荷与所带负 正电荷相
等) 亚微 米粒子 的电凝并 速率 比中性 粒子的热凝 并速率高 ,
l2 0 倍 。 O —14
为了进一步增强凝并 效果 , 入外加 电场力 是必要的。 引 Wa Ib 等人对如图 1 tl e aa 所示 的 3区式 电凝 并除尘 器( 电 荷
微细颗粒物 电凝并 偶极荷 电静电凝并除尘器
进展 , 并提 出一种新型的偶极荷 电静电凝并 除尘器。 关键词
Ne De eo me to Re e r h o ' e P 'te E e to t t g o r l n Te h o o y w v lp n f s a c n F r t l lc r sa cAg lme aJ c n lg m oi i o
CⅡ Wag hn D N } n - ̄eg O GWe G OJn i XA G Xa -dl i U ~y u IN i o 0g l

o e uc n m rm et n/ /Rs r s d ̄ i nn g ̄ o ea o E
,W / u m u
o e n e m / y W / 408 ) /&/ adTd o g u m 30 1  ̄e o u
现代工业 的迅速发展 给人类带来便利 , 同时也带 来了严
比, 异极性荷电 , 尤其是不对称的异极性荷 电( 较大 颗粒和较 小颗粒异极性荷 电)对 提高亚微米颗 粒的凝并速 率非常有 ,
重的环境污染 , 大气气溶胶污染就是其 中之一。工业 粉尘的
去除主要用各种 除尘设备 来实现 , 电除尘器因综合 性能较 静 高,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 而, 虽然静 电除尘器对 各种粒径 粉尘总的去除效率 可高达 9 .% , 97 但是对微细颗粒物的除尘 效果并不理想 , 特别是对粒径范围在 0 1 a . —1/ n的亚微米颗 粒, 除尘效率 不足 8 %【 5 。这些 微细 颗粒物对 人体 危害 极
大, 同时又严重污染环境 , 并对气候造成影响。因此 , 研究 高 效收集微细 颗粒 物 的技 术 , 已成为静 电除尘 领域 的 当务 之
急。
区、 凝并 区、 收尘 区) 作了较全面 的试验研究 , 结果表 明, 在交
变 电场 中, 微细颗粒 的凝并效 果 比未加 电场时大 大加强 , 并 技 术 究 的 进 展 * 研 新
陈旺生 董伟 郭俊 一 向晓东
( 武汉科技 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 院 武汉 4 O8 ) 3O1


电凝并技术可有效地提高静电除尘器对微细颗粒物 的收集效率。介绍 了国内外 电凝并理 论和技术研究 的新
a sp p rmaI it hi a e i n 嘣 a go r t nt g lme ai l ya dt eI d v p n tet e ne l e e o 懈 n h 俐 e do me t h e hla Is ,e d as as s且n w tp fd p l n lo rie e y e0 io r a
维普资讯
2O 年 第 3 第 5期 O8 4卷
Ma O 8 y2 O
I ut l a tad n r m n l re i n si f y n v o e a Po eo d r Se E in t ttn a
工业 安 全 与 环 保
Abta t A 0 H ∞ tcn lg sm  ̄ cieme o oice s h olcine ii c fde tott r ii trt i ep l s src Ⅱ eh ooyi e et v t dt n raetecl to fce y0 h e n crsai p ̄ pt o of m de. c a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