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合集下载

(完整版)文言文古诗文中意象

(完整版)文言文古诗文中意象

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变无情为有情。

意象的构思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鉴赏古典诗词的重点。

1、“柳"(1)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以折柳表惜别。

2、“燕”(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

古代诗歌意象大全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专项综合全练(一)古代诗歌赏析

专项综合全练(一)古代诗歌赏析

解析 “惜”是人特有的情态,用于春风,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柳
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犹如行人将别;春风拂柳,犹如送行者送别。这些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专项综合全练(一)
栏目索引
三、(2017浙江温州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汉①上晚步 [宋]赵长卿 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一著画难成,雪霁②乱山无数。且住,且 住,数遍溪南烟树。 (选自《全宋词》) [注] ①汉:汉水。②霁(jì ):雪后转晴。 1.“何处一声鸣橹,惊起满川寒鹭”写出了环境 的特点。
(4)描述时要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捕捉意象,把握特点——联系背景,发挥想象——描摹诗歌图 景(切忌简单翻译原句)、概括意境特点(幽静、萧瑟、凄凉、生机盎然 等)——依景辨情,剖析作者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专项综合全练(一)
栏目索引
1.答案 (示例)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来飞去,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 晚风习习,吹落瓶中之花。 解析 答题时,需要注意描绘句子所展现的画面不等同于翻译原句,需 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补充一些空白,突出其画面感,创造优 美的意境。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修饰语的运用,如“依傍着人+燕子的动 态(飞来飞去)+情态(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修饰词+晚风”。 同时还要抓住人(或物)、时、地、事四个要素,把画面描绘丰满。 2.答案 思念家乡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要确定分析角度,结合语境,理解该字在
诗句中的含义;再概括其作用(如突出景物特征、创设出别样的意境等)。
专项综合全练(一)
栏目索引
五、(2017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山 行 [ 唐] 项 斯 青枥[注]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 枥:同“栎”,落叶乔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佃农(diàn) 妯娌(yóu) 辍学(chuò) 祖籍(jí)B.衙门(yá) 溺死(nì) 血溅(jiàn) 哭泣(qì)C.豪绅(shēn)慰勉(wèi) 蛮横(héng) 庚子(gēng)D.私塾(shú) 调料(diào) 仁慈(cí) 聊叙(liáo)2.下面各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骤雨触目筋疲力尽东挪西借B.领域炽热小心意意不缀劳作C.躁热猝至和颜悦色任劳任怨D.祖藉劳碌嘎嘎地响广茂无垠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烈士及其亲属的大忠大诚.大智大勇.大情大爱令在场听众潸然泪下.肃然起敬,观众们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B.孩子们在摇头晃脑的诵读中,抛开传统枯燥的拼音识字,借助汉字音韵的抑扬顿挫,让汉字更加牢固地印在脑海中.C.孩子的父母介绍,自从家里生了二胎后,10岁的儿子一直郁郁寡欢,常有一些离奇举动,医生怀疑儿子可能患了儿童抑郁症.D.因政策调整而带来的动漫业大洗牌,也在安徽省上演,两年来,约一半动漫企业已杳无消息.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半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B."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C."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诗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发奋有为.D.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走进上海,飘到美国,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5.下列作品.作家及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藤野先生B.《回忆我的母亲》——《朱德选集》——朱德——母亲C.《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一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D.《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传》—一艾芙·居里——居里夫妇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功.B.实施全面两孩后,整体人口结构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将延缓老龄化.劳动力人口下降的趋势.C.在卢嘉锡多年的精心培育下,使我国化学领域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基础扎实.训练有素的科研队伍.D.各级政府要加大水利投入,吸引农民和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形成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推进农田水利建设.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①②⑤④③B.④①⑤②③C.③⑤④①②D.④①③②⑤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C."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社戏》),句中"老旦"是戏曲行当之一, 扮演老年女子.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二.句子默写9.古诗默写.(1)八方各异气,______________.剧哉边海民,_______________.妻子象禽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柴门何萧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梁甫行》)(2)在《野望》中营造了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默写崔颢《黄鹤楼》中的颔联和颈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曾子烹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①."妻适②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③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①彘[zhì],猪;②适,回来;③戏,戏言.开玩笑.10.曾子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老师是________;对于曾子说过的话,我们并不陌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用简短的语言归纳短文的主题.1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特与婴儿戏耳( )④遂烹彘也( )13.翻译句子.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折杨柳①[唐]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注】①"折杨柳",乐府歌曲名.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14.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15.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任选一个做简要赏析.五.综合性学习16.综合性学习."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八年级1班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书写"诚信"名言将你所知道的与"诚信"有关的一句名言.诗句或俗语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字数限定为10字以上(含10字),15字以内.(2)征集活动建议请你给班级的这次活动项目提出两条切实可行的建议(不包含在本题中已经列出的活动项目).建议一:建议二:(3)观察诚信事例仔细观察下图,然后回答:从图中,你获知了哪些信息,写出两条你的感悟.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③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17.从选文前两段中,可以看出母亲从三个方面给了作者深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是什么?18.选文第③段"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9.选文第③段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什么?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大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①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颠倒?为什么?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田家炳传(节选)①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梅州,16岁辍学经商,不到20岁便只身闯荡南洋,不到25岁,便经历丧父.失兄.两次财产被日本侵略者剥夺,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仍兢兢业业努力创业,秉承父亲玉瑚公的"勤.俭.诚.朴"的"家训",以《治家格言》为修身立命之本,最终成就大业.②田家炳牢记父亲的教导,更从乡亲们对父母亲的态度上,看到了父母的人格魅力,并不止源于言传.父亲教育他要珍惜身体,不挑食,不浪费,父亲自己也吃带皮的红薯,捐钱修路,母亲亲自挑土背砖,一点都不比男人干的少;父亲为调节乡亲的矛盾,自己出钱设和好酒,这些,比父亲说几倍的话的都有用,这烙在田家炳心中.为人父以后,田家炳除了不抽烟.不喝酒.不赌钱外,他的一言一行,都非常严谨检点.③田家炳从小在父亲的亲自照料下成长,父亲所教导他,尽"孝",一是要孝敬父母之心,二是孝敬父亲之身,孝的前提是敬.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他教育孩子首先要对父母要敬,即敬父母之心,然后才是敬父母之身,这才是孝顺.田家炳定居香港时,已有九个儿子,两房太太,还有老父母,这一家十几口,田家炳是家长,他深知要让孩子们孝敬,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他对母亲照顾是无微不至,亲自端汤盛饭,问寒问暖,孩子们都看在眼里,因此,对祖母也是孝敬有加.④祖宗虽远,敬穆之心不可不存……⑤田家炳有香港的"橡胶大王"之称,家财万贯.可是,他四十多年来,吃的早餐就是两片全麦面包夹果酱,他教育孩子们从小爱惜粮食,不准浪费,尊重别人的劳动.田家炳作为一个住在香港最好地段的有着700平米有花园有泳池的大洋房的亿万富翁,可是,田家孩子口袋里零用钱较少,田家炳出门坐公交.地铁,一生只有四套西服,田家这样富有的大家庭,许多粗活,重活,都是自己家人亲自手做的,田家炳两位太太都是客家女子,以相夫教子为已任,总是把粗重之活往身上揽.⑥可是,田家炳对教育可谓倾囊相助.专办公益事业的田家炳基金会1982年在香港成立20年来,在全国捐助了92所大学.166所中学.40所小学20所幼儿园和专业学校.135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其它惠及民生项目数百宗,田家炳的九个孩子,没有一个对田家炳捐资.卖房子有疑义,没有一个抱怨田家炳没有留财产给他们,2001年,当八十三岁的田家炳毅然卖屋助学,田太太也理解支持他.就是这样,田家炳坚信"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人"的古人遗训.认为留给子女的财产太多,反而削弱子女吃苦的能力及向上的奋斗心.他相信留给子女的应该是"知识"(接受高等教育,田家炳的五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都是在香港读完中学才到外国读大学)和"志气"(不倚赖父母,要他们创立自己的事业,懂得做人处世,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赖).⑦田家炳毅然放弃当年在印尼蒸蒸日上的事业,全家移居人地两生的香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接受中华文化的教育.他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学讲"客家话",常常用"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勉励子女.⑧田家炳深知健康是人生重大的财富,关系到个人的生活丰盛和事业发展.在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注意健康饮食和做适量运动,非常自律,风雨不改.田家炳90多岁了,身体依然那么健康,他认为养身,首先是要是养心,养生,首先要做到心安理得,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心安了,不管吃什么,都会转化成营养被身体吸收利用,如果心不安,总做坏事,不管吃什么山珍海味,都不会化成对身体有利的营养的,这就是田家炳独特的养生之道!⑨田家炳不仅是物质上的亿万富翁,更是精神上的亿万富翁,他的这笔财富,不仅给现世人带来福祉,更会泽被后世,使他成为一代贤圣.21."家训"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解释田家"家训"内容的具体含义.22.本文主要是写田家炳的事迹,为什么却在前面写他的父亲玉瑚公?父亲玉瑚公教育子女具有怎样的特点?23.写出文中两点玉瑚公教导田家炳的具体内容.24.为什么说田家炳更是精神上的亿万富翁?25.田家炳没有自己的私家车,常常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的鞋一穿就是10年,袜子补了又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每月的生活开支仅3000元.对此,有人认为,挣那么多钱,既舍不得多留一些给后人,又不愿享受舒适的生活,挣那么多的钱又有何用?你同意上面的观点吗?为什么?七.作文26.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个世界,你会有不同的见解,新的认知.请你以"不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补全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参考答案:1.B2.A3.D4.C5.C6.B7.B8.A9.千里殊风雨寄身于草野行止依林阻狐兔翔我宇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10.儒家;孔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为人必须讲诚信,即使是对还仍然无知的小孩. 12.①动词,去;②代词,代"母亲";③连词,不过;④于是. 1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14.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15.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或: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16.(1)示例:①信用是成功的伙伴,失信乃自绝于未来.②诚信乃为人之本,人无信不立.③承诺重于泰山,信誉高于生命.④你憎恨被别人欺骗吗?那就不要去欺骗别人.⑤男子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⑥诚信三冬暖,失信三伏寒.(2)①诚信人物图片展;②演讲诚信故事;③寻找身边的诚信之人;④探寻"诚信"的含义;⑤失信的代价;⑥我所遇到的失信.(3)示例:①两元钱虽然是小事,但可以看出店主高尚的人品.②诚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③讲诚信要不分老少.童叟无欺.④便民店老板(娘)讲诚信,她的行为对得起"便民"二字,相信人们以后会放心到这家店购物.17.第一方面: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第二方面: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第三方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8.结构上有过渡作用,从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句对母亲的报答.内容上,它与下句构成一个设问句,表达了"我"报答母亲深恩的方式和决心,同时用问句引起作者感情的升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 19.①中国共产党. ②"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20.不能.因为"创造了"表示已经创造,是总结过去;"创造着"指正在创造,是强调今天.二者如果颠倒,则既不符合逻辑,又失去了强调的作用.21.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勤劳.节俭.诚信(真诚).朴素. 22.原因:写他的父亲玉瑚公是为了说明田家炳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和品质的来源父亲的"家训".特点:既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 23.①要珍惜身体,不挑食,不浪费.②要尽"孝",一是要孝敬父母之心,二是孝敬父亲之身,孝的前提是敬. 24.①田家炳的作为一个亿万富翁,但他并不是追求个人和家庭的享受,而是回报社会,奉献他人;②坚信"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人"的古人遗训.认为留给子女的财产太多,反而削弱子女吃苦的能力及向上的奋斗心. 25.不同意;①因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奉献而不是享受;②留给子女的财产太多,反而削弱子女吃苦的能力及向上的奋斗心.26.不一样的风景炎炎夏日,热浪拂不平那躁动火爆的心.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地面,路上已经没有几个行人,只有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冲着对方大声鸣笛.刚上完培训班的我,百无聊赖地趴在车后座刷着手机,车里的冷空调呼呼地吐着冷气.看着车窗外的烈日,心中莫名地升起一股无名火.车在一个红绿灯前停了下来,开车的老爸不耐烦的拍了两下喇叭,倒在座位上,这样的天气谁不这样!好不容易过了这里,到了下一个十字路口时,又是红灯!老爸猛地拍打着喇叭,对着红绿灯骂了几句.我被正走在斑马线上的一个小姑娘吸引了注意――她应该是一名志愿者,看样子和我差不多大,她穿着红色的马甲,戴着一顶红色的小帽子,很瘦,宽大的马甲越发显出她的渺小.她的身边是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老人的背已经驼了,手上拿着一根拐杖,慢悠悠地往前走着.女孩一手扶着老人,一手打着伞,手上的伞全倒在老人那边,自己全部暴露在毒辣的太阳下,接受阳光的"洗礼".女孩不急不躁,扶着老人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移动.她走到了我们的车前,我看见汗水早已顺着她的额头流到耳根,红色的马甲全湿了,她全然不顾这些,目光坚定地向前走着.前面的绿灯开始闪烁了,女孩腾出一只手来,伸向对面的车辆,那纤细的手指仿佛有魔力,所有的车都停了下来,温柔地注视着这一幕.那一刻,我认为女孩就像一个巨人!知道他们俩过完马路上了人行道,所有的车辆才启动缓缓地往前开,我回头看了看女孩,她的马尾辫是如此有活力.那个女孩被汗水浸透的身影,是夏日的一缕清风,更是人生路上最美丽的风景.。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笛声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笛声意象

笛子,是我国民族吹奏乐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材质有骨头、竹子、玉器等,主要以竹子为主。

吹奏方法,由最早的竖吹,从汉代开始,变为横吹。

笛声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借景抒情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或离别的幽思,或战争的幽怨,或儿童的纯真。

一、表达离别的幽思(一)《折杨柳辞五首·其一》·佚名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蹀,小步行走。

蹀座,偏义复词,坐。

上马不拿鞭,反折杨柳枝。

坐马吹长笛,愁煞客行人。

这首诗,搜集在南北朝时《乐府诗集》中,作者佚名,无从考证。

诗中首次出现了折柳送别的描写。

长笛(羌笛)悠悠,更加烘托出恋恋不舍、怅惘若失的离别场面。

从此《折杨柳》,成为离别时吹奏、演唱的固定曲调,和《梅花落》一起,成为著名的笛曲,也与古典诗词,永久相依相伴。

(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风洛城,玉笛飞音。

夜中《杨柳》,声声缠绵。

故园情起,思乡何已?寂静的夜色中,万籁俱寂,只有缠绵的笛声,相拥相偎,梦回故园。

(三)《黄鹤楼闻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因李璘事件,流放夜郎。

途经武昌黄鹤楼时,听到《梅花落》的笛声,自比西汉贾谊,迁谪长沙,抒发了去国之情和内心的郁郁不平。

笛声萦绕,伴君而去。

因为这首诗,武汉从此称为“江城”,算是悲伤气氛中的一抹亮丽。

二、表达战争的幽怨(四)《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河白云,孤城崔嵬,羌笛幽咽,春风不度。

渲染出悲凉戚冷的氛围,衬托戍卒思乡之情。

(五)《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笛,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峰前,瀚海似雪。

受降城外,冷月如霜。

不知何处,芦笛呜咽。

一夜征人,望断故乡。

在寂寥空旷的边塞,长夜已被寒冷冻结。

古诗中的植物意象

古诗中的植物意象

古诗中的植物意象1、柳: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