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的光芒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加亮丽

合集下载

让人文的光芒照耀小学语文教学

让人文的光芒照耀小学语文教学

让人文的光芒照耀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现代教育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语文课标对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要求,并且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

主要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进行了探究分析,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旨在让小学语文教学在人文光芒照耀下阳光前进,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小学语文;以人为本;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此,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它涵盖了对思想性和情感性的塑造和肯定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它不仅包括人的文化性,而且还包括了文化人性。

其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意志、情感、性格和心理品质等等。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一线的工作经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沐浴在人文光芒下健康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仅供同仁参考借鉴。

一、重视情感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我们从文章的表面上是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方法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为教师,。

让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让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让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导读:本文是关于让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希望能帮助到您!让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西藏山南地区第一中心小学扎西玉珍《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现在,以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立足课堂,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

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

立足课堂,进一步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把“生命”看成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从而珍惜它,讴歌它。

在教学时,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建立他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世界。

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

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就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

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人文的。

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种林妹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总之,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

浅谈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浅谈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陶。
意图 ,设身处地地体 验作 者的创作激情 ,与作者 同欢乐 、 共
忧患。其次 ,在教学过程 中 ,应 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 、教师 、作者的情感融为一 体。定 “ 人文性 ”
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独有 ,但语 文学科的特点决定 了语 如教学 《 卖火柴 的小女孩 》。上课 之始 ,教师以一段 悲伤 的 文教育必须关注人文性 。语文 教学 中应重 视和发 挥语文课程 音乐配上抒情 的导语将学生带人授课所需 要的情感氛 围,接
在品味语言 的同时 。也 在品味一种情怀 ,一份哲理 ,一种人
二 、人 文关怀不 能脱 离作 品 ,成 为 “ 教” 说
格 。如在教学 《 见了 ,亲人 》一课时 ,我巧妙地设计精读 再 语 文教育的人 文性 ,主要 体现在展示人 的个性 ,塑造人 课文最后三段 ,引导学生饱含 深情地读深 、读透大娘、小金
有复杂 而微妙 的联 系,教师 是帮助学生与作品进行沟通 。从 而创 造出一 个美妙 的境 界—— 心与心 的默 契 ,情 与情 的交
血保 卫的土地 ,不 由得说一声——再 见了 ,亲爱的土地 ! 今
日 一别不知何 日 见 ,列车呀 ,请开得慢一 点儿,让我们再 再 融。文学是人学 ,是艺术 ,是一种塑造人心灵 的艺术 ,只有 看一眼朝鲜得亲人 . 让我 们在这 曾经洒过鲜血 的土地上再停 当它真正进入 了学生 的心灵 ,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各种生 活滋 片刻——再见 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J如此饱含 味, 认识各类社会人 物,丰富情感 ,陶冶情操 ,收到潜移默 深情的朗读 ,唤起学生心 中的情 感 ,同时通过课件看到那催 化 ,春风化雨之功效 。从教者本 身来说 ,语文的人文性对教 人泪下 的情景 ,师 生间如 此真 情互 动 ,使 学生融 人课文情 者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有丰 富的学识 ,同时还要 境 ,走进了人类文化精华的殿堂。 有很 高的人格 修养 ,要有 自己的个性 气质 ,并 积 极倡导 民 总之 ,在语文课 堂教学 中倡导 与落实人文性 的开 掘,让 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 ,紧跟时代步伐 。这样 ,教 师才 课文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都 能得以充分的 、淋漓尽致 的体现 ,

让小学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让小学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让小学语文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现代语文课更需要人文性。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中贯彻人文精神,让人文性走进语文课堂,让人文之光随风潜入夜,滋润孩子的灵魂,让语文课堂闪现人文性的光辉。

要让语文课堂闪现人文的光芒,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懂得尊重儿童,要走进孩子们的儿童文化。

一次早读课的时候,学生告诉我:“谭老师,刚刚我们这个学习小组一起读了《四个太阳》这一课,刘雨说他要画一个黑色的太阳。

”我正想加以纠正,因为成人的世界里似乎太阳是黑色是不大可能的。

“太阳是可以是黑色的呀,因为太阳变成黑色的了,所以就到了晚上了。

”一个理直气壮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老师,我要画一个长着长翅膀的太阳……”我为孩子们的天真浪漫而高兴,这群七八岁的孩子是那样自然、那样从容、那样随意地在心中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雨、奇形怪状的太阳。

童心无邪,童心无忌。

语文教师要在尊重儿童的前提下理解儿童文化,走向儿童文化,搭建起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鼓励他们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现代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近儿童,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了解孩子们。

让学生做空中自由翱翔的小鸟,而不是笼中咿呀学舌的鹦鹉,要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思维的想象的翅膀。

一次我要上《荷叶圆圆》这一课,看到教学用书中有这么一个建议:以“荷叶是我的……”为题,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当时,我眼睛一亮,心想:这个环节好,既能拓展孩子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可以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又一想:算了吧,别浪费时间了,这样的环节都是为城里的孩子准备的,对于我们山里娃来说,这只不过是走过场,他们不会有这么聪明的。

当完成所有的教学环节时,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时间。

突然,我又记起了这个环节,心想,试一下吧。

让人文的阳光照进语文课堂

让人文的阳光照进语文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常在思考:语文的本真是什么?面对每个孩子,每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有情感的自由个体,我该如何努力,使自己的课堂上成为孩子心灵的牧场,让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得到灌溉与滋养?今天,在听了金晓芳老师执教的《丑小鸭》一课后,我觉得自己似乎悟到了一点。

《丑小鸭》是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作品,它讲述了丑小鸭历经千辛万苦、重重磨难之后变成白天鹅的故事。

之前听人上过这课,也看过不少案例,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而金老师的这节课,没有花费太多的笔墨去渲染丑小鸭的苦难史,而聚焦在“永不放弃”这一点上。

听了这节课,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我在想,当我们打开窗子看到一派颓败之景时,请永远不要灰心,因为人生留给你的另一扇窗子也许会是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关键是看你愿意推开的是哪扇窗子。

上这节课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透过这节课,孩子心中留下的不是处于弱势时的气馁和绝望,留下的印记却是,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积极态度。

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学会把它们踩在脚下。

一人有一个梦想,只要自信、拼搏,困难也不再是困难了。

在青口小学,还听了另一位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在教学普罗米修斯受罚的部分时,老师抓住这样一个问题进行教学——划出你觉得心疼的句子,谈感受。

这个环节让我始终觉得不对劲,悲则悲已,壮则不足,没有树立一个真正无畏的英雄的形象。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如果以前我们说“我是教语文的”,那么,我们今天应说“我是用语文教人的”。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美丽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美丽的艺术。

人文关怀是什么?人文关怀就是一种以关怀人为主体、以关怀人为对象的思想和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语言训练和运用这个根本不放,时刻把学生当作“人”去关注,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去刻意追求显性的人文目标,更不需要像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去给学生构建完整的人文知识体系,语文教学就会在语言训练和运用的基础上自然渗透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学生就会在“情”的熏陶感染和“美”的陶冶中涵养成较高的人文素养。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亮人文的光芒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亮人文的光芒

让小学语文教学闪亮人文的光芒摘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它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负载着祖国以及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传承文明,而且在弘扬人文精神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是以育人为中心,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健康人格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淡化了对学生人文性方面的熏陶。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既关注语言形式,又关注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人性的教育。

小学生可塑性较强,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用文本的人文内涵对他们进行文化熏陶,教会学生如何向善、做人,教学生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

一、在充分利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它们有的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有的揭示给我们科学的真谛,有的展现给我们人性的美好。

所以想要实行人文教育,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住教材中的人文思想。

比如说朱自清的《背影》,作者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并把它转化为艺术美的一篇佳作。

文章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文章中所展现的这种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学生理解、接受了这种情感,便会对其行为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让人文的光芒照耀小学语文教学

让人文的光芒照耀小学语文教学

让人文的光芒照耀小学语文教学摘要:现代教育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语文课标对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要求,并且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

主要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进行了探究分析,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旨在让小学语文教学在人文光芒照耀下阳光前进,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教育;小学语文;以人为本;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此,人文性指的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理念,是指人类的各种文化,它涵盖了对思想性和情感性的塑造和肯定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它不仅包括人的文化性,而且还包括了文化人性。

其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意志、情感、性格和心理品质等等。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一线的工作经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使小学语文教学沐浴在人文光芒下健康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仅供同仁参考借鉴。

一、重视情感熏陶,提高人文素养我们从文章的表面上是无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就要求学生遵循一定的方法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为教师,我们在对名篇内涵进行挖掘、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还要对文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行挖掘,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所饱含的审美情趣,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再者,由于情感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将情感因素融于情感与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情感教育,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迁移,并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染,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我们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站在文中“我”的角度,亲身体验“我”砸碎玻璃时的愧疚和我把7美元与一个便条投入老奶奶家信箱里时的轻松,再引导学生感受老奶奶看到信时的欣慰和喜悦,通过转换角色,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色彩,使学生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

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

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

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

一、解读文本内涵,寻找心灵的共鸣点文本是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离不开课文及与之相关的材料的。

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

而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

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息,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

引导学生涵泳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引导学生去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提供一学生自主寻找一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

在读、品中形成怡然自乐的浓浓的人文氛围。

当然,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二、学习材料的呈现要多融入“人”的情感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学习材料呈现方式被革新,有些人感慨计算机的无穷魅力,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展示他们精心制作的依据课文语言文字设计的图像、动画、声音,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人文的光芒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更加亮丽
1语文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

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语言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

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

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回想自己,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拍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

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
2在语文课堂中体现人文性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运用多媒体,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

就拿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这件事来说吧,这次课,每位教师方式都灵活多样。

如杨淼文《四个太阳》: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

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从教多年来,我的课堂闪烁了人文之光吗?我扪心自问。

曾记得在内地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

现在想起来,怎一
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3在作文课中也能体现人文性
听了课后不久,我们就学完了第三单元,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爱家乡》,一向成绩平平的学生这次仍然写得很好。

我把他们的作文传阅给同学看。

看后,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显得格外热烈。

这样,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看来,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总之,我觉得他们上的示范课时时都在鞭策着我,我也认真地反思了自己,再不学习,再不加油,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非但不能成为弄潮儿,反而会溺水、会淹死,这不是危言耸听。

让人文的光芒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更加亮丽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