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怎么回事?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

心房颤动发病机制心房颤动是指心脏房颤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心房肌的自律性增高导致心房肌细胞快速放电不协调并不规则地收缩,从而使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离子通道异常、心肌结构改变、神经调节紊乱、病理性重构及心肌代谢紊乱等因素。

一、离子通道异常离子通道异常是心房颤动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内钠离子电流大幅度增高,导致心房肌细胞快速去极化。

而这种去极化反应与比较特殊的钾离子电流减小有关。

当心房肌细胞中的L型钙通道活化,钙离子进入心肌细胞,引发心脏肌原纤维的收缩,但当心房颤动时,这种钙通道过量活化,引起心房肌细胞的快速去极化,从而诱发心房颤动。

二、心肌结构改变心房颤动发病机制与心肌结构改变也有关。

心脏长期受到高血压、心肌缺血缺氧以及心肌炎等因素的损伤,会导致心房肌细胞的结构发生变化,心房纤维化程度增加。

这种纤维化过程会改变心房肌细胞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使得心房肌细胞兴奋性增加,从而易于诱发心房颤动。

三、神经调节紊乱神经调节的紊乱也是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因素。

心房颤动时,交感神经张力不断增高,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导致心房颤动节律失常。

此外,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自主性增强,使得心房肌细胞自律性增高,从而增加房颤的发生。

四、病理性重构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心房肌的病理性重构有关。

主要包括心脏结构的改变、重塑以及炎症反应等。

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心肌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增加,心房壁厚度增加并伴有心肌的纤维化,这些改变使得心房肌细胞释放的肽类物质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

五、心肌代谢紊乱心肌代谢紊乱也是心房颤动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心肌代谢紊乱主要表现在心房肌细胞内能量代谢异常,即线粒体功能异常。

在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细胞能量消耗增加,但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心房肌细胞内ATP水平下降,细胞内Ca2+正常内流减少,细胞内K+外流增加,进而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除了上述主要的发病机制,其他因素也可能与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例如炎症反应、自主神经调控等。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

怎样治疗心房颤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由心房肌活动异常引起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持续性的快速心律失常。

据统计,60岁以上的人群中,此病的发生率为1%。

年龄越大的人群发生此病的几率越高。

在临床上,一般将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两种类型。

多数病人的房颤是由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甲亢、心肌炎及心肌病等引起,也有30%的患者找不到病因。

通常,房颤患者都有心慌的症状。

部分患者可感到头晕、疲乏,严重的还有气短的症状,尤其在活动后症状更加明显。

此外,少数人还有一过性眼前发黑的现象。

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60~100次,也就是说人的左右两个心房以及左右两个心室每分钟分别收缩和舒张60~100次。

当发生房颤时,心房会出现每分钟350~600次的激动。

这种激动非常不规律,以至于使心房不能进行有效的收缩,并使心脏的排血量减少25%以上。

这不仅容易使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快速或缓慢性的心律失常及中风等病症,还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因此,患者一旦发现自己患有房颤,就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以终止或减少房颤的发作。

那么,应该怎样治疗房颤呢?◆应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或慢性房颤患者,可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乙胺碘呋酮、异搏定)进行治疗,以使其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但这种方法的有效率仅为60%左右,且易受房颤持续的时间、心房的大小、心房内是否有血栓形成等因素的限制。

因此,只要患者没有临时性禁忌症,如洋地黄中毒、低钾血症、急性感染或心力衰竭等,就可以使用体外直流电转复的方法进行治疗。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复律方法,成功率为65%~90%。

所谓体外直流电转复是指利用高压直流电经胸壁短暂作用于心脏,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治疗方法。

只是对患者进行体外直流电转复时,需要患者全身处于麻醉状态,且患者有血栓脱落造成局部栓塞的危险。

所以,患者在做体外直流电转复前要进行三周的抗凝治疗,复律后还要连续进行四周的抗凝治疗。

◆努力减慢心律房颤患者服用洋地黄、异搏定、地尔硫卓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后,能够减低房颤时经由房室结下传的心室反应。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名词解释
心房颤动,又称为房颤或心房纤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心脏节律紊乱的疾病,通常由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房不规则而快速地收缩的状态。

以下是对心房颤动相关名词的解释:
1. 心房:心脏的上腔,布满心房肌,是心脏的两个腔室之一。

2. 心房颤动:心房在不停止的抖动,导致不规律而快速的心脏收缩。

3. 颤动:快速而不规律的震颤运动,对心房颤动来说,指心房的抖动。

4. 心动过速:心脏搏动的速度过快,对心房颤动来说,指心房的快速收缩。

5. 心律:心脏跳动的节律和规律性。

6. 电活动:指心脏中发生的电信号传导和激活的过程。

7. 紊乱:指无规律性、混乱和无序性。

8. 心脏节律:心脏搏动的节奏和规律性。

9.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10. 心房扑动:一种类似心房颤动的心脏节律失常,更规则但仍然快速。

11. 心房颤动发作:指心房颤动出现和进行的过程。

12. 心房颤动时限: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

13. 心房电图:检测心脏电活动的方法,用于确诊心房颤动。

14.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激光和放射频信号,将异常的心脏组织烧灼,以恢复正常心律的手术治疗方法。

15. 抗凝治疗:使用药物抑制血液凝结的过程,减少心房颤动患者发生栓塞的风险。

以上是对心房颤动相关名词的解释,希望能够帮到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本知识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本知识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基本知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房颤患病率还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有密切关系。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导致心房的有效收缩产生的泵血功能丧失。

同时也导致心室律的不整齐,易导致心衰、心房附壁血栓、脑栓塞的发生。

房颤是指心肌丧失了正常有规律的舒缩活动,而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

可表现为心慌,气促,乏力等症状,心跳强弱不一。

阵发性房颤发作频繁、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的必须干预治疗,否则会逐渐加重难以转复,而且会发生脑栓塞并发症,其实房颤的危害主要是心功能不全和脑栓塞而致残预防发作效果最好的就是氨碘酮,应该长期应用,药物效果不好可以考虑射频手术,但有一半左右的病人不能一次成功,需要二次手术。

病因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常见的原因有饮酒、外科手术、体力劳动、情绪激动、低钾等。

与房颤相关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常见的其他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也可引起房颤。

分类房颤分类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房颤的健康教育

房颤的健康教育

房颤的健康教育一、什么是房颤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升高,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可达10%。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二、房颤的成因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与吸烟、饮酒、咖啡因、体力活动少等生活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此外,房颤的发生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状况有关,有些患者为孤立性房颤(没有任何基础疾病),但更多见于心血管疾病患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是引起房颤的重要原因。

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心房肌容易发生电生理异常,从而引发房颤。

糖尿病:糖尿病也是房颤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5倍。

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慢性肺部疾病也可能导致房颤的发生。

这些疾病会影响肺部氧气交换,使心脏负担加重,进而引发房颤。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房颤病史的人,其发生房颤的几率比一般人高。

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咖啡因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缺乏运动、肥胖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房颤的风险。

三、房颤的诊断诊断房颤的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

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常用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明确诊断和监测房颤的病情变化。

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以上心电图的变化,有助于发现间歇性或一过性房颤。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心房肌的厚度和运动情况,对诊断和评估房颤的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四、房颤的治疗治疗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剂(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地高辛、β受体拮抗剂等)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等)。

2024房颤分类标准和常用药物(全文)

2024房颤分类标准和常用药物(全文)

2024房颤分类标准和常用药物(全文)什么是房颤?房颤,就是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

国家心血管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介绍说,人的心脏就像一间“两室两厅”的房子,有2个心房、2个心室。

正常心跳时,依次是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心房心室一起舒张,完成一次心跳。

人们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

但是,房颤发生的时候,心室率不规则,平均90-180次/分。

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最终导致患者自我感觉心跳十分不整齐,进而出现心悸、气短、头晕等症状。

小提醒——窦性心律一般来说,一个正常人每天心跳平均10万次,就像一个钟表,节律规整,而控制心跳的就是“窦房结”,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和频率叫“窦性心律”。

而房颤的异常心跳来源于心房,而不是窦房结;一般来说,心房的频率波动在400-600次/分钟。

房颤的分类1、首诊房颤首次发作或首次发现。

2、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可自行终止。

3、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7天,包括超过7天通过复律终止。

4、长期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12个月,患者有转复愿望。

5、永久性房颤患者和医生共同决定放弃回复或维持窦性心律的一种房颤类型,反映了患者和医生对于房颤的一种治疗态度,而不是房颤自身的病理生理特征。

房颤症状1、无症状高达40%病人无自觉症状,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2、心悸心慌、自觉心跳突然加速、变化大、有时停顿。

3、疲乏无诱因的疲乏无力,运动耐力下降。

4、气促不明原因的气短,特别是爬山、上楼梯等。

5、头晕头晕,头重脚轻感。

6、胸痛患者出现胸痛、心绞痛。

药物治疗对于房颤患者,药物治疗的原则分为以下4点:1、满意控制心室率,保护心脏功能;2、转复房颤,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3、防止血栓栓塞事件发生;4、阻止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

控制心室率的常用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洋地黄类及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胺碘酮、索他洛尔。

(整理)医学百科房颤.

(整理)医学百科房颤.

1拼音xīn fáng chàn dòng[返回]2英文参考auricular fibrillation[返回]3疾病别名房颤[返回]4疾病代码[返回]5疾病分类[返回]6疾病概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年龄在16~50 岁的健康男性中房颤发生率为0.02%~0.004%,包括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成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

65 岁以上老人房颤的发生率为3%~5%。

60 岁后每10 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 岁后发病率可达8%~10%。

[返回]7疾病描述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

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临床上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将房颤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小于7h,常小于24h,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发生时间大于2 天,多需电转复或药物转复),永久性心房颤动(不可能转为窦性心律)。

[返回]8症状体征(2)心律不规则:第1 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

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 次/min,很少超过170 次/min。

心率>100 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 次/min 称极速性心房颤动。

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 次/min 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

心房颤动持续3 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

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节律控制
目标是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决奈达隆等。
手术治疗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消融,以消除异常电生理灶,是治 疗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外科手术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心房重建或肺静 脉隔离等。
其他治疗方法
心脏起搏治疗
对于心动过缓的患者,可以使用心脏起搏器来提高心率,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
长期康复
患者需长期坚持康复计划,定期 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 方案。
自我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
心理调适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减轻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控制心房颤动的症状和减少发作。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心率和心律,以及时发现心房颤动的症状,为治疗提供依据。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形态与时限多正常,可见逆 行P波,但P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与室性期前收缩鉴别
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与正 常QRS波方向相反,但P波正常。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形成血栓,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并发症的发 生。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预防感染
加强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心房颤动 的诱因。
及时就医
如有疑似心房颤动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确 诊和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房颤动是怎么回事?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心房颤动的病理病因,心房颤动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心房颤动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器质性心脏病
(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

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

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岁患者。

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
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2.预激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道不应期很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

预激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被认为情况严重,因为旁路没有像房室结那样生理性传导延搁的保护作用,所以经旁道下传的心室率多在180次/min以上,严重影响心脏的排血量。

3.其他疾病
(1)全身浸润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血病、淀粉样变等。

(2)肺和全身性感染以及慢性肺功能不全。

(3)心脏手术和外伤。

(4)洋地黄中毒、乌头碱类、尼古丁等中毒均可诱发房颤。

(5)各种心导管操作及经食管电刺激、电复律术中等可直接
诱发房颤。

(6)酗酒和吸烟、情绪激动、过度吸烟、排尿等可直接发生或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诱发房颤。

4.家族性房颤系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方式属AD遗传,多在成年之后发生,呈阵发性,房颤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和终止。

房颤发作症状较轻,多由劳累、精神紧张、感染、疼痛、饮酒、吸烟等诱发,心功能保持正常。

一般预后较好。

5.原因不明健康人发生的特发性房颤,往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依据。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大部分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及部分持续性或慢性(永久性)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
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1.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多数学者认为能够触发心房颤动的局灶电活动可能属于异常自律性增强或触发活动。

局灶具有显著的解剖学特点,这种局灶大多位于肺静脉,少数位于肺静脉以外的部位。

局灶中存在起搏细胞,有T、P细胞及浦肯野细胞。

(1)肺静脉: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触发心房颤动的局灶约95%位于双侧上肺静脉,其中位于左上肺静脉者占48%~51%,位于
右上肺静脉者占26%~44%。

位于双侧下肺静脉者占28%。

此外绝大多数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有68%系两支或两支以上的肺静脉内有触发性局灶;或者两个局灶位于同一支肺静脉中,仅有32%位于单支肺静脉。

这一特点增加了消融成功的困难。

(2)上腔静脉:约6%的患者触发心房颤动的局灶位于上腔静脉,局灶位于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上(19 7)mm处。

(3)右心房:位于右心房者占3%~4.7%,可位于右心房侧壁、房间隔处。

2.折返机制肺静脉的心房肌袖在有和没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尸检中都存在,肌袖的远端纤维化程度增加,最后萎缩的肌细胞消失在纤维组织中,此系构成微折返发生的基础。

此外,还发现局灶的电冲动(从肺静脉或腔静脉)缓慢向左心房或右心
房传导(可达160ms),并有明显的递减传导。

心房内不规则的微折返,折返环路不能确定,心房超速起搏不能终止。

3.触发和驱动心房颤动的两种模式①局灶发放的电活动触发了心房颤动,随后继续的心房颤动与局灶的电活动无关,此模式占大多数,称局灶触发模式;②局灶存在一个长时间、持续的放电而引发心房颤动,称局灶驱动模式,少见。

两种模式的相互关系、发生机制有何不同均不清楚。

如心房颤动持续,则多同时有驱动和触发机制并存或交替出现,此时肌袖组织的电激动可以是快速有序或快速无序。

4.肺静脉扩张的作用发现心房颤动组含有局灶的肺静脉比
其他肺静脉直径大,约为1.64cm∶1.07cm。

心房颤动发生的基质是指其发生的基础原因,包括三方面:①解剖学基质:包括心房肌的纤维化、心房的扩张、心房梗死、心房外科手术等。

解剖学基质的形成需较长的时间,有的可能需几年。

②功能性基质:包括心房的牵张与缺血、自主神经与药物的影响、心动过缓或过速的存在。

功能性基质的形成需要时间相对短,可在数天或数月形成。

③启动因素:包括心脏停搏、长短周期现象、短长周期现象等,起动因素可能在数秒到数分钟就可形成。

除存在发生基质外,还需要房性期前收缩作为触发因素才能引起心房颤动的发生。

单个房性期前收缩触发者约占45%,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触发者约占19%。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触发心房颤动者约占24%。

当一个或几个相对局限而固定的局灶反复发作房性期前收
缩或房性心动过速而诱发的心房颤动称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可由阵发性转变为持续性,除因疾病加重外,还与心房肌细胞本身的电生理性质发生改变即心房肌的电重构有关。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心房颤动病因,心房颤动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心房颤动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心房颤动”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