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秦王纳谏中考题集锦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附答案)(5)文章来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题(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⑴朝服衣冠()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邹忌修八尺有余乃重修岳阳楼B.窥镜而自视下视其辙C.王之蔽甚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D.皆朝于齐朝而往,暮而归1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2分)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1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答:【答案】12.⑴穿戴⑵偏爱13.B14.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试题整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试题整理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中国古代一则有关智慧和勇气的故事。
这个故事经常被用来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态度。
下面是一些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相关的中考试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故事。
题目1:请你简述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则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
主人公邹忌是赵国的一位贵族,有着出众的智慧和才能。
当时,齐王为了扩张国土,不断发起战争,导致国势力竭。
邹忌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决定向齐王进言。
他用一种诙谐的方法给齐王上了一课,告诉他战争是不可持续的,并且提出了用和平的方式来统一天下。
齐王听后深有感触,下令停止了战争,国势开始逐渐恢复。
题目2:请你分析一下邹忌为何选择了讽刺的方式向齐王纳谏。
参考答案:邹忌选择讽刺的方式向齐王纳谏,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
首先,正面直接地劝谏很难被齐王接受。
齐王一向以强硬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面对批评和质疑的态度并不友好。
因此,邹忌使用讽刺的方式,既能传达自己的观点,又能避免引起齐王的反感。
其次,讽刺是一种巧妙的修辞手法,能够在不直接表达的情况下,间接地点出问题所在。
邹忌通过讽刺,给齐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了他的思考。
题目3:请你就这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邹忌和齐王,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邹忌和齐王是《邹忌讽齐王纳谏》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邹忌是一个智慧出众、富有见识的贵族,他有勇气向齐王纳谏,并且通过巧妙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齐王则是一个冷酷而霸道的君王,他一直采取战争的方式来扩张国土。
然而,当邹忌讽刺他时,齐王却能够冷静地思考,并及时改变了自己的政策。
可以说,邹忌代表着智慧和勇气,而齐王则代表着意志的转变和开明。
题目4:这个故事给我们传递了哪些价值观念?参考答案:《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故事传递了几个重要的价值观念。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勇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邹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敢于向君王纳谏,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和平与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题10套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题一、2013天津(每小题3分)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服:衣服B.明日徐公来明日:第二天C.窥镜而自视窥镜:照镜子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10.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C.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D. 皆以美于徐公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先介绍邹忌是一个美男子,为下文写与徐公比美做铺垫B.妻、妾、客的问答从不同角度真诚赞美了邹忌的美丽C.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悟出真言不易的道理D.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二、2013长春(共10分)9.《战国策》一书,是时期由(人名)编辑整理的。
(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修.八尺有余( ) ②孰.视之( )③私.我也( ) ④今齐地方.千里( )11.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
中考语文专题1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解析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2022·贵州铜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安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乙】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②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③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④,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注】①苏代:谋士。
②拑:同“钳”。
③禽:同“擒”。
④支:相持,对峙。
1.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之.妻私臣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B.皆以.美于徐公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C.朝服衣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2.学习文文言文可以用“迁移法”,下列迁移错误的一项是()A.“赵且伐燕”中的“且”,根据《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可理解为“将要,将近”的意思。
B.“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中的“谓……曰……”,根据甲文中“谓其妻曰”的“谓……曰……”可理解为“对……说……”的意思。
中考课内文言文基础重点拓展真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经典练习整体把握1.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及其结果。
【答案】切身经历齐王纳谏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答案】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出于不同原因,他的妻、妾、客均说他比徐公美。
3.面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暠的问题,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时的语气有差别,下面相关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暠———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君也!暠———小妾急忙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暠———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暠,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暠,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答案】D【解析】邹忌问小妾与客的态度仍然是随和的,并无倨傲。
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朝.服衣冠(chao)谤.讥(bàng)B.时时而间.进(jian)暮寝.(qǐn)C.期.年之后(ji)纳谏.(jiàn)D.弗.如远甚(fu)昳.丽(yì)【答案】A【解析】“朝”应读zhāo。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C.朝服.衣冠(衣服)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答案】C【解析】“服”在句中作动词,可译为“穿戴”。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
请对以下各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3)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4)暮寝而.思之()【答案】(1)A (2)C (3)B (4)B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答案】C【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应是“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年中考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年中考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之中考试题大全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005吉林长春1.本文选自《》,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朝服衣冠()③私我也()④王之蔽甚矣()3.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3分)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3分)5.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2分)6.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4分)2005湖南湘西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含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题集锦(包括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臣之妻私臣②时时而间进20.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①皆以美于徐公。
(2分)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分)21.用常情常理衡量,文中齐王纳谏令下达之后的叙述,有夸大事实之处,请找出两处。
(用原文回答)。
(2分)(1);(2)【答案】19.①偏爱(1分)②间或、偶然(1分)20.①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②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要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分,译错一个字扣1分)21.要点:①门庭若市;②无可进者;③皆朝于齐。
(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时而间.进 ( 偶然) B.王之蔽.甚矣( 所受的蒙蔽)C.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D.虽.欲言,无可进者(虽然)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先天下之.忧而忧攻宋也B.暮寝而.思之舍鱼而.取熊掌者也C.欲有求于.我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皆以.美于徐公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自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类比推理,由己及君,从家事推及治国大事,由浅入深,说明齐威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受蒙蔽最深。
让齐王身体力行,从而达到广开言路,内修正理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是讥讽嘲笑之意,邹忌用这种方式劝说成功。
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B.能谤讥..于市朝 (议论)C.孰.視之(同熟仔细)D.期.年之后(一年)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由此观之.投诸渤海之.尾B.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C.乃.下令:“群臣吏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D.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上对下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
B.本文以对话为主,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C.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话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入深。
D.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亍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臣之妻私.臣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4)时时而间.进
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皆以美于徐公(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2.从选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3分)答案:19(1)确实,实在(2)偏爱(3)过失,过错:(4)间或,偶然。
20(1)认为;(2)狂。
21、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言劝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
22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诔且善于劝谏妯忠臣,二是齐威王巷于采纳群盲。
第二问答案开赦,盲之戚理即可。
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2分)
诚:间: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2分)
8.诚:的确,实在间:偶尔
9.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2)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赏。
10.写邹忌入朝讽谏和齐王纳谏后的效果
(三)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巨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8、解释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 ②期年
..之后: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语句。
(2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0、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
这样写有何好处?(3分)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书林纪事》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未尝苟且
..__________
②或.答人简札___________
1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3分)
8、①偏爱②满一年(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9、能在公共场合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
得下等奖赏。
(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0、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
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3分,意思对即可)。
11.①随便马虎②有时(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2分,意思对即可,关键词语解释错误至少减1分)
1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征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3分,意思对即可)。
(四)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1-14题。
(15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1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D.今/齐地方/千里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5分)
答案:11.(D)12.①偏爱②实在、确实③担任④离开13.①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14.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
见。
“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
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