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合集下载

最新-2018版高中地理 第4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中图版 精品

最新-2018版高中地理 第4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中图版 精品
第4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
走进高考 第一关:考点关
考点回归 考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如图)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_传__播__速_度__的变化。图 中A表示___横_波____,B表示__纵__波____,确定两个界面(C 为__莫__霍__面__,D为__古_登__堡__面_)。
2.圈层划分 (1)地核(H+G):由___铁_____和____镍____组成。 (2)__地__幔____(E+):E上部存在__软__流____层。 (3)地壳(C以上):由____岩__石__组成,厚度不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的关键是读图。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 程中波速随深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尺),上方 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的 传播速度。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 为纵波。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例如,根 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 为莫霍面。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 失,可确定面为古登堡面。面以下横波不能通过,说明面以下 物质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面以下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 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面以下物质非气态,那么,就只能是 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A.①湖 淡水湖 B.②湖 咸水湖 C.①湖 咸水湖 D.②湖 淡水湖
解析:由等高线及河流的流向可以确定①湖为淡水湖,②湖 为咸水湖。淡水湖和咸水湖受到同等程度的污染后,咸水湖 净化速度较慢。 答案:B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能正确示意大气垂直分层的是( B ) A.甲 B.乙 C.丙 D.丁
B.岩石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4张PPT(安徽省县级优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4张PPT(安徽省县级优课)

主要气体成分
氮、氧
(3)主要作用:
提供生命呼吸的气体 减少宇宙射线、紫外线的影响 对地表起保温作用
2.水圈: (1)组成:
(2)特点:
按分布位置
由各种水体组成,包括海洋水、陆地 水、大气水
按状态
包括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水圈的水处在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 (1)组成: (2)分布:
一级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结构:
地壳厚度不均
接近液态 铁、镍为主
软流层
思考: 1、地壳厚度分布有何 规律? 2、地壳是由什么组成 的? 3、岩石圈等同于地壳 吗?
4、岩浆发源于地球的 哪个界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厚度: 2000—3000千米
(2)组成: 气体及其中的悬浮物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如何知道一个煮的半熟的鸡蛋的内部 结构和 物质状 态?
关 于 质 检 员 实习总 结 这 是 我 第 一 次正式 与社会 接轨踏 上工作 岗位,虽 然以前 从来没 有做过 暑假工,但是我 不 怕 ,我 相 信 自己一 定能做 得很好 。实习 开始了 ,一切与 以往完 全不一样的生活。每 天 在 规 定 的 时间上 下班,有 时赶货 还要加 班。上 班期间 要认真 准时地 完成自 己的工 作 任 务 ,不 能 草率敷 衍了事 。我的 肩上开 始扛着 重大责 任,凡事 得谨慎 小心,否 则随
生物 + 生存环境
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 的这一薄层里,此为生物圈的核心部分。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改造大气圈改造水圈来自促使土壤的形成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

导入: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

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

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提出问题: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展示地震图片,介绍地震波的概念: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

地震波的类型,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那横波和纵波有何差异呢?我们来通过两者在地下的速度对比图进行分析。

探究:横波和纵波展示横波和纵波的速度对比图,请学生完成表格:学生完成后,教师总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比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接着,继续深入提出问题:1、横波和纵波在传播速度上谁更快?2、33km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有什么样的变化?3、2900km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分别有什么样的变化?请学生仔细读图后,完成问题,教师总结:在相同深度时,纵波速度快于横波。

在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速度明显增加,在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33千米处称为莫霍界面,2900千米处称古登堡界面。

探究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展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请推测地幔和外核的物质状态。

3、根据课本22页内容,完成填图。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总结:1、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2、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地幔物质状态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外核物质状态是液态。

3、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大体上分成3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固体地球外壳。

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

地理人教版必修1一章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地理人教版必修1一章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地理人教版必修1一章四节地 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CONTENCT

• 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地球的物理性质 • 地球的化学性质
01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01
02
03
04
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由 岩石构成,平均厚度约为33公 里。
地幔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地球 体积的约82%,主要由硅、镁 、氧等元素构成的岩石组成。
外核
外核是地球的液态层,位于地 幔之下,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 元素组成。
内核
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固态铁 和镍组成,具有强烈的磁场。
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与功能
地壳
地壳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地震、火山活动等 地质现象主要发生在地壳部分。
地幔
地幔对流是地球内部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对地 球板块运动、地震等有重要影响。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周期为2道处最大,两极处最小。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周期为一年。公转导致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 化。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椭圆形的轨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时离太阳 较近,有时离太阳较远。
地球的磁场与地震波
外核
外核是地球磁场的来源,通过流动的对流运动产 生热量和磁场。
内核
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结构,通过铁、镍的固态晶 格结构固定地球的磁场方向。
地球内部圈层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壳活动
地壳活动引发的地震、火山等 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构成威胁。
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对人类 生活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社会 经济发展。
04
地球的化学性质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地理必修1 第1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8张PPT)

地理必修1 第1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28张PPT)

莫霍面
17(平均) 900 2900
组成物质 岩石
特征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最小,大陆地壳厚、
海洋地壳薄
铁、镁的 硅酸盐类
①固态,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 地 ),物质呈熔融状态
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地 外核
核 内核
古登堡面
5150 6370
铁、镍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呈固态,压力极大
构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中的主要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 素是氧,占约百分之 48.6,其次是硅占约 百分之26.3,其他超 过百分之一的元素, 含量排列依序为铝、 铁、钙、钠、镁。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千米)
地壳
上地幔 地 幔 下地幔
横波 纵波
传播方向与其粒子振动方向 垂直,表现为左右晃动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速度较慢
传播方向与其粒子振动方向一致, 表现为上下颠簸 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速度较快
其速度都随着 所通过的物质 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横波波速 都明显增加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莫霍界面
1000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P21)
思考
• 1、发生地震时,陆地上的人是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 2、发生地震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和陆地 上的一样吗?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纵波(P波)
地震波
横波(S波)


2018秋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2018秋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不连续 面 地下深度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处 (大陆部分) 波速变化 该面下,P(纵波)、 S(横波)波速都明显 增加 在这里,P波速度突 然下降,S波完全消 失
莫霍界 面
古登堡 界面
地下2 900千米处
2.地球内部圈层 以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的深度及特征比较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课标解读 知道: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 划分、地球外部圈层的名称及组 成。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主要特点。 应用:学会运用图像资料分析地 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分析地球外 部圈层之间的关系。
说出地球的圈层 结构,概括各圈 层的主要特点。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 部,不单独占有空间,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 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答案:(1)D (2)D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科技中的地理 “蛟龙”号 2013 年 9 月 9 日在西北太平洋采杞海山 下潜满载而归,取得近底水样 8 升,富钴结壳 6 块,
冷水珊瑚 1 种 2 个片段,海绵 3 种 3 个片段,7 腕海 星一个,海百合 1 种 3 个,藤壶 1 种 2 个。这是“蛟龙” 号首次取到藤壶样品。 思考探究: “蛟龙”号采集到样本的位置处于地球的 哪个圈层? 提示:该位置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中的水圈。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 叫地震波。 (2)分类:图中 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 A波:传播速度较慢,只可以在固态中传播 (3)特征B波:传播速度很快,可以在固态、液态和 气态三态物质中传播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8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8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关键点1:内部物质分异(岩石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鲁教)
地球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关键点2:大气圈及水圈形成
关键点3:生物圈关键时间点
地球内部圈层
地震波
界面
圈层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传播速度
英文名称
纵波
固/液/气

Primary wave
横波


Secondary wave
根据地震波特性和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下列几个问题:(1)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几次 明显的变化?(2)根据这些变化,我们应该将地球划分为 几个圈层?(3)在某次变化中,横波速度突变为0 ,说 明其下层介质肯定不是何种状态?
先上下晃动再左右晃动;因为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
只有上下晃动;因为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态中传播,而横波只在固体中传播。
3、哪一种波的破坏性大?黄金逃生时间指?
横波;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圈层名称
分界面
厚度(KM)
特 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1、大气圈
(2)作用: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上天不易,下地更难
从宇宙看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
(1)概念: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
(2)水圈的存在是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点)
3.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重点)
教材整理1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教材P24~P25第3段,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

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确定两个界面(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

2.圈层划分
(1)地壳(C以上):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2)地幔(E+F):E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H+G):主要是由铁和镍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组成。

正误判断: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

()
(3)莫霍界面分开了上地幔和下地幔。

( )
【提示】 (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平均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教材整理2 地球的外部圈层
阅读教材P 25第4段~P 28,完成下列问题。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成分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 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氧气 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水汽、固 体杂质 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2)垂直分层
①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②分层: 名称
特点
与人类的关系
A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
低,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B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
显递增趋势,空气以
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

C
高层
大气
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
后升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2.水圈
(1)组成
①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97%,海洋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②陆地水:包括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沼泽水等,其中冰川水
占淡水的2/3,主要储存在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

(2)意义: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
(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2)范围: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3)核心部分
(4)意义: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正误判断:
(1)低层大气全部由空气组成。

()
(2)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
(3)生物圈包括水圈和大气圈的全部。

()
【提示】(1)×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2)×水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内部圈层
[合作探讨]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7年1月4日9时3分,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北纬41.99度,东经82.50度)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探讨1: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什么地方?
【提示】地震发生在岩石圈。

探讨2:此次地震发生的能量是如何传到地面的?
【提示】地震发生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探讨3:地震发生后推测地面上物体的震动形式。

【提示】受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地面上物体应该先上下震荡,再左右晃动。

[核心点击]
1.地震波的特点与不连续面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分类
特点
共同点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
地震波纵波(P)
固体、液体、
气体
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 固体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33 km处(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 900 km处在这里,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特征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千米 地表至莫霍界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部分
岩石圈 70~100 千米
地表至软流层
[体验评价]
1.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2)题。

(1)科学家们发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也突然降低。

这说明了( )
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 A .传递声音信号 B .进行地质探矿 C .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 .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 第(1)题,在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第(2)题,如果地下某处存在矿产资源的话,那么它的物质组成肯定与周围地区有差异,从而会引起地震波波速的异常变化。

【答案】 (1)D (2)B
地球的外部圈层
[合作探讨]
2017年1月9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小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同时搭载行云试验一号、凯盾一号
两颗立方体星。

探讨1:卫星升空过程中,自地表到高空穿越几个层次的地球大气? 【提示】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探讨2:在地球表层附近,地球各个圈层分布有什么特点? 【提示】 各个圈层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

[核心点击]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厚度2 000~3 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
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体验评价]
2.读下图,完成(1)~(2)题。

(1)B 圈层的主体是( ) A .河流 B .湖泊 C .冰川
D .海洋
(2)C 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B.水
C.土壤D.生物
【解析】由图可知,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

这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有生命存在,成为最活跃的圈层。

【答案】(1)D(2)D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地球的内部圈层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②是软流层
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导学号:32980052】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
【解析】第1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由图中看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第2题,地下将近2 900千米处,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深度被称为古登堡界面。

【答案】 1.D 2.C
对点训练2地球的外部圈层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导学号:32980053】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解析】第3题,水圈向生物圈供水、向岩石圈渗透;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生物圈为大气圈提供氧气;大气圈通过降水向其他三大圈层提供水分。

第4题,落花属生物圈,泥属于岩石圈。

【答案】 3.C 4.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