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考试主要考点2
矿床学复习2.0

矿床学复习一、名词解释2章矿床:指在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综合地质体。
矿石矿物:产于矿床中可以被工业利用或从中提取有利用价值成分的矿物。
脉石矿物:矿石中有用矿物伴生的无用的固体物质,其组成的矿物为脉石矿物。
夹岩(石):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
脉石:指矿体中不可利用的矿物和岩石。
矿石结构: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关系所显示的形态特征。
矿石构造: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包括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及空间相互结合关系。
海绵陨铁结构:指金属矿物为他形粒状集合体,填充在自形硅酸盐矿物颗粒周围的结构。
边界品位:指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位,即圈定矿体边界时单个矿样中有用组分含量的最低含量。
工业品位:是指在单个工程中单矿层或者储量计算的既定块段中,有经济效益的有用组分的最低平均含量。
围岩: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矿体周围无实际利用价值的岩石。
成矿母岩:指能为一个矿床的形成提供成矿物质来源或与成矿作用直接有关的岩石。
矿源层:成矿物质来源的地层。
矿化期:指一个较长成矿作用过程。
矿化阶段:指一个矿化期内的一段较短成矿作用中矿物堆积过程。
3章克拉克值:即丰度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其丰度值。
浓度克拉克值:是某一地质体中某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也叫富集系数,它表示某种元素在一定的矿床、岩体或矿物内浓集的程度。
浓度系数:矿床工业品位与该矿种的元素克拉克值之比值。
成矿作用:成矿作用即是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使分散在地壳、上地幔和水圈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
内生成矿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
外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上部、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导致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
变质成矿作用:在内生作用或外生作用中形成岩石或矿床,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使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以及结构构造等发生变化,可以产生某种有用矿物的富集而形成新矿床,或者使原来的矿床经受强烈的改造,成为另一种工艺性质的矿床。
矿床复习要点

5. 矽卡岩矿物在矽卡岩带的空间分布规律:石榴子石:透辉石 变化规律
6. 成矿元素在矽卡岩带中的空间分布规律: Fe3+→Fe2+→Cu→Zn→Pb→Mn
1. 接触交代矿床概念 2. 矽卡岩概念及其常见矿物
3. 矽卡岩类型:按成分分为钙铁矽卡岩和镁矽卡岩。按形成作 用分为反应矽卡岩(变质矽卡岩)、类矽卡岩(小规模流体 交代矽卡岩)、交代矽卡岩(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由大规 模流体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此外,注意矽卡岩矿床不 一定就是接触交代矿床。但接触交代矿床应为矽卡岩矿床。
11. 我国合称“三阳”磷矿的矿产地
九、可燃有机矿床
1. 定义和分类(常规能源、非常规能源) 2. 煤的形成条件以及成煤作用(泥炭化-煤
化作用) 3. 生油层、储层和盖层的岩性差别
十、变质矿床
1. 变质矿床的定义及其分类和代表性矿床 2. 变质矿床的形成条件(5个方面) 3. 变质成矿作用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4.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的工业意义、矿床特征 5. BIF的含义以及主要特征 6. 阿尔戈马(Algoma)型和苏必利尔(Superior)型矿
中,岩浆岩条件中要求掌握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如,与豆荚状铬铁矿 有关的岩浆岩为幔源镁质超基性岩岩石组合(纯橄岩-斜辉橄榄岩-橄 榄岩),与岩浆铜镍硫化物有关的岩浆岩为镁铁质超基性基性岩石组 合(橄榄岩-辉长岩-苏长岩或橄长岩-辉长岩-斜长岩),与岩浆钒钛 磁铁矿有关的岩浆岩为铁质基性岩组合(辉长岩-斜长岩或苏长岩-斜 长岩)
《矿床学》 复习资料精编版

地质出版社翟裕生版《矿床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1.矿产资源的分类2.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3.矿体及围岩的概念4.矿体的产状5.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概念6.矿石的结构和构造的概念7.矿石构造的主要结构类型8.边界品位和工业品位的概念9.成矿期和成矿阶段的概念10.同生矿床后生矿床叠生矿床的概念11.矿床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的概念12.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分布的特点13.元素在各类岩石中含量特点14.浓度克拉克值,浓度系数的概念15.交代作用的概念16.成矿流体的来源17.成矿流体的化学特性18.成矿元素迁移的形式19.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的概念20.矿床成因分类表21.岩浆矿床的特点22.岩浆结晶分异作用23.早期岩浆矿床晚期岩浆矿床的特点24.岩浆溶离矿床的概念25.伟晶岩矿床的带状构造26.矽卡岩矿床的概念27.矽卡岩矿床成矿阶段的特点28.热液矿床成因分类及特点29.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型和含义30.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和蚀变类型31.岩浆热液矿床的主要类型及作用32.层控热液矿床的概念33.复成热液矿床的矿床实例简介34.喷流沉积矿床及其沉积模式35.MVT型铅锌矿的概念36.卡林型金矿的概念37.VMS矿床的四种类型38.VMS型海相热液矿床主要特征和形成背景39.斑岩型矿床的特点40.斑岩型铜矿的蚀变分带和矿床成因41.风化壳的剖面类型42.红土型镍矿床成因43.风化矿床的水文地质分带44.残余粘土矿床的概念45.金属硫化物的次生富集作用以及形成机理46.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和化学沉积分异作用47.同生成岩和后生作用在沉积成矿中的意义48.海相沉积铁矿床的分带特征49.矿床实习的相关内容地质出版社翟裕生版《矿床学(第三版)》考试复习资料答案复习提纲的答案20世纪矿床学的主要进展①矿床成因研究及矿床分类的建立②层控矿床研究和矿床多成因理论的兴起③板块构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发现④海底现代成矿作用的发现与研究⑤矿床模式的研究以及超大型矿床的发现和研究3.什么是围岩,什么是矿体矿体是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具有一定几何形态)并且由矿石组成的地质体,它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矿床学重点

1、试述元素、矿物与矿石三者间的关系。
答: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即构成为岩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为矿石。
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矿石,元素是最小单元。
2、矿石与岩石的异同点。
答:岩石——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者,即构成为岩石(rock),其可以由单一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集合体组成。
矿石——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为矿石。
矿石也称原矿、粗矿或毛矿。
虽然矿石与岩石都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矿物集合体,但是矿石中含有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被提取和利用的有用组分。
简言之,矿石即是一种可利用的特殊岩石。
3、试述矿石、矿体、矿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答:矿石——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为矿石。
矿体——矿石在三维空间的堆积体,通常构成具有一定形态、产状和规模的独立地质体。
矿体是构成矿床的基本单位,是被开采和利用的对象。
矿床——指在地壳中由成矿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并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地质体。
矿床包括地质、经济技术和环境三种属性。
4、矿床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矿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其在矿体中的分布和变化,矿石的形成条件,矿产的质量和加工工艺性质。
2、矿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其与围岩的关系,矿床的规模、产出位置和开采条件。
3、矿床与地层、构造、岩石及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生物活动、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关系,查明他们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5、控制矿体产状、形态等特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矿体形态和产状的地质因素很多,其中矿床的成因、围岩的性质以及构造条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6、矿体是怎样进行形态分类的?各类有何特征。
考研矿床学笔记

第1章、绪论1.矿产:自然界产出的有用矿物资源2.矿床学或称矿床地质学(Geology of ore deposit),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3.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4.第2章、有关矿床的基本概念5.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某种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6.非金属矿产:从中可提取某种非金属元素或可直接利用的矿物资源7.能源矿产:指能为工业和民用提供能源的地下资源8.同生矿床:指矿体和围岩是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9.后生矿床:指矿体的形成明显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10.矿体:矿床中金属或其他有用物质富集的地段11.围岩:矿体周围的岩石12.母岩:指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13.矿石: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的矿物集合体14.矿石矿物:指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15.脉石矿物:指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16.脉石:一般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17.夹石: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18.矿石的构造: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19.矿石的结构: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20.有益组份和有害组份可以回收的伴生组分、或能改善产品性能的组分统称为有益组分;对矿石质量有不利的影响的组分叫做有害组分(书上对有害组分的解释不明确)。
21.品味:矿石中有用组分的百分含量22.金属矿产的品味:大多数金属矿石(如Fe、Cu、Pb、Zn等)是以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重量百分百比表示;有些金属矿石,则以其中的氧化物(如WO3、V2O5等)的重量百分比表示23.边界品味:划分矿与非矿界限的最低品味24.工业品味:指在当前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25.矿石品级:矿石工业品级的简称,主要根据矿石的品味及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确定的26.矿床成因类型:按照矿床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27.矿床工业类型:一般把这些作为某种矿产的主要来源,在工业上其主要作用的矿床类型,称为矿床工业类型第3章、成矿作用总论28.成矿作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是分散中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相对富集而形成矿床的作用29.内生成矿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岩浆、伟晶岩、接触交代、热液)30.外生成矿作用:主要是在太阳能的影响下,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的相互作用导致的成矿作用(风化、沉积)31.变质成矿作用:主要指由于地球内力影响,是固态的岩石或矿石不经过熔融阶段而直接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改变的各种作用(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32.叠生成矿作用:在先期形成的矿床或含矿建造的基础上,又有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33.元素的迁移:元素在地壳和上地幔中的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总是处在不断运动状态中,运动的结果,或导致元素的分散,或导致元素的集中,元素的这种运动转移现象或过程叫做元素的迁移34.克拉克值是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度值;35.浓度克拉克值: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的比值36.浓度系数:工业品位与该元素的克拉克值之比第4章、岩浆矿床37.岩浆矿床:由各类岩浆在地壳深处,进过分异作用和结晶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38.39.同化/混染作用:岩浆在发生就位的运移过程中可以熔化或溶解其围岩的物质,是岩浆改变成分,这种作用叫做同化作用,而不完全的同化作用叫混染作用40.岩浆矿床的形成作用:岩浆中成矿物质的析出和聚集,是岩浆分异作用的结果。
矿床学考试重点

矿床学♪(^∇^*)By刘彦秀第一章绪论我国矿产资源概况A.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低;B.优劣并存:我国约有20种矿产资源位于世界前列,有的矿产资源不足,甚至严重短缺,石油和不少金属矿产依赖进口;C.多数矿种以中、小型矿床为主;D.多数矿种的贫矿多,富矿少;E.伴生矿多,单一矿少,综合利用程度低;F.矿产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矿产/矿产资源(mineral resources):在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有用矿物资源。
与岩石区别在于它能否被人们所利用,有无经济价值。
(特点:不可再生性、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赋存状态多样性、多组分共生)矿床: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有用矿物的数量和质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和利用的天然矿物集合体。
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矿床学基本概念矿物(mineral):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通过结晶作用、升华作用、化学(反应)作用等途径形成。
岩石(rock):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即构成岩石,其可以由单一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集合体组成;矿石(ore):指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从中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矿体(orebody):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
指自然界(地壳内或地表)产出的、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产状的有用组份(元素、化合物、矿物、矿物集合体)的集合体。
围岩(country rock):矿体周围的岩石,界线可清晰可过渡。
矿石矿物:指矿石中可被利用的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指矿石中不能利用的矿物。
脉石(gangue):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开采、选矿中被弃掉。
夹石(horsestone):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就得从矿体中剔除。
矿床=矿体+围岩矿体=矿石+脉石矿石=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矿石矿物=有用部分+无用部分矿石结构(ore texture):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长江大学矿床学(罗顺社)考试复习要点

一.矿床学基本概念矿产资源的分类:按存在状态,可分为固态、气态和液态;按矿产的性质和用途,非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可燃有机矿产和地下水。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任务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观察、室内研究和综合分析三个阶段研究任务:1、正确认识各类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查明矿床的成因。
2、查明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烟花特征,认识矿床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预测在和中地质环境中,可以期望找到何种矿产和矿床类型。
矿物—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下,通过结晶作用、升华作用、化学(反应)作用等途径形成矿物(mineral)岩石—矿物以集合体形式出现,即构成为岩石,其可以由单一矿物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矿物集合体组成。
矿石—如果岩石中含有经济上有价值,技术上可利用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即称矿石(ore)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由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构成。
矿石矿物—矿石中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
脉石矿物—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脉石—泛指矿体中的无用物质,包括围岩的碎块、夹石和脉石矿物,它们通常在开采和选矿过程中被废弃掉。
夹石—指矿体内部不符合工业要求的岩石,它的厚度超过了允许的范围,就得从矿体中剔除。
共生组分:是指矿石(或矿床)中与主要有用组分在成因上相关,空间上共存,品位上达标可供单独处理的组分。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这些组分的工业意义小于主要有用组分。
伴生组分:指矿石(或矿床)中虽与主要有用组分相伴,但不具有独立工业价值的元素、化合物或矿物,其存在与否和含量的多寡常影响着矿石质量。
矿石结构—矿石中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构造—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空间上的相互组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的品位—矿石中有用组份的百分含量●边界品位—划分矿与非矿的最低品位(如铜矿:0.2~0.3%,钼矿为0.02~0.04%)●工业品位—当前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如铜矿:0.4~0.5%;钼矿0.04~0.06%)矿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
基础矿床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矿产:自然界产出的有用资源叫矿产。
2、矿床:是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所含有用矿物资源的质和量,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3、矿体:是指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产状的,含有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采利用的有用矿物的一个连续的地质体4、矿石:是从矿体中开采出来的,从中可提取有用组分(元素、化合物或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5、围岩:矿体周围的岩石6、母岩:矿体形成过程中,提供主要成矿物质的岩石,它与矿床在空间上的成因上有密切的联系。
有些矿床,围岩即母岩4、同生矿床:矿体与围岩在同一地质作用过程中,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
5、后生矿床:矿床的形成明显地晚于围岩的一类矿床。
矿体和围岩是由不同地质作用和在不同时间形成的。
6、矿源层:指成矿物质在沉积成岩时已初步富集并能在后生期被活化迁移出来的岩层。
7、矿石矿物:指可被利用的金属或非金属矿物,也称有用矿物8、脉石矿物:是矿石中不能被利用的矿物,也称无用矿物。
9、矿石组构:矿石的结构,矿石中矿物颗粒的特点,即矿物颗粒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相互的结合关系等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矿石的构造,指组成矿石的矿物集合体的特点,即矿物集体的形态、相对大小及其空间相互的结合关系所反映的形态特征。
10、矿石品位:矿石中有用组分的百分含量称为品位。
11、边界品位:划分矿与非矿的最低品位12、工业品位:当前能供开采和利用矿段或矿体的最低平均品位13、矿床规模:指一个矿床中探明的矿石储量或金属储量的多少。
14、浓度系数:工业品位与该元素的克拉克值之比15、克拉克值:地壳中各种元素所占的相对份额。
1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
16、内生成矿作用:主要由于地球内部能量(包括热能、动能、化学能等)的影响,导致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
17、外生成矿作用:主要在太阳能的影响下,在岩石圈上部岩石与水、大气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成矿物质在地壳表层聚集的各种地质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学A1、矿床工业价值因素2、矽卡岩矿床的形成过程3、成矿流体研究基本方法、意义4、以熟悉矿床为例说明现代矿床学研究思路、方法5、岩浆矿床控矿因素与成矿特征6、VMS矿床控矿因素与成矿特征2、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有哪几个主要方面3、斑岩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条件)及矿床特征4、SEDEX型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及矿床特征矿床学A1、矿床工业价值因素决定矿床工业价值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矿床本身的特征和性质包括矿体的形态、产状和储量,矿石的质量(如品位、有益组分含量及有害杂质含量和处理的难易程度),矿石综合利用价值和矿床开采、选矿、冶炼技术条件等。
对非金属矿床来说,不仅要注意矿床的储量和品位,而且要注意有用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工艺技术特点,有时这一方面的因素还是评价矿床的主要因素。
(2)国家和市场对矿产的要求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建设和市场对各类矿产的需要数量,矿床的地理分布,某一地区的发展远景计划等。
(3)矿区的经济因素如动力资源、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及交通条件等。
在评价一个矿床时,应该全面考虑上述各种因素,但决定矿床是否有开采价值和什么时候开采,首先要考虑国家、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和市场需求。
2、矽卡岩矿床的形成过程矽卡岩矿床指产在中酸性(少数情况下可以是酸性或基性-超基性)侵入岩、火山岩与碳酸盐岩或其他接触带或其附近岩石中的矿床。
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过程可分为两个成矿期和五个成矿阶段:1. 矽卡岩期:主要形成各种钙、铁、镁、铝的硅酸盐矿物,无石英形成。
该成矿期又可分为以下三个成矿阶段:(1)早期矽卡岩阶段:形成硅灰石、钙铝-钙铁石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和方柱石等无水硅酸盐和少量符山石等含水硅酸盐,组成矽卡岩的主体,一般又称干矽卡岩阶段,是在高温的超临界条件下形成的。
这一阶段除少量磁铁矿外,一般不形成有用矿物,通常是不具工业意义的,故这一阶段也可称之为无矿矽卡岩阶段。
(2)晚期矽卡岩阶段:形成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含水硅酸盐,故又称湿矽卡岩阶段,是在接近超临界状态条件下形成的。
这一阶段形成的矿物明显地交代早期矽卡岩矿物,且磁铁矿大量出现,有时构成富集的磁铁矿矿体,故又称为磁铁矿阶段。
(3)氧化物阶段:这一阶段中硅酸盐类矿物已很少见,开始出现石英、萤石等矿物。
它介于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之间,具有过渡性质,是由温度较高的热液作用形成的。
金属矿物除赤铁矿、白钨矿、锡石外,还有少量磁铁矿。
后期同时开始出现少量硫化物,如辉钼矿、磁黄铁矿等。
2. 石英-硫化物期:在这一成矿期中,SiO2一般不再和Ca、Mg、Fe、Al组成矽卡岩矿物,而是独立形成大量石英,并有典型的热液矿物如绿泥石、方解石等和大量金属硫化物形成。
该成矿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早期硫化物阶段:矽卡岩矿物被大量交代,开始形成绿泥石、绢云母等,这一阶段中出现大量石英和萤石,成为矿石的主要脉石矿物。
金属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毒砂和部分辉钼矿等,金属氧化物已很少见,所以也可称为铁铜硫化物阶段。
它们是在高-中温热液条件下形成的。
(2)晚期硫化物阶段:这一阶段中,除交代早期形成的硅酸盐矿物如绿泥石和绢云母等外,石英和萤石的数量继续增加,开始出现大量方解石。
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所以也可称之为铅锌硫化物阶段,是中温热液条件下形成的。
矽卡岩型矿床中的矽卡岩和金属氧化物是气化热液交代的产物,硫化物则是纯粹的热液作用产物。
爱纳迪分成三个阶段:1、岩浆就位期间的等化学接触变质作用;2、岩浆结晶期间的侵入体初步冷凝、交代矽卡岩的形成、矿液演化和初期的矿石沉淀作用;3、与岩浆热液系统相关联的退化蚀变和与该系统最终冷凝有关的矿石沉积作用。
上述成矿阶段的期次和顺序只是接触交代矿床的一般规律,不同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发展可以是不完全相同的。
它和侵入岩浆的演化、构造裂隙的间歇活动以及含矿气水热液的成分等密切相关。
有的矿床只见有早期几个成矿阶段,后期矿化作用不甚发育,有的甚至只形成早期矽卡岩,而无后期热液矿化活动。
但当矽卡岩型矿床发育有若干个成矿阶段时,其形成顺序通常符合上述规律。
在一个成矿阶段中,所形成的金属矿物常常只是以某种类型为主,同一阶段形成几种矿化类型的现象是不多见的。
矽卡岩型矿床是由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渗滤交代作用和扩散交代作用。
1. 渗滤交代作用(infiltration metasomatism):热液和岩石间的组份交换是通过流经岩石裂隙的流动热液实现的。
当上升热液沿着几乎垂直于灰岩和硅铝质岩石的接触面流动时,溶液和围岩发生反应、溶解和吸取围岩中的组份,并将其带至上覆围岩,与之交代反应形成矽卡岩。
渗滤交代作用中,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是引起热液流动的动力,因而热液能作较长距离的运移,故有可能形成厚大的矽卡岩带。
2. 扩散交代作用(diffusion metasomatism):溶液和岩石间的组份交换,是以停滞的岩石粒间溶液为介质,通过组份的浓度差所引起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上升溶液沿石灰岩和硅铝质岩石接触面流动时,灰岩中的CaO通过粒间溶液,以上升溶液为媒介向硅铝质岩石方向扩散,相反,硅铝质岩中的A12O3和SiO2以同样方式向灰岩方向扩散,由于这种组份的交代是由双方相互的扩散作用进行的,所以又称为双交代。
双交代作用的结果,接触带两侧的岩石发生成分置换而形成矽卡岩,其反应如下:3CaCO3+A12O3+3SiO2→Ca3Al2Si3O12(钙铝石榴石)+3CO2↑在扩散交代作用中,浓度梯度是扩散组分运移的动力,随反应带厚度的增加和交代过程的停止而减小,因而扩散作用不可能形成厚大的交代带。
渗滤交代作用和扩散交代作用常常相互伴随。
3、成矿流体研究基本方法、意义成矿流体是与成矿有关的能流动的物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流体,富含挥发分和较高卤素组分,是地质流体研究的主要方面,是解决矿床形成中成矿物质来源、运移、聚集成矿的关键和核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巨型矿床的形成,是地壳大规模流体流动的结果。
成矿流体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其起源、组成、物理化学特征、规模、大规模运移的通道和机理、流体-热-力学-化学之间的耦合作用,水-岩反应的化学动力学机制,流体在造山过程中和地壳变形中的作用,流体的成岩成矿效应等。
对于成矿流体的研究方法,采用将构造、矿床、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流体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综合研究成矿流体活动的宏观、微观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核技术方法,查证和追索成矿流体活动的踪迹。
(1)成矿流体的热力学条件研究流体包裹体能提供成岩成矿流体的性质、成因、演化以及温度、压力条件等重要信息.由于在岩石或矿物中流体包裹体通常包含了不同期次、不同时间出现的包裹体,因此需要多对单个包裹体进行分析.而成矿流体热力学条件研究,包括形成温度、压力、盐度、Eh、Ph、密度等,必须建立在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2)成矿流体成分研究通过包裹体的成分研究,确定流体的性质与来源.(3)成矿流体的同位素研究A、确定成矿流体的来源H O 同位素方法:不同来源的流体,其同位素的组成有明显的差异,把成矿流体的同位素组成与已知源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是判断成矿流体来源的重要方法.其前提是了解流体在不同源区的同位素组成.温度研究:冷热台成分研究:拉曼主微量研究:探针压力、深度B、确定成矿时代同位素测年的方法有很多,但各种测年的方法既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以流体活动为线索,来探讨岩石圈物质、能量分布和迁移,通过成矿流体的研究,来反映矿石和岩石的形成条件、机制和成矿、成岩时代,阐明矿床的形成规律,这已逐步成为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5、岩浆矿床控矿因素与成矿特征岩浆矿床石由各类岩浆在地壳深处,经过分异作用和结晶作用,使分散在岩浆中的成矿物质聚集而形成的矿床一般特征:(1)成矿作用与成岩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即岩浆矿床的形成过程与母岩体的冷凝结晶过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
(2)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母岩体内。
(3)侵染状矿体与母岩一般呈渐变或迅速过渡关系;贯入式矿体则具清楚、明显的界限。
围岩蚀变一般不发育,但自变质作用较普遍。
(4)矿石中矿物组成与母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
(5)由于成矿作用是在岩浆熔融体中大体同时发生的,因此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达1500-1200摄氏度。
控矿因素:(1)岩浆岩条件岩浆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和载体,而岩浆岩即是成矿母岩。
因此原始岩浆的性质和含各类有用组分的多少,对能否形成岩浆矿床有重要影响。
分为:基性-超基性岩、金伯利岩、霞石正长岩、花岗岩。
(2)大地构造条件大地构造条件对基性-超基性岩侵入体的类型、分布及岩石化学特征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3)同化作用同化作用的强度一般认为在地壳活动强烈的地槽区、岩浆与被同化围岩成分差别越大、侵入体的规模大、侵位深、成份愈酸性、挥发份愈多以及围岩破碎程度越高等,则同化作用越强烈。
(4)挥发组分作用岩浆的挥发组分,对岩浆得分异、同化作用以及某些成矿元素的搬运和富集有着重要影响,也称为矿化剂。
(5)岩浆多期多次侵入作用对成矿的控制复合岩体和岩浆多次侵入作用对成矿的控制,在铬铁矿、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钒钛磁铁矿矿床中有着明显的表现,对形成规模大、质量好的矿床都有重大意义。
3、斑岩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条件)及矿床特征斑岩型矿床是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共同特征是:(1)绝大部分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环境;(2)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3)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4)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且分带性明显,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5)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6)角砾岩筒或角砾岩脉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形式。
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2)构造条件(3)地层条件斑岩型矿床常与矽卡岩型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铜、铅、锌的矿床,构成了一个火山岩地区矿床成矿系列,这个成矿系列的最大延深可达5~7km。
在认识陆相火山岩地区矿床分布规律和进行矿床远景评价时,应该考虑这一成矿系列及侵蚀程度的影响。
4、SEDEX型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及矿床特征热水沉积矿床(即喷流沉积矿床)是指在水温70~350℃或更高的热水介质(海水、湖水、热泉水等)中形成的,主体以沉积方式形成于水-岩石界面之上水体中之层状、似层状矿体,但也包括此界面之下可能存在的以充填和交代形成的筒状、锥状或面型热液含矿蚀变体,两者可共生或分别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