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冬小麦霜冻灾害风险评估
2023年黄淮海冬麦区小麦指导意见

2023年黄淮海冬麦区小麦指导意见目前全国冬小麦主产区气温接近常年至偏高,大部地区土壤底墒足,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接近常年同期,有望正常成熟腾茬,为稳定今年小麦秋播面积、适期适墒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气象部门预测,9月份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且分布不均衡,华西秋雨将持续影响西南部分地区,连阴雨和渍涝灾害的风险高,易造成秋收受阻、小麦播期拉长。
10月份的天气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制订应对预案,坚持以“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为核心,强化田间管理,确保安全越冬,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
当前黄淮海冬麦区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前茬玉米生长和及时腾茬,但秋播期间存在局地降水分布不均、底墒不足的风险。
要落实好适期、适墒、高质量播种,实现一播全苗,强化冬前管理,培育冬前壮苗。
深耕耙压配套提高整地质量深耕深松。
深耕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增加深层土壤根量,奠定丰收基础。
针对秸秆还田地块,着力做好秸秆粉碎、撒匀、埋深、压实,提高秸秆还田质量。
采用“两旋一深”即一年深耕随后两年旋耕,耕深达到25厘米以上,耕后及时耙实耙平,配合秸秆还田,能实现加深耕层,增加土壤碳氮固持,促根系下扎发育。
对旋耕整地麦田,要求至少旋耕两遍,旋耕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并做到前茬秸秆切碎撒匀、草土混匀、镇压耙实。
耙耢镇压。
连年旋耕容易造成麦田表层土壤疏松、透风跑墒,尤其秸秆还田地块更要及时耙平镇压,紧实土壤,压碎土块,为小麦播种提供良好条件,促根系发育下扎,增强小麦抗旱抗倒能力。
基肥深施。
要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在推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
一般亩产6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4—1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5—6公斤,其中氮肥50%底施,50%在拔节期施用;亩产500公斤左右的田块,每亩总施肥量氮肥(纯氮)为12—14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3—5公斤,其中氮肥60%做底肥,40%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
商丘市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气侯评价

长 发育 的需求. 生育期 总降水 量 23 3mm, 历年 同期 接 近 , 全 1. 较 时空 分 布较 为 均 匀 , 降水 量 比较适 中. t F照 时 数 18 . , 044h 与历 年相 比偏少 1% , 7 属正 常年份 .00年我市冬 小麦 单产 40 0k , 20 21 9 . g较 0 9年增 产70 , .% 为平 产偏 丰年份 ; 20 2 0 较 05— 0 9年 5年平均单 产增 产 1.% , 2 1 为偏丰 年份 .
20 年 8 9月降水量 200m 1 09 — 1. m, 0月上 中旬土壤墒情较好 , 对小麦足墒播种非常有利.0月各旬平 1 均气温分别为 1. 1. 9 6o 64℃和 1. , C、 7 2q 较历年同期分别偏高 22o 1 1 C . C、. ℃和4 2℃, . 温度和水分条件有
的经济损 失就越 大 , 类对气 候 的依 赖性也 越高 . 人 本文运 用气 候 学 的原 理和方 法 , 对冬 小麦 生 育期 间 的气
象 条件进 行科学 的分析 评定 . 以提 高人 们对 气候资 源 的利用 和应 变能 力 , 国家粮 食 安全 生 产 , 供 准确 高 为 提
效 I II] _] 1 8一 Ⅱl 1 0
图 1小 麦 出苗 一成 熟 期 降 水 量
・
9 ・ 7
21 00钜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p
一
{ 赵 赠
出苗 三叶 分 蘖 越冬 返青 起 身 拔 节 孕穗 抽 穗 开花 乳熟 成 熟 生 育 期
商 丘市2 0 0 年冬小 育 1 麦生 期气侯 评价
张云霞 , 刘文 新 , 献 忠 冉
( 商丘市气象局 , 河南 商丘 4 6 0 ) 7 00 摘 要: 本文采取对比分析法 ,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候指标 , 评价 气候 条件影 响的利 弊程 度 , 2 1 对 00
小麦损失评估报告范文

小麦损失评估报告范文1. 前言本报告旨在评估小麦的损失情况,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和建议。
通过对小麦生产和存储过程中可能的损失点进行调查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2. 数据收集和调查为了对小麦损失进行评估,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数据收集方法:- 实地考察:我们对小麦生产和存储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了相关的操作过程和存在的问题。
- 数据统计:我们搜集了小麦生产和存储的相关数据,如出产数量、储存时间等。
- 专家访谈:我们与小麦生产和存储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访谈,获取他们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小麦的损失情况。
3. 小麦损失分析经过对小麦生产和存储过程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几个可能的损失点:3.1 采收阶段在小麦采收阶段,可能存在以下损失风险:- 落地损失:小麦在采收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或人为操作不当,可能会有一定比例的小麦颗粒散落在地面,导致损失。
- 采收损伤:采收机械对小麦茎秆和籽粒的机械振动和撞击,可能导致小麦籽粒破损。
3.2 运输阶段在小麦运输阶段,可能存在以下损失风险:- 漏斗流失:由于运输车辆振动、道路条件等因素,小麦可能出现一定比例的流失现象。
- 车辆事故:在小麦运输过程中,由于交通事故等不可预测的情况,小麦可能会受到损失。
3.3 储存阶段在小麦储存阶段,可能存在以下损失风险:- 湿度和温度控制不当:小麦储存过程中,湿度和温度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小麦变质、霉变等问题,使小麦不适宜食用或种植。
- 虫害:小麦容易受到虫害的侵袭,如果储存条件不合适,可能导致小麦被虫害破坏。
4. 建议和对策为了减少小麦损失,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4.1 采收阶段在小麦采收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损失:- 提高采收机械的质量和性能,减少机械对小麦籽粒的损伤。
- 培训操作人员,提高采收的技术水平,减少落地损失的发生。
4.2 运输阶段在小麦运输阶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损失:- 选用合适的运输设备,减少振动和颠簸对小麦的影响。
略述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预防对策建议

略述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预防对策建议针对冬小麦出现频率较高的农业气象灾害包含干旱、暴雨、霜冻、大风、冰雹等各种类型,这些农业气象灾害几乎每年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各地应根据当地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业生产需求,联合有关部门不断完善防灾减灾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带来的危害,推动农业生产的高效发展。
本文针对冬小麦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危害,简要介绍一些防治措施,力争将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冬小麦;气象灾害;应对措施一、霜冻霜冻主要指在初秋春末季节,因为冷空气的入侵,气温急剧下降,当温度在短时间内下降到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以下时,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
1.冬小麦越冬冻害的概念和类型。
越冬冻害是指冬小麦越冬期间长时期的0℃以下较强低温所造成的伤害,它发生在越冬休眠期和早春萌动期。
我国冬小麦冻害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初冬温度骤变型。
在小麦刚进入越冬期时,日平均气温骤然下降10℃左右,最低气温在-10℃以下,这时未经抗寒锻炼的麦苗在冷空气突然袭击下受到伤害。
②冬季长寒型。
隆冬季节持续低温,并有多次强寒潮过境,引起急剧降温。
我国黄淮平原最低气温可降至-14〜-16℃,华北和黄土高原北部可降到-22〜 -26 ℃,甚至更低。
降源幅度大,时间长,并伴有大风,如遇到秋冬土壤干旱的年份,常发生大面积死苗。
③冻融型冻害。
在冬季或冬末春初,如果天气回暖,麦苗提前萌动生长,而后天气复又转冷,这样冻融交替,骤暖骤寒,则引起小麦死苗。
早春发生的冻融型冻害往往比隆冬季节威胁要大。
2.冬小麦越冬冻害防御措施:合理布局。
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冬小麦种植北界,我国大多数研究者以年绝对最低气温-22〜-24 ℃,一月平均气温-8〜10℃为冬麦种植北界。
另外,对于冬春麦混作区应根据冻害、干热风等灾害发生频率,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确定合理的冬春麦种植比例。
并且各地都应当根据本地越冬气候条件,选用适宜的抗冻品种。
雨雪冰冻对小麦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雨雪冰冻对小麦的影响及防御对策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雨雪和冰冻是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
这些天气条件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将给小麦产量和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了解雨雪冰冻对小麦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防御对策对于保障小麦产量和农民的收入至关重要。
雨雪和冰冻对小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寒冷温度:雨雪和冰冻时期,温度下降,容易导致小麦冻害,冻害严重时可能造成腐烂和死亡现象。
这将使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2. 湿度过大:雨雪和冰冻时期,湿度过大会导致小麦发芽不良、倒伏和秧苗病害。
这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正常产量。
3. 光照不足:雨雪天气和冰冻期间,光照不足,导致小麦光合作用减少,影响养分的吸收和转运,进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针对以上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防御措施来提高小麦的抗雨雪冰冻能力:1. 选择合适的品种:选择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较好地适应寒冷气候,减少冻害风险。
2. 均衡施肥:在春季播种前,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以提供足够的养分供应,增强小麦的生长力和抗逆性。
3. 加强管理:及时清除秧苗病害,及时清除秧苗病害,定期检查小麦田的排水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适宜的湿度。
4. 种植措施:在播种时,适量增加播种密度,有助于互相保暖,减少冻害。
可以在小麦田周围建立风障,减少风寒对小麦的影响。
5. 防寒保暖:在预计有降雨或降温的时候,覆盖农膜或草帘,可以有效防止小麦遭受冻害和湿害。
雨雪和冰冻对小麦的影响主要包括寒冷温度、湿度过大和光照不足。
为提高小麦的抗雨雪冰冻能力,我们应选择抗寒性强的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管理,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建立风障,以及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通过这些防御对策,可以减少雨雪冰冻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不利影响,确保农民的收入和国家粮食安全。
黄淮麦区部分主推冬小麦品种越冬及拔节期的抗寒生理研究

黄淮麦区部分主推冬小麦品种越冬及拔节期的抗寒生理研究李晓林;白志元;杨子博;王培;钟丽洁;李学军【摘要】[目的]研究冬小麦冬春季抗寒生理,探讨冬季抗冻性与春季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选择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陕229、皖麦38、淮麦20、小偃22、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周麦18等8个小麦品种,在越冬期、拔节期自然低温及药隔期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小麦叶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WSS)、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Pr)等抗寒生理指标,结合表型分析各品种的抗寒性.[结果]在越冬期,冬性小麦陕229和半冬性小麦皖麦38、淮麦20的Pro、WSS含量及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其冬季抗冻性表现最好,弱春性小麦小偃22则表现相反,其余品种的上述各生理指标表现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且冬季抗冻性以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优于周麦18和小偃22.在拔节期,陕229、皖麦38、淮麦20、西农979的MDA含量低,SOD活性和WSS含量高,拔节早期Pro含量高,其春季抗寒性表现较好;在拔节期自然降温及药隔期低温处理条件下,郑麦366、陕麦139的SOD活性均较低,且抗倒春寒能力较差,推测SOD活性可以作为小麦抗倒春寒能力的鉴别指标.小偃22在各阶段的SOD活性及WSS含量均较低,在药隔期前后Pro含量最高,而周麦18在雌雄分化期自然降温后的Pro含量高于其他品种,这可能是二者拔节期抗寒性好于郑麦366、陕麦139的潜在原因.[结论]小麦品种春季抗寒性与冬季抗冻性表现不一致,说明小麦越冬期抗寒性与拔节期抗寒性的生理机理存在差异,春季抗寒性可能是在各生理调节物质的协同调控下进行的.【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41)001【总页数】9页(P40-48)【关键词】黄淮麦区;冬小麦;冬季抗冻性;春季抗寒性;抗寒生理【作者】李晓林;白志元;杨子博;王培;钟丽洁;李学军【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21.1+10.1小麦冷害是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主要有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
小麦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应对

小麦灌浆理论曲线: 较低温灌浆期长,高峰 较低但长,最终粒重高 (曲线积分面积)。
受精
成熟
理想丰产年型: 伏雨充沛底墒好。播前有适量降水,出苗到三 叶温度略低抑制分蘖节上抬和徒长。冬前略偏 高,抗寒锻炼充分有利壮苗。冬季平稳稍偏暖, 适量雨雪有利保苗。早春回暖早返青提前,后 春气温偏低有利延长穗分化,拔节至孕穗有足 量降雨。灌浆期光照足温差大气温略偏低有利 增重。蜡熟气温度偏高温差大多晴无雨有利茎 秆养分充分转移和收获。 积分回归证实理论分析。西北欧与青藏具有较 理想条件,其次黄淮麦区。
生育期各旬平均气温每偏高1℃对北京市 小麦单产影响(kg/亩℃)的积分回归曲线
月旬
10
11
12
1
2
3
4
5
6
播种
冬前分蘖 停止生长
冬季休眠 返青 起身 拔节 抽穗 灌浆 成熟
三、小麦生产的主要 气象灾害及减灾对策
小麦气象灾害的分类: 水分异常:湿害、雨害、干旱(秋、冬、春) 温度异常:冻害、霜冻、冷害、雪害、热害 (干热风、雨后枯熟) 光照异常:阴害 气流异常:大风 其它:冰雹、沙尘暴 危害程度依次:干旱、冻害、霜冻、湿害、 倒伏、热害、烂场雨
小麦种植界限和生态区划 冬麦、春麦、冬春麦混作,气候区划12区。 冬小麦越冬区划 :稳定休眠区 ( 黄河以北 ) 、 不稳定休眠区 (黄淮 )、无休眠区 (长江中下游 缓慢生长、西南活跃生长) 冬小麦北界:无稳定积雪地区多年平均极端 最低-20℃,或积雪期>5个月。 春小麦北界:少于1700~1800℃•d不能成熟 无明显南界,实际取决于湿热程度经济效益 按照水分管理:华北西北大部灌溉麦区,长 江中下游雨养,其它地区旱作为主。
2018-2019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冬春性鉴定总结

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冬麦区小麦新品种冬春性鉴定试验总结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洛阳农林科学院一、试验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新育成小麦品种的春化特性,防范因品种定性不准造成的冬春冻害风险,准确鉴定小麦品种的冬春性类型,为小麦品种审定、合理布局及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本年度继续由洛阳农林科学院负责国家黄淮冬麦区 小麦新品种冬春性鉴定工作。
二、参试品种2018-2019年度黄淮冬麦区参试品种共计136个。
其中黄淮南片冬水组96个、黄淮冬麦区旱肥组26个(A组13个;B组13个)、旱薄组14个。
三、鉴定方法试验采用田间分期春播与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分别在试验田及室内低温光照培养箱内进行。
(一) 田间春播鉴定1.试验处理春播设置3个播期。
第一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3℃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第一播期设置为2月23日;第二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7℃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播期设置为3月20日;第三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10℃后的次日,2018-2019年度播期设置为4月8日。
2.田间设计随机区组排列,3行区,行长2m,2次重复。
出苗后人工定苗,3行定100棵苗,株距均匀。
3.调查项目播种期、出苗期、始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基本苗数、最高总茎数、抽穗数。
4.苗穗期:春播小麦出苗期到始穗期的天数。
5.春播抽穗率同一播期某品种春播平均抽穗数与该品种春播平均最高总茎数的百分比。
6.春播抽穗率的计算春播抽穗率y按式(1)计算。
y=x/p×100 (1)式中:y ─春播抽穗率,单位为百分率(%);x ─抽穗数;p ─最高总茎数。
(二)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1.样品准备将待测材料种子样品随机选取完整饱满种子2200粒,每100粒为1份。
2.试验处理设置11个春化时间处理:0d、5d、10d、15d、20d、25d、30d、35d、40d、45d、50d,2次重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 的灾损 风 险评估 模 型 。 作物 霜冻 害是 我 国 主要 农 业 气 象 灾 害 之 一 , 发 生 范 围比较 广 , 及诸 多粮 食作 物 和经 济作物 , 涉 经 常造 成 重 大 农 业 经 济 损 失 引。例 如 内蒙 古 、
中图 分 类 号 :4 5 S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07 2 1 )3—0 7 0 17 8 4 【0 1 0 0 1— 7
0 引言
有 关 自然 灾 害 风 险 的定 义 是 多 种 多 样 的 , 如 Make sry的 “ 一 自然 灾 害 发 生 后 所 造 成 的 损 某
麦 自播种 到 收获 期 间 的逐 日最 低 气 温数 据 ; 照 依 《 物霜 冻 害 等 级 标 准 》 中对 冬 小 麦 不 同 生 育 植
阶段 的霜冻灾 害温 度 界 定 ( 表 1 , 日最 低 气 如 )以
1 研 究 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究 方 法 与 数 据 来 源 研
1 1 研 究 区 概 况 .
占当年 全 国总 产 量 的 7 . % 。黄 淮 地 区亦 是 我 40
本 文所 用数 据包 括 :
() 1 日最低气 温数 据 。源 于 研 究 区 内包 括 石 家 庄 、 台 、 汾等 在 内的 5 气 象 站 点 的逐 E 邢 临 6个 l 气 象资 料 。区 内另有 泰 山 、 山 2个 气象 站 , 华 均位 于 山巅 之 上 , 形较 为极 端 , 站点 数据 不足 以代 地 其 表 区域 性 资料或 说 明 区域 性 霜 冻 灾 害 , 未计 入 故 统 计 。记 录时 间为 1 5 —2 0 9 1 0 5年 ( 部分 站点 自建
内, 由于某 一 自然 灾 害 而 引起 的 人们 生命 财 产 和 经 济活 动 的期 望 损失 值 ” 。而 ID 联 合 国 国 S R( 际减 灾 战 略 ) 自然 灾 害 风 险 定 义 目前 最 被 大 众 的 认可 : 风 险 ( “ R)=致 灾 因子 ( H)X脆 弱 性 ( ” V) 表达 式 , 即灾 害 风 险 是致 灾 因 素对 承 灾 体 可 能 引 ’ 起 的灾 害事件 发 生 的概率 及其 后果 的两个 因 素 的 函数 。灾 害风 险 评 估 是 风 险 分 析 的 核 心 , 估 模 评 型是 为获 得量 化评 估 指标 而构 建 的 。风险评 估 模 型 一 般包 括 3类 模 型 : 1 描 述 灾 害 本 身 发 生 强 () 度 等 级及其 发 生 概 率 的 灾 害 强 度 风 险评 估 模 型 ; ( ) 映社会 生 产水 平 或 承 灾 体本 身 的抗 灾 能力 2反 的抗 灾 性 能评 估 模 型 ; 3 以量 化 的灾 损 指 标 表 () 示 的描 述灾 害强 度 与承 灾体 受害 的直 接 和间 接损
基本 可 满足 小麦 生育 需要 。小 麦 品种类 型多 为冬 性 或弱 冬性 , 生育 期 2 0d左 右 ¨ 3 。
操作 过程 为 : 定 霜 冻 发 生 日数 与 对 应 的 冬 小麦 确
年减产 率 的 函数 关 系 , 信 息 扩 散 方 法估 算不 同 用
霜冻 发生 日数所 对 应 的概 率并 将其 转换 为不 同年
数 学关 系 , 在 实 际 预报 中 , 且 最低 气 温 是 常 规 预报 项 目, 易获 得 , 本 文选用 历史 资料 中的最 较 故 低气 温 为指标 来分 析霜 冻对 作物 的影 响 。 本 文 以 1 5 — 2 o 黄淮 地 区 5 气 象 站 9 1 0 5年 6个
点 的逐 日气象 数 据 为 原始 资 料 , 据 各 地 多 年 冬 根 小麦 物候 资料 确 定 当地 冬 小 麦 生 育 期 , 取 冬 小 提
顷 , 丘 市 有 9 % 麦 田受 害 , 穗 冻 死 2 % 一 商 0 幼 0
5 % 的就有 3 0 0万公 顷 ¨ 。
1 2 研究 方 法 .
沈 鸿 , 雪萍 , 晓梅 孙 林
( .北京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学与 遥 感 科 学 学 院 , 1 北京 10 7 ; 0 8 5
2 .北 京 师 范大 学 区域 地 理 研 究 重 点 实验 室 , 京 10 7 ) 北 0 85
摘 要 : 淮 地 区是 我 国主 要粮 食 作 物 冬 小 麦 的 主 产 区 , 受 霜 冻 灾 害 的 影 响 , 究 该 区的 霜 冻 灾 害 风 险对 黄 易 研 保 障我 国粮 食 安全 具 有 现 实 意 义 。结 合 分 区的 冬 小 麦 物 候 期 及 其 霜 冻 指 标 , 以该 地 区 5 6个 气 象 站 点 15 — 91 20 05年 日最 低 气温 为基 础 数 据 , 取 霜 冻 日记 录 。 并 基 于 年 霜 日数 一年 减 产 率 曲线 , 提 以信 息 扩 散 理 论 为 指 导, 通过 IW 插 值 得 到 减 产 率 ≥1 % 、0 、0 、0 、0 下 的冬 小麦 霜 冻 灾害 概 率 风 险 图, 此 评 估 黄 淮 D 0 2 % 3% 4 % 5 % 由 地 区冬 小 麦 霜 冻 灾害 风 险 。 主 要 结 论 有 : 1 同一 灾 害 强度 下 , 险 概 率 值 相 同 的地 区往 往 成 片 分 布 。 ( ) () 风 2 不
箜 鲞箜 塑
2 1 年 9月 01
防 灾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Vo . 3, 1 1 No. 3 Se . 01 p2 1
J fI si t fDia t rP e e t n .o n t u e o s se r v ni t o
黄 淮 地 区冬 小 麦 霜 冻 灾 害风 险评 估
的研究 等 ; 学者 对 灾 害 风 险 的 时空 格 局 进 行 有
探讨 , 马 柱 国¨ 陈 乾 金 ¨ 唐 晶 等 ; 学 如 、 、 有 者 通 过 建 模 来 评 估 风 险 、 行 区 划 , 张 雪 芬 的 进 如
基 金项 目: 国家科 技支撑计划项 目子课题 ( 0 6 A 2 B 3— 3 20 B D 0 o 1 )
减产率 对应 的概 率 , 通过 A e I rG S软件 中的反 距离 权 重插 值 (D 得到 霜冻 灾害风 险 图 。 I W)
1 3 数据 来源 .
20 0 9年 黄淮 地 区 各 省 份 冬 小 麦 播 种 面 积 和 产量 均 领 先 于全 国其 他 地 区 , 中河 南 、 其 山东 、 河 北、 安徽 、 苏五 省 均 名列 前 茅 , 小 麦 产量 合 计 江 冬
温 为指标 , 筛选 得 到霜冻 灾 害 日记 录 。
表 1 冬小麦霜冻灾害温度指标 ( 日最 低 气 温 )
黄淮地 区是 我 国重要 的小 麦 产 区 , 主要 包 括
山东省 全部 , 南 省 大 部 ( 阳地 区 除 外 ) 河 北 河 信 ,
省 中南 部 , 江苏及 安徽 两 省淮北 地 区 , 西省 关 中 陕 平原地 区, 山西 省 西 南 部 以及 甘 肃 省 天 水 地 区。 全 区地 势低 平 , 除陇东 、 中和晋西 南 以及部 分丘 关 陵区海 拔 略 高外 , 要 麦 区均 不 及 1 0 m。土 壤 主 0 类 型 以石灰 性 冲积土 为 主 , 部分 为 黄壤 与棕壤 , 质
黄淮 地 区冬 小 麦生育 期遭 受 霜冻灾 害减 产 的 主要 原 因 , 在不 同 的生 育 阶段 遭 遇 了低 于 致 灾 是
温度 上 限 的低 温 , 引起植 株器 官机 能损 害 , 使 生 或 长过 程受 阻 , 终 影 响 总产 量 。本 文 构 建 了 在作 最 物减 产基 础上 的 灾 害强 度 分 析 评 估模 型 , 以作 即 物减 产率来 划 分 灾 害 强 度 、 算 风 险 大小 。具体 估
同灾害强度下 , 高风险 区集 中分布在 两个 地 区: 一是 鲁北 与冀南地 区, 二是 陕晋豫 交界地 区。相较 而言 , 低海 拔 与低 纬度地 区的风 险概 率值 相对较低。 ( ) 3 灾害强度低 的霜冻灾害在 区 内的风 险概 率普遍 较高 ; 随着强度
增 加 , 率 值 降低 。 当 灾害 引起 的减 产 率 ≥4 % 时 , 数 地 区 的风 险概 率 在 0 1以下 ; 产 率 增 至 5 % 时 , 概 O 多 . 减 0 多 数 地 区 概 率 降为 0 0 1以 下 。 .0 关 键 词 : 险评 估 ; 冻 灾 害 ; 小 麦 ; 淮 地 区 风 霜 冬 黄
河 北北 部 山 区冬 小麦 时 常遭 受 早 霜 的 危 害 ; 西部
地 区 的陕 北 、 肃 、 甘 宁夏 、 疆 与 青海 等 地 区的冬 新
小 麦霜 冻危 害也 相 当严 重 ; 在 我 国黄 淮冬 麦 而 区, 霜冻 已成为 最常 见 的 自然 灾 害之一 。 作物 霜 冻害 的 防御是农 业 生产 中的一项 重要
站 年开 始 ) 。
国冬 小 麦 霜 冻 的多 发 区 , 史 上 发 生 频 率 多 为 历
3 % 一4 % 0 0 ,9 1 2 0 1 8 - 0 0年 间达 4 % , 处 黄 5 地
淮腹 地 的商丘 市更 高达 6 % , 历 史 上 最频 发 的 0 是
时期 。19 9 5年 河 南 省 发 生 霜 冻 害 面 积 9 7万 公
作 者 简 介 : 鸿 ( 96 ) 女 , 建 省 福 州 市人 ,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自然 灾 害 风 险 研 究 。 沈 18 ~ , 福 硕 主
・
7 2・
防 灾科 技 学 院学报
第1 3卷
WO O T作物 生长模 型 ¨ 钟 秀丽 的风 险度 经 验 F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