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_APC和抗原提呈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第十一章 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43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选择性转运8-12个aa残 基的肽。 形成TAP1/2异二聚体, 6次跨膜形成孔道,以ATP依 赖的方式进行主动转运。
胞浆 肽长度:8-12aa 效 率:>2000个肽/分 钟
内质网腔
44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 (TAP1 /2)
Mφ能表达数十种受体,产生数十种酶,并能分泌近 百种生物活性产物,是体内功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
28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吞 噬细胞系 统 (MPS ):由单 核细胞和 巨噬细 胞组成。单核细胞来自骨髓,从血液移行至全身组织 器官,成为巨噬细胞。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通过胞饮、吞噬、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静息状态下摄取、加 工抗原能力强,但提呈能力弱。
抗原加工处理的主要途径
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
提呈)
脂类抗原CD1分子提呈途径
38
Major steps in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IL-1
溶菌酶
前列腺素
IL-6
酸性水解酶
白三烯
IL-12
赖氨酸酶
补体成分
TNF-α
酯酶
纤维蛋白
IL-8
胶原蛋白酶
结合蛋白
GM-CSF 弹性纤维蛋白酶 凝血因子
溶酶体酶
30
(三)B细胞 • 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在提呈微量抗原中发挥重 要作用: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选择性转运8-12个aa残 基的肽。 形成TAP1/2异二聚体, 6次跨膜形成孔道,以ATP依 赖的方式进行主动转运。
胞浆 肽长度:8-12aa 效 率:>2000个肽/分 钟
内质网腔
44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转运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 (TAP1 /2)
Mφ能表达数十种受体,产生数十种酶,并能分泌近 百种生物活性产物,是体内功能最活跃的细胞之一。
28
二、单核/巨噬细胞
单核-吞 噬细胞系 统 (MPS ):由单 核细胞和 巨噬细 胞组成。单核细胞来自骨髓,从血液移行至全身组织 器官,成为巨噬细胞。
表达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通过胞饮、吞噬、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摄取抗原。静息状态下摄取、加 工抗原能力强,但提呈能力弱。
抗原加工处理的主要途径
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MHC 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MHC 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
提呈)
脂类抗原CD1分子提呈途径
38
Major steps in antigen processing and presentation
IL-1
溶菌酶
前列腺素
IL-6
酸性水解酶
白三烯
IL-12
赖氨酸酶
补体成分
TNF-α
酯酶
纤维蛋白
IL-8
胶原蛋白酶
结合蛋白
GM-CSF 弹性纤维蛋白酶 凝血因子
溶酶体酶
30
(三)B细胞 • B细胞是体液免疫的主要细胞。 •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在提呈微量抗原中发挥重 要作用:
(推荐)APC与抗原提呈

21
22
复习:经典MHC分子
23
复习:HLA复合体
24
3.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两条途径
MHCⅡ类途径(内体途径):外源性抗原循 内体途径被处理和提呈,主要由APC以抗 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 CD4+T细胞。
MHCⅠ类途径(胞质溶胶途径)内源性抗原 主要由抗原存在的靶细胞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 CD8+T细胞。
20
2.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两类抗原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抗原蛋白质 的合成不依赖于提呈细胞,即来源于细胞外的 抗原,如胞外感染的微生物(细菌等)、异体组 织细胞等。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抗原蛋白 的合成在提呈细胞内进行,即来源于细胞内的 抗原,如胞内感染的微生物(病毒等)、细胞自 行合成的抗原(如肿瘤细胞合成的抗原)等。
特点: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激活T细 胞的协同刺激分子(如B7)。
兼职APC: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 纤维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等。
特点:需经诱导才会表达MHCⅡ类分子和部 分协同刺激分子。
5
Professional APC
6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刺激初 始T细胞增殖。
19
兼职抗原提呈细胞
某些细胞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II分子,但在 炎症过程中,或接受某些活性分子(如IFN-γ)刺 激后,则可表达MHC-II类分子,并能处理和提 呈抗原。这些细胞被称为兼职APC。
包括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皮 肤的成纤维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等。
22
复习:经典MHC分子
23
复习:HLA复合体
24
3.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两条途径
MHCⅡ类途径(内体途径):外源性抗原循 内体途径被处理和提呈,主要由APC以抗 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 CD4+T细胞。
MHCⅠ类途径(胞质溶胶途径)内源性抗原 主要由抗原存在的靶细胞以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 CD8+T细胞。
20
2.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两类抗原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抗原蛋白质 的合成不依赖于提呈细胞,即来源于细胞外的 抗原,如胞外感染的微生物(细菌等)、异体组 织细胞等。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抗原蛋白 的合成在提呈细胞内进行,即来源于细胞内的 抗原,如胞内感染的微生物(病毒等)、细胞自 行合成的抗原(如肿瘤细胞合成的抗原)等。
特点: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和激活T细 胞的协同刺激分子(如B7)。
兼职APC: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 纤维细胞和激活的T细胞等。
特点:需经诱导才会表达MHCⅡ类分子和部 分协同刺激分子。
5
Professional APC
6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
是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APC细胞,刺激初 始T细胞增殖。
19
兼职抗原提呈细胞
某些细胞通常情况下不表达MHC-II分子,但在 炎症过程中,或接受某些活性分子(如IFN-γ)刺 激后,则可表达MHC-II类分子,并能处理和提 呈抗原。这些细胞被称为兼职APC。
包括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皮 肤的成纤维细胞及活化的T细胞等。
APC、抗原递呈

转运
靶C表面
提呈
CD8T(Tc)
靶细胞
(肿瘤/病毒) (LMP)
(广义APC)
内源性Ag(肿瘤/病毒)
Ag肽
蛋白酶体
蛋白酶体
LMP2 LMP7
MHC I
内源性 Ag肽
注C 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Ag: (1)外源性Ag直接穿膜入胞质; (2)外源性Ag从内体中逸出,进入胞浆、蛋白酶体; (3)外源性Ag肽释放至胞外,与细胞表面I类分子结合; (4)I类分子经ER到内体,结合外源性肽Ag。
主要伴随蛋白
APC 激活的T亚群
LI链
专职APC CD4Th
HSP ,钙网蛋白
所有有核细胞 CD8CTL
(三)脂类Ag加工提呈
提呈
CD1+脂类Ag NK1.1+T、T (CD4-CD8-)
小结: 1、 APC概念; 2、专职APC种类; 3、Ag是如何通过MHCI、II类途径被加 工提呈?比较两条途径。
靶细胞
(广义APC)
3、TAP将内源性Ag肽从蛋白酶体向内质网(ER)转运;
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
4、内质网中MHC I类分子荷肽(钙联蛋白参与); 5、内源性Ag肽提呈: MHC I类分子+Ag肽
(一) MHCⅠ类分子(HLA Ⅰ)
结构: 由α链 和β2微球蛋白构成
Ag肽结合区(α1+ α2多态区):结合内源性Ag肽 Ig样区(α3非多态区):结合Tc表面CD8分子 跨膜区: 胞浆区:
分布:绝大多数有核细胞 表面表达,但神经细胞、 滋养层细胞和红细胞 不表达。
靶C表面
提呈
CD8T(Tc)
靶细胞
(肿瘤/病毒) (LMP)
(广义APC)
内源性Ag(肿瘤/病毒)
Ag肽
蛋白酶体
蛋白酶体
LMP2 LMP7
MHC I
内源性 Ag肽
注C 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Ag: (1)外源性Ag直接穿膜入胞质; (2)外源性Ag从内体中逸出,进入胞浆、蛋白酶体; (3)外源性Ag肽释放至胞外,与细胞表面I类分子结合; (4)I类分子经ER到内体,结合外源性肽Ag。
主要伴随蛋白
APC 激活的T亚群
LI链
专职APC CD4Th
HSP ,钙网蛋白
所有有核细胞 CD8CTL
(三)脂类Ag加工提呈
提呈
CD1+脂类Ag NK1.1+T、T (CD4-CD8-)
小结: 1、 APC概念; 2、专职APC种类; 3、Ag是如何通过MHCI、II类途径被加 工提呈?比较两条途径。
靶细胞
(广义APC)
3、TAP将内源性Ag肽从蛋白酶体向内质网(ER)转运;
TAP(transporter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
4、内质网中MHC I类分子荷肽(钙联蛋白参与); 5、内源性Ag肽提呈: MHC I类分子+Ag肽
(一) MHCⅠ类分子(HLA Ⅰ)
结构: 由α链 和β2微球蛋白构成
Ag肽结合区(α1+ α2多态区):结合内源性Ag肽 Ig样区(α3非多态区):结合Tc表面CD8分子 跨膜区: 胞浆区:
分布:绝大多数有核细胞 表面表达,但神经细胞、 滋养层细胞和红细胞 不表达。
APC及抗原提呈

一、单核/巨噬细胞
1、细胞来源与分化
骨髓髓样干细胞→前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组织、器官→发育为巨噬细胞。
2、膜分子:
MHC分子(Ⅰ、Ⅱ类);CD14; CR;CKR;FCγRⅠ、Ⅱ、Ⅲ; PRR;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模式识别受体PR调理性受体:IgG FC、补体受体等。
第 四 节
抗 原 提 呈 细 胞
■
抗原提呈细胞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呈给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的一类细胞。
APC是一细胞群体,广义上指能表达抗原肽-
MHC复合物的任何细胞。包括DC、Mφ、B细胞、
内皮细胞等。
分类:
专职APC(professional)-- DC、Mφ、B细胞 兼职APC (nonprofessional)—内皮C、上皮C
Ag引起的体液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附:抗原的摄取和提呈
1、摄取(uptake) 2、处理(processing) 3、呈递(presentation)
抗原处理和提呈
1、摄取(uptake)
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吞噬(phagocytosis) :颗粒性抗原 吞饮(pinolytosis) :可溶性或极小颗粒性抗原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CR、Fc R
MHC-Ⅱ类分子:抗原肽 ↓ 高尔基体 APC表面
抗原处理和提呈
1、摄取(uptake)
树突状细胞(DC) 对抗原的摄取 (1) 巨胞饮 (macropinocytosis ) (2) 受体介导的内吞
(3) 吞噬
抗原处理和提呈
APC及抗原提呈

经血液
未成熟DC 实体器官和 非淋巴上皮 组织
淋巴管
成熟DC 外周免疫 器官中
外周血
未成熟的DC:
间质性DC: 分布于各种组织器官间质毛细血管附近
郎格汉斯细胞: 位于皮肤和胃肠上皮部位
特点:1、高表达FcR、CR,甘露糖受体、Toll样受体等模 式识别受体。 2. 具有很强的抗原加工能力。 3. 低水平表达MHCII 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 未成熟的DC摄取加工抗原能力强、提呈能力弱。
内源性抗原:APC 内新合成的抗原
1. 病毒感染细胞合成 的病毒蛋白;
2. 细胞内寄生菌的产 物或裂解片段;
3. 肿瘤细胞内合成的 肿瘤抗原。
APC的分类及特点:
1. 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专职性APC: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
特点: 1. 组成性表达MHC 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和粘 附分子。
FDC
B cells
高表达FcR和CR,可将抗原长期滞留或浓缩于细胞 表面
非成熟DC与成熟DC的特点比较
非成熟DC
Fc受体的表达 甘露糖受体的表达 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半衰期 细胞膜表面数目 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 ++ + 约10小时 ~106 /+
成熟DC
/+ /+ ++ 大于100小时 ~7106 ++ /+ ++ 外周淋巴组织 提呈抗原
本章内容
概念:抗原提呈细胞(APC)、抗原加工、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特点。
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布与分类、特征、生物学功能。
未成熟DC 实体器官和 非淋巴上皮 组织
淋巴管
成熟DC 外周免疫 器官中
外周血
未成熟的DC:
间质性DC: 分布于各种组织器官间质毛细血管附近
郎格汉斯细胞: 位于皮肤和胃肠上皮部位
特点:1、高表达FcR、CR,甘露糖受体、Toll样受体等模 式识别受体。 2. 具有很强的抗原加工能力。 3. 低水平表达MHCII 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及粘附分子。 未成熟的DC摄取加工抗原能力强、提呈能力弱。
内源性抗原:APC 内新合成的抗原
1. 病毒感染细胞合成 的病毒蛋白;
2. 细胞内寄生菌的产 物或裂解片段;
3. 肿瘤细胞内合成的 肿瘤抗原。
APC的分类及特点:
1. 通过MHCII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专职性APC: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
特点: 1. 组成性表达MHC 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和粘 附分子。
FDC
B cells
高表达FcR和CR,可将抗原长期滞留或浓缩于细胞 表面
非成熟DC与成熟DC的特点比较
非成熟DC
Fc受体的表达 甘露糖受体的表达 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半衰期 细胞膜表面数目 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 ++ + 约10小时 ~106 /+
成熟DC
/+ /+ ++ 大于100小时 ~7106 ++ /+ ++ 外周淋巴组织 提呈抗原
本章内容
概念:抗原提呈细胞(APC)、抗原加工、抗原提呈
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特点。
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布与分类、特征、生物学功能。
(免疫学)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键环节,对于维持机体免疫平衡、抵御病原微生物感 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APC及抗原处理与提呈的异常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
02 APC的种类与特性
专职性APC
树突状细胞(DCs)
作为体内分布最广、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专职性APC,树突状细胞能够高效地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激发初始 T细胞活化,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类风湿性关 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APC异常活化,导致自身抗 体产生增多,引发炎症反应。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系统性红斑狼 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APC对自身抗原的处理和提 呈异常,导致自身免疫应答增强。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其他疾病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肿瘤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可被APC摄取并提呈给T细胞,激活 抗肿瘤免疫应答。
(免疫学)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contents
目录
• APC及抗原处理与提呈概述 • APC的种类与特性 • 抗原的处理 • 抗原的提呈 • APC与抗原处理提呈的调节因素 •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疾病
01 APC及抗原处理与提呈概 述
APC的定义与功能
APC(抗原提呈细胞)是免疫系统中 的重要细胞,主要功能是摄取、加工、 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 胞,从而启动和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作为另一类重要的专职性APC,巨噬细胞能够通过吞噬作用摄取抗原,并加工为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非专职性APC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作为非专职性APC, 能够摄取、加工并提呈抗原给淋巴 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APC及抗原处理与提呈的异常可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
02 APC的种类与特性
专职性APC
树突状细胞(DCs)
作为体内分布最广、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专职性APC,树突状细胞能够高效地摄取、处理并提呈抗原,激发初始 T细胞活化,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类风湿性关 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APC异常活化,导致自身抗 体产生增多,引发炎症反应。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系统性红斑狼 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APC对自身抗原的处理和提 呈异常,导致自身免疫应答增强。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其他疾病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肿瘤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可被APC摄取并提呈给T细胞,激活 抗肿瘤免疫应答。
(免疫学)APC及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contents
目录
• APC及抗原处理与提呈概述 • APC的种类与特性 • 抗原的处理 • 抗原的提呈 • APC与抗原处理提呈的调节因素 • APC及抗原处理提呈与疾病
01 APC及抗原处理与提呈概 述
APC的定义与功能
APC(抗原提呈细胞)是免疫系统中 的重要细胞,主要功能是摄取、加工、 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 胞,从而启动和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
巨噬细胞
作为另一类重要的专职性APC,巨噬细胞能够通过吞噬作用摄取抗原,并加工为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 细胞,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
非专职性APC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作为非专职性APC, 能够摄取、加工并提呈抗原给淋巴 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11APC及抗原处理与提呈

T
Y
Soluble peptides
of Ag
Cell surface peptides of Ag presented by cells that
express MHC antigens
Cell surface peptides of Ag
No T cell No T cell No T cell response response response
Cross-linking of surface membrane Ig
T
Proliferation and antibody production
T
No proliferation
No cytokine release
Y
Y
抗原必须被MHC分子提呈才被T细胞识别
Soluble native Ag
Cell surface native Ag
体外是Mφ的10-100倍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 抗原加工( antigen processing ): APC将胞浆内自身产生或摄入胞内的抗原
消化降解为一定大小的抗原肽片段,与胞内 MHC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过 程。
• 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APC将其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提
唯一能够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专职APC
• DC的主要特性
– 典型树突状形态 – 膜表面高表达MHC II类分子和其他共刺激分子 – 能移行至淋巴器官 – 可刺激初始型T细胞活化 – 功能最强的APC
DC分类
1.根据起源 • 淋巴系DC
– 浆细胞样DC (pDC)
• 髓系DC(CD11c+)
APC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①高表达MHC-II类分子; ②表达协同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 ③能高效提呈抗原; ④能激活初始T细胞——抗原提呈功能最强
DC的来源 :髓系和淋巴系。
骨髓DC前体 血流 非淋巴组织 分化
非成熟DC
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 定居 泌尿管道、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 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 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
生物学作用:
◦ 吞噬杀伤作用; ◦ 抗原提呈作用; ◦ 免疫调节作用
B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能提呈可 溶性抗原给CD4+T细胞;表达B7分子
。 机制:
◦ BCR;胞饮作用。
一、抗原的摄取 抗原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外源性抗原和内 源性抗原。
外源性抗原——吞噬、吞饮、受体结合 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产生,无需摄取
成熟DC:
◦ 外周免疫器官; ◦ 高表达MHC 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 ◦ 提呈抗原
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 捕获、加工、提呈 抗原;高表达MHC分子;高表达协同刺激 分子 参与固有免疫:识别、吞噬病原体 免疫调节作用: 分泌细胞因子 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T细胞的阴性选 择
包括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 细胞。 通过受体识别、吞噬病原体 表达MHC I、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
(一)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MHC-I类分子途径 (二)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MHC-II类分子途径
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及其编码基因结构
能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以抗原
肽-MHC分子的形式提呈给T淋巴细胞 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APC:树突状细胞(DC)、单核/ 巨噬细胞、B细胞。——组成性表达 MHC-II分子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 等。——可诱导表达MHC-II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迁移期DC
在输入淋巴管和淋巴液中迁移的DC称为隐蔽细胞;外周血DC 包括迁移DC和DC前体。
(3)成熟DC:迁移到外周免疫器官的DC。如: 外周免疫器官的T细胞区的并指状DC(IDC) 即属于成熟DC
特点: ①表面有许多树突样突起; ②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摄取抗原能力弱,加工能力 弱; ③MHC分子、共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的表达显著提高,提 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力很强。
3、DC的功能
(1)识别、摄取和加工抗原,参与固有免疫; (2)抗原提呈与免疫激活作用,DC是唯一能 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最重要的功能)
• ①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 • ②高表达CD80、CD86、CD40等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 供了充足的第二信号。 • ③DC分泌细胞因子,高表达粘附分子,从而完整启动免疫 应答 • ④DC还能通过诱导Ig类别的转换和释放某些可溶性因子等 促进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2、通过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
• 能够降解、加工细胞内(内源性)抗原肽,并以抗 原肽-MHCⅠ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 CD8+T细胞,属广义的APC。 • 此类细胞通常被胞内寄生病原体感染而产生病原体 抗原或细胞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抗原,提呈抗原给 CD8+T细胞而自身被识别、杀伤,故又称为靶细胞, 即被CD8+T细胞杀伤的靶细胞。
(一)APC提呈抗原的分类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 :来源于APC 之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胞、细菌、蛋白质抗 原等。
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细胞(靶
细胞或广义APC)内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的 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 原和某些胞内的自身成分等。
专职性APC
组成表达MHCⅡ分子
APC 非专职性APC
诱导表达MHCⅡ 分子
表达MHCⅠ分子
二、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 DC) 1、DC是目前所知的功能最强的APC。其最大特点是 能够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而Mφ、B细胞仅能刺激已活 化的或记忆T细胞增殖),故DC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 动着。 DC的分类:cDC pDC(产生Ⅰ型干扰素) 调节性DC
②多肽在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 TAP 的帮助 下转运到内质网。TAP可选择性地转运适合 与MHC Ⅰ类分子结合的含8-16个氨基酸。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
• 降解:蛋白酶体 • 转运: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 • 转运至:内质网腔
(2)MHCⅠ类分子的生成与组装
MHCⅠ类分子链和2m在内质网中合成并立即与伴 侣蛋白结合,可以参与链折叠、参与链与 2m组装 成完整的MHCⅠ分子,保护链不被降解,并参与MHCⅠ 类分子与TAP的结合。 (3) 抗原多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的形成与抗原提 呈 MHC Ⅰ类分子链的1和2功能区构成抗原肽结合 槽,在ER内与已被降解的8-12个氨基酸的抗原多肽结 合成复合物,经高尔基体转运至细胞膜上,提呈给CD8+ T细胞。
(3)免疫调节作用:如,DC分泌大量IL-12诱导Th0 向Th1分化。 (4)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诱导 : A.非成熟DC参与外周免疫耐受的诱导。 B.胸腺DC是胸腺内对发育中T细胞进行阴性选 择的重要的细胞,通过删除自身反应性T细 胞克隆,参与中枢免疫耐受的诱导。
cDC的主要特点
成熟时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 成熟时膜表面高表达MHC分子和共刺激分子; 可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 功能最强的的APC; 能迁移到外周淋巴器官;
(2)MHCⅡ类分子的合成与 转运
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 II分子与Ii分子 结合成九聚体(αβIi)3,由ER经高尔基体转
运并形成 MⅡC,在MⅡC腔内Ii被降解,仅在
MHCⅡ类分子的抗原肽结合槽内留有一小片段, 即MHCⅡ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classⅡ-
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
酶体,并与MIIC融合,被降解成多肽;
2、在内质网中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a、β链与恒定链
(Ii链)组装成九聚体(aβ
-Ii)3。
3、(a-β -Ii)3被高尔基体转运并形成MIIC(富含MHCⅡ 类分子),Ii链除结合在抗原结合槽内的CLIP以外的 部分均被蛋白酶水解。
4、DM分子与MHCⅡ类分子结合,使CLIP脱落部位 内质网 参与的MHC分子 MHCⅠ类分子 提呈对象 CD8+T细胞(CTL)
MⅡC MHCⅡ类分子 CD4+T细胞
3、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 (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 交叉提呈(cross-presentation)也称 为交叉致敏(cross-priming),是指APC能 将外源性抗原摄取、加工和处理并通过MHCⅠ 类途径提呈给CD8+T细胞(CTL).或将内源性 抗原通过MHCⅡ类途径加以提呈给CD4+T细胞。
- 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
细胞的一类细胞。
参与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调节
(二)分类
【包括两类】 ------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MHCⅡ类分子 ------提呈内源性抗原的APC MHCⅠ类分子
1、通过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的APC
能摄取、加工外源性抗原并以抗原肽- MHCⅡ分子复合
(二)APC加工和提呈抗原的途径
根据抗原的性质和来源不同,APC通过以下四种 途径进行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 MHCⅠ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提呈途径/胞质溶 胶抗原提呈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提呈途径/溶酶体 抗原提呈途径) 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 呈) 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二)单核/巨噬细胞
(monocyte/macrophage)
• 表达多种受体摄取抗原。
• 其表面既有MHC-I,也有MHC-II。( IFN- ) • 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
(三) B细胞
1、可通过膜表面BCR将低浓度的抗原浓集、内化。
蛋白抗原提呈给T细胞。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
记忆性T细胞。 2、一般情况下,B细胞不表达B7等共刺激分子, 但在细菌感染等刺激后或Th的辅助下可以表达; 3、激活Th细胞的同时,B细胞本身也受到Th的辅 助而活化。
•
in MHC-II
三、
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T细胞受体(TCR)只能识别APC膜表面MHC分子提呈的抗 原肽。 抗原加工:也叫抗原处理,APC将抗原分子降解,并 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复 合物的形式,转运到APC表面的过程。 抗原提呈——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 其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被T细胞识别,从而将抗原 信息传递给T细胞的过程。
4、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CD1主要提呈脂类或糖脂类抗原。CD1 有a~e五个成员,是一类MHCⅠ类样分子, 抗原结合槽可与脂类的乙酰基团结合。 CD1a~c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特定的T细胞 以介导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CD1d主要将脂类抗原提呈给NKT细胞以参与 固有免疫应答。
1、MHC-I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
内源性抗原通过 MHC-I类分子途径加 工和提呈。 所有有核细胞(也包括前述的专职性 APC)均表达MHCⅠ类分子,因此,所有有核 细胞均具有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加工处理 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CD8+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与转运
① 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的蛋白酶体 (Proteasome)中降解为6-30AA的抗原肽。
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即通常所说的
APC。 分两类: (1)专职性APC(professional APC)——包括树突状 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其组成性表达
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具有直接摄
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功能。
(2)非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nonprofessional,APC)——包括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通常不表达 或低表达MHC Ⅱ类分子, 但在炎症过程 中或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诱导表 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功能较弱。
• 各组织器官也有成熟DC,外周免疫器官也有未成熟DC
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和迁移
Dendritic Cell Maturation
组织中未成熟DC
强吞噬和吞饮作用 处理抗原能力强 低水平的MHC 缺乏共刺激分子 递呈抗原能力弱
淋巴组织中成熟DC
- 不再有吞噬能力 - 表达共刺激分子 (B7-1, B7-2) - 高表达MHC和黏附分子 - 抗原递呈能力强
(1)外源性抗原的摄取与加工
抗原的摄取方式:
①DC、单核/巨噬细胞可通过胞饮作用、吞 噬作用、受体介导等方式; ②B细胞主要通过受体介导。
抗原的加工方式:
①摄取的蛋白类抗原直接与细胞的内体 (endosome)融合; ②摄取的微生物抗原在胞内形成吞噬体 (phagosome),与溶酶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 内体与吞噬溶酶体又可与MHC Ⅱ类小室( M Ⅱ C) 融合;吞噬溶酶体和M Ⅱ C是加工外源性抗原的 场所。 M Ⅱ C是抗原肽与MHC Ⅱ类分子结合的部位。
FDC:不具备抗原提呈能力
2、经典DC(cDC)的成熟过程
(1)未成熟DC
分布:存在于实体器官和非淋巴组织的上皮。如: 分布于皮肤的朗格汉斯细胞( LC);分布于非免疫 器官组织间质的间质DC。 特点: ① 能有效识别和摄取外源性抗原; ② 很强 的抗原加工能力;③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的能 力很弱;④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刺激(主要是炎 性信号如 LPS、IL-1、TNF-)后,逐渐成熟,由 外周组织器官通过淋巴管和(或)血液循环进入外 周淋巴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