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 城南旧事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5
【配套K12】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5

《喜看稻菽千重浪》一、学习目标: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4、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二、学习方法:讨论法三、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沈英甲,《科技日报》记者。
2.背景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袁隆平,汉族。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我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我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袁隆平是个神话。
“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
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
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21世纪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
四、预习题【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淤.泥籼.稻分蘖.贬.斥2、解释下面词义刻骨铭心:义无反顾:贬斥:籼稻:分蘖:力排众议:3、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4、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课外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广东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语文导学案 必修五粤教版 6.喜看稻菽千重浪 (学生版)

必修五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7 编写人:丁建宏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习目标】1、能记住人物通讯的写法,能说出袁隆平的优秀事迹。
2、会运用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方法来写人物通讯。
3、体会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与难点】1、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第38-44页内容,阅读《随堂优化训练》25-26页内容,对关键词、课文内容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记叙与议论、抒情结合的基础知识。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知识梳理:人物通讯的写法(《随堂优化训练》P27)⑴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
《城南旧事》导学案(附答案)

《城南旧事》导学案(附答案)DAE三段六步语文科导学案主备主授人审核授课时间_____班级姓名必修五11.《城南旧事》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厚嘴唇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剧本语言,体会音乐描写的作用。
2.能力目标:体会剧本中“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的情调3.情感目标::认识离乱社会所造成的人们生活的苦难。
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点】学习剧本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体会剧本传达的“淡淡的哀愁”与“浓浓的相思”情调。
【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及电影《城南旧事》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生于日本大阪,在北平长大。
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任报社编辑。
1953年开23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的表现出来。
导演没有刻意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
鉴赏本影片,还应该从其意境入手。
有人说“一生要看50部电影”,其中就有《城南旧事》,因为: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近乎一幅宁静、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二、基础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A、抽屉(tì) 缭绕(liáorào) 押解(jiè) 浑身解数(xiè)B、络绎(yì) 憋闷(biē) 断垣(yuán) 熏陶渐(jiān)染C、忌讳(huì) 搓(cuō)手莞(wǎn)尔群雄角(jiǎo)逐D、羞赧(nǎn)拮jié据桎梏(gù)咬文嚼(jiáo)字42.下列各句中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3分)①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侵害妇女儿童权益和妇女儿童发展的突出问题。
②京剧脸谱、剪纸、篆刻、中国结、竹筒字、楹联等民族艺术作品,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③这英勇悲壮的一幕,今天仍让人。
A.妨碍彰显振动 B.妨害显示震撼C.妨碍彰显震撼 D.妨害显示振动3.下列句子语意表达明确或正确的是()(3分)A.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作保证。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城南旧事(节选)》导学案3

《城南旧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城南旧事》的内容,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巧妙的叙述视角。
3.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之情。
作家作品简历: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代表作:散文集《窗》《两地》,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等。
课文背景:本文节选自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
林海音是怀着对北京——童年的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写这部小说的。
林海音的原籍虽然在台湾,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却是在北京度过的,因而她在台湾遥望这座祖国北方的古都时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物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小说《城南旧事》共由五个短篇组成,用主人公小英子的视角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北京的几个童年生活中离别的故事。
林英子一家开始是住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里,小说由此得名。
字词广场抽屉(ti)包袱(fu)喏(nuò)络绎(yì) 匾额(biǎn) 鞠躬(jū gōng)惭疚(jiù) 尴尬(gān gà)字形辨析词义辨析缭绕·环绕·萦绕·缠绕这几个词都有“围”“绕”的含义。
缭绕,多指烟雾、声音等回旋飘荡、盘旋上升的状态。
环绕,着重围上一周,多用于具体事物。
萦绕,着重萦回盘绕,常指某种感情、思绪不断。
缠绕,引申为搅扰、打扰。
※在霓虹灯的五彩灯光下,尼亚加拉瀑布烟雾缭绕,宛若仙境一般。
广东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语文导学案 必修五粤教版 9.雷雨 (学生版)2

必修五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10 编写人:丁建宏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雷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分析作品中个性化的人物对话,领会人物对话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能提升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与难点】1、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分析人物语言潜台词。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P64-74页内容,阅读《随堂优化训练》P41-42页内容,对戏剧人物的戏剧语言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戏剧基础知识,学会分析戏剧人物的戏剧语言。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快速阅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简要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知识梳理★如何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三、预习自测:阅读下面两组对话,回答1—6题。
甲: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3.11城南旧事导学案课件(粤教版高中必修五)

“就是那个便衣破的案,他在这里憋了好几天。” “说是一个小姑娘给他引的路才破的案。” 街上的人渐渐散去了,只剩下打糖锣的老头儿歇在 那里打锣,可是没有一个孩子买糖吃。胡同显得分 外寂静。 小学校的课堂里。 秋天了,窗外的落叶吹下来,落到了教室里,落到 了林英子的课桌上。韩老师踏着风琴,小学生齐声 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D.2010年9月7日,日方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 15名渔民和渔船,并将船长扣押至9月24日。对这一 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中国公民人权,中国政府 表示强烈抗议。 解析:A项,“91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有歧义,可 理解为“91名”包括乘客和机组人员,也可理解为 “91名”只指乘客;B项,成分赘余,“千元以上” 包括“数千元”;D项,缺少宾语,在“人权”后 面添加“的行径”。 答案:C
解析:C项,“出红差”指的是处决犯人,此处是一 种讳饰的修辞手法。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子看到那个在草堆里认识的人笑嘻嘻地伸出手 来,从学生手里接过了那份用红绸带系着的毕业证 书。 B.忽然她发现地上有个闪亮的东西,捡起来一看, 是一个小铜佛,就在手里拿着了。 C.那个厚嘴唇的人双手支着下巴,一副垂头丧气的 样子,英子站在他面前。 D.英子坐在桌前,桌上摊着课本,她把胳膊平放在 桌上,头枕着胳膊,没有读也没有写。
5.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 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6分) 解析:根据“提示”作答。 参考答案:“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 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这样称呼海尔茂是因为她认识 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中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 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后者因为海尔茂 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形同 路人。
广东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语文导学案 必修五粤教版 12.长亭送别 (学生版)2

必修五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17 编写人:丁建宏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长亭送别(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记住有关元杂剧的文化常识,能说出作者和本剧剧情2、会赏析语言艺术,重点赏析曲词的情景交融。
3、能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学习重点与难点】1、品味曲词语言艺术2、赏析人物形象。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93-97页内容,阅读《随堂优化训练》53-54内容,对概元杂剧知识,剧本内容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元杂剧基础知识和《长亭送别》人物形象。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本出戏剧表现出莺莺由痛到恨到怕再到念的心理变化过程。
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或者说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人物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修辞手法多种多样,这是本篇戏曲语言上的一个特征。
高中语文第十一课《城南旧事》获奖教案粤教必修5

高中语文第十一课《城南旧事》获奖教案粤教必修5高中语文第十一课《城南旧事》获奖教案粤教必修5高中语文第十一课《城南旧事》获奖教案粤教必修5〔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林海音以及剧本内容。
2.感悟本剧的情感基调,体味音乐在本剧中的表现作用。
3.培养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物性格的能力.4.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品味本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化语言。
2.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梳理文章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本剧的情感基调,体味音乐在本剧中的表现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分析人物对白,体会作者用孩子的眼睛看成人世界的用意。
1.鉴赏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2.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之情。
MTV歌曲《送别》、多媒体投影3课时第一课时了解作者、作品;整体感知课文。
一、课文导入播放《送别》,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中蕴涵着的怀旧情怀。
提问: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明确:《送别》。
这就是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改编的同名电影中的主题曲《送别》。
这首歌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者林海音的童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二、走近作者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
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
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三、关于作品--《城南旧事》1.故事梗概:课件演示三张主人公小英子和不同人物发生不同故事的剧照,每点击一幅,学生都发出惊叹。
请看过电影的同学根据这三幅剧照简述发生的三个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南旧事》(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城南旧事》的内容,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巧妙的叙述视角。
3.体味文中那种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之情。
二、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2001年文坛才女林海音12月1日晚间11时46分在台湾病逝,享年83岁。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芯》、《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说:“‘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中,却日见清晰起来。
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失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的刻印在我的心中。
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愉蔼而神圣吗?”2.背景资料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林海音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内地导演吴贻弓执导的,于1982年完成。
该影片通过一个小姑娘——英子的眼睛,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寄寓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这篇课文节选的是该电影剧本中小英子与“厚嘴唇的人”离别的故事。
其故事梗概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
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本片于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郑振瑶)、最佳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鹰奖;1984年获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1988年获厄瓜多尔第十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二等奖——赤道奖。
电影《城南旧事》蕴涵着的是一种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的表现出来。
导演没有刻意追求直接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把力量放在影片的那个无言的结尾。
鉴赏本影片,还应该从其意境入手。
有人说“一生要看50部电影”,其中就有《城南旧事》,因为: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近乎一幅宁静、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3、学会唱电影插曲《送别》记住歌词(重复三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乡。
4、知识梳理:散文化电影的艺术特点没有特别强调戏剧冲突,属于“非情节化”电影。
其艺术构成因素包括意境美、人物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音乐美、叙事视觉美等。
三、预习题(一)1、字音、字形抽屉()缭()绕()押解()浑身解()数络绎()憋()闷断垣()2、词义辨析缭绕:环绕:萦绕:缠绕:(1)在他的心底,始终有个________多年的阴影让他坐卧不宁,寝食难安。
(2)在霓虹灯的五彩灯光下,尼亚加拉瀑布烟雾_______,宛若仙境一般。
(3)新年的钟声悠然响起,飘送着我的祝福,________在您的身边。
(4)卫星在同步轨道半径之内_______火星运行,这意味着它环绕火星运行的速度要超过自身旋转。
络绎不绝:不绝如缕:(1)中午时分,集市渐渐地散了,路上三三两两的行人___________。
(2)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___________。
3、梳理文章脉络全文共写了四部分的内容:一、(开头--“韩老师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胡同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英子听了“厚嘴唇的人”的故事后,对“好人坏人”问题的思考。
三、(“________________”--“目光落了下来”)写游艺会上英子的表演及其所见、所思、所感。
四、(“草堆里”--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文章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外拓展(一)1、把下面画线的一句话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必须运用动作描写,语言生动传神,不少于80字。
(厚嘴唇的人被抓后,回到家)英子在呆呆地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预习题(二)1.你觉得英子是个怎样的人?谈谈自己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英子眼中,“厚嘴唇”的人是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提出一两个你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二阅读下面的小说,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模拟题)高等教育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
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
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
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
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
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
本家哥劝也劝不住,骂他是个憨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
等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
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
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
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
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就当上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
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
强说,你不行。
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
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
本家哥脸胀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
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的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子……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