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鸟鸣涧》的诗意
鸟鸣涧的诗意及赏析

鸟鸣涧的诗意及赏析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
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
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这首诗应当是作于713—741年(唐开元)年间游历江南之时,当时正是盛唐时期。
此诗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是诗人寓居在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即若耶溪)的作品。
原文:《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春桂,现在叫山矾,也有人叫它山桂花。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诗意: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春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赏析: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诗歌鉴赏】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赏析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赏析王维《鸣叫涧》原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注释、鸣叫涧:鸟儿在山中叫声。
河流名。
2、涧:有水的小峡谷。
3、闲:安静、悠闲,所含人声喧闹的意思。
4、桂花:一种春桂,木犀的通称。
一般在八月开花。
5、空:涌泉、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喧闹,无声,似的空无所有。
6、月出:月亮升起。
7、怒:触怒,破坏。
8、时:时而,偶尔。
9、时鸣:偶尔(时而)鸣叫。
0、山鸟:山中的鸟王维《鸣叫涧》译者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
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了,惊动了山中的鸟。
时而在山涧处发出轻轻的鸣叫声。
王维《鸣叫涧》赏析《鸟鸣涧》是王维题友人皇甫岳所居的云溪别墅所写的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首。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或许是一处景点。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鸟鸣涧》中,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这首诗写下春山之晴。
“静”被诗人猛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就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
人静缘于阴气,所以觉察到桂花的掉落。
动静融合。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表明周围没人世的无可奈何,表明诗人内心的闲适。
存有此做为前提,微小的桂花从枝上落,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够辨认出这种“落下”,或单凭花掉落到衣襟上所引发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飞堕时所收到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下”所能够影响于人的因素就是很微小的。
鸟鸣涧王维古诗及讲解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
全诗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山涧的宁静与美丽。
诗人通过对桂花、山鸟和月光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画卷。
首句“人闲桂花落”,诗人用“人闲”和“桂花落”两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桂花的飘落,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气息,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
接着,诗人写道“夜静春山空”。
在夜晚的寂静中,春山显得空旷而宁静。
这里,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白天的喧嚣与夜晚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春天夜晚的宁静之美。
第三句“月出惊山鸟”,诗人用“月出”和“惊山鸟”两个意象,生动地展现了月光下的山涧景色。
月出,为山涧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浪漫的氛围;而山鸟的惊飞,则使画面更加生动,增添了诗意。
最后一句“时鸣春涧中”,诗人用“时鸣”和“春涧中”两个意象,描绘了山涧中鸟儿欢快的鸣叫声。
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涧中的鸟鸣声描绘得生动有趣,仿佛鸟儿们在欢快地歌唱,与前面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鸟鸣涧》是一首描绘春天夜晚山涧美景的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让人陶醉其中。
鸟鸣涧的诗意意思

鸟鸣涧的诗意意思
嘿,朋友!你知道王维的那首吗?这诗啊,可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你想想看,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人们
都悠闲自在,就连那小小的桂花都悄悄地飘落,周围安静得仿佛能听
见花儿落地的声音。
这难道不像我们在夜深人静时,能清晰地听到自
己心跳的那种感觉吗?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突然升起,把栖息的鸟儿都惊到了,它们不时地在山涧中啼叫。
这不就好比你正在做着美梦,突然被
一阵闹钟声惊醒一样吗?
整首诗营造出的那种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真的是太妙啦!你说,王维是怎么能把这样的景象写得如此生动的呢?难道他当时就身
处这样的仙境之中吗?
我觉得啊,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让我们
在繁忙的生活中,有了片刻心灵的宁静。
这不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吗?。
王维诗词《鸟鸣涧》原文译文赏析

王维诗词《鸟鸣涧》原文译文赏析《鸟鸣涧》唐代: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无声的飘落,夜半更深,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它们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注释】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时:时而,偶尔。
【赏析】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
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
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
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
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
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
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
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
游子吟和鸟鸣涧译文及中心思想

鸟鸣涧的诗意是什幺?鸟鸣涧的诗意《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这首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幺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
为什幺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鸟鸣涧

赏析(二):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 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 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 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 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 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 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 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 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 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 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 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 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 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 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 绝俗的画面之中。
也不在了, • 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 或许是月光惊动栖息的鸟儿, • 从山涧处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作者简介
•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jí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 é) 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称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称的人(古人的 名和字可以相成,所以维和摩诘一为名一为字是没有问题的,请不要再修改说王维的字“摩诘”是“很脏”了)。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 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 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王维 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 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是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 而已。”可见王维确实也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 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 事。”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 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之一。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因曾 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 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 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 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到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 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 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 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 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 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 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 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 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 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鸟鸣涧》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1.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
2.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3.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4.空: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5.月出:月亮出来。
6.时鸣:时,不时。
不时地啼叫。
7.时:时而,偶尔。
8.桂花:木犀的通称。
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9.惊:惊动,惊扰。
10.闲:安静。
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不时在山涧中传出一阵阵清脆的鸟鸣。
赏析:这首诗写春山之静。
“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
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
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
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
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
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
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
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鸟鸣涧》的诗意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1]鸣春涧中。
【注释】
[1]时:时而,偶尔。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家附近。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流。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安定统一的盛唐时期,描写了夜间春山那宁静幽美的景致。
从明月、落花和鸟鸣等迷人的景物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社会的和平与安定。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结合,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动态画面。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巧妙地将
动景“花落”和静景“人闲”结合在了一起。
桂树枝叶繁茂且花瓣细小,夜间落花根本不容易觉察。
而诗人却察觉到了,足见他的内心是闲适且没有世俗杂念的。
一个人只有真正放下杂念,他的精神才会提升到“空”的境界。
一个“空”字,突显了诗人作为禅者的洒脱心境,所以他才捕捉到了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而“落”这么细微的声响,都能被诗人感觉到,可见夜晚有多么静谧和空寂。
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周围的静谧环境是彼此契合且相互作用的。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则以动写静,夜晚的静谧看似因“惊”和“鸣”而被打破,实则收到了以动衬静的效果,强调了山林的幽静和闲适。
月亮渐渐钻出云层,皎洁的银辉照亮了笼罩在夜幕之下的空谷,惊醒了几只熟睡的鸟儿。
已经习惯了幽静的鸟儿们,不时地对着明亮的月光鸣叫起来。
鸟鸣声和着山间小溪里的流水声,更加衬托出了山林的寂静。
将自然天成的美景用妙手记叙出来的诗,才是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