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脚女人到高跟鞋女郎看现代中国社会变迁

合集下载

从女子缠足看近代社会变迁

从女子缠足看近代社会变迁

从“废除缠足”看近代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逐渐渗透到中国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期间,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社会习俗的变革加速;部分传统陋习也因为不适应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而遭淘汰。

社会生活与观念变化的表现包括“断发”与不缠足运动,社交礼仪的变化,婚丧仪式等。

一、缠足的解放废止缠足被视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然而人们在认识到废止缠足的重要历史意义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心理原因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缠足起于五代终于民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寸金莲”是一个历史符号,而缠足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则能够反映出中国文化心理的隐秘一面。

女子缠足,从南唐到晚清,其风愈演愈烈,乃至于形成规模,满清那从北地吹来的带着蛮荒气息的风也未能改变这种习俗,反而与之同化。

清朝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均颁下禁止缠足的诏书,却毫无成效。

虽然在中外历史上都有盛行一时的变态美学,比如西方17、18世纪流行的束腰,但像裹脚这样长时间、大规模的群体性行为实属罕见。

这种性变态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经过近一千年的滋养,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价值衡量和评判标准,成为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同样也微妙地折射出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变形和扭曲。

封建时期士大夫对于缠足不懈歌咏,视女人如玩物,病态审美,赏玩小脚成为癖好。

男性在亵玩女性小脚时的心态,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赏玩者的态度对待价而沽的商品的态度。

缠足文化中有男权主义的深深浸透,还在于缠足的另一个作用,即是女子守贞。

《女儿经》明确教导人们之所以要缠足,“不是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门外”。

在这种意义下,女性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而是会走动的玩具,提供生育能力的繁衍机器,是男性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花瓶。

缠足危害之大,不仅损害了二亿女子,近全国一半人口的健康,也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育成长。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民国时期汉族女装的变革导致了该时期汉族女装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第一元是恪守正统汉民族文化传统,主张穿着具有汉民族本土性特征的传统服饰。

第二元是经历西式教育的自由之士、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主张彻底废弃传统,穿着合体的西式服饰表达自己变革意志。

第三元是中间派人士,既主张保留部分传统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他们的观点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形成民国时期我国具有民族符号性质的主流服饰形态: “倒大袖”与旗袍。

一、民国汉族女装“存续承扬”与传统汉族文化的回归辛亥革命后,即民国初期,汉族女性着装受社会主流恢复华夏汉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积极提倡与推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爱国主义富民强国的政治主张相联系,从而使当时的服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政治层面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912 年( 民国元年) 《服制》颁布了两种女性服装的法定类型: “上衣下裙,上身用直领、对襟,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常与膝齐的上衣,周身得加以锦绣。

下身着裙,前后中幅平,左右打裥,上缘两端用带。

”可见,当时女性服饰主流仍然延续“上衣下裳”的传统搭配形式。

同样,民国初期出版的《墨润堂改良本》画谱中的女性袄、袍、裙的结构图验证了当时女性服饰仍然是延续传统的形制。

关于民国时期汉族女装延续传统旧制的记载屡见不鲜,民间各地方志也多有记载,如《潍县志稿》( 1941 年) 记载: “妇女多服旧式衣裳。

”《磁县县志》( 1941 年) 记载: “昔时男女制衣多用粗布,靛染蓝色。

女子皆穿短衣,一裤一衫,冬则袄外尚套一单褂。

富者探亲戚时,下更加扎裙子。

虽扎短衣,务求宽大肥裕。

男女贫者,只著短衣,富者除短衣外,夏有大衫,冬又有大袍、马褂。

昔亦全为蓝色,近则夏多白色,冬多青色。

”可见,这些地方志从服装式样、服饰面料、色彩等全方面阐释了当时女性服装的传统造型在民间仍为主流形式。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

中国的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妇女的地位都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妇女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拥有了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过程。

一、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妇女地位十分封闭和受限。

妇女被束缚在家庭中,被认为是家庭的附属品。

她们经历排斥和歧视,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难以发展自己的才能。

她们的社会地位低下,无法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二、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近代,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

众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益和社会地位。

诸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倡平等主义和女权主义,呼吁废除封建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的观念。

此外,一些爱国女性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地位提升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的妇女地位提供了历史机遇。

新中国颁布了一系列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推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妇女有了参与社会建设的权利,可以接受教育,参与工作,参与政治活动。

此外,女性在家庭中也逐渐获得了平等的地位,不再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四、现代社会的妇女地位随着中国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妇女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女性在职场上有了更多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了社会精英。

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妇女权益保护的力度,例如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性别平等教育等。

现代社会尊重妇女的选择,鼓励她们追求事业和个人发展。

五、仍需努力的方向尽管妇女地位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职业差距、待遇不平等、家庭暴力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解决。

同时,妇女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也需要不断提高,以使她们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结中国妇女地位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

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及新中国的成立都为中国妇女争取了更多的平等权益。

中国近代史女性地位演变PPT

中国近代史女性地位演变PPT

肆 女性解放
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解放运动 ( 1912-1920)
对贞操观进行了尖锐的评判。
大学向女性开放: 1919年5月19日,
甘肃女青年邓春兰等9名女生入校旁
听。
国民革命与现代化改良种
的妇女(1921-1937)
阶级革命(1937-1949 )
中共二大和四大连续做出了妇女问 题决议案,确立了妇女运动的基本 纲领和政策。
中 女 国近
代 史



春 太
后 可
秋 随

战 改


两 成 贞 “
灾洁裹
宋 牌 脚
坊、
到 ” 童
泛养
明 滥 媳 、 清
变 迁

民 的 当 高
更时跟
国 美 的 鞋 女、 性开 时 比 叉 想旗 象袍 期 中 ,


女革

顶命 年 半

天代


壹 溺女:性别歧视的陋习
《韩非子》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 相贺,产女则杀之。
变成了“女人”。
肆 艰难的历程
维 新 运 动
西

东 渐
解女
放性
解中辛 放的亥
女革 性命
肆 女性解放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起义,明确地表达了其反 对传统的妇女观和妇女政策:
废除残害和歧视妇女的陈规陋习如 禁止缠足、禁止娼妓、禁止纳妾和 买卖奴婢等;
建立女营、女馆和女军等独立的妇 女组织;
在经济上,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确立男女平等的土地分配制度;
宋氏三姐妹
大姐宋蔼龄,1914年在日本与孔祥熙结为夫妇; 二姐宋庆龄,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 三妹宋美龄,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

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发展

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发展

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发展从服饰变化看社会发展引语: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服饰与穿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颜色方面,更加鲜艳;在款式方面,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中国人的穿着变化自20世纪以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正文:武昌起义以后,社会上渐渐地出现了一种吸纳西方文化而又融入中国传统特点的新服饰,它就是"中山装"。

中山装是近代服饰上的一个大品种,在它的上衣左右边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先生提倡而得名。

后来,人们住逐渐穿着中山装出现在各种正式场合,慢慢的这种服饰开始想民间流行,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而在这之前,人们大多身穿长袍马褂,中山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这种服饰。

中山装影响了一个历史阶段人们的穿着。

辛亥革命过后,女性的服饰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在这以前,女性提倡穿旗袍,而随着人们的思想渐渐开放,西方的服饰渐渐得以传入中国。

很多人慢慢接受了西方的穿着特点。

妇女的服饰更加彰显出女性的柔美,服饰也更加美观。

但是,武昌起义后到20世纪70、80年代前的中国,人们的服装样式仍显得极为单调,尤其是男式服装,更为千篇一律,呆板傻气。

当时城市中的男装仅有毛式制服、中山装、茄克衫等几种,裤子大概也只有一种又肥又大的直筒裤了。

1977年,年轻人终于走进了高考考场,从公平的人才选拔中,人们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他们的内心已经像大千世界那样变得五彩斑斓,然而衣着依然是蓝、黑、灰、绿这些沉寂、暗淡的颜色。

"国防绿"和"蓝蚂蚁"垄断了中国人的视觉,服装款式的单调也压抑着每一个年轻人的个性。

喇叭裤、蝙蝠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并在年轻一代中流行起来。

20世纪,在中小学校的校园里,还开始出现了一种适合于学生的运动型着装--校服。

菁菁校园,无处不张扬着春的热力;年轻的欢声笑语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校服--正是这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校园里永远流动的风景。

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变迁

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变迁

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女性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从过去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了现在的积极参与者和决策者。

这一变迁不仅对个人女性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现代社会赋予女性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权利。

过去,女性的主要角色是婚姻和生育,并在家庭中扮演传统的家庭主妇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价值观的转变,女性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能够接受与男性相似的教育,并追求自己的事业。

在现代社会,女性可以在任何领域追求自己的梦想,无论是科学、商业还是政治。

这种变化不仅仅给女性带来了更多机会,也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富有活力。

其次,女性的地位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平等意识的觉醒。

过去,女性遭受着许多不公平待遇和歧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性别歧视。

例如,在工作场所,女性享有与男性相等的薪酬和晋升机会的权利。

此外,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来保护女性的权益,例如反家庭暴力法和性骚扰法。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使女性能够在立法和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虽然女性在现代社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不平等。

例如,女性在某些领域,如高层管理和科学研究中仍然占比较少。

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观念仍然存在于某些人的思想中,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女性在家庭和职业之间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许多女性需要兼顾家庭和事业,对她们来说,平衡工作和生活变得非常困难。

因此,要促进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真正平等和发展,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和歧视。

不仅仅要通过法律和政策来保护女性的权益,还要鼓励女性参与决策和领导力角色。

更重要的是,家庭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帮助女性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抵抗不平等的挑战。

总之,女性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变迁是一种积极的趋势,展示了社会的进步和平等意识的觉醒。

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自古以来,中国的女性一直是一个受到关注的话题。

女性的形象与社会地位在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都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文化中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现代女性的地位提升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地位。

中国女性形象的历史演变从中国古代开始,女性被赋予了被动、弱势、柔弱的形象,而男性则被赋予了积极、强势、刚强的形象。

女性地位的差距最早体现在宗法制度中,特别是家族的产权继承制度。

男性可以接受家族的继承,而女性通常不能。

妇女的低贱地位导致她们无法自力更生,需要依赖男性保护和供养。

因此,在古代,妇女对家庭而言,只是一种经济负担,没有社会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女性的形象开始发生变化。

唐朝的作曲家诗人,歌莺之称的韩愈和唐朝的女文学家李清照等开始打破了古代中国的思想禁锢,向外表达自己的感情。

明清时期,中国百花齐放,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

一些女性文化名人,如唐婉、南华、李凤娘、郑板桥等,特别是清代的曹雪芹,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全世界展示了女性的美和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文化成就为女性以后的地位提高开了大门。

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角色中国的传统女性角色主要包括母亲、妻子和女儿。

传统中认为,女性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妻子和母亲,这两个角色被视为女性的自然境遇和命运。

妻子的角色是照顾丈夫、照顾家庭;母亲的角色则是照顾孩子、支持丈夫。

除此之外,女儿这个角色也很重要,在家庭中照顾父母和爷爷奶奶。

在传统中,女儿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

妻子的角色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因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男女之间的感情不是基于爱情,而是由于一种“天生地养之道”。

男人应该善待自己的妻子,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与风尚,为了维护这个习俗,中国儒家亦推崇了“三从四德”的婚姻伦理。

三从即遵从父亲,嫁从夫;从夫则遵从夫的命令,协助经营家庭;妇德则是诚实、谦逊、勤奋、节俭,中国古典文化认为这是妇女的正确品德标准。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的特点1.西方文化的影响:近现代初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对中国的西化运动,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服饰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西方服饰的流行和西式设计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中国服饰风格。

西装、礼服、连衣裙等西方服饰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时尚选择。

2.社会地位的象征: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服饰成为了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过去,朝服、官服等仅限于贵族和官员阶层,而在近现代,人们通过着装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

高级商人和富人开始模仿西方的着装风格,以彰显他们的社会声望。

3.女性地位的提升:近现代,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妇女开始争取平等权利和自主性。

这种社会变革也反映在服饰上,之前束脚裙、缠足,以及头发盖披都被认为是妇女的地位象征,而近现代妇女开始逐渐放弃这些束缚。

女性开始穿着裤子、宽松的长袍等更为舒适的服装,表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平等需求。

4.民族主义的影响:20世纪初,中国掀起了一股民族复兴的浪潮。

这种民族主义的思潮也影响到了服饰的演变。

民族传统服饰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人们对于传统服饰的兴趣和关注逐渐增加。

襄领、袄、旗袍等传统服饰重新被设计和改良,成为了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5.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在近现代积极吸收外来文化,这种变迁也融入了中国服饰的演变中。

中式服装和西方元素的融合成为了新的时尚潮流。

传统的中国服饰元素如绣花、褶皱、荷叶边等被加入到现代设计中,重新演绎了中国服饰的风格。

总而言之,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是一个多元化的历史过程。

西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地位的象征、妇女地位的提升、民族主义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融合,都是这一历史变革的主要特点。

这些变迁体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个人形象和文化传承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脚女人到高跟鞋女郎看现代中国社会变迁
近来,高校女生每逢淘宝商家活动常常网购各种鞋类产品,尤以高跟鞋类的时尚鞋品为多,不难看出现代年轻女性乐衷于对脚的修饰,各个季节各种款式,品类繁多样式齐全,高跟鞋已经成为时尚女性必备单品,从鞋跟的变化,如细跟、粗跟、楔型跟、钉型跟、槌型跟、刀型跟不一而足,到细节,诸如流苏、鉾钉等时尚元素的应用足以见设计师和消费女性对于高跟鞋的重视。

其之所以得到女性们的亲睐一则是因为高跟鞋能够衬托出女性的窈窕身姿,增强女性魅力;二则是高跟鞋的塑性效果,据有些减肥瘦身的女性朋友介绍,高跟鞋能够帮助塑造腿型,挺胸收腹提臀,因而成为女生的爱品。

因而,即便有潜在的高跟鞋相关并发症,女性朋友们依然义无反顾投身到高跟鞋女郎的行列中。

虽然高跟的前辈起源于唐朝之前的登山履,而最早的高跟鞋可以追溯到定陵出土的尖足凤头高跟鞋,大多认为早于西方100年之久,但是,高跟鞋在西方兴盛之时,中国女性的天足却被束缚在层层裹裹的缠脚布里,从小被母亲用布帛强行将正在发育的脚掰成畸形的三寸金莲,据传为了防止女孩的脚在缠脚布里浮肿,有时还要在缠脚布里放入一些诸如碎玻璃之类的尖利物体来给脚放血,女孩从4、5岁起开始缠足,将除了拇指以外的其他脚趾都往脚底压,使得足骨变形成为一种尖小的形状,缠足以“瘦、小、尖、弯、香、软、正”为标准,以此为美。

缠小脚的女性因为强行扭曲脚骨,使得他们终身要承受常人难以体会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小脚女人常常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在我看来,这不是女性自主的选择,而是古代中国这些小脚女人被迫束缚在男权社会和家庭里、饱受摧残的罪证。

在课上,老师介绍缠脚的起源故事时,谈到有传说认为缠足起源于妲己,虽然和过去的认知有所不同——过去曾经看到某些资料里介绍缠足是因为南唐后主李煜时为了让窅娘跳舞时显现婀娜多姿的风韵体态,李煜便派人在宫中建起了一朵六尺高的大莲花,并在上面装饰了各种宝物,还佩上细带缨络,中间镶上莲朵。

李煜还命人将窅娘的双足用布带缠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般,然后让窅娘在莲花上凌波高歌,飞旋起舞。

这使李煜对窅娘更是呵护有加,一时宠冠后宫。

自此以后,窅娘名声大振,后宫之人纷纷仿而效之,“缠足”一下子便风行了起来,渐渐地由宫中传遍整个京师,后来又风行了南唐全国,女人无不以“缠足”为美。

但是不管是哪种传说不外乎是因为在男权社会里缠足女性因缠足而疼痛的双脚难以承受正常行走的力道,以至于走路必须轻摇,在男子看来就有一种婀娜多姿的身段和如弱风扶柳的轻柔之美,这恰巧又符合了男性对女性的定义和期望。

同时,缠足女性因行走不便长时间被束缚在家庭生活中,一则顺应了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二则迎合了某些男性对于把玩小脚的特殊嗜好。

从现代的女性的观点看,这样的男性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而这样的女性亦同。

但是凡事都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理解。

当时的有些女性自然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需求,但是从更深一层次上看,正如老师所说的,这些女性之所以缠足是因为当时的社会以天足为耻,天足女性是会受到周围人,以至于家人的轻视,更因此而嫁不出去,对于当时经济根本无法独立,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古代封建王朝社会里,嫁不出去的女性生活举步维艰,可以说将一生系于一双小脚上。

这样的风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在了几千年的时光里,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清朝在民国,以政令的形式宣布甚至强制执行放脚,恢复女性天足历时久,政策难以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

就是因为女性自身在家庭和社会文化的濡化和同化过程中,已经将小脚作为身体的必备要件,天足是残缺的,小脚反倒成为女性资本,更有甚者,出现一些废小脚,毋宁死的现象。

在现在的学习中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分析和理解的问题,但是在当时的小脚女
人看来这是生活。

在封建社会瓦解的民国时代也没有完全废除裹脚的风俗,中国最后一个小脚部落一直延续到了1958年!我们不难看出,小脚女人裹小脚是封建男子为尊的社会建构中的产物,是以男子的审美标准作为最终极的标准,是为了凸显女性魅力赢得男子的喜爱,从而赢得一种依附的生活,在生存和疼痛的抉择下,在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普众的审美观的驱动下,小脚女人存续千年,成为现代女性主义批评的标靶。

有的人认为从裹小脚到高跟鞋是一种革命,象征女性得到解放,其实我不是很赞同。

的确,从小脚女郎到高跟鞋女郎确实是一个进步,是现代中国对女性的一场解放运动,但是在这场解放运动里,如果没有一些正装必须要有高跟鞋的一些规定以及较为广泛的对于高跟鞋与美的审美判断,那么这场解放会更为彻底一点,至少更让人信服。

裹小脚最直接地体现在足部的畸形上,这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当时社会里妇女只能裹小脚这种长期性的单项选择来看,高跟鞋女郎确实更为进步,因为他们可以有40码的高跟鞋,别人也不会认为这样不美,这样嫁不出去,这样没法活。

可是这是不是就是解放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只是小脚到大脚的解放,而不是脚的解放,更不是女性的真正解放。

只是封建社会被推翻,女性更多自主选择权的表现,一方面在职场的正装里,女性必须穿高跟鞋,为什么?这和规制化,职业化相联系;而为什么又以高跟鞋为标准?因为这好看;谁认为好看?大家都认为这样好看;女性穿高跟鞋患上足部疾病,严重时候都不能行走,为什么还要坚持高跟鞋王道呢,因为归根究底,这不是以女性为利益出发点,而是迎合男性对于女性的审美需求,因为高跟鞋女性对于男性更具有吸引力,因而慢慢地成为一种审美标准,男性与女性共享的审美标准。

按理说,女性经济独立后这样的情况本不应该出现,但是现在中国女性地位虽然提高了,但是却没有完全消除男女不平等,女性经济来源主要还是工作,而在工作中男性似乎常常占领重要职位,占领大部分席位,女性为了适应职场,为了适应生活,就会有迎合男性审美的行为出现。

不可否认,从小脚女人到高跟鞋女郎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是中国现代性景观里一道不容忽视的坐标,但是女性思想的独立还不是充足的,男性思想对女性的操控变得更潜在更具隐蔽性,期待现代中国能够朝着更深层次的解放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