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变迁共20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资料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资料

(6)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二
“凡事任意潜越,各处皆然,沪上尤甚”,“衣服
பைடு நூலகம்
宴饮,越次犯分不为怪”。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
农业社会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无规律生 活方式,被工业社会的快节奏规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 代,都市人开始习惯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节假休息制。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他们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 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洋帽洋衣洋式 样,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大公报》1903年4月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 材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铁路在畅通经济、
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所有 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
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根据课本和以上材料,概括交通和通信工 具发展趋势 答案: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器 动力牵引的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 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
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有了更大发展。
探究四:近代报刊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 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 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 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 《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 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 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 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 自办报刊的原因。 答案:(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 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 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 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 进作用,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优秀课件

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优秀课件

三、社交礼仪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 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晚清男人的坐相,双脚分开, 脚掌着地,手放在膝上,即 所谓“坐如钟”。图中的三 个男人从左到右分别是善庆、 醇亲王和李鸿章。
晚清妇女的坐相,双脚必须并 拢,双手合放在膝上。
中国近现代以来 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断发易服
辛亥革命后,国 民政府下令剪去 辫子。
二、废止缠足
喜鞋:新娘子穿的,通常是黄 色或红色,又称喜靴、上庭鞋、 踏堂鞋。
棉鞋:为河北、山东等地冬天 妇女穿着的鞋子,帮内塞有棉 絮。

睡鞋

雨鞋: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 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 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四、婚姻习俗
婚照看中国婚姻演变
街头自行车婚礼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崇尚红色, 新人是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婚纱首次在 我国亮相,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 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在教 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30年代西式服装大行其道。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 纱礼服,一般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 长达五六米,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硬领衬衫,戴黑领结,手捧 黑呢高帽和白色手套,另外还有男女二位傧相,也穿大礼服和白 纱,陪着一对新人,举行婚礼后就在教堂内与双方家长,证婚人 等拍摄合影照,这就是起初的婚纱照,这种类型的结婚照一直延 续到50年代。

社会风俗变迁

社会风俗变迁

1一 服饰风俗的的变迁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 (1)男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B 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民国成立以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C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形成。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A 晚清普通女子着装宽松肥大。

B 触西式服装后,旗袍出现并不断革新。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连衣裙流行。

二 饮食风俗的变迁西餐的传入以及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 (1)西餐传入的时间、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2)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店出现。

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三 居住建筑风俗的变迁 1 居住习俗的变化的原因: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

2 居住习俗变化的表现:(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北方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通常中国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中国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

(2)鸦片战争以后,在沿海城市传统的中国民居中,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

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

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如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和西式的花园洋房。

(3)中国居室建筑的逐渐西化,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工程政策。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已上传)

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已上传)

【 “菜篮子”工程】
为缓解中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让老百姓吃上 了低价菜、新鲜菜、放心菜,,农业部于1988年提 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 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 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 鲜蔬菜吃。 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菜篮 子工程”重点解决了市场供应短缺问题。“菜篮子” 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副食品供 应长期短缺的局面。除奶类和水果外,其余“菜篮 子”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 平。
2.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 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 生活质量。私家车、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迅速增长,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 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4.从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还带来噪 音等。
安居工程是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从1995年开始实施,是政府运用市场 机制的基本原理,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的一种手段,兼有调控住房 市场,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建设安居解困房,有助于逐步缓解居民住房困难 、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正确引导消费、实现住房商品化,最终目的是解决城 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它体现了政府对住房困难户 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放,促进 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 史大背景相关联?
2、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 变化?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3、 近现代史上,哪些重大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的移风易俗? 4、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怎么回事? 5、在近代,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环境如何? 交通与通讯工具发展 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6、如何看待外来文化? 7、提示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8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8 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复习
专题五
测试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要求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 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 会习俗的变化 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的进 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步 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大众传播媒体 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 的发展 方式带来的影响
四、航空事业 1909年旅美华人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到天津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至1949年内外航 线52条,总长近8万千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 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 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2013•江苏•19)1982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 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这是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 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节目,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导致 这一时期全民学外语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的实行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广电事业的发展 9.(2013•江苏•11)右图是2005年 中国邮政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 而发行的纪念邮票。该邮票纪念的 影片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杨门女将》
6.(2012•江苏•11)1912年9月,上海《申报》载文 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 名装。”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服装种类繁多,追求时尚成主流 B.东西文明碰撞,中西服饰难以共存 C.尊孔复古盛行,服饰改革艰难 D.社会发生巨变,服饰呈现多样化 7.(2013•江苏•10)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 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