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八校联考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默写1.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长沙》)(2)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3)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____________。

(《短歌行》)(4)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二、选择类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以澎湃的激情热情赞颂了大自然的神力,体现了“五四”时期敢于破坏和创新的时代精神。

B.闻一多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红烛》是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忠贞。

C.《峨日朵雪峰之侧》用凝重壮美的意象表达丰富深刻的诗情,表达了诗人昌耀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依然保持坚定的信心。

D.英国诗人雪莱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在《致云雀》中热情赞颂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柔美、静谧、神秘的象征。

3.以下选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A.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难道……吗?B.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怎么能……呢?C.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难道……吗?D.此所以败也。

……的原因三、选择题4.以下描写秋天的诗句中,意境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寒树老鸦。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典型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

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

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

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

上海市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选择题: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 界限举世瞩目B. 界限举足轻重C. 范畴举足轻重D. 范畴举世瞩目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填空题(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2)蒹葭萋萋,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

(《诗经•______》)(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zhì):包书的布套。

(1)本诗就体裁而言,属于______诗。

(2)对这首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写新发之竹,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

B.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C.前两联从视觉角度写竹,颈联增加了嗅觉角度的描摹,都表达了对竹的赞美。

D.本诗写物抒怀都紧扣竹的特点,风格上体现了杜甫一贯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3)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鉴赏这首诗最后一联的艺术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教师版)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教师版)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声。

(3)杜甫《登高》中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怅寥廓(2). 同是天涯沦落人(3). 相逢何必曾相识(4). 万里悲秋常作客(5). 百年多病独登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背诵默写能力。

本题默写时需要注意的字词有:怅、寥廓、涯、曾、作。

2. 在下而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组是()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________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____________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___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A. 鄙视基础制约B. 蔑视本来约束C. 轻视原本压制D. 藐视基本束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鄙视”“轻视”和“蔑视”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轻视”程度略轻。

“藐视”则是因为认为某种事物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从而对它加以轻视,加以嘲笑。

结合“几分……意味”和后文“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显然这个“看不起”的程度不是很严重,所以“鄙视”和“蔑视”不妥。

第二空,结合“意义”,首先排除A,因为没有“基础意义”这样的说法。

“本来意义”和“原本意义”指词原来、原本的意义。

“基本意义”指词在语言长期使用中所固定下来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意义。

2022年-有答案上海市某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

2022年-有答案上海市某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

2022学年上海市某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________《短歌行》)(2)在《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仙人们衣冠华丽,行为飘逸潇洒,降临人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5)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6)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建立功业。

(8)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9)《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10)杜甫《登高》中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韵文体裁,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C.《史记》由西汉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

D.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闻一多的《红烛》。

上海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上海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

上海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 (2019高二上·浙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在这纷繁芜(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摈(bìng)弃各种陈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嚣转向淡泊,它让思想在天空里自由遨翔,让智慧在跋涉中得到提升。

B . 《乡土中国》一书源自作者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犀利洞察与扎(zhā)实调研,其中的分析鞭辟(pì)入里,为了解中国社会的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C . 蔓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gǔ)惑;病变皮肤上布满令人生厌的疱(pào)疹,丑陋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后脚跟。

D . 宋代以后,一般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都不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huì),改天换日,只有老百姓实在穷而无告,才会铤而走险,揭(jiē)竿而起。

2. (2分)(2019·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面对奔腾咆哮的海,暗流汹涌的海,他们或行走在浪尖上,或悬停在海空中,或潜入深海,他们怀揣(chuāi)着一颗勇敢的心与大海搏斗,只为庇(bì)佑航海者的平安。

B . 让作者如此陶然其中的“安乐窝”,究竟有着怎样的良晨美景呢?其实,所谓圭窦(dòu),是指墙上凿(záo)门,上锐下方,像圭的形状。

C . 改革需要行动,面对沉疴(kē)积弊、激流险滩,迎难而上,背水一战,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不能推卸责任、敷衍(yǎn)了事、无所做为。

D . 批评者吹毛求疵(chī),文中那些散发出一种暧(ài)昧、甜腻得仿佛要溶化读者坚硬心灵的气息的关于美酒、好花的文字,自然也是被批判的对象。

3. (2分) (2019高二下·集宁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与一般智能机器人不同的是,情感机器人会更有目的地获取与情感相关的有效信息,如人的表情和动作,语音的高低、强弱等。

上海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上海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上海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默写填空题(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2)蒹葭萋萋,______。

所谓伊人,______。

(《诗经》)(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二、选择题选择题: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界限举世瞩目B.界限举足轻重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三、现代文阅读1.(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

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提到尊严,英文是"dignity",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2)中国历史上有过皇上对大臣施廷杖的事,无论是多大的官,都可能受到如此当众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论百姓。

除了皇上一人,没有一个人能有尊严。

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传统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种光荣,文死谏嘛。

说白了就是:无尊严就是有尊严。

此话如有任何古怪之处,罪不在我。

到了现在,已经不用见官下跪,也不会在屁股上挨板子,但还是缺少个人的尊严。

(3)每到春运高潮,大家就会在传媒上看到一辆硬座车厢里挤满了人,厕所里也挤了人。

谈到这件事,大家会说国家的铁路需要建设,说到铁路工人的工作难做,提到安全问题,提到所有的方面,就是不提这些民工这样挤在一起,好像一个团,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尊严──仿佛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闵行区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一、名句名篇默写1.默写(1)晴川历历汉阳树,。

《黄鹤楼》(2),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3),沉鳞竞跃。

《答谢中书书》(4)深秋暮色,寂寥苍茫。

遥望山野,满目秋意。

让我们想到王绩《野望》中的诗句“ ,”。

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诗中“怜”的意思是。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颔联的“随”“入”二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和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B.颈联变换视角,通过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来展现令人陶醉的江上美景。

C.尾联“送”字用得妙,写出了诗人不忍离别而不辞劳苦送行万里的深情。

D.诗歌既写出诗人初次离家的新鲜、欣喜的体验,又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本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

5.翻译句子。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下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描绘了月色的皎洁、空灵、朦胧之美。

B.本文描绘月色,营造了一个澄澈空明,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

C.本文写景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富于变化。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先叙事写景再抒情议论。

阅读课外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①,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联考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doc

联考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doc

联考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 分)一、(21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无误的一项是()A.寥(liáo)廓酵(jiào)母耆(qí)食曳(yè)兵B.百舸(gě)青荇(xìn )强(qiǎng )谏庠(xiáng )序C.漫溯(sù)百乘(shèn g)比(bì)跬(kuǐ)步D.慰藉(jiè)期(jī)年冠(guān)者铿(kēng)尔2. 选出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C.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D、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3.下列四句诗中,填人语段横线上恰当的一句是 (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

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_________________”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映日荷花别样红C.百般红紫斗芳菲 D.乱花渐欲迷人眼4.下列各句的括号内,依次应填人的一组词是①小屋的出现,()了山的寂寞。

②每个晚上,山下亮起()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的灯光。

③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一片(),一片宁谧。

A.打破闪烁疏落安静B.点破闪烁稀疏安静C.点破灿烂疏落柔静D.打破灿烂稀疏柔静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当我同天真的孩子们一起重看这部影片,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时,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B.在交际活动中,说写者所表达的意义和听读者所理解的意义应当是大体一致的,但又不可能完全一致。

C.由于原始社会人类尚处在蒙昧和未开化的阶段,所以他们在编织美丽的神话时,并没有想到这是进行艺术创作。

D.俄罗斯军旅艺术团的精彩演出,博得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央领导同志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1.(1)一鼓作气,再而衰,______。

《曹刿论战》(2)此中有真意,______。

《饮酒》(3)______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己亥杂诗》(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______。

《小石潭记》(5)三十而立,______,五十而知天命。

《孔孟论学》(6)携来百侣曾游。

______。

《沁园春长沙》(7)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______。

《蒹葭》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咏史(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乙赠从弟(刘祯)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从体裁上看,甲诗属于______诗,从题材上看,乙诗属于______诗。

(2)写出乙诗中的情感寄寓。

(3)对甲诗划线句的写作手法进行鉴赏。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0分)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浅阅读”的危险①进入7月,各地书店又呈现出一片火爆景象,新书充斥书架,读者纷纷涌入。

应该说,对于今天日渐忙碌的都市人而言,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基于主动还是被动,能抽时间走进书店亲近书本总是好事。

读书能增进知识,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与城市的文化品位,怎么说都应该鼓励。

不过细加观察,其间一种“浅阅读”现象很堪忧虑,它主要表现在阅读兴趣的单一上,与之相伴随的,还有阅读过程的随意和阅读目的迷失。

②阅读兴趣单一集中体现在对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的偏好上,而肯花时间细细体味经典名著的越来越少。

这从新华书店7月份销售统计中就可看出。

据此统计数字,除《新华字典》等长销书外,各地书店位居排行榜之首的都是通俗读物,相比之下,人文社科类图书少而又少。

即就其中最好销的文学类书籍而言,位居前列的也多为《我为歌狂》、《爱上爱情》等通俗小说,或者日、韩当红作家的言情新作。

此外便是网络文学的纸介版和漫画图文类读物了。

前者已发展到将网络游戏改制为创新小说隆重推出的程度,而后者漫画绘本,因其作者放低身段,以平视大众的姿态,关心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日常生活,有一点童真与温情,再带些外冷内热的调侃,浪漫感伤的倾诉,一下子将许多人挟制到远离现实的虚拟真空,并成为都市时尚情感最好的代言,其中有的销量已过百万册,有的则被改编成电视剧在热档播映。

至于一些原本是儿童看的图文书,也错位成了成年人的最爱,本地一家著名的周刊有“漫画书八大经典”之选,其中如《丁丁历险记》等书就吸引了无数成年人的眼球,书价不低,销售却仍火爆。

③本来,读养生、化妆、烹饪、园艺类书,乃或读名人传记以励志,读理财宝典以应用,完全随各人的兴趣和需要,都无可厚非。

但问题是,当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只读这一类书,少有更多途的阅读拓展和更进一步的知识追求,譬如因人际关系紧张和生存压力增大,就只选择浪漫过头的爱情童话以为即时的寄托,因生活节奏加快和闲暇时间的稀缺,就只拿轻松浅显的四格图文替代计划中的原典赏会,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和警惕。

这种阅读过程的随意与阅读兴趣单一一样,再清楚不过地凸现了都市人在阅读目的上的迷失。

因为事实显然是,读书可以用为休闲,但决不仅止于休闲,其最根本的性质更无关于休闲。

读书除能深化已知了解未知外,还在于能促成人们深刻的灵魂拷问与自我反省,并从根本上满足从生命的繁琐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向往,从而求得对生存困境最彻底的觉解和对情感层次最诗意的丰富。

④显然,上述通俗读物是很难帮助人真正实现这一目的,它们或许可以安慰人于一时,但安慰不到久远;或许可以滋润人的情绪,但滋润不到灵魂。

那永远能安慰和滋润人灵魂的,只能是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因为它保留了人类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最艰苦的开拓,也最能证明人的心智所可达到的精神高度。

所以我们在东西方都可见到,人们把读这样的书比作“心灵的探险”,比作“灵魂的壮游”。

而在当今变化迭生的信息社会,一切知识不断被刷新,也惟有它历久弥新,能让人反复体味,并引导人克服格式化的生存,走向精神的丰实和成熟。

此所以费迪曼要将从荷马到毛姆、佛斯特的作品列入从18岁到80岁《一生的读书计划》,卡尔维诺要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中说:“每一次重读经典,就像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航行。

经典是这样一种东西,它很容易将时下的兴趣所在降格为背景噪音。

”⑤可现在,“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即使是经典,也多被掺了水透了气,如坊间迭出“缩水名著”即是一显例。

那些《文学名著精缩》、《外国文学速读手册》、《文学名著快读》,将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速食的快餐,据说销得不错,但对通过阅读经典以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达成而言,显然是一条岔道,一种偏航。

⑥为了一个人精神的成长,乃至一座城市文明的提升,现在是到了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认真学习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使之落实到从出版到发行各个方面的时候了。

我们不需要面上的花团锦簇,而急需切实的长养扩充。

而对读者来说,进食但求适口是可以的,但寻找精神食粮,就应该有更上一层的追求。

依此衡量,“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1)第⑤段中说“时下的兴趣”有从背景噪音升格为阅读主流的危险,从全文看,“背景噪音”指的是______;而“阅读主流”应该是______。

(2)文章指出,读书的意义在于______。

(3)作者认为要读“经典”的原因是______。

(4)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造成现代人“浅阅读”的原因是阅读兴趣的单一,阅读过程的随意和阅读目的迷失。

B.在东西方,人们把阅读经典比作“心灵的探险”,比作“灵魂的壮游”。

C.阅读“缩水名著”也是一种“浅阅读”。

D.就获取精神滋养这一目的而言,“浅阅读”不能算是一种自觉的阅读,甚至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5)今年世界读书日(4月23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结合本文,你认为现在需要“浅阅读”吗?请阐述理由。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觅渡,觅渡,渡何处梁衡①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②我第一次到纪念馆是一九九0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③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

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

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

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

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

但是他没有。

④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

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

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

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

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⑤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

我们看他短短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

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

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藐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

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

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

而他却不肯。

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⑥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

他出门登舟之时一定想到“野渡无人舟自横”,想到“轻解罗裙,独上兰舟”。

那是一种多么悠闲的生活,多么美的诗句,是一个多么宁静的港湾。

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

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的前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

他一生都在觅渡,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但正是这悲剧的遗憾,人们才这样以其生命的一倍、两倍、十倍的岁月去纪念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