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高一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气氛沉浸恍若隔世B. 瞬间惊愕鸿毛大雪C. 荡漾畸形惊心动魄D. 蜿蜒蹒跚鸿毛大雪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这位作家的作品语言优美,构思巧妙,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大家深刻认识到加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用电等。
D. 他凭借出色的成绩和良好的品质,被选为优秀学生代表。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句子中,逗号、句号和引号都使用得非常恰当。
”B. “这本书,我推荐给你,内容非常丰富。
”C. “他很喜欢这个句子: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
”D. “他很喜欢这个句子,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那瀑布就像一条白练悬挂在山间。
B. 他的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
C. 那片麦田就像一片金黄的海洋。
D. 她的笑声像春风一样温暖。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非常感激他的帮助。
B. 这本书已经看完了。
C. 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D. 她的歌声悠扬动听。
6. 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
B. 她的舞蹈跳得如痴如醉。
C. 这件事已经水落石出了。
D. 他的话听起来很有道理。
7.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步漫步漫步B. 奔跑奔跑奔跑C. 跳跃跳跃跳跃D. 飞跃飞跃飞跃8.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的用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
B. 我非常喜欢听他的讲座。
C. 他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D. 她的演讲非常精彩。
9.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招呼招呼招呼B. 招待招待招待C. 招引招引招引D. 招呼招呼招呼10.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步漫步漫步B. 奔跑奔跑奔跑C. 跳跃跳跃跳跃D. 飞跃飞跃飞跃二、阅读题(每题5分,共25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5题。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word版含解析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_word版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其影响深远。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和“礼制”,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
这种文化背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下列关于儒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B. 儒家文化倡导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
C.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边缘地位。
D.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根据文本,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3分)答: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礼制”分别指什么?(3分)答: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而“礼制”则是指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夏夜漫步荷塘边,感受荷塘月色之美的情景。
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4. 文章中作者漫步荷塘时,心情是怎样的?(5分)答:作者在漫步荷塘时,心情是宁静而愉悦的。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5. 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答:荷塘月色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作者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情感。
6. 文章中“荷塘月色”的象征意义是什么?(5分)答:“荷塘月色”在文章中象征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它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迸发(bèng)箴言(zhēn)恣意(zì)B. 锲而不舍(qiè)踌躇(chóu)徇私舞弊(xùn)C. 缄默(jiān)蹉跎(cuō)踟蹰(chú)D. 桎梏(zhì gù)剽悍(piāo)翩跹(xiā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航班延误。
B. 他不仅学习优秀,而且还乐于助人。
C.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D. 我们应该避免不发生类似错误。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像一只猛虎,勇往直前。
B. 他像一只小鹿,活泼可爱。
C. 他像一只狮子,威风凛凛。
D. 他像一只狐狸,狡猾多端。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叶子黄了,冬天的雪白了。
B. 他勤奋学习,他刻苦钻研,他勇于创新。
C. 他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旅行。
D. 他是一个勤奋的人,一个刻苦的人,一个创新的人。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时间吗?B.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
C. 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
D. 我们怎么能不珍惜时间呢?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
B. 语文是基础学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C. 语文是基础学科,我们为什么不应该学习它?D.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是:A.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B. 他跑得很快。
C. 他跑得像箭一样快。
D. 他跑得像闪电一样快。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是:A. 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B. 他尝试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C. 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失败了一次又一次。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A卷)

高一语文上学期测评卷(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扎根边疆山区教育四十余载,张桂梅用教育之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创举——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沿着县城边的狮山南巷往坡上走,是张桂梅曾工作过的华坪县民族中学,女子高中就在旁边。
这所看上去不起眼的高中,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女高成立前,华坪县中考升学率还不到50%,2020年达到90%以上,全县高考升学率多年在丽江保持第一。
华坪女高,就是一所因抵抗贫困而生的学校。
1996年丈夫去世后,张桂梅从大理调到华坪教书,大山里的贫困超出了她的想象。
张桂梅意识到:提高山区母亲们的教育水平,将至少改变三代人!2002年她开始筹建免费女子高中,“规模化”地帮助山里女孩改变她们的命运。
在贫困地区办免费高中,这在许多人眼里简直是异想天开,可张桂梅不这么想。
为了改变这片贫困的土地,她毅然踏上募捐之路。
女子高中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直面贫困,张老师最懂山里人的渴盼,她是大山的女儿。
”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在北京开会时,一篇关于张桂梅的报道,把她办女子高中的梦在北京传开。
随后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100万元,帮助张老师办校。
从此,女高这棵教育扶贫的“珍稀苗木”栉风沐雨,茁壮成长。
奇迹——红色教育让“丑小鸭变天鹅”2008年,首届100名学生招进来了,学校却面临难以想象的困难:只有一栋教学楼,连围墙和厕所都没有,吃饭要到旁边的民族中学。
几间教室,是老师们的宿舍。
没多久,17名教师就走了9个。
张红琼是女子高中的资深老师,受张桂梅一次演讲的感召,2008年建校时她坐了17个小时的大巴车来投奔张桂梅。
剩下的8个老师中,有6个是共产党员。
打小就读《红岩》的张桂梅,一下子找到了精神支点和工作抓手。
她让人在教学楼二楼画了一面党旗,举起右手咬牙宣誓:人在,教育扶贫的阵地就在!十多年来,女高每周开展“五个一”教育:党员戴党徽上班,重温入党誓词,组织理论学习,合唱革命歌曲,看红色影片。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选择题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A.捕捞bǔ祈求qí壁龛kān心劳日拙zhuōB.吹嘘xū 面颊jiá创伤chuāng良莠不齐yòuC.颓圮pǐ癖好pǐ岬角xiá气喘咻咻xiūD.棕榈lǘ哀悼dào绷紧bēnɡ呱呱而泣ɡuā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又逢中秋,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的佳节, 从唐宋诗词的赞美,到明清赋予的气氛,流转的氛围凝聚成一种民族之魂,,那一轮清清朗朗的明月, ; ,。
,,依然以淡雅清绝的风姿摇挂在深邃的苍穹,接受世人千古不变的虔诚膜拜。
① 从远古到今朝,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给人以美好的向往,赋予遥远把盏的思念② 不管人走天涯,家庭团圆的梦总是铭刻在心,月是故乡明的牵挂时时祝福家人③ 淌过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将明净无尘的灵韵赠与人间④ 中秋月色沐浴过古人梦幻,又照耀着来者赞叹⑤ 又让多少合家团圆的亲人在月光下偎依私语⑥ 从乡村到城市,让多少久别重逢的喜悦挂上桂影婆娑的枝头A.④⑥⑤③①②B.②①⑥⑤④③C.②⑥①⑤④③D.⑤①⑥③②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编这套教材的目的是检讨加拿大在二战亚太战区中应负的历史责任,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B.据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的神经学专家苏珊指出,过度使用电脑或长期登陆社交网站会损坏人的大脑功能甚至还会对人的心理活动造成影响。
C.虽然耳鸣目前尚无治愈良方,但科学家认为,倾听海浪声可缓解耳鸣。
D.第18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的主题是“科学抗癌,关爱生命”。
提醒民众:科学饮食及适度锻炼是抗癌良策。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近日,美国有线新闻网选出了20个最美世界遗产地,现在就让我们带您去看看这些会令你叹为观止的地方吧。
B.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不可理喻的行为。
高一上学期语文联考试卷带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殚精竭虑(dān jīng jié lǜ)B. 沆瀣一气(hàng xiè yī qì)C. 欣欣向荣(xīn xīn xiàng róng)D. 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增设一节自习课。
B.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 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反响,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启发。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3. 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遥相呼应(yáo xiāng hù yìng):远距离互相配合。
B. 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形容建筑物的装饰华丽。
C.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比喻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D. 翻箱倒柜(fān xiāng dǎo guì):形容彻底地搜查或翻找。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座山,仿佛一位巨人站在那里。
B. 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C. 春天的阳光,温暖如春。
D.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5. 下列诗句中,押韵的一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C. 落花时节又逢君,泪眼问花花不语。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是我们班的骄傲。
B. 这本书的封面很漂亮。
C. 那个城市的夜晚很繁华。
D. 他挥舞着胜利的旗帜。
7. 下列词语中,形近音近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仔细、仔细B. 悲伤、悲哀C. 赞美、赞颂D. 勤奋、勤劳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座城市的风景很美,有山有水,有花有草。
高一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

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卷共8页。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1至10题为选择题,30分;第11至22题为非选择题,120分。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3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创.(chuàng)伤百舸.(gě)喋.(dié)血漫溯.(suò)B.浸.(qìn)渍游说.(shuì)樊於.(yú)期桎梏(kù)C.寥.(liáo)落长篙.(gāo)忤.(wǔ)视参乘.(shèng)D.租赁.(lìn g)颓圮.(pì)剑鞘.(xiāo)玉玦.(què)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谈笑风声不加思索居高凌下箫瑟斑斓B.一鼓作气殒身不恤九霄云外寥廓冷漠C.轰堂大笑首舞足蹈引亢高歌微寞合蔼D.衣衫烂褛苍海桑田言简意垓铮嵘嗔目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南山佛教文化苑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型文化和生态旅游园区,依山傍海,园林设计匠心独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均含禅理,环境________清静,风景独秀,不失为一个放松身心、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②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________难以相信。
③中山装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该能够成功,________申报成功,中山装的保护工作必将更加受益。
A.优雅简直一旦B.幽雅简直一旦C.优雅几乎一经 D.幽雅几乎一经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地震发生之后,经当地政府及救灾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不再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第一次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文学本身看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基本原因:中国当代文学兼具世界文学的共通品质和本土文学的独特气质。
共通的部分让西方读者容易感受和接受,独特的本土气质又散发出迷人的异域特色,吸引着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莫言显然在本土经验和民族文化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但值得怀疑的是,这种地域性很强的本土经验能否被有效地翻译并且被海外读者感受和欣赏?这就涉及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比较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好的翻译。
中国很多当代作家的写作都充满了地域特色,莫言天马行空般的语言和贾平凹有着特殊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方言,都会给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
译者能不能准确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涉及其对深厚文化的理解程度及切身的创作体验等。
顾彬批评中国当代作家不懂外语,他总喜欢举现代名家如鲁迅、老舍、郁达夫等为证,许多著名外国作家往往也能同时用外语进行创作。
不得不承认,从理论上讲兼具作家、学者、翻译家三重身份的人应该是最合适的翻译人才。
莫言也许是幸运的,他的许多译者正好符合这一特点。
如英语译者是号称中国现代文学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日语译者中包括东京大学教授藤井省三等。
莫言作品在海外传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张艺谋电影的海外影响。
这一点不但在日本如此,也包括西方国家。
电影巨大的市场往往会起到极好的广告宣传效应,迅速推动海外对文学作品原著的翻译出版。
莫言本人也承认:“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张艺谋、陈凯歌的电影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这一方面说明优秀的文学脚本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也说明,成功的电影运作会产生一种连锁效应,可以带动起一系列相关文化产业。
电影对文学起到了聚光灯的效应,它为海外读者提供了关注作家作品的机会,但作品能否得到持续的关注,还得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和接受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社会学材料向文学本身回归的转变,这种变化使得作品的文学艺术性得以彰显。
这种基于文学性的接受与传播方式,对于像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说,他的创作才华更容易被人注意到。
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在读完《红高粱家族》之后评价说,这部作品与重视思辨的德国文学迥然不同,它更多的是在展示个人精神世界,展示一种广阔的、立体化的生活画面以及人类本性的心理、生理感受等。
小说艺术上的原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打动读者的根本原因。
莫言、贾平凹之于苏童、格非,一个有着粗粝、热闹、生气勃勃的语言特性小说散发出强烈的北方世俗味道;另一个则精致、细腻、心平气和地叙述,小说充满了南方文人的气息。
阅读《人面桃花》碧奴》清静如林中饮茶,而阅读《生死疲劳》《秦腔》则热闹若台前观戏。
就本质来说,写作其实是完全个人化的。
我们听说过有两人或集体合作的作品,有通过地方民谣等口头传唱形成的作品,但最终通过多次的个人化写作固定下来;但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世界范围内的传唱并形成的作品。
莫言或者其他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他们的写作都是从超越个人经验出发,沾染着地方色彩、民族性格,最终被世界接受。
虽然作家们都在利用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进行创作,但莫言无疑是其中的成功者。
他以个人的才华、地方的生活、民族的情怀,成功地进入了世界的视野。
(摘编自刘江凯《本土性、民族性的写作——莫言的海外传播与接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莫言地域性很强的本土经验,已经被有效地翻译且被海外读者所感受和欣赏到。
B.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国家,电影市场撑起海外对文学作品原著的翻译出版发展。
C.小说艺术上的原创性引发的深刻思想内涵,是小说能够打动读者的根本原因。
D.能否在世界范围内传唱并形成作品,取决于作家对时代生活所形成的感受程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从外因到内因的顺序论证了莫言小说海外传播的原因。
在论证过程中,围绕核心论点展开。
B.文章中间部分以并列的形式把莫言小说在海外传播比较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直观地呈现给读者。
C.文章引用马丁·瓦尔泽的评价,证明海外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阅读和接受回归到文学本身。
D.文章结尾分别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论证,目的是彰显中国当代文学南北方不同的语言叙述风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当代文学必须兼具世界文学的共通品质和本土文学的独特气质,才能使海外读者易于接受且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B.如果中国当代作家能够用外语进行创作,便能像鲁迅、老舍、郁达夫等名家将特殊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方言准确翻译出来。
C.虽然成功的电影运作会产生一种连锁效应,可以带动起一系列相关文化产业,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优秀的文学脚本基础上。
D.莫言写作超越个人经验,沾染地方色彩、民族性格,最终被世界接受的事实印证了鲁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论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目前全国46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53.9%,其中上海、厦门等14个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超过70%,2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已启动垃圾分类。
那各城市的实施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西安:在一些老旧小区,垃圾“一桶扔”现象仍然存在。
尽管有居民在家进行了垃圾分类,但到最后,垃圾仍是“一桶扔”;即便有分拣,物业管理员也只是出于经济需求,把废纸箱纸盒拣出来,并非从环保角度出发。
广州:2019年7月,很多小区原本用于垃圾分类的四色垃圾桶,只剩下了两色。
有的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两个投放口被锁死,不再使用;有的甚至直接简化成餐厨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两个。
(摘编自《垃圾分类先看46份答卷》)材料二:垃圾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源头管控、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一系列工作,处理链条其实很长。
相较于末端的分类,源头减量更是基础所在。
粗略统计,我国城市人口每年人均产生垃圾700斤。
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做减法,不仅能直接缓解后续分类的压力,还将间接遏制铺张浪费之风,着实是一种科学有效、事半功倍的治理举措。
这样的设想并非凭空而来,不妨看试点单位的“成绩单”。
据报道,北京会议中心多措并举,让人均垃圾产生量减少了30.6%。
而显著效果的背后,其实并不是什么惊人的大动作,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改进。
比如,酒店客房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单这一项,每间客房每天就能减少近一斤的垃圾产生量。
针对香皂利用率高、用量却小的特点,将重量从30克下调为20克。
这些细微之举如此行之有效,垃圾减量的空间之大可见一斑。
(摘编自范荣《垃圾要分类,源头要减量》)材料三:垃圾分类既解决环境污染这一自然问题,也解决社会文明这一社会性问题,因此不能脱离中国的自然和社会国情来设计管理和运行,不能出言必学发达国家,甚至囫囵吞枣地照搬国外的垃圾分类模式。
中国的垃圾分类和雾霾治理一样,很多东西要实现本土化。
在进程方面,垃圾分类需要5-10年,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先易后难。
对于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可以率先开展;穷的地方和富的地方也可以用不同的分类办法。
垃圾分类工作,在规划方面,将垃圾分类纳入无废城市”建设的格局中予以统筹考虑;在制度落实方面,将农村和城镇垃圾分类分开管理,统筹好城市和农村垃圾分类战略和方式、要求,建立科学管理、部门协同和区域考核的体制和机制。
垃圾分类不能搞运动,急功近利,要考虑周到,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摘编自常纪文《垃圾分类:时机正好,但要保持历史耐心》)材料四: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7月1日正式生效至今,实施效果远超预期。
过去十几年包括上海在内许多城市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但居民配合程度普遍较低,能自觉分类者只是少数。
此次上海以最严的《条例》强制推进垃圾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充分说明要使公众自觉开展垃圾分类,仅依靠宣传教育或奖励是不够的,需要发挥制度的作用。
以制度保护环境对于提升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垃圾分类需要发挥制度的力量》)4.下列不属于材料一中居民对“垃圾分类”认识的一项是A.半数以上的人表示“大概知道一点”,这表明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知存在着知识盲区。
B.有些人的垃圾分类意识薄弱,甚至还有人怕麻烦或不习惯而拒绝认真实行垃圾分类。
C.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因为垃圾分类太复杂而无法完全落实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要求。
D.即便对垃圾有分拣,也是出于经济需求把废纸类垃圾拣出,并非是从环保角度出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酒店不主动提供“六小件”、下调香皂重量等措施,显示了垃圾减量空间之大,也证实在源头上做减法是垃圾治理的有效举措。
B.中国垃圾分类和雾霾治理一样,要结合中国的自然和国情来设计管理与运行,不能出言必学发达国家,切忌囫囵吞枣地照搬。
C.中国可在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政府在垃圾分类规划和制度落实方面要考虑周全,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D.上海利用《条例》,以制度强制推进垃圾分类,取得良好的成效,表明依靠宣传或奖励不能提升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和公共精神。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取得相应成效的措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弟兄(节选)鲁迅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
秦益堂捧着水烟筒,气喘吁吁地说:“到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己赔出来……”汪月生恭敬地看了张沛君一眼说:“像你们弟兄,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这就不容易……”“令弟仍然是忙?”月生问。
“简直忙不过来。
这几天可是请假了,身热,大概是受了一点寒……”“我看这倒该小心些,”月生郑重地说,“今天的报上就说,现在时症流行……”“什么时症呢?”沛君吃惊了,赶忙地问。
“记得是什么热罢。
”月生回道。
沛君迈开步就奔向阅报室去。
月生便知道他很着急,因为向来知道他虽然相信西医,而进款不多,平时也节省,却请的是这里第一个有名而价贵的医生。
只见他脸色青青的站在外面听听差打电话。
“怎么了?”“报上说……说流行的是猩……猩红热。
我……我午后来局的时候,靖甫就是满脸通红……已经出门了么?请……请他们打电话找,请他即刻来,同兴公寓,同兴公寓……”他听听差打完电话,便奔进办公室,取了帽子,奔出去了。
沛君走进他兄弟的卧室,觉得心跳得更厉害,因为他兄弟脸上似乎见得更通红了,而且发喘。
“不知道是什么病?不要紧罢?”靖甫问,眼里发出犹疑的光,显然他自己也觉得不寻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