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新疆石河子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新疆石河子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新疆石河子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卷温馨提示: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仔细审题,认真答题,严谨规范,讲究书法!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1-----3题。

(9分)《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20高一语文(下)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20高一语文(下)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白鹭洲中学2020年度高一年级下学期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胡雪光审题:廖庆一、语言文字应用(24分)1.下列词语的拼音正确的是(3分)()A、楔子(xiē)蹉跎(cuō)掇拾(duō)义愤填膺(yīng)B、笑靥(yàn)狡黠(xiá)涔涔(chén) 脍(kuaì)炙人口C、烦躁(zào)连累(lěi)刽(kuaì)子手咬文嚼字(jué)D、谛听(dì)埋怨(mái)着手(zháo)病入膏肓(huāng)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是(3分)()A、饯别金榜提名不胫而走千古传诵B、潇洒察颜观色讳莫如深家喻户晓C、抉择断壁残垣杳无踪影屈节辱命D、谬说所向披糜坦露心扉人才倍出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从文化形式考察,某些所谓的“山寨文化产品”了当今社会的“快餐文化”。

②两岸“三通”会给双方经贸往来带来很多的益处,但是各方应该怎样来进行调整,需要对以往的一些障碍进行③改革开放30年,国家生命力进发的30年,个人生存空间得以扩展、个体权利观念得以舒张、个人创造能力极大激发的30年。

A.吻合铲除不仅是/也是B.契合铲除不是/而是C.契合清除不仅是/也是 D.吻合清除不是/而是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据悉,国庆期间各风景区将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一一文明与旅游同行”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吸引芸芸众生....的游客。

B.由何润东、董洁联袂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改“梁祝”爱情传说的古典凄美,增添了许多时尚青春的元素,竟然口碑载道....。

C.琵琶轻拨,声如碎玉,故乡那久违的南曲演奏,那“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清婉古音,不禁令人惊魂甫定....。

D.台北地方法院因“机要费”案再度传唤陈水扁妻子吴淑珍,但她又一次请病假,从而连续17次规避了过.庭之训...。

北京市通州运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的第二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通州运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的第二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一月考语文试题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5个小题。

(17分)材料一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

河北省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武强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民法典是一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法。

民法典的精髓和要义就在于“民”字,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上的立场,饱含爱民、护民、利民、惠民的情怀,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民心和顺、民风文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民法典秉持对人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理念,确立或完善了胎儿利益保护、未成年人利益保护、老年人利益保护、死者利益保护等规则,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从抽象人到具体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编织了立体化的安全保障网。

民法典是一部推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有序的大法。

社会治理的要义在于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

民法典不仅为合作共治提供了所需的大量规则,而且通过公平分配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义务、风险、责任,给合作过程注入平等相待、尊重权利、信守契约、诚信无欺、公序良俗等精神元素,推动合作产生最优效果。

同时,民法典赋予和保障了社会主体广泛的选择自由、契约自由、行为自由,激励社会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激活社会自治、自主、自律的能量,实现治理成本最小化、治理效果最大化。

民法典是一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法。

民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道德取向、文化指向,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民法典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继承重家庭、讲仁爱、守诚信、尚公平、促和谐的传统法律精神,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法律文本之中,融入民事法律规范之中,让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

民法典注重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保护善行义举、惩罚丑行恶举,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现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民法典关于生命无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性别平等、尊重隐私、环境正义、英烈保护等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社会道德观念的进步。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青岛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共29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学术基础是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之所以能够承担这样的任务并取得目前的成就,缘于其研究扎根于中国广袤的土地;揭示了创造中华文明起源的先民们与这片土地真实的互动。

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这片土地的地理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起源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大型河流为农业的稳定提供基础,二是生活环境周边有天然屏障为文明的存续提供保障。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巴比伦依托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安那托利亚高原和波斯湾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埃及依托尼罗河三角洲,在沙漠、地中海和红海的包围下发展起来;古印度依托印度河流域,在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印度洋的包围下发展起来。

而古代中国的文明尺度,却不是一两条河流的流域和一块拥有天然屏障的地理空间可以概括的。

中华文明诞生的舞台空间广阔,地形多元,以高原以及大海为天然屏障,内部拥有高原、盆地、平原等丰富多样的地形,划分出各具特色的地理单元。

中华文明起源依托的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又因为流域地形的多元而拥有丰富的支流水系,塑造出自成一体而又融汇连通的地理空间。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现表明,正是在这若干大河及其支流流经的无效个地理空间内,诞生了“灿若星斗”的早期中华文明:湟水、洮河流域孕育了马家窑文化,渭河、泾河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化等等。

在这片广阔而又独立的空间里,多元的文化沿着相通而汇聚的水系在冲突与交流之中不断融合,逐渐塑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的,不只是中国史前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布格局,更是中华文明这一优秀基因的源头所在。

中华文明诞生的这片土地空间广阔而多元,水系丰富而汇通,又因主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导的太平洋西岸地区而多水旱之患,所以自古就需要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群在水利、救灾、交通等公共领域开展广泛的协调合作,才能实现群体的存续和文明的发展,达到“天下太平”之境。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信阳高中北湖校区2026届高一年级下期7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当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文字之美”,他们从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中回归,严肃、经典的文学名著和人文专著重新走红,成为“心头好”。

与此同时,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值得关注的变化,书籍的数字化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为他们打开了“阅读社交”这扇崭新的大门,引领了一股在阅读中分享、在分享中阅读的风潮。

这股风潮不仅让年轻人更愿意抽时间读书,也使阅读变得更加富有乐趣。

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读书感悟,与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互动……这些行动表明了当代青年对阅读的需求。

社交化阅读,不仅仅是阅读形式的变化,也赋予了阅读新的角色与功能。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交化阅读提供了技术平台,作为“数字原住民”,年轻人特别容易接受和适应这种阅读方式。

与此同时,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阅读与社交结合到一起,也符合读者的心理需求。

事实上,阅读不只是读者从书本中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读者发挥自身主体性,得出感悟与结论的过程。

对于这些感悟,倘若有交流的渠道,大多数读者都不想敝帚自珍。

事实上,“阅读社交”并非全然是一个新现象,只不过在过去往往要依赖读书会等线下活动。

今天,通过网络与人交流何其便利,社交化阅读的风潮再度兴起,并不令人意外。

社交化阅读以人为核心,倡导共同创造和多向互动,从而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价值。

这一过程不仅强调参与和分享,还激发了青年参与社会交往的热情。

多媒体集成的特性,也让社交化阅读有更多的“讨论素材”,增强了社交的有效性。

此外,网络时代的社交化阅读,几乎没有门槛限制,这使更多人能够加入到“全民阅读”的队伍之中。

尽管社交化阅读在青年群体中大受欢迎,但也有人担忧,这种阅读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确实,以社交为导向的阅读,可能导致“浅阅读”现象,使部分读者不求甚解,只把读书当作社交的“必要成本”。

广西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广西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语文含答案

2024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校联体第二次联考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文艺不能单纯娱乐化王蒙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包括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文化服务的扩大与广大受众的参与。

与此同时,也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就是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以及炒作、消费化、单纯娱乐化的作品当中。

文学艺术当然有娱乐消费的功能,但它们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它体现着也充实着、提升着受众的灵魂。

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评论,这种评论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它们应该告诉世人哪些文学作品是真正优秀的乃至杰出的。

卖得最多的一定是好的吗?不一定。

点击率和受到时人夸赞也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有对于真正好作品的体贴与把握,热情与信心,要取法乎上,攀登精神生活的高峰,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

同时,还要告诉受众,有些作品其实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可以包容的;与此同时,评论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指出:这些作品是有着相当令人遗憾的方面的,是可以讨论的,是可以提出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水准更加相称的要求与期待的。

传播在文艺推广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媒体不能带低俗这个头。

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

尤其是电视节目里,许多都是计划好了的,到了某个地方,要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

如果感情变成了兜售手段,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文艺呢?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眼泪呢?还有走光卖萌之类的,令人不齿。

有的演员干脆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未免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

我们的文艺不能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不能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不要与娱乐市场合谋,而要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要去呼唤经典、呼唤真正的好的文艺作品。

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规格高、人气旺。

法国的龚古尔奖、英国的布克奖、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还有诺贝尔奖等等,这些评奖活动都有极高的规格。

于是就有一些朋友、同行,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令人深思。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我们的文艺需要有国家主体的高端评奖,也要在条件成熟时举办世界性的至少是华文作品的评奖,形成我们自己在文艺方面的评价体系与全球影响力。

说到底,这方面的推进有助于显现我们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志向境界,激励创造力与精益求精精神,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1日 12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作品当中的现象也令人担忧。

B.文学艺术不仅要有娱乐消费的功能,更要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

C.对于文学艺术的评价,我们的评论应该是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也应该是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的。

D.在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真正优秀或杰出时,我们不能以卖得最多、点击率或受到时人夸赞作为评判的标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A.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取法乎上,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

B.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之所以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因为他们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

C.电视节目里,如果用一种计划好了的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的方法,把感情变成兜售的手段,这样不可能有真诚的文艺。

D.有的演员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这样的行为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们的文艺如果一直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与娱乐市场合谋,这对文艺发展是不利的。

B.我们的文艺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去呼唤经典,这对产生好的文艺作品是有帮助的。

C.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人气旺,评奖活动规格也高,于是就有一些国内的作家,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这是不可取的。

D.建立文艺方面的国家主体高端评奖,这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境界,激励他们的创造力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

嘉靖..十七年进士。

历知益都、余姚二县。

擢.御史,巡按宣、大。

三十三年,出按浙江。

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

时柘林诸倭移屯陶宅,势稍杀。

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宗宪与共,将锐卒四千,营砖桥,约邦辅夹击,倭殊死战,宗宪兵死者千余,而倭犯浙东诸州县,杀文武吏甚众。

宗宪乃与文华定招抚计。

文华还朝,盛毁.总督杨宜,而荐宗宪,遂以为兵部右侍郎代宜。

初,宗宪令客蒋洲、陈可愿谕日本国王,遇汪直养子滶于五岛,邀使见直。

宗宪与直同乡里,欲招致之,释直母妻于金华狱,资给甚厚。

洲等谕宗宪指。

直心动,又知母妻无恙,大喜曰:“俞大猷绝我归路,故至此。

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

但日本国王已死,各岛不相摄,须次第谕之。

”因留洲而遣滶等护可愿归。

宗宪厚遇滶,令立功。

滶大喜,以徐海入犯来告。

亡何,海果引大隅、萨摩二岛倭分掠瓜洲、上海、慈溪,自引万余人攻乍浦,陈东、麻叶与俱。

宗宪壁.塘栖,与巡抚阮鹗相犄角。

会海趋皂林,鹗遣游击宗礼击海于崇德三里桥,三战三捷。

三十六年正月,阮鹗改抚福建,即命宗宪兼浙江巡抚事。

至明年春,新倭复大至,严旨责宗宪。

宗宪惧得罪,上疏.陈战功,谓贼可指日灭。

所司论其欺诞。

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时赵文华已得罪死,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

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盛毁.总督杨宜毁:诋毁。

B.若贷.罪许市贷:替代。

C.宗宪壁.塘栖壁:坚守。

D.厚赉.银币赉:馈赠。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

帝王年号纪年是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除帝王年号纪年外还有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为干支纪年。

B.擢是提拔的意思。

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C.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

臣子向皇帝陈述自己的意见常用的文体还有表,如《陈情表》。

D.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

古代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胡宗宪进士出身,做过知县、御史等职,后在与倭寇的激战中闻名,因赵文华的举荐而升职。

B.胡宗宪在处理倭寇时,剿抚并用。

他为了招抚汪直,从监狱释放了汪直的母亲、妻子,并友好地对待其养子。

C.胡宗宪在倭寇大举进攻上海、慈溪时,与阮鹗互为犄角,并在崇德三里桥与徐海激战,三战三捷。

D.胡宗宪在朝中失去内援和倭寇祸患不止的形势下,为了讨好皇帝,进献白鹿,受到了皇帝的赏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会苏、松巡抚曹邦辅歼倭浒墅,文华欲攘功不得,大恨,遂进剿陶宅残寇。

5分译文:(2)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令克期平贼。

5分译文: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对韩十四的前途渺茫的担忧。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9.诗歌第三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6分)答:四、名篇名句默写(24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3)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描写秦始皇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4)《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与韩愈在《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的观点是相同的。

(5)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6)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 。

(7)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8)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 。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10)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短短的四个句子就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

(1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12)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是数量不同,实质相同的流传至今的成语为:五、文言基础知识(30分)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师襄.(xiāng) 嗟.乎(jiē) 或不.焉(bù)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老聃.(dān) 谄.媚(chǎn) 经传.(chuán)D.李蟠.(fá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兵.而走兵: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