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7_2018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浙科版必修320180719411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课时跟踪检测(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浙科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一)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基本要求专练1.如图所示,用单侧光照射禾本科幼苗,一段时间后该幼苗的生长方向是( )A.向光弯曲生长B.直立生长C.向下弯曲生长D.背光弯曲生长解析:选A 禾本科幼苗具有向光弯曲生长的特性。
图中暗箱左侧开孔,开孔处有光源放置,所以幼苗接受了来自左侧单一方向的光照刺激,引起幼苗向左(光)弯曲生长。
2.甲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乙图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 mmol/L为最适浓度B.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C.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解析:选D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有可能相同,P mmol/L 的生长素促进效果最明显,所以为最适浓度。
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3.用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尖端的不同部分(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A.①③⑤⑦B.②⑤⑦C.③⑤⑧ D.①④⑥解析:选A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苗尖。
⑥⑧苗尖生长素运输被阻断,不能向光生长。
生长素在苗尖产生后,往下端运输,引起幼苗生长。
②纵向运输被阻断,不能生长。
④背光侧被阻断,背光侧生长慢,背光生长。
24.植物生长素的运输一般是由上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所以侧芽生长素的浓度高于顶芽,据此推测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应属于( )A.扩散 B.主动转运C.胞吞 D.渗透解析:选B 顶芽往侧芽运输,顶芽浓度低、侧芽浓度高,逆浓度运输,所以为主动转运。
5.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生长素浓度对同种植物根和茎细胞生长影响的是( )解析:选C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但生长素浓度过高同时也会抑制植物生长,且根、茎和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的敏感程度最高,茎的敏感程度最低,芽位于两者之间。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章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1.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2.了解:神经系统的作用。
3.了解: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
4.了解:动作电位的概念。
(重难点)5.理解: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重难点)1.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人和动物的两种调节机制①类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又称内分泌调节或激素调节)。
②区别③联系: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
2.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元的结构(3)神经元功能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3.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1)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2)极化状态的成因①神经细胞膜内外各种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不同。
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内钾离子浓度高。
②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各不相同。
静息时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小,膜内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
(3)动作电位的产生及静息电位的恢复①动作电位的产生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钠通道开放,钾通道关闭,致使膜外的钠离子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即产生了动作电位。
②静息电位的恢复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的状态。
(4)动作电位的传导①传导方式:局部电流。
②传导特点:a.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b.绝缘性。
[合作探讨]探讨1: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
请说出A-B、B-C、C-D、C-E段的含义。
提示:A~B段Na+内流是通过Na+通道进入,不需要消耗能量,B~C段仍为Na+内流,不消耗能量。
C~D和D~E段是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主要是K+外流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探讨2:如图为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请说出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的关系。
提示:①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课后知能检测3含解析浙科版选修3

课后知能检测3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转基因动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转基因过程中用到的动物是转基因动物B.可以生产植物的蛋白质的动物不是转基因动物C.转入了外源基因的动物就是转基因动物D.转入了对生长不利的外源基因的动物不是转基因动物【解析】转基因动物是指转入了外源基因的动物,动物能生产植物的蛋白质说明含有植物的基因,所以是转基因动物。
【答案】 C2.利用细菌大量生产人的胰岛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适当的酶对运载体与人的胰岛素基因进行切割与黏合B.用适当的化学物质处理受体细菌表面,将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菌C.通常通过检测目的基因产物来检测重组DNA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菌D.重组DNA必须能在受体细菌内进行复制与转录,并合成人的胰岛素【解析】检测重组DNA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菌是通过运载体上的标记基因来检测的,利用它们的各种抗性或产生特殊的颜色等。
【答案】 C3.某生命科学院将牛的肌球蛋白基因提取出来,并成功导入到玉米的体细胞中。
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是( )A.能够改良作物的品质B.提高了玉米的抗旱性C.可以证明动植物之间是可以杂交的D.证明了基因工程可以获得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解析】将牛的基因导入玉米并使其表达,这是对玉米品质的改良,使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更接近人体蛋白质。
【答案】 A4.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育种方法,将抗菜青虫的Bt基因转移到优质油菜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的油菜品种,这一品种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特异的杀虫蛋白,对菜青虫有显著抗性,能大大减轻菜青虫对油菜的危害,提高油菜产量,减少农药作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t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B.Bt基因中有菜青虫的遗传物质C.转基因抗虫油菜能产生杀虫蛋白是由于Bt基因在其体内得以表达的结果D.转基因抗虫油菜产生的杀虫蛋白是无机物【解析】Bt基因也被称为Bt毒蛋白基因,在该基因指导下表达出的蛋白质对害虫有毒害作用,能够杀死害虫,但对哺乳动物无害。
(浙江专版)2020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浙科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一、基本要求专练1.人和高等动物对环境的各种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
这主要依靠( )A.内环境B.神经系统C.内分泌系统 D.循环系统解析:选B 人和高等动物对变化做出反应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反应快而激素调节慢。
2.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B.神经系统中有支持(胶质)细胞C.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D.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解析:选C 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就成为一条神经;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为数更多的支持细胞(即胶质细胞)构成的;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
3.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更迅速、更准确的原因是( )A.神经系统能控制内分泌系统B.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运送来调节机体C.神经调节的信息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有专门的传递途径D.神经系统有感受刺激的结构解析:选C 神经调节的信息由神经细胞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系统内的路径快速传递到特定的效应器,并使效应器作出准确的反应。
4.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B.神经元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C.产生动作电位的为一类可兴奋细胞D.刺激蛙的坐骨神经产生的正电波是动作电位解析:选D 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可以是神经细胞受适宜刺激后产生的;神经细胞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刺激蛙的坐骨神经产生的负电波是动作电位。
5.【加试题】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图所示。
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2、3、4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2、4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会出现1或4现象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2、4解析:选D A、B选项可以根据课本图形推测;静息时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刺激时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相同的,因此在a、b两点中央刺激,则冲动同时到达a、b两点,指针不偏转;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则a点先变成负电位,而b点后变成负电位,因此正确顺序应该是1、2、3、4。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课时跟踪检测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浙科

课时追踪检测(三)神经系统的构造与功能(一)一、基本要求专练1.人和高等动物对环境的各样变化能快速作出反响。
这主要依靠()A.内环境B.神经系统C.内分泌系统D.循环系统分析:选B人和高等动物对变化做出反响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反响快而激素调理慢。
2.以下对神经系统的构成及有关构造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坐骨神经中有很多条神经纤维B.神经系统中有支持(胶质)细胞C.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D.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分析:选C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崛起,又称为神经纤维,很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就成为一条神经;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为数更多的支持细胞(即胶质细胞)构成的;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
3.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理与体液调理对比,神经调理的更快速、更正确的原由是()A.神经系统能控制内分泌系统B.神经调理经过体液运送来调理机体C.神经调理的信息是神经激动,神经激动有特意的传达门路D.神经系统有感觉刺激的构造分析:选C神经调理的信息由神经细胞发出神经激动,神经激动沿着神经系统内的路径快速传达到特定的效应器,并使效应器作出正确的反响。
4.以下对于动作电位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神经激动就是动作电位B.神经元细胞遇到适合的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C.产生动作电位的为一类可喜悦细胞D.刺激蛙的坐骨神经产生的正电波是动作电位分析:选D神经激动就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能够是神经细胞受适合刺激后产生的;神经细胞是一种可喜悦细胞;刺激蛙的坐骨神经产生的负电波是动作电位。
5.【加试题】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资料,以下图。
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在a点左边刺激,挨次看到现象的次序是1、2、3、4B.在b点右边刺激,挨次看到现象的次序是1、3、2、4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会出现1或4现象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挨次看到现象的次序是1、3、2、4分析:选D A、B选项能够依据课本图形推断;静息时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刺激时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同样的,所以在a、b两点中央刺激,则激动同时抵达a、b两点,指针不偏转;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则a点先变为负电位,而b点后变为负电位,所以正确次序应当是1、2、3、4。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 基因工程的应用 含答案 精品

课时跟踪检测(十)基因工程的应用1.人的糖蛋白必须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合成。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人的糖蛋白基因得以表达的受体细胞是( )A.大肠杆菌B.酵母菌C.T4噬菌体D.质粒DNA解析:选B 基因工程中的目的基因表达并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需要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真核生物才具有的细胞器,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具有快速大量繁殖的特点,是理想的受体细胞。
2.下列关于基因治疗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治疗只能治疗一些传染病,如艾滋病B.基因治疗的主要方法是让患者口服一些健康的外源基因C.基因治疗的主要原理是引入健康基因并使之表达D.基因治疗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常用的临床治疗手段解析:选C 基因治疗是指将健康基因导入有缺陷的细胞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不能治疗传染病。
3.番茄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一类蔬菜。
普通番茄细胞中含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控制细胞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该酶能破坏细胞壁,使番茄软化,不耐贮藏。
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将一种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导入番茄细胞,获得了抗软化番茄。
下列关于培育抗软化番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载体常用质粒B.受体细胞是番茄细胞C.目的基因为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D.目的基因的表达延缓了细胞的软化解析:选C 抗软化番茄的培育常用质粒作载体,将目的基因(抗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利用含重组DNA分子的土壤农杆菌去感染普通番茄,目的基因导入普通番茄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从而使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不能表达。
4.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解析:选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是DNA,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3课时跟踪检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动物的克隆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于培养的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B.将所取的组织需用胰蛋白酶等处理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C.在培养瓶中要定期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制成悬浮液D.动物细胞培养只能传50代左右,所培养的细胞都会衰老死亡解析:选D 动物细胞培养传至50代左右,若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并且带有癌变的特点,就能在适宜培养条件下无限制地传代下去。
2.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用于检测某种物质的毒性B.可通过培养各种病变细胞,用于药理等方面的研究C.可通过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来生产病毒疫苗、干扰素等D.经过脱分化、再分化,可构建人造皮肤解析:选D 动物细胞培养没有脱分化与再分化过程。
3.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
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细胞是( )A.经过特定抗原免疫的B淋巴细胞B.不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C.经过特定抗原免疫的T淋巴细胞D.不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解析:选A 骨髓瘤细胞必须与经过特定抗原免疫的B淋巴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才能大量增殖并产生能够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单克隆抗体。
4.下列有关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低等动物细胞全能性一般比较容易体现B.受精卵第一次卵裂产生的细胞具有全能性C.造血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可培育成一个生物体D.癌细胞仍可能转化成为正常细胞,因为它保留了基因组的完整性解析:选C 造血干细胞分化潜能变窄,只能分化为多种血细胞或某种血细胞。
5.单克隆抗体是指( )A.单个骨髓瘤细胞增殖产生的抗体B.单个B淋巴细胞增殖产生的抗体C.单个杂交瘤细胞增殖产生的高度单一的抗体D.单个抗体通过克隆化,产生大量抗体解析:选C 单克隆抗体是利用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体和骨髓瘤细胞能无限增殖的特点制备的。
骨髓瘤细胞自身不能产生抗体。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浙科版(浙江专版)选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一)+植物的克隆+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植物的克隆1.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B.生物体内的体细胞由于细胞分化,全能性不能表达C.卵细胞与受精卵一样,细胞未分化,全能性最高D.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离体培养能表现出全能性解析:选C 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完整的个体,所以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体细胞是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但由于细胞分化,基因在不同的细胞中进行选择性表达,因而体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卵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全能性比体细胞高,但与受精卵不同,卵细胞的分化程度也很高;分化的植物细胞如果全能性要表达出来,需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
2.如图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b试管中细胞全能性最高B.d试管中培育出的个体都是纯合子C.a→b的过程需要激素的刺激D.a→d的细胞分裂都是有丝分裂解析:选B 植物组织培养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
a→b不需要光照,b→c则需要一定的光照。
a→d只发生有丝分裂,不发生减数分裂。
d试管中是否为纯合子取决于亲本。
3.下列发生了细胞分化且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生物学过程是( )A.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B.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解析:选D 种子萌发长成植株是由幼体到成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虽有细胞分化,但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骨髓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仅仅是细胞分化的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经历了细胞分化,体现的是花粉(生殖细胞)的全能性,没有体现体细胞的全能性;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发育成新植株能体现出体细胞的全能性。
4.下图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⑤植株根尖细胞的全能性比①植株根尖细胞的强B.②试管的培养基中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含有机物C.③试管中的细胞具有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和液泡都大的特性D.调节④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比例可诱导产生不同的植物器官解析:选D 由于⑤是由①上的组织经培养形成的个体,故二者的全能性应该相同;由①到②的过程中植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②试管中含有有机物如蔗糖等;③试管中细胞为愈伤组织细胞,液泡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一、基本要求专练1.人和高等动物对环境的各种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
这主要依靠( )A.内环境B.神经系统C.内分泌系统 D.循环系统解析:选B 人和高等动物对变化做出反应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反应快而激素调节慢。
2.下列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坐骨神经中有许多条神经纤维B.神经系统中有支持(胶质)细胞C.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D.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解析:选C 神经元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为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就成为一条神经;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几百亿到上千亿个神经细胞以及为数更多的支持细胞(即胶质细胞)构成的;突触后膜受前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
3.人和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更迅速、更准确的原因是( )A.神经系统能控制内分泌系统B.神经调节通过体液运送来调节机体C.神经调节的信息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有专门的传递途径D.神经系统有感受刺激的结构解析:选C 神经调节的信息由神经细胞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系统内的路径快速传递到特定的效应器,并使效应器作出准确的反应。
4.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A.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B.神经元细胞受到适宜的刺激后会产生动作电位C.产生动作电位的为一类可兴奋细胞D.刺激蛙的坐骨神经产生的正电波是动作电位解析:选D 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可以是神经细胞受适宜刺激后产生的;神经细胞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刺激蛙的坐骨神经产生的负电波是动作电位。
5.【加试题】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作材料,如图所示。
图中箭头表示电流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a点左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2、3、4B.在b点右侧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2、4C.在a、b两点中央刺激会出现1或4现象D.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是1、3、2、4解析:选D A、B选项可以根据课本图形推测;静息时神经纤维细胞膜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刺激时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是相同的,因此在a、b两点中央刺激,则冲动同时到达a、b两点,指针不偏转;在a、b两点中央偏左刺激,则a点先变成负电位,而b点后变成负电位,因此正确顺序应该是1、2、3、4。
6.(2015·浙江10月学考)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不收缩B.电刺激坐骨神经,同时腓肠肌收缩C.电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D.电刺激腓肠肌,肌膜上测不到动作电位解析:选C 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会收缩;电刺激坐骨神经,由于兴奋的传导、传递需要时间,腓肠肌不会同时兴奋;电刺激腓肠肌,可在肌膜上引起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
7.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 D.④→①解析:选D 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
8.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B. 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解析:选D 依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中Ⅰ所处神经元为传入神经元,Ⅱ所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效应器);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a处将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9.膝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
下图为膝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
请据图回答:(1)结构②表示________,膝反射的效应器是________。
(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位表指针会偏转________次。
(3)用适宜电流刺激图中的________(填“伸肌”或“屈肌”),可产生膝反射。
(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测到动作电位。
解析: (1)由题干示意图可知膝反射中伸肌是效应器,②表示的是突触。
(2)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会2次经过电位表,电位表指针会偏转2次。
(3)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用适宜的电流刺激伸肌,可以产生膝反射。
(4)若用药物阻断A处的兴奋传导,再用适宜强度的电流刺激B处,则结构③上能检测到动作电位,结构④上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
答案:(1)突触伸肌(2)2 (3)伸肌(4)能不能二、发展要求专练10.右图为神经元动作电位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a阶段膜内的K+浓度低于膜外B.b阶段的电位变化是Na+主动转运所致C.c阶段膜内的Na+浓度低于膜外D.d阶段的电位变化是K+内流所致解析:选C a阶段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b阶段的电位变化是Na+通过通道蛋白内流所致,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d阶段的电位变化是K+外流所致。
c阶段膜内Na+浓度低于膜外是正确的,理由是动作电位的产生是某个位点,在这个位点上,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而从整个神经细胞来说仍然是膜外高于膜内。
11.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解析:选D 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
根据图示信息知,图①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相同;由于②电流方向为甲→乙,所以图②中乙为受刺激部位,而甲为静息部位,甲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状态;与图②类似,图④电流方向为乙→甲,说明乙部位已经恢复为静息电位,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图⑤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部位均恢复为静息电位,即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12.关于神经动作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动作电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B.膜电位因受到一定刺激而变成内正外负C.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一种依赖于细胞膜对相关离子通透性变化的现象D.复极化过程指反极化的电位逐渐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解析:选A 动作电位的大小,与离子进出神经细胞膜的数量有关,而与刺激强度无关。
一定刺激使得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Na+通道开放,依赖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变化;复极化是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
13.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
下列四项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
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选C 神经纤维静息时的膜内外电位是外正内负,当接受刺激后,膜内外的电位变成外负内正。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双向传导。
14.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解析:选A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为外负内正。
图示中乙区外负内正,则乙区兴奋,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丁区外正内负,是K+外流所致。
15.蝎毒能选择性地破坏钠离子通道的开放。
用适量的蝎毒处理蛙坐骨神经,给予一定刺激并测量,膜电位的变化是( )A.有去极化、无复极化 B.无去极化、有复极化C.无去极化、无复极化 D.有去极化、有复极化解析:选C 钠离子通道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关,适量的蝎毒处理蛙坐骨神经,会抑制去极化过程的发生,也就没有复极化。
16.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的变化直接相关。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以用电导(g)表示,电导大,离子通透性高,电导小,离子通透性低。
下图表示神经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细胞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及膜电位的变化(gNa+、gK+分别表示Na+、K+的电导)。
请据图回答问题。
(1)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与分布的控制很可能是通过控制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2)接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K+的通透性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电位产生时,膜内电位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该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和离子通透性的变化可以推测,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哪种离子如何变化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答案:(1)载体(2)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大;对K+的通透性缓慢增加,并且增加的幅度较小(3)由负电位变成正电位Na+通过细胞膜快速内流17. 科学研究表明: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几乎不影响;但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膜电位的变化幅度和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