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上青史留名的九个错字
勿把异体当错字 勿以今字责古人——为名胜古迹著名“错字”鸣冤叫屈

作者: 王珏
作者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116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79-8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今字 九成宫醴泉铭 著名景区 青史留名 真草千字文 历史典故 康熙皇帝 胡缵宗 智永 晋祠铭
摘要:中国新闻网2015年7月21日刊登《青史留名的九个错字:背后有历史典故,错得恰到好处》一文,其后在微信上被广为传播。
该文指出我国九个著名景区的牌匾有错字,并附会了一些历史典故。
而实际上,这九个牌匾中的十一个所谓的错字,并非错字,而是异体字,有的已相承沿用很久,有的别有用意。
让我们根据原文错字名称逐一辩解,以正视听。
一、天下第一错字。
孔府匾中的“错”字

孔府匾中的“错”字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
但到过孔府的人细心一点的话就会发现:孔府牌匾有许多“错”字。
如:未进大门便会看到一幅写“错”的对联,而且导游还会特意介绍这幅写“错”的对联。
再往里走你会发现,写“错”的字不只这一处。
其实,人家那可不是笔误,更不是学问浅、没文化。
人家那“错”字错得有内涵,暗藏着哲理。
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
此楹联是这样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
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
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金声玉振”坊它是由明代的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寓意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因为古乐是以敲钟开始,击磬告终。
“金声”是指钟的声音;“玉振”是磬的声音。
胡缵宗笔下的“玉”字的点不在右下,而是在正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敲击玉磬时,敲在正中间的时候声音最动听,而这也正好切合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
棂星门门上的匾是乾隆皇帝题写的。
“棂星”也就是我们大家说的“文曲星”。
“棂星”是天上最亮的一颗星,是主管中考、高考成败的,主“得仕之庆”(再有一周就要高考了,学子们别忘了拜拜呦)。
所以,人们祭天先要祭棂星。
而神话中的孔子就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到人间施行教化的。
所以进孔子家的门就是进了棂星门。
繁体的“棂”字应当写作“欞”。
而匾额上的“欞”字少了一截,把右下面的“巫”字给丢了。
乾隆皇上的解释,孔子的儒学是正大光明的道,是不相信任何鬼神巫术的,所以就算有“巫”到了孔圣的门前也会被吓跑了,少了个“巫”是表示对孔子的尊敬。
故宫的牌匾上的错别字为什么没有改 没有改的原因是什么

故宫的牌匾上的错别字为什么没有改没有改的原因
是什么
本文导读:
可能很多人看完上一段还在回忆故宫有哪些牌匾,上面有什么字体,就让小编来告诉大家这个字是什么吧,没错,它就是在故宫里最常见的“门”字。
是不是很惊喜呢?可能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因为这个字的错误实在是太小了,只是少了一勾而已。
从汉字起源到现在,我们都知道门字是有勾的,而不是竖直下来的。
但是故宫的门字偏偏去掉了勾。
要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还需要追溯到宋朝的时候,在宋高宗时期,时局非常的动荡,经常和金产生冲突,在一次战争中,宋朝的军队败了,被迫迁都到了南方地区。
有一天,有个太监在值夜班的时候,由于失误打翻了油灯,竟然点燃了整个宫殿。
此时的宋高宗是非常的生气,火冒三丈的他,下令严查此事。
只是没想到,这个太监竟然和官员勾结,为了保住他的命,管辖此事的官员利用皇帝迷信的心理,解释说此事是天灾而非人祸,都是因为门字带勾才导致火灾的发生。
宋高宗一听,连想也没有想,就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便下令,此后所有牌匾的门字都不许带勾。
可能当时的他真的
有些糊涂,疲惫了吧,竟然如此好骗。
后来这个故事传到明朝,越来越具有神话性质,皇族更是相信。
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皇帝们都不喜欢带勾的门字,甚至有人为此丢了脑袋。
此后再也没有人敢设计牌匾,就一直沿用宋高宗时期的门字。
这个字,一错错了千百年,倒是形象的说明了,在古代,由于没有科学知识的普及,地位越高的人越迷信的道理。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恍然大悟呢?原来,世界上果真没有十全十美,就连古代的皇帝宫殿也有残缺,在我们眼里,残缺亦是一种美,不是吗?。
中国五大著名错字

中国五大著名错字故宫近来丢了大脸。
先是“盗窃门”,展品竟然被游人盗走了,难堪要命;警方破案神速,故宫领导也许太激动了,当即十分高调地给警方送去了锦旗。
结果锦又弄出了一个“错字门——“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之“捍”写成了“撼”。
在我看来,故宫这“撼”之错根本无厚重的意境,深入来说,不仅仅是错字的问题,如果在文革时会上纲上线,故宫领导要倒霉的,你想动摇祖国的强盛,居心何在?其实,故宫的“错字门”并非此一起,早在2004年就有人给故宫挑错:如体胜堂牌匾的文字介绍中的“洁白无瑕”,错成“洁白无暇”,只是因为当时没有“盗窃门”,而没有被媒体炒大。
图:故宫“错字门”:“撼”、“捍”不分“撼”字确实容易惹乱,此字曾是2008年《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易错字之一。
当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合力救灾,灾区人民全力抗灾,“震撼”一词因此流行。
当年高考中,有许多考生在作文中使用了这个词,但好多考生却写成了“震憾”——“撼”、“憾”不分。
不想这次最文化的故宫,也栽在这个字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源远流长。
因为汉字难写,书写上比较随意性,极具个性和艺术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人群——书法家,凭写字吃饭的人。
可以说,中国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人群并不是作家、记者,而是书法家们。
而且,书法家写错别字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是“有意错”,会想当然把字的结构打乱,写错,自称这就是书法艺术。
“有意错”与文字工作者的“无意错”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因为书法家知道一个字应该怎么写,并非真的“没有文化。
正因是这个原因,不少人并不认为书法家写出的错别字是错别字,反而觉得是一种意境,一种艺术。
即便真的写错了,也往往会找出一些漂亮的理由和说辞,附会自己的错误,忽悠大家。
而“无意错”却被看成是真正的错别字,因为书写者一时大意或是真的搞不清。
现在,由于电脑输入的广泛使用,加之大家没有过去人的细心,导致错别字特别泛滥,“无字不错”已成为电脑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
著名错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

著名错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导读:著名错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天下第一错字地点:承德避暑山庄错字: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典故: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
“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皇家接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庄,不知那些首领们看到这个错字会作何感想。
最有说法的错字那些错得恰到好处的别字地点:杭州西湖错字: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典故:“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
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富哲理的错字那些错得恰到好处的别字地点: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错字:“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典故: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那些错得恰到好处的别字地点:山东曲阜孔府错字: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
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典故:原来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史上最有名的8处错别字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8处错字假期游玩,免不了的是参观古迹名胜,但是古迹去多了,细心的人儿发现一些著名的景区内竟然出现了错字。
为啥这些字没有改掉呢?究竟是古人无心之错还是有意为之呢?其实,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呢!这里,有几个最有典型性的著名“错字”,不知道您游玩的时候发现了没?质疑过没?其实这些错字背后大有来头,富有深意,一起来看看古人“错误”的智慧吧。
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其三:“此山眀太祖之墓”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
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眀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
“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其四:武侯祠内的“眀良千古”匾“眀”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错字之一。
除上面提到的外,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也有,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眀”;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眀”;济南市大明湖的门牌上“明”字,同样写成“眀”。
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话。
△其六:孔府楹联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
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
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历史故事】古人也爱错别字:历史上五大最著名错别字的故事

【历史故事】古人也爱错别字:历史上五大最著名错别字的故事天下第一错别字??“避”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
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
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
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何况皇帝有造字的特权。
最有说法的错别字??“鱼”“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
碑上的繁体“?”字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
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
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
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别字??“流”错别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
“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
青史留名的九个错字

最刻骨铭心的错字
地点:西安碑林 错字:碑林——“碑”字少一撇 典故:此匾出自 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 林 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遭到了怕战派 的诬陷,结果被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 力赎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 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就在写下这诗句前, 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 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 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林则徐当 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
最有说法的错字
地点:杭州西湖
错字: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
典故:“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 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 康熙信佛,有好生之 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 “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一 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 活了。
山西的隰县(Xí 席);山东的莒县(Jǔ举),茌 (Chí 池)平;河北的井陉(Xí ng行),蠡县(Lǐ 李);四川的郫县(Pí 脾),珙县(Gǒng巩),犍 为(qián前);安徽的黟县(Yī依),枞阳(Zōng 宗);湖北的郧县(Yún云),江西的婺源(Wù雾); 浙江的鄞县(Yí n银);江苏的盱眙(XūYí需宜),邗 江(Hán韩),邳州(Pī批);河南的柘城(Zhè 这),武陟(Zhì 志)....
最神话的错字
地点:济南趵突泉
错字:趵突泉——“突”字少了一点
典故:在济南府“趵突泉”,泉池中有块半浸水中 的石碑,上镌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这是明代 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 传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 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 样子,当然这只是形容泉水势强,人们的一种遐想。 下次去这些景点旅游的时候,可以留心观察一下这 些有故事的“错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匾额上青史留名的九个错字
写错字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没文化,一种是太有文化。
在我国许多著名景区的牌匾上都看到过“错别字”。
但是这样的字背后都有它的历史典故,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话。
天下第一错字
地点:
承德避暑山庄
错字:
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典故: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
“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在清代,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皇家接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庄,不知那些首领们看到这个错字会作何感想。
最有说法的错字
地点:
杭州西湖
错字:
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变三点
典故:
“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
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最富哲理的错字
地点:
江苏扬州大明寺平山堂
错字:
“风流宛在”——“流”字少一点,“在”字多一点
典故: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是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
地点:
山东曲阜孔府
错字:
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
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典故:
原来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出现次数最多的错字
地点:
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
错字:
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一个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
前者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所题,至于题者叫甚名已无从查考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典故: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魚”和多一横“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
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
“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
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
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
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其他“明”字:
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也有,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了“眀”;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了“眀”;济南市大明湖门牌上的“明”字,同样写成了“眀”。
最壮观的错字
地点:
秦皇岛市山海关
错字:
天下第一关——“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
典故: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
其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
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
最刻骨铭心的错字
地点:
西安碑林
错字:
碑林——“碑”字少一撇
典故: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
林则徐成名于禁烟,也因禁烟而惹祸,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结果被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生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
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
最有恩情的错字
地点:
天津蓟县独乐寺
错字:
报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典故:
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便想沾个荣耀,请咸丰为寺内四合院题写个院名。
咸丰也未客气,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
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横。
大家都
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这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最神话的错字
地点:
济南趵突泉
错字:
趵突泉——“突”字少了一点
典故:
在济南府“趵突泉”,泉池中有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镌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这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
传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然这只是形容泉水势强,人们的一种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