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杂院里的清朝太医院

合集下载

大杂院里的清朝太医院

大杂院里的清朝太医院

大杂院里的清朝太医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地安门一带重建太医院。

如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清朝太医院变成了住满了居民的大杂院:太医院大堂已不见踪影,太医院的药房则变成民居;太医院大门的基石虽在,却在原址上改建了餐馆和服装店;还健在的先医庙,被分隔成多间平房和院落……喧闹嘈杂的人声以及路边熙熙攘攘的车流,将原本静谧清幽的太医院湮没在大杂院中。

清太医院先医庙成"院中院"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的105号、111号、113号和117号,是四个基本连成一片的院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曾是清朝太医院的旧址。

有文字记载,太医院最早始于金代,隶属于宣徽院,其长官称"提点",正五品。

明朝太医院在前门内东交民巷西口路北,直至清前中期,清朝太医院一直在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外国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包括太医院在内的中国衙署必须迁出。

太医院先后暂借东安门御医白文寿宅第以及北池子大悲观音院,最终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另建新署,三年后竣工。

在选地址时,充分考虑到了交通是否便利的情况。

当时,光绪和慈禧太后身体都不是太好,需要太医院的御医往返于皇宫和太医院,而且不仅仅是御医问诊,还要配制和熬制中药。

因此,与紫禁城直线距离不算太远的地安门成为首选。

随着辛亥革命后溥仪逊位出宫,太医院的历史使命也随之结束。

太医院的御医们散落民间,有的告老还乡,有的则隐于闹市之中。

因早年在太医院内办有私塾,有太医在此继续讲授中药知识,后来这里慢慢演变为学校,起初改为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后改建为北京三十二中校办工厂,现在是民居及店铺。

当年,地安门清太医院总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靠东边的105号院是三进院,在当年是药房和日常管理办公用房。

111号院则是当年太医院的衙署,太医院办公大堂于1968年被大火烧毁。

113号院是太医院的"先医庙",据说先医庙里供奉的三位铸铜敷金的医祖: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以及黄帝轩辕氏三位祖先。

清代太医院建制小考

清代太医院建制小考

清代太医院建制小考作者:刘衡杨欣奕王家绍杨迪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对清代太医院建制进行了考证,从史学角度对清代太医院编制、太医院的医官的级别、太医院职掌几个方面对清代太医院进行了初探,为探索、研究清代太医院的建制提供了文献学资料。

关键词:清代;太医院;考证清代太医院基本承袭于明代,隶属于礼部。

太医院是医疗机构,同时也是行政衙署,还负责医书修撰。

明朝迁都北京之始就有太医院设置,不过院署一直是利用元朝的旧有官舍,直到正统七年(1442年)才开始在大明门两侧新建衙署,太医院也在其中。

大明门是皇城的外南门,清朝时候改叫大清门。

太医院就在大明门东侧,大约就是现在历史博物馆西南角的位置。

太医院三座大门,面向西,即面向今天安门广场方向。

清军入京,接管延续使用了明留下来的官坊衙署。

太医院原地未动,依然袭用。

一、太医院编制鸦片战争之前,清代的医事制度基本沿袭明代,太医院发挥着全国的最高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

据《大清会典》记载:太医院官职,有院使(正院长)1名,院判(副院长)2名(分左院判和右院判)。

下设御医20人左右,负责皇亲贵胄医疗保健事宜。

再下有吏目20余人,负责一般人员医事。

再下有医士20人,恩粮生约30人,肄业生10人左右。

虽然太医院设有编制,但实际上太医院的人员编制没有固定的名额,在不同的时期各有增减。

凡初进太医院之医生,仍取太医官保结。

由首领官查明,需粗知医书,且通晓京语者,加结呈堂,考试合格者准其入院,听候肄业,挨名传其到院肄业者曰肄业生。

三年期满,经礼部考试取中者曰医士,不取者仍照常肄业,以待再考。

顺治九年始,凡肄业一年以上,且季考三次一等者,遇有粮生缺出,籤掣申明礼部充补。

雍正八年,改粮生为恩粮生,从此凡遇医士缺出,由院籤掣申礼部补充,不再考取。

清代太医院隶属于礼部,但乾隆九年(1744),特派满洲大臣一员为管院大臣,从此本院的各项公务都可以自行办理,不必再向礼部申明[1]。

清宫太医院(清档揭秘)

清宫太医院(清档揭秘)

清宫太医院(清档揭秘)清宫太医院关于宫廷医疗机构的设置,据《汉书》记载,黄帝时已有岐伯,管理宫廷医药的事情。

周朝设有医师、上士、下士为帝王及卿大夫行医治病。

秦汉时也曾设有太医令、太医下大夫、翰林医官等职官。

到了金代,开始用太医院这一名称,隶属宣徽院。

元代,太医院开始成为专门的宫廷医疗机构。

自此以后,各朝都设有太医院,直至1911年清朝灭亡。

清顺治元年(1644),清朝的太医院,最初设在北京正阳门东江米巷,也就是后来的东交民巷西口路北附近。

该院有大门三座,均向西。

用黑漆书写“太医院”三个大字的匾额悬挂于大门之上。

大门前为门役的住房。

左为“土地祠”,右为“听差处”。

太医院内有大堂五间,是主要的活动场所,大堂内悬挂着康熙皇帝御赐著名御医黄运的诗文:“神圣岂能再,调方最近情。

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

”大堂左侧,有南厅三间,是御医办理公务的处所。

大厅右侧是北厅。

后面是先医庙,外门称棂星,内门称咸济,殿名景惠,南向,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的塑像,有康熙御书“永济群生”匾额。

先医庙外北向为药王庙,庙里有铜人像。

连接大堂的过厅是二堂,后面还有三堂五间。

光绪二十七年(1901),依照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第七款,将东交民巷划为各国驻中国的使馆区,使馆区范围内的中国衙署都必须按时搬走。

太医院只得暂借东安门大街御医白文寿的宅子应差。

不久,又暂移至北池子大悲观音院。

光绪二十八年,才于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东建立新的办公衙署,其建筑规模较之从前要简陋许多,现在遗址尚存,但已是面目全非,昔日衙门形式,难以再现。

太医院在紫禁城内东墙下、上驷院之北,设有待诊、休息的处所,旧称“他坦”,岁月流失,现也倾毁无存。

太医院为五品衙门。

医务人员都有相应的职位,堂官称为院使,相当于院长,为五品官,副职称为左院判,官居六品,所属官员有御医,官居八品。

雍正七年(1729)规定:御医均受正七品,许用六品冠带。

还有吏目、医士、医生等,这些人员享受从九品的待遇,一般通称御医(又称太医),各医官的品级,历朝稍有变动。

清朝的太医是什么职务?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

清朝的太医是什么职务?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

清朝的太医是什么职务?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上?本文导读:清朝宫廷御医机构为太医院。

按照清朝官制,太医院内设有院使、左院判、右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医生等主要职位。

它们职务不同,级别同样不同。

院使属于太医院最高长官,位列正五品官阶。

清朝官制九品,每一品正、从两级。

正五品官阶在其中属于中低级官员。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太医院在清朝衙门中,地位并不算高。

左院判、右院判则为正六品官阶。

这三个官职的地位,相当于太医院领导,当时一般称呼为“堂官”。

它们地位虽高,但主要办事人员仍是御医为主。

毕竟御医数量更多。

清朝官制中,御医一共设立13个名额。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超出规定名额。

御医级别不高,属于正七品官阶。

至于吏目,则只有从九品。

这些官制属于有品级的官职。

它们还算是有品级的官职。

到了医士一级,即便可以得到九品冠带,但不会有相应品级待遇。

它跟医生一样,在清朝属于不入流官职。

太医跟现代医生相比,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处。

现代医生按照不同疾病,区分不同科室。

这样可以让医生更专业。

太医也是如此。

它们同样会根据不同疾病,区分不同科。

清朝时,太医院有大方脉科、小方脉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接骨科、伤寒科、咽喉科、痘科的区分。

太医擅长本事不同,遇到不同疾病,可以派出更有能力的御医。

不过,这种区分并非清朝独创。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医科,就有区分。

当时有食医、兽医、疾医等医科区别。

后来在不同时期,又增设废除其他医科。

清朝太医院的制度,基本效仿明朝,只不过废除了明朝太医院的按摩科、金镞科、祝由科,增设痘科。

因为这些医科中,有些治疗手段在流传过程中被遗忘了。

而增设痘科主要是因为天花泛滥,造成严重伤害。

这些原因,也是历史上医科消失的主要原因。

而在清朝自身历史的医科演变中,也裁撤增设了几门医科。

接骨科被宫廷里的蒙古医生取代,针灸科被废除,痘科并入小方脉,喉科、齿科合二为一。

不过,总体来说,清朝太医院还是沿袭不同疾病设立不同医科的传统。

清代的御医、太医和太医院

清代的御医、太医和太医院

清代的御医、太医和太医院御医和太医都是早期国家体制下医生职务的称谓,是专门服务于皇帝及其家眷和高级官员们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或由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间接听命于其他后妃或皇子。

当然,这些人用现在的眼光看都应当列入“中医”了,因为他们肚子中都是中医知识,而少有西医理论。

御医院在清代又叫做太医院,所以太医院的医师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称为“太医”的,绝大多数并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在“太医”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正如当官的都被称为“老爷”,但是,被称为“老爷”的,并不一定就是当官的。

《清史稿·职官志》中有关于太医院的记载可以弄清这个问题。

太医院的医师总共分为四个级别,一等“御医”,只有十三人,在雍正乾隆年间为正七品,与县令是一个级别的。

二等“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其中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

三等“医士”,共二十人,相当于从九品。

四等“医生”,有三十人,没有官位,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助理医师。

从某种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太医院的“御医”只有一等大夫十三人,假如连院长、两位副院长算在内的话,也才刚刚组建出来一个足球队的大名单。

即使从最广意义上说,太医院的大夫总共有九十二人,其中“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共五十九人,拿到了国家颁发的“从业资格证”,可以独立看病,开处方。

第四级的“助理医师”也就只能当助手了,“医生”的“生”字本来就是“生员”的意思,如果现在的医生回到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那么也只能给御医打打下手了。

当时的太医院里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拿到“医师从业资格证”,但是凭借自己出众的医术,却在太医院里为皇亲国戚看病。

他们是皇帝钦点的御医,通常这些“钦点御医”都会治愈一些疑难杂症,治疗的手段也都非同一般,其中的一些案例被后世传为佳话。

他们有些是朝中的官员,有些则是行走在民间的江湖医师。

这些江湖医师中,不少是子承父业、世代从事医药行业的“世医”,因此,他们的医术大多较为精深,无论在日常饮食、养生方法和保健理论方面,他们还都是有一套的。

清代太医院

清代太医院

清代御药房摘要:御药房属药物管理机关,是为古代的皇帝和后妃等皇亲贵戚调制药品和取药而设置的。

清代康熙后在内务府设御药房,不过其规模和范围大大超过历代的宫廷御药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朝宫廷医药卫生机构发展与变化的状况。

关键词:御药房;清朝;建制规模;职能;与各宫关系北京故宫的日精门之南便是御药房,房中曾有康熙书写的两个匾,一为“药房”,一为“寿世”。

御药房属药物管理机关,是为古代的皇帝和后妃等皇亲贵戚调制药品和取药而设置的。

其前身是在宫廷内掌管御用药物的机构“尚药局”。

南朝梁代首次出现有关尚药局的记载,北齐时政治改革,把隶属太常太医署中管理药品的人员独立出来成立尚药局,并且改归门下省管理,不仅管理药品,而且还管帝王医疗。

自此,尚药从北齐以前的药品管理职能,改变为总管药品及宫廷中皇族、大臣医疗保健的御用机构,具有机构独立、宫廷专用、医药并主的特点。

御药房正式创立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

据《明史》记载“六年,置御药局于内府,始设御医。

(御医局,秩正六品,设尚药、奉御二人,直长二人,药童十人,俱以内官、内使充之。

设御医四人,以太医院医士充之。

凡收受四方贡献名药及储蓄药品,奉御一人掌之。

凡供御药饵,医官就内局修制,太医院官诊视。

)”1当时御药房医官是从太医院中选拔并且挑选人员相当地严格。

正德十六年(1521) 春正月,武宗身体违和,诏命博访精通医药者。

大学士扬迁和曰:“臣等窃惟天下名医皆聚于太医院,又选其优者人御药房,但当专任而信用之,各自收万全之效,又何侍诸草泽未试之人哉?”选年轻有为的由经验充足的医师授课,后由礼部会考分等,其中一等的才能被选到御药房用事。

到了嘉靖十五年,又改御药房为圣济殿,此外又设立了御药库“诏御医轮直供事”。

御药房掌管御用药饵,其中许多官员由太医院中御医兼任,御药房医官与太医院医官相为表里,加强了集中统一领导。

清代御药房基本上沿袭明代,不过在建制规模、人员配备、主要职责、医官选拔……等诸多方面都有变化和发展。

元、明、清朝为帝王皇室等提供服务的一个医疗机构

元、明、清朝为帝王皇室等提供服务的一个医疗机构

古代医疗机构名称,太医院名称始于金代,承袭于唐宋的太医署、太医局,以后历代均立有太医院机构,功能与唐朝太医署、宋朝太医局相差较远,且金代,元、明、清各代太医院职能、官位名称、品阶等也略有不同。

太医院为古代医疗机构名称,继承于隋唐的太医署、宋朝的太医局,始设于金代,元、明、清各代均设太医院,但与太医署、太医局不同,其已成为纯属医疗保健的机构,服务于帝王皇室等上层社会。

其管理官员和医师等的职称常有变动,名目不一。

如金设太医院提点、使、副使、判官等官职,总管全院的各类事务,并选拔技术优良的人员充任管勾、正奉上太医、副奉上太医等职。

元太医院先后有宣差、尚医监提点等,其他有关职称繁多,不及备载。

1、金代太医院的功能金代始设太医院,取待辽之太医局而主管医政及医药事物。

其隶属于宣徽院。

太医院”提点,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判官,从八品。

掌诸医药总判院事”。

金代太医院兼有医学教育之功能。

管勾,从九品,此职之设与医学教育有关。

2、元代太医院的功能元代太医院掌管一切医药事务,领各属医职,使它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医药管理机构。

从太医院官吏的品秩看,都普遍高于以往任何朝代。

因此,不论是纵向比较还是与同期医药机构之横向比较,此时的太医院从品秩规格到实际职能都大大提高和加强了。

3、明代太医院的功能明代医政管理受中央集权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医药集中统一管理的局面。

宫廷医药机构御药房、生药库、安乐堂、典药局及王府良医所、地方医学教育机构等都与医药管理中枢太医院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

与医药有关的事宜,一般都经过太医院的协调处置而后实行。

两京太医院均下设惠民药局和生药库,这些机构也分别设大使、副使等官,这些医官一般由太医院委派。

太医院的工作一般受礼部制约。

明朝太医院的功能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负责贯彻皇帝的医药诏令:封建社会中的医药政策基本上以皇帝的医药诏令为主要内容,因而医政管理机构很少独立制订政策,但是具有执行或监督执行政策的职责。

古代皇室病了吃什么药?

古代皇室病了吃什么药?

现今大家若身体不适,会去诊所或医院看病,亦可选择中西医的治疗方法,那么在清代紫禁城里,人们生病如何诊疗,服用的药物从哪来,宫廷中的医疗机构又是如何运作的呢?从太医院到御药房提到清宫的医药设备,大家或许会想到太医院,或者也会想起“御药房”这个称呼,那么到底太医院与御药房有什么关系?太医院最早出现于金代,清代的太医院是掌管全国医疗事务的单位,也培养医学人才。

太医院虽然不是专为清代宫廷设置,也不在紫禁城中办公,但是却在清代宫廷医疗服务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出自康熙帝赐予御医黄运的诗篇,后来成为太医院“院训”,悬挂于大堂之上,引导着一代代医官攀登医学的高峰。

御药房最初是太医院的下设机构,位于紫禁城乾清宫日精门南侧的廊庑里。

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改为内务府管理,主要负责为清宫各宫人员诊脉、为帝后煎药,以及皇帝出巡时携药扈从等。

宫内药房多得很由于紫禁城面积广、人员众多,为了保证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在紫禁城中也设置多处医疗机构,如东、西、内、外药房、长春宫药房、永和宫药房、乾清宫药房等。

溥仪在其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提到:“我每次生病,都由永和宫的药房煎药。

永和宫是端康太妃住的地方,她的药房比其他太妃宫里的药房设备都好,是继承了隆裕太后的。

”这些医药机构可谓各尽其责,为紫禁城各处人员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同时这些医疗机构中医官众多。

从清代的历史文献中可知,在清宫中从事医疗服务的医官统称为御医。

御医的来源比较多样,既有由太医院抽调选拔的,也有从民间征召进宫的,还有来自蒙古的医生、来自寺庙的喇嘛医生和来自西方的西洋医生,多元的御医力量丰富了清代宫廷的医疗实践,守护着紫禁城中人们的健康。

清宫药物实用与美学兼备除了有来自全国顶尖的医生,清宫中同样拥有顶级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中药材、中成药和西洋药品。

药材的来源很多,中药材往往由出产此药的省份每年定额向宫中缴纳,也会由官员或西方传教士向朝廷呈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杂院里的清朝太医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地安门一带重建太医院。

如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清朝太医院变成了住满了居民的大杂院:太医院大堂已不见踪影,太医院的药房则变成民居;太医院大门的基石虽在,却在原址上改建了餐馆和服装店;还健在的先医庙,被分隔成多间平房和院落……喧闹嘈杂的人声以及路边熙熙攘攘的车流,将原本静谧清幽的太医院湮没在大杂院中。

清太医院先医庙成"院中院"
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的105号、111号、113号和117号,是四个基本连成一片的院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里曾是清朝太医院的旧址。

有文字记载,太医院最早始于金代,隶属于宣徽院,其长官称"提点",正五品。

明朝太医院在前门内东交民巷西口路北,直至清前中期,清朝太医院一直在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外国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被划归使馆区,包括太医院在内的中国衙署必须迁出。

太医院先后暂借东安门御医白文寿宅第以及北池子大悲观音院,最终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地安门外皇城根兵仗局另建新署,三年后竣工。

在选地址时,充分考虑到了交通是否便利的情况。

当时,光绪和慈禧太后身体都不是太好,需要太医院的御医往返于皇宫和太医院,而且不仅仅是御医问诊,还要配制和熬制中药。

因此,与紫禁城直线距离不算太远的地安门成为首选。

随着辛亥革命后溥仪逊位出宫,太医院的历史使命也随之结束。

太医院的御医们散落民间,有的告老还乡,有的则隐于闹市之中。

因早年在太医院内办有私塾,有太医在此继续讲授中药知识,后来这里慢慢演变为学校,起初改为私立两吉女子中学,后改建为北京三十二中校办工厂,现在是民居及店铺。

当年,地安门清太医院总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靠东边的105号院是三进院,在当年是药房和日常管理办公用房。

111号院则是当年太医院的衙署,太医院办公大堂于1968年被大火烧毁。

113号院是太医院的"先医庙",据说先医庙里供奉的三位铸铜敷金的医祖: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以及黄帝轩辕氏三位祖先。

幸运的是,当年的先医庙依然"健在",只是如同落魄的贵族,混迹于百姓民居之中。

原本高大雄伟的殿堂,不仅被分隔成多间平房和院落,而且还各自装上了防盗门,成为"院中院"。

太医的每张方剂都被封存
世上常说"翰林院的文章,太医院的药方",说的是翰林院和太医服务对象都是皇帝,需要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太医们看病更是如此,他们用药温和,剂量轻微,实属无奈之举。

而且,由于给皇家看病责任重大,他们每一张切脉、诊断、下药的方剂,现在都一张不落地封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卷宗里。

都说太医看病难,此言不假。

从道光皇帝开始,明令禁止使用针灸,原因是皇上的龙体外露有失尊严。

在这种氛围下,不知道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还能不能有效地使用。

御医们跪着给皇上诊脉,不敢抬头仰视,更不敢让皇上伸出舌头,看看舌苔,也不敢放肆地问"二便"如何,一言不慎即可招祸。

所以,一切诊病的手段都被切断了,只能靠切脉了。

除了道光皇帝,还有病势沉重的光绪皇帝,他在太后面前温顺得像只小猫,可在太医面前动辄龙颜大怒。

特别是他还略通医道,还经常口授方剂由太医开药。

一药不当,非同小可,但是太医们又不得不从。

因此,御医们要想保住性命,除了医术之外,更多的还是要讨皇上欢心,要学会察言观色,功夫在"医"外。

常言道,"名医多非御医,御医多非名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据说,当年光绪皇帝被慈禧软禁之后,总觉得自己的病越来越严重,他觉得是吃药太多所致。

于是,光绪专门对御医们说,你们看我的病能治就开方子,千万不能以药试病。

御医们听了面面相觑,可是,面对皇帝日益严重的病情,谁又敢做主不开方子呢?大家只好开一些不轻不重的药。

在光绪最后弥留之际,两位御医都知道皇帝熬不过当晚,便对大臣们说,没必要开药方了。

但大臣们还是心存戒惧,恳求御医开具药方,说随便开什么都好。

最终,御医开了一张方子,方子开完后,药还没有熬好,光绪就驾崩了。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

但面对"龙驭上宾",性质就有所改变。

即使行医无差错,也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即行革职,戴罪当差",谁让你没留住皇上的性命呢。

如此,这些悬壶济世的医师,到了太医院当差,便都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是给皇帝看病,若是给皇后和妃子们看病,那可就更难了,"悬丝诊脉"的故事便是发生在宫中。

皇宫里"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定极为严厉,太医不能用手给女眷们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

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丝线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

所以,御医们在看病之前,就要先花钱买通皇后或妃子身边的佣人,问清病情和症状,再治就好办多了。

清代医学,重于考据,没有解剖学。

所以,当年太医院署药王庙案前立有铜人,上面标注着人体周身的穴位,并注有文字和位置分寸,用于考核学习针灸者之用,这个铜人显得尤为珍贵。

只可惜,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俄国军队掠走,同时被俄军掠走的还有先医庙供奉的铸铜三皇像。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太医院又铸制了一具新铜人,该铜人外形为一名身材高大健壮的青年男子,上身袒裸,腰下佩带装饰,两臂自然下垂,赤足。

立于长方形底座上,头顶上束有一小圆发髻,圆脸,大耳下垂,眉毛修长,给人以淳朴忠厚之感。

铜人全身共标有357个白色穴名,穴位总数664个,穴位孔眼与体内贯通,无经络线。

该铜人由太医院苏秉钧、张庆云监制,铜人铸成后置于太医院"铜神殿",1925年移交故宫博物院。

清太医院是我国仅存的一处皇城医药文化遗址,在世界医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如今,清太医院的恢复工作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清朝太医院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补白
挑选御医看重书法
明清两朝,太医院的职责就是服务于皇室,且明清的太医院,兼具卫生部、总医院、医学院和保健局四种功能。

所以,这里云集着全国的医师圣手,御医们都是饱学之士,很多人先是学子,而后"由儒入医",他们的抱负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与太医院有过一段渊源。

嘉靖年间,朝廷下了一道诏书,要在全国选拔一批有经验的医生,填补太医院的缺额。

李时珍被推荐,从武昌来到北京。

李时珍进入太医院后,任"院判"之职(正六品)。

但李时珍发现有些太医把心思都用在为皇上研制丹药上,在太医院任职一年多后,李时珍便以病为由向"院使"(相当于院长)提出辞职,回乡修编本草之书。

康熙年间,北京"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就曾任太医院吏目一职。

其子凤鸣承袭父业,于雍正年间在同仁堂供奉御药房的宫廷药材,前后八代,一百八十余年。

除了从民间招揽人才,太医院还设有教习厅,培养医务人才。

学生要学习六年,考试合格后方能录用。

太医的考试也受八股文的影响,会考一些四书五经的内容,而且还看重书法。

因为太医在开药方时,必须字迹端庄秀丽。

太医院的"院使"月银三两,左右院判、七品御医均月银二两二钱,吏目、医士月银一两五钱。

雍正元年(1723年)规定:医士月给公费饭银一两五钱、米九斗。

当时,一个普通太监月银二两,可见御医的俸银是偏低的。

另外,太医院不仅在宫中有办公地点,当皇帝出行游玩时,太医院还要专门设太医值班室。

在宫中值班的御医称"宫直",在外廷值班的称"六直"。

宫直在御药房及各宫外班房值班,六直在外直房(如畅春园、圆明园)值班。

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