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合集下载

各国对一带一路的看法

各国对一带一路的看法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015年3月28日,见证“一带一路”建设历程中又一闪亮时刻——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精彩论述赢得会场内外掌声频频、国际舆论热议纷纷,博鳌涌动的“丝路热”由此掀起最高潮。

“一带一路”,各国共同的梦想“我们高度重视研究和支持‘一带一路’的倡议,我们认为该规划符合时代的要求,通过复兴丝绸之路有利于充分发挥亚洲地区国家的潜力。

”哈萨克斯坦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说。

“卡塔尔是最早支持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因为我们相信重启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为亚洲的全方位和集体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并将进一步加速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卡塔尔首相兼内政大臣阿卜杜拉·阿勒萨尼说。

“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进一步拉近欧洲和亚洲经济体的距离,我们的这个想法同‘一带一路’也是不谋而合,我们相信,共同推动欧亚伙伴关系的发展,实现我们的倡议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一定会更加有利于我们实现共同繁荣。

”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伊戈尔·舒瓦洛夫说。

开幕式现场,多国领导人重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坚定支持,展望“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未来。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多位领导人也在双边会见中展现出本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表示,丝绸之路是斯中两国共同的历史遗产,斯方希望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内加强同中方合作;亚美尼亚总统萨尔基相表示,亚方希望将亚方重要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纳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并在亚美尼亚推广中文教育……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

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

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

一、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欲与大月氏联合对抗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定目标,但自此以后,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随着西汉逐步确立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

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等沿着这条通道传入西方,而西域的大量物产也传入中国。

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开展。

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出现并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的动荡与分裂,,丝绸之路的发展处于低潮。

因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间的交往主要通过青海。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重新建立,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重新繁荣并到达顶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大不如前,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其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的地位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在唐代,中外贸易呈现海陆并举的特征,海上丝绸之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宋代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中外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指南针在这时开始应用于航海,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步。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中外海上贸易繁荣。

宋代沿袭唐代制度,在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

宋英宗时,北宋政府市舶收入达到63万贯,南宋初年更达到200万贯。

泉州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商人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建立了直接海上联系。

海上丝路出现了繁荣局面。

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维持了繁荣局面,同时由于元朝建立了版图空前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也回光返照,重新繁荣。

但自元朝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盛况。

明朝政府为防范倭寇,实行海禁政策,这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隆庆元年明政府解除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取得了一定发展。

而清代虽然在统一台湾后一度放开海禁,但乾隆年间又重新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

纵观陆海丝绸之路的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国和沿线国家政局的显著影响,这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变化,状态不稳定,时起时落。

“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中国自信

“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中国自信

“一带一路”倡议彰显中国自信作者:高地梅国琴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9年第07期摘要: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面对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复杂现状,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彰显出强大的国家自信。

丝路精神托起了中国自信的底气,在互联互通建设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孕育了中国自信的豪气.对建设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一带一路”的美好畅想透射出中国自信的锐气,在推进民心相通、坚持友好合作、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创新合作等方面贡献的中国力量彰显了大国自信的朝气。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自信;历史追溯;现实评估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形成我国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强劲动力。

6年来,沿线国家和地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坚持不懈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使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彼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向更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一、自信的底气源自深入人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以丝路精神为指引,把众多国家吸引进来,以新的形式把我国同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丝路精神尊重文化多样,古丝绸之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见证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探索着神秘多彩的印度文明,在尼罗河流域遇见了神秘的埃及文明.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欣赏着璀璨夺目的巴比伦文明。

历史告诉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各民族只有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的方式化解冲突,互相尊重彼此的道路选择才能得以共存。

丝路精神坚持合作共赢。

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繁华,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盛景。

“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重镇、良港地区兴旺发达,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雷铭 “一带一路”战略解析 教案、讲稿

雷铭  “一带一路”战略解析  教案、讲稿

安顺学院课程授课教案、讲稿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所属教研室:课程:《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战略解析》授课教师:**一、授课题目:2015年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战略解析二、授课进度:第周总第节三、授课班级:级四、总体要求和教学目标:(一)、总体要求:“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总揽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正式发布,获得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响应。

一要宣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和路线图。

“一带一路”的立体布局日趋清晰,同沿线国家发展规划的对接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我国分别同俄罗斯、欧洲签署了发展规划对接的联合声明,使“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两个方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要介绍亚投行筹建情况。

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进展顺利,最终确定意向创始成员国达57个,成员遍及亚洲、大洋洲、欧洲、中南美洲和非洲,极大提升了亚投行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丝路基金也成功启动运营。

三要讲清“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

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是开放的、包容的,已成为连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重要纽带。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

同时,也要认识到“一带一路”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布局,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将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一路一带战略的基本知识并具分析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一带一路战略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应对策略。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意义。

2、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基本内容,及其具体进程和挑战;3、通过讲解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关注祖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战略意识和全局眼光;了解国际形势,分析具体问题;掌握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条件。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挑战与机遇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挑战与机遇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挑战与机遇“一带一路”伟大的倡议构建了中国政治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让中国的改革对外开放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介绍“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建设过程带动着沿线沿途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更多的是带动了产业及要素的产业融通,在这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机遇和机会不可估量。

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有机遇也有着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

标签: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机遇;风险1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内容从2013年起我国先后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并且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由此“一带一路”的国家新倡议建成。

“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部分联系着我国中西部大部分省份,国外部分连接着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区,是中国通过陆路与国际联通的最重要通道,也是中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扩展地区。

“一带一路”中的“一路”是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它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亚洲的东南部地区、南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非洲北部地区、欧洲等地区连接在了一起,与此同时又把将太平洋西部沿岸经济地带、印度洋沿岸的经济带和地中海沿岸的经济带连接在了一起,已经与中国建立自贸区的不少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的中家也在这“一路”上。

“一带一路”的涉及的国家或地区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在经济产业的发展上具有互补性,各国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需求量大,相互之间有着高额的贸易与投资潜力。

更主要的是,这是建立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朋友圈”,它能更好地均衡和扩展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

2 “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中国发展红利必将惠及全球“一带一路”的倡议构建了中国全方位改革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和与周边各国政治外交的新战略,为中国的对外改革开放带来了新变化。

“一带一路”从实质性的意义上来说,从过去的吸引外资进入中国转变为中国主动与他国进行贸易交流,相互结合,以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促进入中国经济的改革;从开放区域来看,不再局限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更多的开放区域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古老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进行向西开放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从开放的内容上看,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比较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

比较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

比较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作者:刘祥朱明涛刁萌萌陈嘉泽来源:《时代金融》2018年第02期【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在对外援助、提升本国货币国际地位、解决生产过剩等方面虽然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将会带动中国及周边国家经济协同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共同繁荣。

而“马歇尔计划”旨在美国通过对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本文将通过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之间的异同来说明“一带一路”的提出对世界进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马歇尔计划比较研究“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商业贸易线,其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随着中国与西方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丝绸之路逐渐成为西方与东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主要道路。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克访问期间,首次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倡议,同年10月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也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相似之处“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二者虽然在本质上存在区别,但是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

(一)均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过剩问题二战后,美国工业生产占据了资本主义世界三分之二的份额,在世界经济中美国制造业充当着重要角色。

二战之后,美国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为了从战时经济中走出来,美国需要通过向国外输出过剩的产品,来激发市场活力。

此时的欧洲受战争的影响,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持续低迷。

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国家提振经济,解决本国生产力过剩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随着经济的振兴,同样也面临着生产过剩的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储量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探究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探究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探究作者:夏世懿来源:《中国市场》2018年第02期[摘要]因其主要目标是借助中国与周边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以发展与各国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为主要目的,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自2015年3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备受国外学者、媒体的质疑。

对此倡议的不信任感,实质上是西方长久以来“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在这一经济外交新局面的重提。

文章旨在比较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背景、经济意义、主要目的,强调在新型国际形势下,重申“一带一路”倡议和平发展的外交内涵。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马歇尔计划;经济与外交;中国威胁论[DOI]10.13939/ki.zgsc.2018.02.1061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1.1 21世纪的世界格局与挑战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无疑是复杂的,世界经济的长期低迷与世界各国政局的动荡具有一定的联系,也成为了国际局势稳定的重大隐患。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间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多数冲突都可以理解为,是某国或者某一利益集团为自身利益,而采取了损害全球利益的举措,比如贸易保护主义及相关纠纷频频出现。

欧洲老牌强国在国内以及周边形势的压力下,经济表现疲软,国际影响力下滑,呈现一种自顾不暇的态势,美国也因为本国经济压力,在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采取了缩紧的战略,恐怖主义、难民危机、能源竞争、网络安全与空间治理等问题成为了全球话题。

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局势下,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以共同发展为根本属性,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

1.2 “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意义与本质区别同样为拉动经济、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著名战略构想——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提出的建立“associative state”概念在“二战”后欧洲经济凋敝现状下的延伸,本质上是用经济实现外交目的,建立欧洲与美国战后的和平稳定的多边机制。

一带一路工作汇报(共12篇)

一带一路工作汇报(共12篇)

一带一路工作汇报(共12篇)第1篇:一带一路学习汇报一带一路学习汇报我不是政客,对社会科学亦没有什么浓厚的兴趣,只因为近日看了几遍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后,有一个词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

所以此处我只是浅显地就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漫谈一下我以为的“体制化”。

还记得书中瑞德说的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颇为发人深省:“这些围墙很有趣,刚开始你痛恨它,接着你适应它,时间久了,你开始依赖它,这便是被体制化了。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First,you hate them.Than,you get used to them.Enough time paes,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s institutionalized.)肖申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本书在最开始就给了我们最残酷的诠释。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没有权利,没有自由,命如蝼蚁般轻贱,甚至连吃饭排泄都成了命令下的服从。

就像是典狱长诺顿冷笑着,对每一个初到肖申克的囚犯所说的“把你们的信仰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

”在这里,时间是一把利刃,悄无声息地割碎每个人的希望。

就像瑞德警告安迪那样“在这里,希望是很危险的东西,它会让人疯狂,它在这儿毫无用处”。

一堵堵高墙将同一个世界分隔成了两个,墙内墙外各有各的运行体制和游戏规则。

诚然墙内的世界是没有自由可言的,肖申克里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然而外面的世界也不见得就自由了。

你以为你熬到获得假释出狱你就获得自由了吗?你错了。

我依然记得那个和蔼可亲的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鲁克斯。

老布鲁克斯年轻时犯事被判终身监禁而来到肖申克,他在这里生活了五十多个年头,垂暮之年获得假释出狱,被放逐出体制之外。

老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的体制内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受狱友们的尊敬,而在这个体制之外,他什么都不是,仅仅是一个获得假释一无是处的老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作者:董艺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25期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有人把“一带一路”与二战时期的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其实是一样的。

这种观念是对“一带一路”的不理解与混淆,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一带一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马歇尔计划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一、“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概念界定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了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为沿途国家的相互合作构建平台。

马歇尔计划,是由美国主持与进行的,旨在修复二战后西欧各国因战争造成的惨败经济与境况,对后来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格局产生影响。

二、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相似之处
1.均可以解决国内生产过剩的经济问题
美国在二战后国内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是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

将过剩的产能输送至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各地,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经济危机问题。

我国由于房地产、投资行业的热潮,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而“一带一路”所能辐射到的国家里,发展中国家占较大比例,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将我国过剩的产能、资金输送至这些国家,既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建设,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均可以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
马歇尔计划在实施中对美国极为有利的一项即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促进美元逐步成为世界货币的首要功臣。

“一带一路”搭建我国周边区域合作平台,增加我国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尤其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的设立,推动中国国币走向国际化。

3.均对本国外交政策有推动作用
美国在二战中与苏联形成两极对峙的场面,因此在二战结束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想要拉拢西欧各国以壮大自己的阵营,进而为巩固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打下基础。

我国的“一带一路”
计划则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沿线国家的合作与新发展,它与我国外交政策是一致的。

三、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之处
1.设计构想不同
美国在战后提出马歇尔计划,解决本国自身问题,帮助战后欧洲各国,想通过马歇尔计划笼络欧洲各国抗衡苏联,为称霸目的做好铺垫。

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希望通过它实现我国与周边各国互利共赢,走和平发展之路。

2.本质目标不同
美国选择在二战后出台马歇尔计划,拉拢西欧各国,通过有附加条件的帮助进而加以控制,为以后的称霸目标打好基础。

我国在古代的丝绸之路,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

现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新形势下对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与新推动,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有力一步。

3.时代背景不同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战争是时代的主题,当时欧洲各国经济遭到重创,美国希望借此机会拉拢西欧各国,以此对抗苏联。

我国的“一带一路”是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提出,其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优势与周边国家进行分享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层次。

4.辐射国家成分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构成国是美国级西欧各国,均为资本主义国家,且都属于第一世界或第二世界。

"一带一路"的包含范围则比较广阔,沿途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有助于推动各类国家优势互补,实现沿途国家的新发展。

5.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主要是向西欧的国家提供资金、劳务、产品等,最重要的还有政治的支持,想要削弱社会主义力量。

“一带一路”则是与沿途国家分享优质资源,加强彼此的合作,建立贸易平台,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四、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根本区别
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我国推行“一带一路”政策,既不以意识形态划分,也不以经济的先进落后划分,旨在促进沿线周边所有国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是包容、公开、公平的新型平台。

马歇尔计划是迎合冷战需要产生的,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我国一直以来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

“一带一路”所辐射的所有国家,均按本国意愿决定是否参与,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马歇尔计划在帮助西欧各国的同时,强行赋予众多不平等条约,成为插手西欧各国经济的筹码。

3.中国一贯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建设性作用
“一带一路”致力于加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

中国作为新生经济力量,有责任与义务带动周边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不同国家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马歇尔计划"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立,使世界笼罩于战争的阴云之中。

4.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的战略抉择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为了更好地谋求和平发展,而“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五、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理性、客观的看待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的对比。

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来看,二者确实有类似之处。

首先,二者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其次,从客观看结果来看,二者都拉动了计划参与成员国的经济的发展。

但马歇尔计划是带有政治与安全属性的,而“一带一路”是单纯的为了共同的发展。

但是,正因为有了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具体实践中才有经验与教训可寻。

参考文献:
[1]金卫星.马歇尔计划于美元霸权的确立.史学集刊,2008年11月第六期,70-75.
[2]金玲.“一带一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1期,88-99.页.
[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3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