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

英使马噶尔尼使华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 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 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 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清乾隆帝致英王的信函(1793年)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周边形势
丝绸之路的兴衰
总结: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清: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回答: 明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特点
• 1、范围:远及美洲; • 2、主体:民间商人崛起; • 3、对象:西、葡等西方国家加入; • 4、产品:出口丝、瓷为主,进口新增白银; • 5、地位:优势(出超)。
晚明海外贸易路线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 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古罗马]普林尼
回答:西汉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1、政治: (1)国内:汉朝积极的对外政策; (2)国际:丝路沿线的国际参与; 2、经济:两汉经济发展;丝织业发达; 3、国际:罗马对丝绸的旺盛需求。
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丝绸之路的兴衰
(二)唐代:
• 传统陆上丝绸之路 • 东海丝道 • 西藏道 •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 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丝绸之路的兴衰
(三)宋代:
宋代泉州市舶司遗址

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A\]E^LH_`_^K◇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 赵丽娟中国—中亚峰会于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

西安为丝绸之路的起点,2000多年前张骞的凿空之旅沟通了中国与中亚的合作。

2000多年后的今天千年古都再次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的连接点。

古老的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同中亚互通有无、互学互鉴的悠久历史。

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对中国和中亚的发展意义深远,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

在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中国—中亚峰会的举办,无疑具有标志性的时代意义。

中亚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又是“一带一路”的首倡之地。

中国—中亚峰会将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联系了起来,让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来了一场历史的对话。

下面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对丝绸之路来一场时空之旅吧!一、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北方匈奴的威胁,在更多出于军事需要和政治目的的情况下,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从起点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达中亚、西亚和南亚,最终达到欧洲的丝绸之路。

汉代人把阳关和玉门关以28··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

丝绸之路作为当时陆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使中国的丝织品传向中亚、欧洲等地区。

这条商路同时对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汉时期,也开辟了东西方海上的商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在这里同学们要重点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不同之处及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同学们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对西汉陆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进行分析。

政治上,西汉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西汉时期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丝织业发达;罗马等地区对丝绸的需求旺盛。

唐朝,国运强盛,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东西方的思想文化交流也出现了高潮。

玄奘西行取经和鉴真东渡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事迹。

唐朝,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并举,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宋代,丝绸之路以海运为主,陆上丝绸之路中断或者受阻。

一带一路与共丝绸之路的意义

一带一路与共丝绸之路的意义

一带一路与共丝绸之路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等方式,促进亚欧非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共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促进了文明交流与经济繁荣。

两者的意义如下:
1. 经济发展:一带一路通过促进贸易和投资,推动各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

该计划提倡互利共赢,加强区域内国家的贸易合作,有助于提高参与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推动共同繁荣。

2. 地缘政治:一带一路有助于加强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实现政治稳定与和平发展。

通过加强经济联系和人文交流,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减少地区冲突和紧张局势。

3. 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和共丝绸之路一样,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通过人文交流项目,如教育、文化交流等,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增进民众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重视可持续发展,推动参与国家在环境保护、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合作。

通过共同努力,可以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一带一路和共丝绸之路都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促进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发展、地缘政治稳定、文化交流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

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

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世界历史中,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了东方与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也是文化交流和相互启发的桥梁。

而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以此为基础,致力于打造一个新型的全球合作模式。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的联系与发展。

古代丝绸之路是指一系列以中国为中心的陆上和海上贸易路径,连接了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不仅是中国的丝绸,还包括了其他珍贵商品如瓷器、茶叶和药材。

这些商品的贸易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欧洲的探险和新航路的发现。

新造船技术和航海士的远洋探险使欧洲的贸易动向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减少了人们对古代丝绸之路的依赖。

然而,丝绸之路的精神从未消失。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恢复和发扬丝绸之路的精神,并为更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互利共赢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

这个倡议旨在通过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的方式,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提升各国的发展水平。

在这个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合作,打造了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港口、铁路、公路和通信设施等。

这样的合作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民众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除经济合作外,一带一路倡议还强调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的重要性。

通过教育、文化艺术和学术交流,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加深。

这种交流有助于破除文化障碍,促进民族和谐与多元共存。

另外,一带一路倡议也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中国致力于推动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

这样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带一路建设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

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升级,以适应现代全球化的需求。

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关系,展望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关系,展望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关系,展望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关系丝绸之路作为一个古老的贸易路线,标志着东西方以及亚欧非大陆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开始。

它由上世纪的张骞使节早早地为中国和西亚国家扩大贸易和领土的传递以及文化的广泛交流和相互影响的奠定了基础。

但是,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能已经结束,因为它在一段时间内没有起到较大的作用。

然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丝绸之路获得了新的生命。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一项巨大经济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建设具有便捷的陆路和海洋运输网络,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和经济联系,并促进互利互惠的合作。

一带一路的目标是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经济合作区和贸易便利化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

这个倡议建立在古代丝绸之路的经验和成就之上,以现代化的方式继续推动经济和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的发展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首先,基础设施建设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物流和交通网络,有利于推动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发展。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有助于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就业机会。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还加强了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了文化、教育和旅游合作,进一步增强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和互信,这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此外,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需要各方的协调和合作,这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摩擦。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解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对环境的保护。

展望一带一路的发展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并为沿线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首先,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有助于提升沿线国家的竞争力。

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浅析

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浅析

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浅析作者:慕长泰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7期文/慕长泰古代丝绸之路将古中国与西方世界紧密联系,加深古中国与欧洲大陆的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展,由中国首倡,其目的在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起平等互利、相互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一、古代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的起源丝绸之路是指在汉武帝时派遣使臣张骞,从都城长安始发,沿途经过甘肃、新疆、中西亚地区连接起了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

在这条以贸易为主的国际商道中,丝绸是最受欢迎的物品,因此该商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

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中第一次出现了“丝绸之路”这一名词,是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所提出的。

从丝绸之路出现之日起便担负着若干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重任,但有更多的学者认为由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打开的这条丝绸之路更多的是起到沿线国家之间交流的任务。

(二)丝绸之路的特征这条丝绸之路沿途大多数都属于自然气候恶劣的地区,地貌主要以沙漠、戈壁、高山为主,因此在通过这条商道之时只能依靠骆驼、马车等简单的交通工具,然而借助这些交通工具是难以克服所面对的困难,这就导致了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并没有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的原因。

在漫长的中世纪,这条网络状的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往往与亚欧民族迁徙、政治版图变迁、经济兴衰、科技进步等背景相关联,也与贸易、移民、旅行、战争、民族冲突、宗教传播等活动密切相关。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内涵“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秋天首先提出来的,“一带”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很强的伟大倡议,包含着深邃思想和丰富智慧,是要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良好发展的基础之上打造出相关国家之间平等互利、相互合作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理论上,它贯穿着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贯穿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贯穿着互联互通、普惠平衡、创新发展、和谐共存等先进理念。

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历史和现状

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历史和现状

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的历史和现状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交通和贸易网络,连接了中国、中亚、印度、波斯、阿拉伯、欧洲等地区。

它主要通过陆上交通和海上交通,贯通了亚洲、欧洲两大洲之间。

在古代,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贸易路线。

它创造了众多的商机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桥梁。

在这条路线上除了丝绸以外,还有茶叶、香料、瓷器、绸品等等一些高端的商品。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期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这段时间也是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的黄金时期。

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贸易频繁、经商沿途,所以蹭蹭,小商小贩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丝绸之路上的国家纷纷建起了关隘,实行封闭管理,加强对商路的掌控。

而在长时间的贸易往来中,还有一些反复的战争,许多城市和王国遭受了灾难。

这些灾难包括盗贼、战争、瘟疫等等,导致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逐渐衰落。

现在,时代发生了变化。

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计划和倡议,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计划于2013年启动。

一带一路是一个有着广泛影响和深远意义的国际经济合作倡议,旨在通过加强不同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投资和人员流动。

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了包括亚洲、欧洲和非洲在内的 64 个国家,这些国家拥有约 43% 的全球人口和 29% 的全球国土面积。

倡议中的“一带”是指陆上经济带道路,涉及中国、中亚、欧洲,而“一路”是指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影响到中国、国家沿海、南亚、东非、中东和欧洲等地区。

这些地区有着极大的潜力和发展机会,同时也遭遇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针对上述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加强文化交流和政治合作等。

在这个计划的框架内,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得到了实施和发展。

例如,中巴经济走廊、中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国-印尼高铁、肯尼亚标轨铁路等等。

古丝绸之路与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异曲同工之妙

古丝绸之路与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异曲同工之妙

古丝绸之路与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异曲同工之妙1. 引言1.1 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古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地和海上贸易通道,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6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开通丝绸之路。

这条古老的商路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搭建了桥梁,不仅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宗教、技术和艺术的传播纽带。

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为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奠定了基础。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流向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玛瑙、黄金等商品则流向中国,形成了繁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网络。

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为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和全球化交流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字数要求:2000字】1.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的。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国会演讲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呼吁各国共同合作,推动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这一提议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回应,被认为是中国倡导的一项重要国际合作倡议,旨在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区域合作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这一倡议的出台,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模式,更为参与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这一倡议也意味着中国愿意与周边国家共同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经济合作模式,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

【字数不足,继续拓展内容】。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下的古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商路,起源于中国的长安(今西安),途经中亚、南亚、西亚、东欧,最终抵达地中海地区。

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7世纪,其间经历了数次繁荣和衰落,对推动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陆海丝绸之路的发展变迁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本意是欲与大月氏联合对抗匈奴,张骞的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定目标,但自此以后,连接欧亚的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随着西汉逐步确立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

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等沿着这条通道传入西方,而西域的大量物产也传入中国。

与此同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也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开展。

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出现并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国的动荡与分裂,,丝绸之路的发展处于低潮。

因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领,南朝与西域间的交往主要通过青海。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重新建立,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重新繁荣并到达顶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力大不如前,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其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的地位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在唐代,中外贸易呈现海陆并举的特征,海上丝绸之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宋代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中外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指南针在这时开始应用于航海,极大推动了中国航海事业的进步。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达到顶峰,中外海上贸易繁荣。

宋代沿袭唐代制度,在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主管对外贸易。

宋英宗时,北宋政府市舶收入达到63万贯,南宋初年更达到200万贯。

泉州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商人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建立了直接海上联系。

海上丝路出现了繁荣局面。

到元朝,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维持了繁荣局面,同时由于元朝建立了版图空前辽阔的大一统帝国,陆上丝绸之路也回光返照,重新繁荣。

但自元朝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盛况。

明朝政府为防范倭寇,实行海禁政策,这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

随着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隆庆元年明政府解除海禁,海上丝绸之路还是取得了一定发展。

而清代虽然在统一台湾后一度放开海禁,但乾隆年间又重新闭关锁国,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

纵观陆海丝绸之路的变迁史,我们可以看到: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状况、中国和沿线国家政局的显著影响,这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断变化,状态不稳定,时起时落。

而海上丝绸之路受政局影响小,并且更加安全,指南针等先进航海技术的应用,更使海上丝绸之路如虎添翼,因而在历史上能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二、古今丝绸之路的区别
从时代背景上来讲,古代丝绸之路出现在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今天一带一路则出现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从范围上讲,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印度洋各国间的海上通道;而当今的一带一路则是覆盖全球,包括南北美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网络。

从经济交流方式看,古代丝绸之路是商品输出,即东西方物产、商品的贸易往来;而今天则在商品输出的同时,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也成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交通方式来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利用古帆船,陆上丝绸之路则利用人力和畜力;当今丝绸之路则利用公路、铁路(欧亚大陆桥)、航空、远洋航运等现代交通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展开了高效便捷的交往。

三、"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区别
(1)时代背景不同。

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尽快实现战后复兴,防止希腊、意大利等国共产党借战后百废待兴、政治混乱之机夺取政权,以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是经济上的“杜鲁门主义”,是为最终实现美国全球霸权服务的。

“马歇尔计划”为北约组织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带一路”则无冷战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它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作为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
势、发展经验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的结果,是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的结果。

(2)实施意图不同。

“马歇尔计划”通过美国援助恢复欧洲经济,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

“马歇尔计划”附加了苛刻的政治条件,欧洲所有亲苏国家都被排斥在外。

即使是盟国,美国也为进入该计划的国家制定了标准和规则,受援国只能无条件接受。

“马歇尔计划”充分展示了美国控制欧洲的战略意图,肩负着稳固欧洲以对抗苏联的战略使命。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有关国家共同合作的平台,是中国提供给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和21世纪地区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提倡沿线国家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3)参与国构成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参与国包括美国和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一世界对第二世界的援助,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被排除在外。

“一带一路”则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并拓展、延伸到其他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也有发达国家。

这一合作倡议有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各类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整合,开创南南合作、区域合作与洲际合作的新模式。

(4)具体内容不同。

“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对西欧提供物质资源、货币、劳务援助和政治支持。

根据“马歇尔计划”的要求,受援国接受的资金援助须用于购买美国货物,受援国须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受援国须接受美国监督,把本国和殖民地出产的战略物资供给美国;设立由美国控制的本币对应基金(作用是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转换为由当地货币构成的资金);保障美国私人投资和开发权利。

其结果是美国获得大量对欧出口,美元成为西欧贸易主要的结算货币,推动建立了美国战后金融霸权。

此外,“马歇尔计划”还包含削减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放弃“国有化”计划等较强冷战色彩的内容。

与“马歇尔计划”的单方面输出不同,“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5)实施方式不同。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

在这段时期内,受援国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多亿美元,相当于马歇尔演说那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4%左右,占整个计划期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

“马歇尔计划”依靠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对西欧各国提供援助,快速实现受援国的经济重建,体现了“美国—西欧诸国”的一对多援助形式。

“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发起倡议、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

沿线国家积极开放边境口岸,共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体现的是丝路沿线国家多对多的合作模式。

“一带一路”特别强调沿线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标准、技术的对接,旨在将中国的发展机遇变成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谋求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共同发展。

通过设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周边国家和区域合作提供金融支持;通过中亚、中东、东南亚、南亚等多条线路从陆上和海上同时开展经济走廊、工业园区、港口建设等项目,逐步实现欧亚非互联互通的美好蓝图。

综上所述,在二战结束后的特殊历史时期,“马歇尔计划”对稳定欧洲局势、恢复欧洲
经济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背后渗透的美国霸权图谋是显而易见的。

时至今日,冷战早已结束。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框框,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潮流,其内涵和意义远远超越了“马歇尔计划”。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前景的展望与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

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

从国家层面来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深化区域交流合作,通过互利共赢的经贸文化交流,密切我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进而推动欧亚大陆经济合作的深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亚国家可以便利地通往世界上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亚太地区。

同时,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

而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无疑对我国的出口具有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