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教师版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两束单(江南博哥)色光a和b分别沿半径方向射入截面为半圆形的玻璃砖后,都由圆心O点沿OP射出,对于两束单色光来说()。

A.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较小B.C.D.两束单色光从射入玻璃砖到由O点射出的过程,在玻璃砖中传播时间相同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通过光路图可以看出,b光的偏折程度大,则b光的折射率较大,a 光的折射率较小,A项正确。

由光的色散可知,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a 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B、C两项错误。

两束单色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不等,所以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也不相同,D项错误。

[单选题]2.一小球装在边长略大于球直径的正方体容器内。

如图所示,当小球和容器一起在空中做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中,()。

A.球对容器顶有压力B.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等于球重C.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小于球重D.球对容器上下底均无压力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后,若不计空气阻力,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容器加速度为g。

以容器为研究对象,若球与容器间存在压力,则容器的加速度不等于g,与题干不相符。

故本题选D。

[单选题]3.如图4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当r大于r1小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A项错误。

r小于r1时,r一定小于r2,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项错误。

由图可得,r 等于r2是分子之间的平衡位置,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C项正确。

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正功,D项错误。

[单选题]4.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解答参考(2025年)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下列物理量中,属于基本物理量的是()A、速度B、加速度C、力D、质量2、在下列教学策略中,不属于探究式教学的是()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进行实验D、总结规律3、在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力可以脱离物体单独存在。

B、力的作用效果只取决于力的大小。

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4、一个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关于向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向心力指向圆心,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B、向心力是由其他外力提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C、向心力是一个虚拟的力,实际上并不存在。

D、向心力是物体自身固有的力,不需要外界施加。

5、在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属于能量转化现象的是:A. 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B. 水壶加热后水沸腾C. 风力发电D. 人体运动6、在下列关于物理量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米/秒B.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单位是牛顿C. 质量、体积、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与物质的形状无关D. 功是物体受到的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是焦耳7、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力臂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B. 杠杆平衡时,动力乘以动力臂一定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C. 当支点位于杠杆中心时,杠杆才能平衡。

D. 只有当杠杆是等臂的情况下,杠杆才能平衡。

8、关于电流的方向,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在所有类型的电路中,电流方向都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B. 在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同。

C. 在电解液中,电流的方向与正离子移动的方向相反。

D. 在电路分析中,人为规定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流出,经过负载后回到电源负极。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请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谈谈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案例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1.一个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物块,其左侧面是斜面AB,右侧面是曲面AC。

已知AB和AC的长度相同。

两个小球p、q同时从A点分别沿AB和AC 由静止开始下滑,比较它们到达水平面所用的时间( )。

A.q小球先到B.p小球先到C.两小球同时到D.无法确定正确答案:A解析:小球下滑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沿斜面AB、曲面AC运动到底端时的速度的大小相等,并且小球在AB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AC上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而运动的路程相等,从而做出速度一时间图象,从图象可以看出tp>tQ,故q小球先到底部。

2.质量和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均视为理想气体)( )。

A.内能一定相同B.分子平均动能不相同C.氢气内能较大D.氧气分子平均速率较大正确答案:C解析:理想气体的内能是所有分子的动能之和,当温度相同,它们的平均动能相同,而质量相等时,氢气分子数多,所以氢气内能大,故A错误,C正确。

氢气比氧气的分子质量小,平均动能相同时,氢气分子平均速率大,故D错误。

故选C。

3.一束单色光斜射到厚平板玻璃的一个表面上,经两次折射后从玻璃板另一个表面射出.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侧移了一段距离。

在下列情况下,出射光线侧移距离最大的是( )。

A.红光以30°的入射角入射B.红光以45°的入射角入射C.紫光以30°的入射角入射D.紫光以45°的入射角入射正确答案:D解析:因为同种介质对紫光的折射率较大,故入射角相同时,紫光侧移距离较大,A、B项错;设入射角为i,折射角为r,则侧移距离可见对于同一种色光,入射角越大,侧移距离越大,D项正确。

4.半径分别为R和r的两个金属球,相距很远,用一根细长导线将两球连接在一起并使它们带电,在忽略导线的影响下,两球表面的电荷面密度之比σR /σr为( )。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案例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固定着一个带电量为+Q的小球P,带电量分别为一q和+2q的小球M和N,由绝缘细杆相连,静止在桌面上,P与M 相距L。

P、M和N视为点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和N的距离大于LB.P、M和N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在P产生的电场中,M、N处的电势处处相同D.M、N及细杆组成的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正确答案:D解析:M、N处于静止状态,则M、N合力为零,则,可以得到,所以MN 之间的距离为所以A项错误、D项正确;MN处于平衡状态,则P对M和N的力应该在一条直线上,所以B选项错误;在P产生的电场中,M点电势较高,故C项错误。

所以答案为D。

2.置于容器内的气体,如果气体内各处压强相等,或气体内各处温度相同,则这两种情况下气体的状态( )。

A.一定都是平衡态B.不一定都是平衡态C.前者一定是平衡态,后者一定不是平衡态D.后者一定是平衡态,前者一定不是平衡态正确答案:B解析:平衡态一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一个系统的宏观性质处处均匀,不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题目中没有给出“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这一前提。

也没有说明状态的“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这一特点,所以不一定是平衡态。

3.如图所示,一束单色光射入一玻璃球体,入射角为60°。

已知光线在玻璃球内经一次反射后,再次折射回到空气中时与入射光线平行,此玻璃的折射率为( )。

A.B.C.D.正确答案:C解析:如图所示为光线在玻璃球内的光路图。

A、C为折射点,B为反射点,作OD平行于入射光线,故∠AOD=∠COD=60°,所以∠OAB=30°,玻璃的折射率4.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 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 )。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学方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成功测出引力常量B.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D. 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答案:D解析:A. 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成功测出的,故A错误;B.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B错误;C.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采用了微元法,但题目中的描述是“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这其实是近似法(或称为极限法),而非微元法,故C错误;D. 在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变量较多,因此先保持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这里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故D正确。

2、关于电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荷只要移动就能形成电流B. 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两端必有电压C. 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D. 绝缘体不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电荷答案:B;C解析:A选项: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这里的关键是“定向移动”,即电荷需要按照一定的方向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如果电荷只是无规则地移动,那么它们产生的电流会相互抵消,整体上看就没有电流形成。

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根据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案例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1.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

该内容最适宜帮助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 )。

A.感应起电B.摩擦起电C.接触起电D.电荷凭空产生正确答案:B解析:从实验可以看出,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

这种起电方式叫作摩擦起电,故本题选B。

2.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可用来探测样品表面原子尺寸上的形貌。

为了有效隔离外界振动对STM的扰动,在圆底盘周边沿其径向对称地安装若干对紫铜薄板,并施加磁场来快速衰减其微小振动。

如图所示,无扰动时,按下列四种方案对紫铜薄板施加恒磁场,出现扰动后,对于紫铜薄板上下及左右振动的衰减最有效的方案是( )。

正确答案:A解析:当加恒定磁场后,当紫铜薄板上下及左右振动时,导致穿过板的磁通量变化,从而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磁场进而阻碍板的运动,因此只有A项穿过板的磁通量变化,故本题选A。

3.电子的质量为me,一对正、负电子以一定的速度相碰湮灭后放出一对光子,c为光速,h为普朗克常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对光子的总能量等于2mec2B.这对光子的总能量大于2mec2C.光子的波长等于D.光子的波长大于正确答案:B解析: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电子还具有一定的动能,故总能量大于2mc2,即2h>2me4c2。

则光子的波长λ<。

4.两根相距为l的平行直导轨ab、cd,bd间连有一固定电阻R,导轨电阻可忽略不计。

MN为放在导轨ab和cd上的一长度也为l的导体杆,与ab垂直,其电阻为R。

整个装置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指向图中纸面内),现使MN沿导轨方向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用U表示MN两端电压,则( )。

A.U=Blv,固定电阻R的电流方向由b到dB.U=Blv,固定电阻R的电流方向由d到bC.U=Blv,固定电阻R的电流方向由b到dD.U=Blv,固定电阻R的电流方向由d到b正确答案:C解析:当MN运动时,相当于电源,其两端的电压是外电路的电压即路端电压。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

初中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题干:在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A、质量B、速度C、温度D、路程2、题干:下列关于光的传播特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速度增加C、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快D、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 m/s3、在下列哪个情况下,物体的动能最大?A. 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B. 物体在斜向上运动并减速时C. 物体在竖直向上抛出最高点时D. 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时4、在下列哪个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势能最大?A. 物体在水平地面上静止时B. 物体在竖直向上运动并减速时C. 物体在竖直向上抛出最高点时D. 物体从地面开始自由下落时5、题干:在以下实验中,下列哪个现象说明电流做功?A. 小灯泡发光B. 电表指针偏转C. 电热器发热D. 电池变轻6、题干:在以下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下列哪种说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A. 教师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B.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C. 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D. 教学方法单一,注重学生的被动接受7、在下列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B. 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C. 光从一种透明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8、关于下列物理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压强是表示压力大小的物理量B. 力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C. 速度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D. 密度是表示物体质量与体积比值的物理量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请结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阐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简答题 3. 案例分析题 4. 教学设计题单项选择题1.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增量一定相同B.一定量0℃的水结成0℃的冰,内能不变C.一定量气体吸收热量而保持体积不变,内能一定减少D.一定量气体体积增大,但不吸热也不放热,内能一定减少正确答案:D解析:根据公式Q吸=cm△t,相同质量的两种物体,比热容可能不同,故升高相同温度,内能增量不一定相同,A错误;一定量0℃的水结成0℃的冰,要放热,故内能一定减小,B错误;一定质量的气体吸热,而保持体积不变,则不对外做功,根据公式△U=W+Q,内能一定增加,C错误;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增大,对外做功,若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根据公式△U=W+Q,内能一定减少,D正确;故选D。

2.一闭合圆形线圈在均匀磁场中运动,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哪种会产生感应电流?( )A.线圈沿磁场方向平移B.线圈沿垂直磁场方向平移C.线圈以自身的直径为轴转动,轴与磁场方向平行D.线圈以自身的直径为轴转动,轴与磁场方向垂直正确答案:D解析:A、B、C选项中当闭合圆形线圈运动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发生变化,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为零,不产生感应电流。

D项中当闭合圆形线圈运动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线圈中产生了感应电动势,所以产生了感应电流。

3.如图所示,由红、蓝两种单色光组成的光束以入射角θ从圆心O处由真空射入半圆形玻璃砖,进入玻璃后分为OA、OB两束,它们从O到A和从O到B的时间分别为tA和tB,则( )。

A.OA是蓝光,tA小于tBB.OA是蓝光,tA大于tBC.OA是红光,tA小于tBD.OA是红光,tA大于tB正确答案:B解析:A光的偏折程度大于B光,则A光的折射率大于B光的折射率,A 光的频率大于B光的频率,知A光为蓝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5)(教师版)试卷题量:14题 试卷总分:150分 试卷限时:150分钟 测评/引用码:olADFiS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冲量一定相同②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问内做的功或者都为零.或者大小相等符号相反③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但正负号一定相反④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正负号也不一定相反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答案】D【解析】受力平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冲量;做功说法①错误,因为质点处于平衡状态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段时间内冲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对于②,由动能定理可知,质点动能没有变化,因此合外力做功为零,故两个力做功或者都为零,或者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故②正确。

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要认识到它们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两个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所以功大小可能不同,正负号也不一定相反。

例如相互吸引的两带电体,在靠近的过程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做正功。

说法③错误,说法④正确。

故选D 。

2、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急剧上升,且呈低龄化。

甲、乙两人的眼睛的成像示意图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 、甲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 、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D 、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答案】D【解析】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像特点、矫正方法如下表所示。

因此,题干中甲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乙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

D 选项正确。

3、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选项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 是质子,Y 是中子,Z 是正电子B 、X 是正电子,Y 是质子,Z 是中子C 、X 是中子,Y 是正电子,Z 是质子D 、X 是正电子,Y 是中子,Z 是质子【答案】D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解析】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因此x为1e是正电子,Y为0n是中子,Z为1P是质子,D选项正确。

4、宇航员在月球上做自由落体实验。

将某物体由距月球表面高h处自由释放,经时间t后落到月球表面(设月球半径为R)。

据上述信息推断,飞船在月球表面附近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为( )。

A、AB、BC、CD、D【答案】B【解析】万有引力定律;自由落体运动;圆周运动5、图中所示是一个平行板电容器,其电容为C,带电量为Q,上极板带正电(极板间电场为匀强电场)。

现将一个试探电荷q由两极板问的A点移动到B点,如图所示。

A、B两点间的距离为s,连线AB与极板间的夹角为30。

则电场力对试探电荷g所做的功等于( )。

A、AB、BC、CD、D【答案】C【解析】电场力对带电粒子做功;电容器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过右图中所示过程变到状态B。

在此过程中气体的密度( )。

A、一直变小B、一直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答案】A【解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由图可知,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到状态B,压强P一直减小,温度r一直升高,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得体积y一直增加。

因气体总质量一定,所以气体密度一直变小,A正确。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7、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圆柱体的长度2,用螺旋测微器测量该圆柱体的直径d,示数如图。

由图可读出Z和d分别为( )。

A、22.50 mm 6.860mmB、22.5 mm 6.860 mmC、2.25 mm 6.860 mmD、22.5 mm 6.86mm【答案】B【解析】10分度游标卡尺的精度为0.1 mm,不需要估读。

螺旋测微器精度为0.01 mm,需要估读,有半刻度线。

则圆柱体的长度Z=22 mm+0.1 mm×5=22.5 mm,圆柱体的直径d=6.5 mm+0.Ol ram×36.0=6.860 mm,选项B正确。

8、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占,内阻为r。

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为U。

当R5的滑动触点向图中a端移动时,( )。

A、I变大,U变小B、I变大,U变大C、I变小,U变大D、I变小,U变小【答案】D【解析】当滑动触点向a端移动时,R5阻值减小,电路总电阻减小,总电流I总增大,路端电压U=E-I总r减小,即电压表读数U 变小。

又由于电流I总增大,则R1,R3两端电压增大,R5两端电压减小,电流表读数,将减小,由此可知本题答案为D选项。

二、简答题9、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答案】【解析】(1)明确概念建立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2)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3)了解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4)学会运用概念。

10、简述什么是教学重难点,以“电功率”为例,说明这一节的教学重难点。

【答案】【解析】(1)教学重难点是教学设计的要素之一,是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合称。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物理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2)重点:深刻理解电功率的定义,学习用探究实验研究电功率问题。

区分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难点: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及实践意义。

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案例分析题11、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上,王老师用实验讲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初步知识。

老师:在有雾的天气,可以看到透过树丛的光束是直的,从汽车前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也是直的。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这些现象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老师:好,接下来,我给大家演示一下,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

老师做实验,在盛水的玻璃水槽内滴几滴牛奶,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

学生观看实验。

、、老师:大家看,光在水中、玻璃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空气、水和玻璃等透明物质叫做介质.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大家用笔在教材上划下这句话来。

学生:老师,我们也要做这个实验。

老师选了两个学生代表,分别给了他们一支激光笔,吩咐他们对着水槽照射。

学生拿着激光笔照到墙上,晃动着,引起学生一片骚动。

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

(15分)(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

(15分)【答案】【解析】(1)根据新课标对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教学环节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方式。

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要由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方式改为具有研究性、合作性、启发性的模式。

该教师照本宣科,没有任何引导和组织讨论环节,由教材中的例子直接得出结论,没有体现新课改学习方式的理念。

②教学效果。

该课堂没有体现出教学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进行了简单的提问,没有启发性,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没有设计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达到三维目标。

③教学内容。

教师没有将“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清晰简明地讲解给学生,没有举出生活现象中光不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来强化“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④教学评价原则。

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仅是“好”之类,没有进行有效的点拨和反馈。

(2)教学片段如下:进行影子游戏,引导学生提问:影子为什么是黑的呢?影子的形成说明什么?讨论交流:人是不透明的,光不能传到不透明物体的后面,无光的地方就是黑色。

光不能绕到物体后面说明光不会转弯,也就是光只能沿直线传播。

教师: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如果能亲眼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就好了。

老师这里有激光笔,想一想怎样才能观察到光在空气、水中的传播路径呢?学生:在晚上实验就行了。

教师:晚上确实行,不过大家现在等不及了。

可以在空气中制造水雾或烟雾。

将水变混浊.如向水中滴几滴牛奶。

教师:(将激光束打在墙壁上,看到一个光斑,然后用酒精灯对激光束加热)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看到光斑在抖动。

这是因为加热使空气分布不均匀了,光不沿直线传播。

教师:很好。

隔着火焰看静止的物体,好像在跳动;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空气不均匀分布引起的。

怎样描述光的直线传播才准确呢?学生: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2、在初中物理“汽化与液化”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道单选题。

结果每个选项都有学生选择。

在大烧杯中放入水,再将一个装水的试管放在烧杯中,然后给烧杯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

如果继续加热,则( )。

A .试管中的水温可达到沸点但不沸腾B .试管中的水将会沸腾C .上述A 和B 所述情况都有可能发生D.烧杯中水的沸腾要大量吸热,所以试管中水达不到沸点,也不可能沸腾问题:(1)指出正确选项,针对错误选项分析学生在物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10分)(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0分)【答案】【解析】(1)正确选项是A 。

学生选择其他选项,可能原因是对水的沸腾条件不清楚。

水沸腾需满足:第一,水温达到沸点;第二,不断吸热。

本题中,烧杯中的水通过热传递可使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

但是,由于烧杯和试管中的水都达到沸点时,两者之间没有温度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热。

因此,试管中的水只能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A 选项正确。

(2)教学片段:教师:同学们,大家刚刚学过汽化和液化以及沸腾的相关知识。

那么烧杯中的水通过不断加热能达到沸点吗?学生: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水温升高,能达到沸点。

教师:正确,继续加热能达到沸腾状态吗?学生:根据沸腾的条件,应该可以。

教师:很好,你来说说沸腾的两个条件。

学生:①水的温度必须达到沸点;②水必须从外界不断吸热。

这两个条件都满足,因此烧杯中的水能沸腾。

教师:那么,我们看一下放在烧杯中装水的试管,试管中的水会怎样?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学生:应该也会沸腾!学生:有试管隔着,不会沸腾。

教师: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总结的水沸腾的两个条件,试管中的水温会怎样?学生:烧杯中的水温高于试管中的水温.那么试管中的水温会升高。

教师:确实如此,不仅会升高,而且最终会达到跟烧杯中水相同的温度,也就是沸点。

学生:嗯,明白了。

但为什么不像烧杯中的水一样沸腾呢?教师:烧杯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有外界热源不断地提供热量,试管中的水呢?学生:由烧杯中的水来提供啊!教师:那老师来问你,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温一样,如何传递热量?学生:哦,懂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