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教师资格统考中,中学综合素质是一门重要的科目,涵盖了丰富多样的知识点。
以下为大家详细归纳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2、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生观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
2、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教育公正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均等。
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包括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公平。
三、教师观1、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包括: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3、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身心素养。
其中,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四、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法的体系,包括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
2、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等权利;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等义务。
(完整版)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 1)让学生经历过程 ( 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 ( 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四 教师职业道德 ............................................................................................................................. 4 (一)规范 ............................................................................................................................... 4 (二)人际关系处理 ............................................................................................................... 5
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
使用国家课程教材, 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 校本化的实践探索, 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
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培养开发课程、 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3、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归纳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以下知识点:
1. 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熟悉国内外教育政策、教育改革和教育法律法规。
2. 教育心理学:了解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运用有效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指导教学实践。
3. 教育评价:了解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包括考试评价、综合评价和素质教育评价,能够合理使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学。
4. 教育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谈、调查、实验等,能够进行教育实践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
5. 教学设计: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6. 教学管理:了解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和教师发展,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
7. 课堂教学技能:掌握有效的课堂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知识讲解、问题解答、教学评价和学生教育等。
8. 创新教育:关注创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提倡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能够运用创新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9. 教育伦理: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操守,了解教育伦理和职业道德要求,能够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和教育纠纷。
10. 学科知识:熟悉所教学科的内容与方法,掌握学科知识,能够将学科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以上是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教师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一《综合素质》教资常考常识汇总

教资笔试,常考这36个地理之“最”1.陆地和海洋(1)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
(2)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
(3)最大的海(最深的海)——珊瑚海(4)珊瑚海位于太平洋西南部海域,因有大量珊瑚礁而得名,世界有名的大堡礁就分布在这个海区。
(5)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6)最咸的海——红海(7)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呈现狭长型,其西北面通过苏伊士运河与地中海相连,南面通过曼德海峡与亚丁湾相连。
(8)最淡的海——波罗的海(9)波罗的海是欧洲北部的内海、北冰洋的边缘海、大西洋的属海。
世界最大的半咸水水域。
在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
(10)最多岛屿的海——爱琴海1(11)爱琴海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海湾,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
共有大小约2500个岛屿。
(12)沿岸国最多的海——加勒比海(13)加勒比海位于大西洋西部、南北美洲之间,沿岸有20个国家。
(14)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东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是世界最大岛。
(15)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2.地形和河湖(1)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2)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
(3)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4)青藏高原是中亚一个高原地区,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5)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6)巴西高原是南美洲东部位于巴西境内的广阔高原。
2(7)最大盆地——刚果盆地(8)刚果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位于非洲中西部。
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
(9)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0)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褶皱山系。
纵贯南北美洲大陆西部。
包括落基山脉、海岸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山脉。
(11)最长的山脉——南美安第斯山(12)安第斯山脉属于科迪勒拉山系,也称安弟斯山脉或安蒂斯山脉,位于南美洲的西岸,范围从巴拿马一直到智利,被称为“南美洲的脊梁”。
(13)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1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教师资格证中公中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主要考单选,材料分析单独考或结合考)教育观:“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观: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一、素质教育观的内涵:(两全一个一重点)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背,加粗经常考)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深化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基础)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节学生观(选择,材料分析)补充:e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e人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e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必背,“两独一发”)1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①顺序性—循序渐进②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分阶段进行③不平衡性—把握最佳关键期④互补性—扬长避短⑤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3 .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即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知识点

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学教资综合素质简答题知识点》①基本定义:这些知识点是中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简答题会涉及到的内容,涵盖教育理念、教师职业操守、文学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内容。
②重要程度:在中学教资考试中占比较大,如果简答题失分多,很可能导致这一科考不过。
就像在一场游戏里,这是必须要攻克的一大关。
③前置知识:需要有中学教育的基本概念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常见知识。
比如你得知道唐朝大概的历史时期吧,不然遇到关于唐朝诗人的简答题就懵了。
④应用价值:实际应用场景很多,即便不考试,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也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关键知识。
比如在给学生讲文化知识的时候就用到了文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综合素质这科里不同模块的知识都会涉及到简答题,例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律法规等。
这些模块像拼图一样构成了综合素质的整个知识体系,简答题知识点就散落在这各个部分里。
②关联知识:和大题知识点有联系,有些简答题知识点可能延伸一下就是大题的考点。
还与选择题的一些知识点相关,它们可能存在部分重叠,就像同一窝的小动物,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有相似之处。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要看不同人的基础了。
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人来说,文学文化素养方面的简答题知识点就难。
但我觉得教育法律法规里那些复杂条文相关的简答题也是挺难的,关键在于理解条文和实际应用。
这些条文如同外语里的复杂语法,一不小心就弄错。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中占的分值比重不小,考查方式就是直接出题目让你简答,一般不会拐弯抹角,比如直接问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是教师在教学等一系列工作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的集合。
像关爱学生,这可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好一点,而是从心里去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成长。
- 素质教育内涵: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师资格证初中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初中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
1. 研究理论
- 主要研究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
- 智力理论: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
- 人的认知过程:感知、思维、记忆等。
2. 发展心理学
- 儿童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等。
- 起源于儿童发展理论: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3.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教学
- 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方式。
-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奖励方式。
- 考试与评价方式。
二、教育法律法规
1. 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
2. 学校规章制度
- 学校管理制度。
- 学校安全制度。
- 学校考试制度等。
3. 学生权益保护法律法规
- 学生权益的法律保护。
- 学生惩戒与纠正措施的规范。
三、教育科学
1.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 教学设计的步骤和要素。
2. 教学评价
- 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功能。
-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教学方法
- 指导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 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等教学方法。
以上是教师资格证初中综合素质重点必背知识点的简要概述,具体内容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更详细的学习和掌握。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简述题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简述题知识点素质教育的提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教会中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特点: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
②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素质教育的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和谐发展,即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
面向全体学生: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就是不能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应该把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因材施教: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①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⑤社区型教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在社会中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已不仅仅限于学校和教室,而是成为社区的一员。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间接性。
教师劳动的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自我价值(物质价值)。
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教师职业行为规范:①语言规范②仪表规范③举止规范④交往规范。
素质教育最早是在1993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以人为本学生观不仅要求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看待。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成长。
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教育活动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与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的全面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必须根据中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开展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应当着重从身心发展要求、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要求三个方面去展开工作。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关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2)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
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
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
家庭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差异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教育公正,是“以人为本”对中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正确地对待所有的中学生,促进所有中学生的共同发展,并不是让所有中学生步调一致,而是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在自己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一)分阶段教育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分阶段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依据这种阶段,给予不同阶段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
而因材施教则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分阶段教育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
分阶段教育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之分,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
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
(二)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在教育活动中。
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身心发展情况而歧视一些学生,给所有中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
五、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功能1、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师生关系的功畿(1)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结成的相互关系,其本身就孕育着一种教育任务。
(2)激励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都会产生重要的激励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感受到教育教学过程的愉快和自身从事工作的价值,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
(3)社会功能良好的师生关系传递着一种关怀、信任的心理氛围,对于孩子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师生关系可以分为放任型、****型和民主型。
每一种师生关系都有其特征与不同的影响:放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无序、随意和放纵。
****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命令、权威和疏远。
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和互助。
因此,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应当为民主型师生关系模式。
(三)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尊师爱生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爱。
2、民主平等师生在教育教学中还要讲民主,这种民主不是表面上的你问我答,而是师生之间真正的对话关系。
3、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在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下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在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两者良好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和升华。
4、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相互包容,情感上的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