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揭秘:三国历史上东吴为何无奈只得建都南京?
吴国历史

吴国历史吴国(太伯)的发源地是在南京镇江地区,南奔之处更在江宁当涂交界处。
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都曾是吴国都城(吴文化中心)所在地。
其中,时限最长的吴文化中心是在镇江朱方城,她历经了吴国581年的历史,占整个吴国时期的87%。
而无锡在吴国21代之前还是古越蛮夷之地,直到24世吴王迁都阖闾城,无锡才与吴文化沾上点边,但这个阖闾城70%的主体在常州,30%在无锡。
吴国25世吴王世系图: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徭-屈羽-夷吾-禽处-专-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忌-余昧-僚-阂闾-夫差吴国都城(吴文化中心)变迁图:吴国起源不在无锡梅里而是在南京江宁小丹阳梅里(藩里)一带;代表吴文化中心的阖闾城不在在苏州,而是在常州雪堰镇。
1.小丹阳(藩里)梅里——南京江宁横山一带(衡山、横望山、隐居山)公元11世纪前——前11402.朱方——镇江丹徒东北一带前1140——前559计581年3.淹君地——常州淹城前559——前514计45年4.阖闾城——常州无锡交界处(常州占3/4,无锡占1/4)前514——前484计30年5.姑苏台——苏州木椟镇前484——前473计11年----------------------------------------------------------------------------------------------------------------------讹传千年的“吴都在苏州、起源在无锡”的传说,而常州的“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大多数常州人只知其名却不知其事,常州是吴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的中心和都城也不为人所知。
纵观常州自己流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着实让人痛心。
举些例子:起源于常州滩簧的锡剧,原称“常锡文戏”,现已该名为锡剧,彻底放弃了名称中的常州元素,使人误解为无锡地方戏;起源于常州的“苏常熟天下足”也被讹传为流传更广的“苏湖熟天下足”,甚至可笑的是有些外地人提到“苏常熟”他们还以为是常熟;位于武进雪堰的吴国都城阂闾城也被99%的中国人误解为吴都或者是阂闾城是在苏州,甚至一些知道真相的专家也将错就错地认为:“苏州是主城是大城,武进阂闾城的是小城是一个军寨而已”,春秋时期根本不存在的苏州居然成了吴国国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一个讹传案例;还有一些例子:常州申请了三次历史文化名城,次次铩羽而归;常州从70年代开始申请了三次大运河改道以保护常州城江南水乡的历史文物古迹同时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也次次被驳回,直到现在因为有高速公路的土方需求才将常州半个世纪的运河改道梦想变为现实,但常州运河文化的精髓,江南水乡的古迹也因为老运河的就地改造而被破坏殆尽,看看兄弟城市苏州和无锡,国家无一不是拨巨款让他们将运河早常州几十年就绕道城外,从而避免了大运河文化的破坏,同时也拉开了城市的框架,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建邺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建邺是现在的哪个城市现在的南京建业,吴国都城,今南京市古称之一。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称建业。
石头城,跨水而立,周围数十里里,设有子、罗城二重城,商业繁华,盛况非常。
吴之名臣张纮以为此地有天子气,劝其主定都于此。
南京号称“十朝古都”,而东吴则是历史在南京建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说到东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恐怕马上就有人想起那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似乎南京由此就开始成为文人骚客们吊古伤今的好地方。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当时的东吴实际上是中国最叱咤风云的一方豪强,势力范围遍及今天的长江中下游。
东吴大帝孙权开创的一代霸业成为中国历史不可抹去的浓浓一笔,而南京则是他留下的最大遗产。
孙权定都南京后,为了巩固城防的需要,在秦淮河的入江口修建了石头城。
南京“石头城”的别名由此而来。
早期的建业城并没有城墙,仅有竹篱笆,后来夯土筑墙,而城门也还是用竹篱编成。
当时虽然物质材料比较匮乏,但是整个城市的规划还是井然有序的。
它仿造了吴王阖闾的吴城,分宫城和都城两重,无外郭。
宫城在都城的中间偏北,约占总面积的1/4。
其核心为太初宫,南宫、苑城和西苑分别为宫殿、花园和卫队驻地。
宫城的南门为宣阳门,(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南京市城区的中心新街口)出宣阳门向南至朱雀门,大约是5里,这段路就是“苑路”,也就是皇帝的专用通道。
两边有水沟排水,再两边就是一般人员通行的道路。
在这条大道两旁是中央官署和部队营房。
朱雀门外就是秦淮河,河两岸就是居民区和商业区了。
整个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规划得井井有条。
后来的六朝基本上都是延续了这样的城市布局。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是指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中国大陆出现了三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这三个政权分别是东吴、蜀汉和曹魏。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国家分裂,但也孕育了众多英雄和典故,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一、东吴东吴,即孙吴,是由孙权建立的政权。
孙吴的首都是建业(今江苏南京),后搬迁至庐江。
孙权秉承了父亲孙策和兄长孙坚的遗志,稳定了江东地区的局势并发起了抗击曹操的战争。
东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孙权实行了富民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展了农业生产;同时,他在外交上与蛮夷进行交往,增进了江东地区的繁荣。
东吴还积极发展文化教育,注重文人的培养,蔡邕、张昭、张温等名士都为东吴效力。
二、蜀汉蜀汉,即刘汉或刘备政权,是由刘备在四川地区建立的政权。
蜀汉的首都是成都。
刘备领导蜀汉政权,曾发动了数次北伐,试图统一中国大陆。
蜀汉政权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所建树。
刘备尊重士人,倡导仁义道德,注重农耕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蜀汉还实行宽松的税收制度,吸引了大量流民来到四川开垦土地。
在军事上,蜀汉政权打破了东吴和曹魏的围困,巩固了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地位。
三、曹魏曹魏,即曹操政权,是由曹操统一中原地区后建立的政权。
曹魏的首都是许昌(今河南许昌)。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
曹魏政权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曹操注重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多次击败东吴和蜀汉的进攻。
曹魏还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
曹操还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结语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是一个充满战争和变革的时期,三个政权之间的斗争造就了众多英雄和典故。
虽然最终曹魏取得了胜利,但三国时期的政权互相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吴蜀魏三国时期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

吴蜀魏三国时期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吴蜀魏三个国家的兴衰与否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吴、蜀、魏三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的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
本文将以吴蜀魏三国时期的都城为切入点,探讨吴蜀魏三国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吴国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1. 建都南京吴国在建都方面可以说是非常有野心的,刘备攻取荆州后,孙权遣使与刘备会面,达到了相互迁都的协议。
孙权遣使入荆州称帝后,将都城迁至建业,即现今的南京。
建业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位于长江之滨,地势险要,水陆交通便利,成为吴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 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吴国注重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建业被划分为九个坊,每个坊都有明确的划分和管理规范。
城市内设有宫殿、庙宇、市场等重要建筑,市区内街道宽敞,布局有序,城市交通便利。
3. 城市防御工事同时,吴国也非常注重城市防御工事的建设。
在建业的周围修筑城墙,沿江设立水军阵地,建设城门和烽火台,确保城市的安全。
二、蜀国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1. 建都成都蜀国的都城建设和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成都一地。
刘备夺取益州后,将都城迁至成都,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2. 修筑城墙成都作为蜀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规模庞大。
蜀国在成都修筑了高大坚固的城墙,以保卫城市的安全。
3. 城市规划与市政建设蜀国注重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成都市内规划有序,分为内城和外城,每个城区设有市场、庙宇、官署等重要建筑。
市区内的街道宽阔整洁,道路交通井然有序。
三、魏国的都城建设与城市规划1. 建都洛阳魏国在建都方面选择了位于中原地区的洛阳。
洛阳作为魏国的都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优势,成为魏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 规划修建城市洛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在魏国历代统治者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格局。
城市内建有皇宫、庙宇、市场等重要建筑,市区内道路宽敞,布局合理。
历史趣谈:孙权掌握了东吴的政权 为何称王而不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孙权掌握了东吴的政权为何称王而不称帝?
导语:公元200年,孙权掌握了东吴的政权。
而刘备还和小弟一样投奔袁绍,曹操正和袁绍进行白马之战,鹿死谁手还不知道。
孙权虽有权但直到公元229年
公元200年,孙权掌握了东吴的政权。
而刘备还和小弟一样投奔袁绍,曹操正和袁绍进行白马之战,鹿死谁手还不知道。
孙权虽有权但直到公元229年才称帝,但这时曹丕和刘备都已去世,那为什么孙权要到这时才称帝呢?
小编来解读孙权不称帝的3个原因:
第一、实力不够
东吴,顾名思义,孙权的吴国就是在江东,其底盘包括苏杭,扬州等江南大城市,经济一定很发达吧!其实则不然,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江南并非如今的国际大都市,也不是宋代范成大笔下那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风水宝地,三国时期的江南,乃是蛮荒之地,即便是东吴所有人口加起来,也比不上曹操魏国的一半。
所以孙权一直都在养精蓄锐,准备厚积薄发。
第二、大形势所迫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在曹丕和刘备都称帝后,两国的战事愈加频繁,可谓是水火不容。
如果此时孙权再称帝,必然是三败俱伤,谁也饶不了谁,而孙权的东吴又是其中最薄弱的国家,必将最先被曹操和刘备联合夹击。
第三、不得人心
曹操为什么能称帝?因为人家势力大功绩高啊!刘备为什么能称帝?因为人家是刘氏子孙啊,虽不能考证,但单是一个刘字,就能让刘备名正言顺的称帝。
孙权为什么不敢?因为东吴政权出自袁术,袁术是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三国最后一位皇帝东吴孙皓 怎么一步步变成暴君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最后一位皇帝东吴孙皓怎么一步步变成暴君
的
导语:东吴末帝元兴元年底,在巩固好手中握有的权力后,孙皓性情大变,脾气变得极为暴戾,又颇多忌讳,不准说这不准说那,大臣稍不留神说了一句犯
东吴末帝元兴元年底,在巩固好手中握有的权力后,孙皓性情大变,脾气变得极为暴戾,又颇多忌讳,不准说这不准说那,大臣稍不留神说了一句犯忌讳的话,脑袋立马不保。
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濮阳兴,刚流露出半点悔意,就被孙皓流放到广州,半路上又被诛杀,屠灭三族。
濮阳兴被捕是在元兴元年的十一月初一,距离拥立孙皓登基的八月初三,还不到三个月。
第二年,也就是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七月,当初同意立孙皓为帝的皇太后,被孙皓逼迫自杀,长子孙和次子不久也被诛杀。
“加之好学”的孙皓,翻脸真的比翻书还快,或者说是比川剧变脸还快。
孙皓的暴虐,不止杀人。
不知是因为相貌过于丑陋还是何故,孙皓很烦别人看自己,臣下觐见都是低着头,从来不敢抬头看一眼。
后来孙皓一手提拔的左丞相陆凯(即陆逊侄子)斗胆劝诫了几次,陛下您还是让咱们看几眼记住你的模样吧,否则一旦有突发事件,大臣们都不认识你,去保护谁啊!孙皓有所改正,但也只是特许陆凯抬头看看自己而已,其他人还是难睹天颜。
酒色向来是暴君的标配,孙皓也不例外。
孙皓不仅自己要喝好喝倒,臣下如果不喝好喝倒,大事必然摊上。
有次孙皓大会群臣,大臣王蕃真真是喝醉了,孙皓却怀疑他还有量,是在装醉。
假意让侍卫送王蕃出去,随即又叫回来。
王蕃平素较为注意仪容,一听皇帝又叫自己回来,强忍着酒醉还是整理好着装,华丽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揭秘南京作为六朝故都 历代帝王陵墓超过三十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揭秘南京作为六朝故都历代帝王陵墓超过三十座
导语:有人统计,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有四百多人,他们死后的帝陵也数以百计。
帝陵,往往集中在历史悠久的城市附近。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有人统计,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有四百多人,他们死后的帝陵也数以百计。
帝陵,往往集中在历史悠久的城市附近。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也有不少帝陵。
“不少”,究竟是多少呢?
据不完全统计,有四十位左右的皇帝曾在南京“君临天下”。
他们死后,其中相当部分埋葬在今南京市区或者周边郊区。
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局部),画了十三位皇帝,其中的吴主孙权、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葬在南京。
东吴
南京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座帝陵,是东吴大帝孙权的“蒋陵”。
根据文献记载,孙权蒋陵位于“上元县东北钟山之阳”,也就是紫金山南麓。
孙权蒋陵在历史上几乎没有被挖掘过,也没有做过考古,因此目前只能说孙权墓大致范围是在梅花山西麓,具体的位置尚难以确定。
孙权的长子,宣明太子孙登也陪葬蒋陵。
梅花山的孙权雕塑。
孙权墓文物保护碑。
除了梅花山孙权墓,东吴的第二个皇帝会稽王孙亮墓,被文献记载位于“丹阳郡赖乡”,学者考证,也就是如今的雨花台区板桥、铁心桥一带。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吴范:三国历史上比诸葛亮还会算计的东吴军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吴范:三国历史上比诸葛亮还会算计的东吴军师导语: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善于治兵名扬天下。
魏国的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人也是智囊级的人物,都曾为曹操出谋划策,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善于治兵名扬天下。
魏国的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人也是智囊级的人物,都曾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盖世功劳。
有人说东吴没有运筹帷幄的人物,一个周瑜太过于小气,嫉贤妒能。
陆逊虽然英勇,可是并不被孙权看好,后来抑郁而亡身。
其实东吴从来就不缺乏顶尖级的人物,就是军师类的人物,也有,比如名不见经传的吴范。
这个吴范,乃是东吴人,出生在会稽郡上虞县,据说喜欢钻研阴阳八卦乃至命运兴衰。
因为天下大乱,曾经在京都混过一个阶段,但是并没有看中他的学问。
当孙权在江东崛起的时候,吴范便来投奔,每当有灾难和吉祥的事情快要发生之前,吴范总是反复多次的推理,给别人说,因此吴范很有名气。
开始孙权要攻打黄祖,吴范看了看天象,说:今年大凶之年,不如明年。
根据我的推理,荆州牧刘表明年也要辞世。
那黄祖失去了支援,自然疲于奔命,一战而成功。
年轻气盛的孙权哪里把吴范的言语放在心上,带领大兵前来攻打,自然是不能取胜。
第二年,军队再次出征,来到浔阳,孙权先拜访了吴范,吴范看了看天象,兴致勃勃的说:主公,这一次黄祖肯定失败。
当夜,军队疾行,来到黄祖地界,还未交战,黄祖逃跑。
孙权害怕找不到黄祖的下落,吴范看了看天,说道:这家伙,就在最近,一定能够生擒黄祖。
到了五更天的时候,士兵果然找到了黄祖,不久,刘表也病死了,诺大的荆州经过了赤壁之战的洗礼,被孙、刘、曹彻彻底底的瓜分了,而吴范居然能够先知先觉,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三国历史上东吴为何无奈只得建都南京?
导语:在三国之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建都南京,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沿袭。
此事相信人人都懂,但首建都城绝非一件易事。
在三国之前,江东
在三国之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建都南京,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沿袭。
此事相信人人都懂,但首建都城绝非一件易事。
在三国之前,江东还没有一个诸侯国,敢与中原王朝抗衡(注:三国时期江南地区指现在的湖南地区,而我们现在的江南三国时称江东。
)所以说,创建一个首府,绝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那么东吴为啥还要建都建康呢?
三国以前,江东地区的中心在苏州,后来改为扬州,这本来不会有所改变,但东汉后期(此时还不能称之为三国,究竟何时可以称为三国,这分界点争议本来很大,这里不再赘述。
)群雄并起,孙策称霸江东,按理说,扬州也会在以后成为东吴的首府。
可是偏偏此时,扬州在陈登的手里,而陈登其人,却又偏偏是曹操的铁杆粉丝,而此时,那孙策又偏偏不是曹操的对手。
所以,扬州偏偏就不理你孙家集团。
江东不稳定,建都遥遥无期,怎么办?
只好向长江中游发展,即向江南发展。
其实按照这方向,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此时曹丞相刚等刘表病逝,就挥军南下,说实话,可能连孟德兄也没想到,刘琮居然就乖乖投降了,虽然玄德兄领着军师,关、张、赵和刘琦水军总共两万人在抵抗,但对于拥有百万雄师的曹丞相来说,简直提都不想提,感觉提他们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很快,东吴的势力刚到湖北时,曹操下江陵,取汉口,整个长江上游都被曹丞相所占,可以说,此时东吴建都江南的梦想,已经被完全粉碎了。
为了抗拒曹操,孙刘两方联盟,然后各位就尽情的脑补三国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