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历史上的三国 是怎么结束的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三个“三国时期” 你都知道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三个“三国时期”你都知道吗导语:提起三国,人们往往会想起东汉末年至西晋之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个三足鼎立的历史时期。
第一提起三国,人们往往会想起东汉末年至西晋之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段历史。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个三足鼎立的历史时期。
第一个三国时期,即传统意义上的三国时期,年代大致在公元220年-280年之间。
以公元220年10月(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称帝,建立魏国为标志。
次年4月刘备在成都即皇帝位,史称蜀汉。
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国(公元229年称帝),史称东吴。
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在此后数十年里,三国之间互有征伐,吴、蜀两国都无法改变曹魏独大的局面。
公元263年正月,魏相国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军灭蜀,蜀汉灭亡,三国仅剩其二。
公元265年12月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建国号晋,史称西晋。
公元279年11月,晋国起六路大军伐吴。
280年3月,孙皓投降,东吴政权灭亡。
细算起来,三国时期真正三足鼎立的时间,仅34年左右(229年-263年)。
第二个三国时期,是南北朝的后期。
说是南北朝,事实上南朝是南朝,北朝是北朝。
南北两朝之间相互征伐不断,同时各自内部政权更迭也很频繁。
先说南朝。
传统意义上讲,南朝属于华夏正统,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汉民族手中,中华传统文化在南朝得以延续和发展。
公元420年6月,北府军将领刘裕废黜晋恭帝司马德文,建立南朝宋政权,标志南朝的正式开始。
此后,淮河以南的中国,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先后建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 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鼎立是指哪三国三国的皇帝分别是谁?
导语: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三国时期汉朝皇帝:刘备;三国时期吴
三国鼎立,指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汉、吴三国,三分天下,成犄角对峙局面。
三国时期魏国皇帝:曹操;三国时期汉朝皇帝:刘备;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
从公元220年起,在我国历史上先后建立了曹魏、季汉、东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称为“三国鼎立”。
历史记载
背景
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是,由于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比起东汉末年那种无数军阀割据的纷乱局面来,相对地说要好得多。
实际上三国鼎立是中国遭受十几年大破坏以后逐渐恢复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三国的统治者在本国内所采取的某些政治、经济措施,如曹操的屯田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季汉诸葛亮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赵,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策略;孙吴发展世家大族的统治政策等,客观上对全国的统一都起着有益的作用,它们的产生和存在都是合理的。
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曹操。
无论军事还是文学,他都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潮流。
正是他的出现,使得原本复杂的三国局面变得更加异彩纷呈、扑朔迷离。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故事概括

三国演义故事概括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
全书共有120回,以描写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为主线,以刻画三国时代人物形象为重点,展现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对三国演义故事的概括。
故事一开始,是东汉末年,皇权渐渐衰微,外患不断,内部腐败。
曹操以汉室名义征讨四方,最终统一北方。
刘备、孙权分别在南方建立了各自的势力。
刘备在桃园结义,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后来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建立了蜀汉政权。
孙权则在江东建立了吴国。
曹操死后,曹丕篡位称帝,建立了魏国。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成功击败曹操的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接着,刘备得到了荆州,开始了对蜀地的统一。
在统一蜀地的过程中,刘备和孙权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纷争。
最终,刘备病逝,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开始了蜀汉的衰落。
同时,曹魏内部也发生了割据之争。
司马懿掌握了实权,曹髦被废,曹奂即位。
最终,曹髦复位,司马懿权倾朝野。
在东吴,孙权逝世,孙登继位,但权力被孙权的儿子孙和夺取。
孙和死后,孙休继位,孙休逝世后,孙亮继位。
最终,吴国在夷陵之战中失败,孙亮投降,吴国灭亡,三国合一,进入了晋朝的时代。
三国演义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品。
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战争的描写,展现了当时人物的形象和历史事件的丰富多彩。
这部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历史趣谈:三国之乱导火索人物 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之乱导火索人物农民起义军领袖张角导语:张角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张角本来是个没能考中举人的秀才,在一次上山采药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有着青绿色的眼张角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太平道的创始人。
张角本来是个没能考中举人的秀才,在一次上山采药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有着青绿色的眼睛年轻的容貌,手上握着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把张角叫到一个山洞中,传下太平要术三卷。
当时,南华让张角向天下宣传教义,叫他普度众生。
如果心里有邪念的话会遭天谴。
张角熟读太平要术,学习了书中的法术,能呼风唤雨,施符救人,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法术。
张角常常握着九节杖,在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在其中加入符咒、咒语为人治疗疾病。
而且把这个行为用来当做掩护,偷偷建立了太平道,并开始招收大量的学生,培养核心弟子,吸收基础群众。
太平道是我国道教最早的教派之一,是一推翻已经腐朽没落的东汉王朝、建立起太平社会为己任的教派。
张角还曾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准备起义,可惜遭一个名叫唐周的济南信徒向官府告发了张角造反起义的事。
张角见事情败露,把消息连夜传到全国各地,准备立即起义造反。
在起事的时候,张角的人头上都绑着黄巾,所以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黄巾军”。
张角自称为“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为“地公将军”,张梁自称为“人公将军”。
起义一开始,黄巾军深得民心,群众们纷纷响应张角他们,有的人加入张角他们的队伍,成为信徒,有的送粮食和衣物给黄巾军,队伍很快就壮大了。
一时之间,天下震动,朝廷震惊了,于是派出大将剿灭黄巾军。
在世家的帮助下,不到十个月朝廷很快将黄巾的主力消灭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盘点 饱受困扰的三国五大未解之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盘点饱受困扰的三国五大未解之谜
导语: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之一,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人物记载。
单凭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不能全信。
其中有些谜团还未解开。
下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之一,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人物记载。
单凭三国演义只是一部小说不能全信。
其中有些谜团还未解开。
下面,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探究一下三国10大不解之谜,看看都有哪些谜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
1、诸葛亮的七星灯真能续命?
这是出自三国演义中孔明在五丈原,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而点的灯,按诸葛亮的说法:“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一纪12年,在中国12是个经常用到的数字),但最后因魏延迅速入帐,使灯熄灭。
按照北斗七星摆设,前三后三,主灯居中(共七盏灯),每晚亥时到丑时由求寿之人点灯再走天罡步求神赐寿,灯旁按八卦摆设六十四枚旗帜,每枚旗帜上面必须有不同的神仙,每日走完之后都要添油三分之二即可,走完灭灯晚上再点燃,若途中主灯灭了就说明天命如此,汝当绝命。
2、颜良是被快马过来一刀刺死的?
关羽当时倒提青龙刀,将盔取下放于鞍前,来到颜良阵前,河北军根本没有与其交战,而是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这种情况下关羽飞奔前来。
而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
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
颜良到底是被快马过来一刀刺死还是武神藏刀脱盔趁之不备一刀刺之,至今未解。
3、诸葛亮为何放弃曹操投靠刘备?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为什么说于禁的死竟是史上绝无仅有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为什么说于禁的死竟是史上绝无仅有的
导语:三国于禁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
但后期与关羽对
三国于禁
于禁,三国时代英雄豪杰,之前曾在王朗麾下任职,后因战功被王朗推荐给了曹操,从此效忠于曹操,归属于魏国势力。
但后期与关羽对战时战败,被关羽俘虏,归降了刘备,成为刘备的一员大将,后关羽战死沙场后,于禁辗转从吴国逃回魏国,被曹丕接收,但众人皆瞧不起于禁,认为变节之人实乃小人,众口铄金,议论纷纷,于禁老矣却不断被人评头论足,最后终于因此心结,羞愤致死。
于禁的武力值是非常高强的,与乐进等人被后世评论为魏国的五子良将。
其中,于禁在五子中位列第一,可见他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武将、将军,因军功赫赫,战功累累,最终被封为魏国的左将军,名声显赫。
在于禁的一生中,在三国的大时代背景中,于禁为魏国贡献良多。
其一,于禁在魏军对抗张绣的战役中,面对对方小人造谣生事,在曹操面前诬告自己,仍能够有理有节,严守军令没有因为此事临阵脱离阵营,以求解释自保,反而认为曹操乃明君,一定能明白自己,同时也会相信自己。
在完成了对敌战役部署后,于禁才前来曹操面前解释自己的行为,曹操愈发觉得于禁沉稳,可堪重任。
其二,在官渡之战中,于禁能够坚守阵营,抵抗住袁绍的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在防守的同时寻找合适时机主动进攻,造成袁绍军的严重损失。
其三,于禁在军营中军风正直,从不罔顾军法,一切均严格按照法律行事,信服于人。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三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年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三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年龄
导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是三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曹操北征乌恒,消灭了袁氏残余,基本统一了北方,继而酝酿南征,赤壁大战在即。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是三国历史上较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曹操北征乌恒,消灭了袁氏残余,基本统一了北方,继而酝酿南征,赤壁大战在即。
下面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提供一些重要的“三国”人物在这一年的年龄。
按年龄排序:刘表66岁,贾诩61岁,孔融55岁,曹操53岁,张昭52岁,荀攸51岁,刘备47岁,荀彧45岁,曹仁40岁,张辽39岁,郭嘉38岁,鲁肃36岁,李典34岁,周瑜33岁,杨修33岁,马超32岁,吕蒙30岁,庞统29岁,司马懿29岁,汉献帝刘协27岁,诸葛亮27岁,孙权26岁,陆逊25岁,曹丕21岁,马谡18岁,曹植16岁,邓艾11岁,姜维6岁,魏明帝曹睿2岁,刘禅1岁。
遗憾的是,像关羽、张飞、赵云等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历史没有记载下来他们的年龄,这也许成了永久之迷。
但根据一些资料可推测一下他们大致的年龄:
刘、关、张的年龄应该是刘备最大,关羽第二,张飞第三。
关羽是死于公元219年,按演义上写的是58岁,那么关羽在公元207年的年龄应是46岁(合理)。
张飞是死于公元221年,按演义上写的是55岁,那么张飞在公元207年的年龄应是41岁(也合理)。
最难推测的是赵云的年龄,赵云是死于公元229年,演义上没有写赵死亡时的年龄,但演义上说他年登70还在参加北伐,就算他70岁死亡,那么赵云在公元207年的年龄至少是48岁,比刘备还大一岁。
历史趣谈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次一朝三帝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次一朝三帝王
导语: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用《三国演义》开篇的话来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秦以来,统一王朝之后必定会有一个短暂的乱世,如
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用《三国演义》开篇的话来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秦以来,统一王朝之后必定会有一个短暂的乱世,如秦亡后的楚汉纷争、汉亡后的三国鼎立、晋灭后的南北朝、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选择一个最终能够统一华夏,并且能够引领社会进步的大一统王朝。
然而宋代以后再也没有分裂的时期出现,可以说在宋代时候,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完全形成,人们精神当中就包含着华夏民族大一统思想。
有一个年份期为特别,在中国历史是那个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一年一个王朝里同时出现了三个皇帝,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这一年是公元1644年。
1644年是一个闰年,猴年,是农历甲申年,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大顺朝永昌元年(李自成),大西朝大顺元年(张献忠),黄历(黄帝纪年)四三四二年。
这一年正值大明、大清、大顺、大西四个政权交替。
这一年是大明崇祯17年。
早在1年前,也就是大明崇祯16年,李自成攻破襄阳,并在该地自称"新顺王",随后风卷残云般的在河南击败了匆匆赶来镇压的明军孙传庭部,直取了西安,并且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孙传庭这支部队是明军最后的精锐,一战覆灭,也为崇祯皇帝的大明王朝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1644年年初,李自成势如破竹将军队推进到北京附近,崇祯皇帝纠集一帮大臣商量应对策略,崇祯想要南迁至南京偏安一隅,而此时却遭到了首辅大臣陈演一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历史上的三国是怎么结束的
导语:整个三国时代,出现了两大超级家族,他们都是复姓,司马和诸葛。
特别是司马家族,本身就是颍州的世家豪门,经荀彧推荐后,进入仕途,直到司
整个三国时代,出现了两大超级家族,他们都是复姓,司马和诸葛。
特别是司马家族,本身就是颍州的世家豪门,经荀彧推荐后,进入仕途,直到司马懿后期,权倾朝野,这种方式,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国,结束。
司马懿,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
父亲司马防最大的成就,不是官拜京兆尹,洛阳市长,而是培养的八个儿子,都很出色,号称司马八达,后来成就最大的,当然是司马懿,此后这种优良的基因,延续到,他的儿子、孙子,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诸葛亮,确实差了一大截。
当然,这个家族,老祖宗并没有留下,天命所归,司马家族,会做皇帝,这种预言,一开始,司马懿进入仕途,只是希望有个好的起点,于是,曹操的第一次征召,拒绝了,颍川族长,也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推荐,才进入的曹操幕府。
当时,在曹操手下,谋士能人众多,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要出头,很难,直到公元217年,曹丕被正式确定为太子,两年后,司马懿荣升太子中庶子。
整个曹丕时代,司马懿都在攒资历,官位从尚书、督军、尚书右仆射,到抚军大将军、假节、录尚书事,最后,曹丕去世,司马懿被任命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
战争之世,话语权是要用枪杆子打出来的,这,司马懿肯定得感谢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要不是诸葛亮疯狂的北伐,司马懿也不会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