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
历史趣谈:羽扇纶巾不是诸葛亮专利 丞相身长八尺长得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羽扇纶巾不是诸葛亮专利丞相身长八尺长得帅导语:人们常说的“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来自于三国蜀后主刘禅,千百年来,他总是给人一种无能和昏庸的印象。
近几年突然又有人们常说的“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等成语典故,来自于三国蜀后主刘禅,千百年来,他总是给人一种无能和昏庸的印象。
近几年突然又有专家说他是“仁德之君”,是历史上肚量最大、节俭、真正爱民、宁愿自己蒙冤的皇帝。
主要理由是刘禅在生活作风上属简朴型君主;二是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时,他选择了百姓安危。
所以需要有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评判。
在我看来,刘禅属于享乐型君王,不是一个仁德之君。
从小到大都坐享其成,在他骨子里埋下了享乐基因。
特别是刘备死后百事不操心,政务事都被诸葛亮管走了,他只是享受皇帝的名分和生活。
诸葛亮死后,又有蒋琬、费祎辅政,所以他这个皇帝当得非常轻松。
且诸葛亮死后,因为无人管束,他就越来越放松自己,享乐习性再度爆发。
现在也有人说诸葛亮本应早点让刘禅主政,让他得到更多锻炼,是诸葛亮的勤政“害”了刘禅。
不管怎么说,刘禅前期是一个遵循道理的皇帝,后期则变成一个昏君。
写《三国志》的陈寿就认为,辅政的人对刘禅成为什么样的君王,向什么方向发展有很大影响,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刘禅是一个具有可塑性的君王,是一个可以扶、也扶得起的君主,只是看扶的人,把他往什么路上扶。
正是诸葛亮历史形象的真实性和鲜活性,为打造诸葛亮文化品牌提供了可能性和坚实基础。
兰溪作为诸葛后裔聚居地,具有浓厚家族文化底蕴,在打造诸葛亮文化品牌方面,通过祭祖仪式、诵读《诫子书》、弘扬精神价值等方式进行过一些有益尝试,取得初步成果,但仍需大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三国奇才预言家管辂 比诸葛亮还厉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奇才预言家管辂比诸葛亮还厉害!导语:众所周知,三国时代的第一“妖人”是孔明。
未出草庐知天下三分,于赤壁力挽狂澜借东风,“宅男”卧龙先生不出房门半步,却运筹帷幄于千里之...众所周知,三国时代的第一“妖人”是孔明。
未出草庐知天下三分,于赤壁力挽狂澜借东风,“宅男”卧龙先生不出房门半步,却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其上天入地的本领让人叹为观止,这也难怪鲁迅感叹其“智多近于妖”。
不过,在能人辈出的三国时代,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预言家,比诸葛先生更“妖”,他居然能预知生死,此人的名字叫管辂。
这个管辂,容貌粗丑,但却精通易卜,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不过,此人并不“宅”,至少算是个“驴友”。
一天,管辂出行郊游,看见一个年轻人在田中耕种。
管辂走上前去说:“我看你眉间有死气,三日内必死。
你长得虽然很漂亮,但可惜的是寿命不长。
”莫名其妙地被一个相貌丑陋的路人诅咒,换作是谁都会急。
急,就难免会干些蠢事,比如把管辂按在地上暴打一顿。
不过这位“正太”少男,却是急着回家,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
这位父亲听说之后,立即拉着儿子追上管辂,不容分说,哭拜于地。
管辂说:“这是天命,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呢?”老父求道:“老夫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希望您救救他。
”对一个素昧平生的路人如此“客气”,管辂开始觉得“笑纳”不起这对父子的好意,于是对年轻人说道:“你可准备净酒一瓶,鹿脯一块,明天带往南山之中,大树之下,看磐石上有二人下棋,你要趁他们棋兴正浓之时,跪进酒和鹿脯。
等他们吃完以后,你再哭拜求他们增加你的寿命,则一定能如愿。
但你千万不要说是我教你的。
”第二天,这位年轻人带着酒脯杯盘进入南山,果然见二人于大松树下之盘石上下棋。
对弈之间,不觉将敬奉美酒饮尽。
见时机成熟,年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刘伯温唯一算到的人 这人物有点大了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刘伯温唯一算到的人这人物有点大了啊导语:人类对未来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兴趣与恐惧,所以从古至今,预言家这个职业从未凋零,反而愈演愈盛。
西方最着名的莫过于诺查丹玛斯,其《诸世纪人类对未来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兴趣与恐惧,所以从古至今,预言家这个职业从未凋零,反而愈演愈盛。
西方最着名的莫过于诺查丹玛斯,其《诸世纪》成功预言了希特勒的掌权。
而中国,谶纬一说更是玄乎其玄,姜子牙、鬼谷子、诸葛亮、袁天罡、邵康节、刘伯温等等,无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先来给大家讲讲刘伯温。
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长期以来,刘伯温因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其实,关于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关系,还有这样一个典故,那就是刘伯温曾拆过武侯祠的牌匾。
刘伯温曾言:“孔明一生,能掐会算呼风唤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也就成就了三统天下。
而我刘伯温却帮助主公夺取天下,成为一统。
”言下之意,自己的功绩要高过诸葛亮一筹。
正如前面所言,“三国鼎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当刘伯温拆开武侯祠的牌匾时,却赫然看到一首诗,上面写道:我能算后世出伯温,你能算后世出何人?其实,刘伯温也算到了后世有何人,还留下了金陵塔碑为证。
1918年,南京城郊的金陵塔经常发出奇怪的声音,蒋介石闻讯后,亲自赶来,从塔内挖出了一块碑,上面写着:金陵塔,金陵塔,刘基建,介石拆。
老蒋当时都呆了!六百年前的刘伯温怎么知道有我这个人的呢?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着称于世,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冷知识

三国冷知识三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呈现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格局。
虽然我们经常听说诸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名字,但还有一些三国时期的冷知识是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有趣的三国冷知识。
1. 第一位声明称帝的人并非曹操,而是刘备。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为关中王后,自称汉中王,成为汉中王国的国王。
而曹操则在公元220年称帝。
2. 关羽并非全心全意效忠刘备。
关羽出生在刘备家族的宗室,与其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但他也有自己的野心。
在刘备去世后,关羽与刘备长子刘禅发生了冲突,并在刘备还在世时与曹操谈判。
3. 三国演义并非完全真实。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描述了三国时期的故事。
但实际上,这部小说并非完全忠实于历史记载,许多情节是虚构的,例如董卓之乱、吕布之死等。
4. 诸葛亮实际上并没有到庙堂上去奏事。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诸葛亮多次上表奏事于刘备,但据历史记载,诸葛亮并未真正上表。
他主要负责内政和军事筹划,而不是直接参与政府事务。
5. 赤壁之战并非一场白刃战。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被描述为一场白刃战,且有火烧连营的经典情节。
然而,历史记载显示,赤壁之战实际上更多是一场海战,并没有火烧连营的情节。
6. 周瑜并非是个年轻貌美的青年才俊。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描述为一个貌美年轻的青年武将,使得大部分人对他的形象有所误解。
事实上,周瑜当时已经四十多岁,并非年轻的俊才,但他在军事才能上的确非常出众。
7. 孙尚香并非是个游戏中的美女。
《三国演义》中,孙尚香被描写为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与周瑜有一段感情。
然而,历史记载中对孙尚香的形象并没有过多的描述,故而她的美貌只是后人的臆想。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着迷的时期。
虽然《三国演义》是我们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也要保持批判和谨慎的态度,避免被其中的虚构情节所迷惑。
希望以上介绍的冷知识能够让大家对三国时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历史趣谈:三国解读 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三国解读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故事导语: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历史上有这样一段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记载: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
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于是小编今天就来说说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故事。
先来讲一讲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高,这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火烧博望坡是刘备干的,白河用水估计是老罗根据韩信与田广、龙且之战改编的,赤壁一战中诸葛亮倒还起了点作用,不过诸葛亮只是将孙权激得心动而已,真正使孙权下定决心的还是周瑜和鲁肃。
当然,这都不过是准备阶段而已,实际主持这场战局的是周瑜和程普,诸葛亮没有派上半分用场,诸葛亮和周瑜在这场战役中的作用就好比周瑜是一个大厨,作好了一道美味佳肴,而诸葛亮则是一个跑腿的,给大厨买来了原料,为大厨做菜作了准备工作——由此大家也应该知道谁的贡献最大吧!至于取西蜀嘛,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没出什么力,我也不用多说了。
好了,言归正传,下面来谈一谈诸葛。
历史趣谈:三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师究竟何方高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师究竟何方高人
导语:诸葛亮是一介文人,初出茅庐就明见三分,但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喜欢钻研时政的青年,其本质和现在铁血的众多2B青年们没有区别,只不过考虑
诸葛亮是一介文人,初出茅庐就明见三分,但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喜欢钻研时政的青年,其本质和现在铁血的众多2B青年们没有区别,只不过考虑到三国时期资讯不发达,诸葛亮凭几乎闭门造车或者偶尔和其他2B中青老年聊天打屁就能准确预见之后十几年的情势也算是天赋高超。
诸葛亮被三顾出山,虽然被刘备看重也只不过安排点小事,后来慢慢感觉这是个实干之才又加以提拔任命为后勤总管,依之为自己的管萧,可是就是这位类似管萧的丞相之才,最后竟然当起了全军总司令,率领10余万新兵蛋子(老兵油子基本夷陵都死光跑光了)南征蛮夷,又六出岐山,连以兵事见长的司马懿都感叹他是天下奇才,虽然陈寿评价他将略非其所长,但那是看跟谁比,而且诸葛亮的用兵虽然乏善可陈但是也没有什么大毛病,稳稳当当堂堂正正,想赢他就是曹操来,我看也不容易,那么他这么高的军事水平到底是哪来的呢?
统帅一支军队自古甚至被视为一种艺术,虽然各家兵法多如牛毛,但是真正的名将屈指可数。
如何成为一名名将,经验必不可少!从部队征召,训练,行军,住宿,到迎敌列阵,或者是追击,甚或后退都有无数的技巧需要掌握,可以说一名真正的将军绝对不是靠书本读出来的。
赵括纸上谈兵就是历史上的一大笑谈。
《三国志》中没有明白地说过诸葛亮的老师是谁,但从种种迹像来推,还是不难知道的。
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荆州,交游甚广,和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三国闻名遐迩的司马懿和诸葛亮谁的年纪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闻名遐迩的司马懿和诸葛亮谁的年纪大导语:司马家八个兄弟,个个名声远扬。
诸葛亮被刘备请出茅庐一起打天下,更是闻名遐迩。
那么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大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和司马家八个兄弟,个个名声远扬。
诸葛亮被刘备请出茅庐一起打天下,更是闻名遐迩。
那么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大呢?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大。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大诸葛亮2岁。
两人同是三分天下的谋臣,同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却各为其主,各怀抱负。
两个人性格迥异,一个千古忠臣、一个千古奸臣。
一个希望对方早点死,一个怕对方死后自己会朝不保夕。
一个活得真,一个活得假。
诸葛亮出生于181年,集军、政、诗、散文、书法等天赋为一体的战国时期的谋臣。
诸葛亮的忠义之心是后人的表率,刘备死前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死后你可以取而代之。
诸葛亮说自己一定会鞠躬尽瘁尽心辅佐。
诸葛亮早年丧母丧父,由他的叔父诸葛玄养大。
后来结交好友司马徽等人物,不仅娶得娇妻,据说诸葛亮的很多发明都出自其妻之手,还被冠之以卧龙的美称,被推荐给刘备。
刘备屈尊三顾茅庐的美谈由此产生。
孔明终其一生都尽心尽力为蜀国思虑,是人为臣子的楷模。
司马懿出生于179年,有幸成为魏国的四代辅政之臣,只能说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若不是曹操的后代少且短命的话,哪里有他窃国的机会。
一个人有福受,还得有命享,说的就是司马懿。
如果他寿命只有诸葛亮这么长的话,就没有的司马懿窃国之说。
司马懿虽然野心很大,很会掩盖自己,但是他的心态非常好,凡是都看得开。
著名谋士司马懿是谁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诸葛瑾与诸葛亮是什么关系 诸葛瑾的儿子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瑾与诸葛亮是什么关系诸葛瑾的儿子是谁
导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是个神话的人物,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料事如神,呼风唤雨。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让很多人敬佩不已;草船借箭,一招使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是个神话的人物,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料事如神,呼风唤雨。
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让很多人敬佩不已;草船借箭,一招使以诡计著称的大英雄曹操艳羡不已;而诸葛瑾是诸葛亮之兄,为东吴大将军。
诸葛瑾和诸葛亮兄弟两个人都是读书人,也都知道不在同一个篮子里放鸡蛋的道理,大家都各有各自己的圈子,只有如此,整个诸葛家族的事业才能发扬光大,才能顺利发展。
对他们来说,不管谁的主公统一了江山,都是对诸葛家族的贡献。
后来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保了曹魏,而且做了很大的官职。
所谓道不同不与为谋,既然不是一条路上的人,不如各人做各人自己最喜欢的事情。
谁也不给谁出难题,如此皆大欢喜,即使战场相遇,也算是各为其主,很难顾及忠孝两全。
就像是后期阶段,诸葛亮在西蜀刘备的手下当差,位极人臣,深受刘备的忠爱。
可就算是这样,他也并没有将自己的家庭卷入到自己的职场中,也并没有劝自己的兄长诸葛瑾来投奔他。
或许在他的眼中,他的兄长诸葛瑾在孙权手底下任职,而孙权的权力要比刘备强硬得多,是在没必要拉着自己的兄长跟自己冒险,毕竟群雄逐鹿,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也就应验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这句话。
诸葛瑾的儿子
诸葛瑾是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大臣,是诸葛亮的兄长。
在年轻的时候经鲁肃推荐,成为东吴效力。
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在他的协助下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居然不是诸葛亮
导语: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竟然妙笔生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让人佩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展开来写的重头戏,历史上仅仅那么一句“凡三往乃见”,小说的作者竟然妙笔生花写出了有声有色的三回故事,真让人佩服作者编故事的本事。
三国时代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是谁?并非诸葛亮原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也就是曹操南下荆襄的前一年,刘备见到年轻的诸葛亮,他们的交谈涉及天下大事,被目为对策史称《隆中对策》。
对策中的主要内容为两部分:一是分析形势,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也”;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往北,太强大,拿不下来,往东,那是人家经营多年的地儿,也别惦记。
指出了唯一的方向:荆州,益州,这一条线路。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就是所谓的天下三分的基本论述。
这在当时是预见,后经实践大体得到了证明,就因为此使《隆中对策》具有了很高的价值而千古传诵。
但把他归功于诸葛亮的个人创见,不大公平。
汉末中原大乱,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洛阳长安成为一片废墟,中原人士大量流寓荆州,史称“士之避难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荆州本身也是人才聚集之地。
一时间荆襄人才荟萃,如庞德公、司马德操、黄承彦、徐庶、庞统、诸葛亮等,都是云集荆州的士人中的佼佼者。
他们关心政治经纬世事,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