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合集下载

韩少功思乡散文

韩少功思乡散文

韩少功思乡散文【篇一:韩少功,思乡散文】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汉族,现居海南。

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后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8年迁调海南省,历任《海南纪实》杂志主编著,《天涯》杂志社长、湖南省作协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

另有散文《世界》、《心想》等,译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

部分作品已经被译成法、英、意、荷、日、韩,塞等文字在境外出版。

曾获中国内地、台湾地区、法国等文学奖项多次。

韩少功散文内容简介中华散文,源远流长。

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为了展示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散文的创作业绩,我们在新世纪之初即出版过“中华珍藏本”凡三十种。

自二00五年始,我们在此基础上先后选出二十六种,作为“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第一辑、第二辑。

此次又选出十六种,作为第三辑出版。

韩少功散文目录阳台上的遗憾你好,加藤万泉河雨季灵魂的声音夜行者梦语性而上的迷失佛魔一念间完美的假定强奸(的)学术遥远的自然熟悉的陌生人国境的这边和那边第二级历史人情超级大国【篇二:韩少功,思乡散文】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温暖的棉絮,它躲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

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

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疗治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

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看你,同样不能说话,只有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它们毕竟是低智能动物,也许很快会忘记这一切,将来再见你的时候,目光十分陌生,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追逐它们的食物和快乐,它们不会注意你肩上的木犁或者柴捆。

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广东专插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4(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古文翻译题 4. 名句默写题 6. 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1.在《李将军列传》中,以“中石没镞”“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来刻画李将军的独特个性,所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A.肖像描写B.言语描写C.心理描写D.细节描写正确答案:D2.在《张中丞传后叙》中,表现许远性格的方式是( )A.在驳斥谬论中补叙事迹B.在夹叙夹议中抒情赞美C.抓住感人逸事进行补叙D.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描写正确答案:A3.《陌上桑》行文笔调的主要特色是( )A.严正庄重B.幽默诙谐C.讽刺嘲笑D.婉约优雅正确答案:B4.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作者借以抒写家破人亡之痛的主要景物是( )A.晚风B.过雁C.黄花D.梧桐细雨正确答案:B5.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用来解脱精神苦闷的哲理是(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C.“变”与“不变”是相对的D.“登仙”“长终”是不可能的正确答案:C6.我国古代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A.屈原B.陶渊明C.李白D.杜甫正确答案:A7.《陌上桑》所描述的主要人物形象是( )A.耕者B.罗敷C.使君D.女婿正确答案:B8.李白山水诗抒情的最大特征是( )A.借景抒情B.借事抒情C.融情于景D.借物抒情正确答案:C9.《世说新语》是一部( )A.讽刺小说集B.志怪小说集C.笔记小说集D.传奇小说集正确答案:C10.《断魂枪》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后文人物性格的展现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制造一种急剧动荡的气氛B.设置一个让人表演的舞台C.展现一幅人物活动的背景D.反衬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心态正确答案:D11.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情景交融的方式是( )A.浑然天成B.融情入景C.因景生情D.托景言情正确答案:B12.中唐时期倡导“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家是( )A.韩愈B.柳宗元C.刘禹锡D.白居易正确答案:D解析: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元白诗派”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其中白居易的成就最高。

遥远的自然阅读答案

遥远的自然阅读答案

遥远的自然阅读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遥远的自然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遥远的自然,一方面是说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离大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远;另一方面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地充塞了权欲、自私和贪婪等成分。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遥远的自然,一方面是说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离大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远;另一方面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地充塞了权欲、自私和贪婪等成分。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遥远的自然》阅读材料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夜晚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夜晚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夜晚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夜晚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篇一」夜晚韩少功①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

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而出的还是初一十五之类,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

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

我就是在30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

看月亮透过树荫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

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逼近。

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

以生态美学思想观照自然

以生态美学思想观照自然

( ) 二 生态文学 的发展
美 国 生 态 思 想 家 霍 尔 姆 斯 ・罗 尔 斯 顿 曾说 :



生 态 美 学 与 生 态 文 学
( ) 一 生态 美学理论 的提 出
十 九世纪末 二 十世 纪 初 , 全球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在
个 人如 果 不 研 究 自然 的秩 序 , 不 能 达 到最 完 就 面 对 严 峻 的 生 态

它关注 的是生命共 同体 的共生共荣 问题 。在生态 美学看来 , 地球是个生命共 同体 , 括 自然界和人 包 类 社会 在 内 , 须 达 到 协 调 和 谐 发 展 , 有 生 命 共 必 所 生共 荣 , 能 维 持 生 态 的平 衡 和 人 类 的 可 持 续 发 才 展, 才能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态文 明。以生态美学思 想 指导 我们 对生 态 环境 加 以有效 的开 发 、 用 和保 利 护 , 对 于建设 和谐 的可持 续 发 展 的理 想 社 会有 着 这 积极 的作 用 。
美 的生活 ; 重 要 的 , 个 人 如 果 不 能 最 后 与 自然 更 一 达成 和解 , 说 不 上 有 智 慧 。 就 ”
的背景下 , 人们 开始反思 如何 才能 与 自然和谐 相 处, 生命 共 同体 如何才 能共 生共荣 等生态美学 问 题 。人们 在 改造 、 用 自然 为 人 类 服 务 的 同 时 , 利 注 意保 护 自然 , 护 生态 平 衡 。从 上个 世 纪八 十 年 代 保
[ 关键 词] 生 态美学; 生态环境 ; 态文 学; 意写作 生 诗
[ 中图分类号] G 4 68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9 2 ( 0 1 0 00 0 6 2— 0 1 2 1 )4— 14— 4

韩少功与张承志的散文比较

韩少功与张承志的散文比较

精神拾荒与寻根文化——韩少功与张承志的散文比较精神拾荒一、散文,关于人的本然、人的生存的可能性的言说。

人的本然与可能性的最佳融合表现为理想文化人格。

韩少功,以其智慧与思辨,给他的散文带来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以感悟的方式呈现的带有审美色彩的判断力,以及对于人事物的穿透才能。

他在文字中培养自己的灵魂,重建自控、自净、自救、自强理想人格的尝试和努力。

从而,形成了韩式散文的理想文化人格——精神重建。

“大体上,散文是我的思考,是理性的认识活动。

”①由此看见,韩少功的散文不是简单的生活随笔,但又是基于生活的启示。

他善于思考,常常将自己的思想渗透在文字之中,读其文章似乎是借助一双眼睛,一双能够透过文字表层,直指背后隐藏的黑暗面。

例如,在《灵魂的声音》中,他揭示出当今文坛的“无魂”状态;而《夜行者梦语》则对“后现代”做了准确的剖析和批判;又或者是《性而上的迷失》,尖锐的剖析了当代人在性问题上的种种迷误。

这样一种理性的眼光,只有以一个近乎“局外人”的姿态,才能够做到冷静地注视着身边发生的一切,而后用犀利明快、幽默调侃的文字进行阐述。

然而,面对着发掘出的问题的本质,他并不是无思想的放之任之,而是选择了一种精神方向,选择了一种生存方式和态度,以自由自在的心态,看似漫不经心的淡化笔墨,此外再加上智慧的中和,恰如其分的幽默调侃来表现严肃的主题,传达出自己的选择。

“……后来写着写着,就会有许多问题促发你去思考,而且小说有许多边角余料用不上去的,就写一些散文,而散文就需要一些思想去组织它,去保护它,这就需要思想。

”②他的启示充满着朋友式的微笑。

便是他“以出世之虚心做入世之实事”的散文写作态度。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他以宽容之心来看待一切丑恶和苦难。

心智的高远与处世的随和结合得十分自然。

这样的性情,融入文字之中,便显出了机智、冷静、客观、节制,既超越了单纯的感情层面,而又保留着适度的情感介入,浑然一体。

另一方面,他甘于宁静,甘于淡泊,重视“内美”的自我修养,对佛学的研究,使他有了平易近人、真诚宽怀、超然豁达的品格;而他作品中超越有限现实环境的视野,那种自然的挥洒、无拘无束,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别致写法,正是他超凡脱俗的人生修炼的结果。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比方几个月或者几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有成千上万的旅游公司在激烈竞争,为这种定期热爱介绍着目标和对象并提供周到的服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

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

这种状况对于都市中的文明人来说,当然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罕。

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

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无论是肥皂剧还是连环画,彼此莫辨和新旧莫辨都为人们所容忍。

韩少功:落湖边看草驻天涯望云

韩少功:落湖边看草驻天涯望云

FIGURE人物韩少功:落湖边看草 驻天涯望云韩少功是一个不断撕毁粘贴在自己身上标签的人。

当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知青作家的时候,他写出了《爸爸爸》;当他的创作被定义为“寻根文学”的时候,他却从来不用“寻根”这个词;当别人都在体制内循规蹈矩时,他远赴海南,创办《海南纪实》和《天涯》,全身心投入到职业编辑的工作中。

唯一未曾改变的是,他喜欢绿色和独处,并自始至终都在追寻这样一方精神乐土。

文|《小康》记者 杨柳 鄂璠摄影/宁颖一身麻灰色的中式褂衫,鬓发间夹杂着白霜,今年4月1日,著名作家韩少功以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的身份参与了入校仪式暨创作四十年研讨会。

这场研讨会事先并未大肆公开宣扬,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乃至社会上的各界人士慕名而来,他刚一落座便被热情的人群围拢着签名留念。

此次北京之行,除了参加研讨会外,韩少功还有多场关于文学的对话。

“求索之路永无止歇”,这句衍生自楚辞的主题,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亲自拟定的。

“他是一个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一个有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作家。

”在《小康》记者问及对韩少功作何评价时,张清华这样说道。

以“韩少功”为话题展开深入对话,其实也是在讨论中国当代的作家、当代的文学、中国百年的文化和我们的社会、人生。

在这场研讨会上,韩少功的话不多,大部分时间是文学家、评论家们在依次发言,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听得有些恍惚,好像大家谈论的不是他,而是另外一个人。

“韩少功”这三个字,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第4期发表了纲领性论作《文学的“根”》,提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标杆 “韩少功”这三个字,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韩少功说。

似乎随着年龄、经验和阅历的增长,人更愿意回望,也更容易聚焦,看得也更加清楚。

他认为,很难将知青简单地归为一个群体,因为每个人都有复杂的一面。

从“文革”时期跨越到改革开放,从城市跨越到乡村,那一代人在时间和空间上经历过剧烈的震荡和撞击,有的人沉沦,有的人奋发,即便是奋发的人当中也有很畸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理性的道德和法律也可以在世界大战一类事故中荡然无存,并不总是特别的牢靠。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

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

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
明缺陷的替代品。

他们的激情,不能证明别的什么,恰恰确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

换一句话说,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常常不过是对现存文明品质的某种测试:他们正是敏感到文明的隐疾,正是敏感到现实社会中的类型原则正在危及个异,现时原则正在危及永恒,权利原则正在泯灭人类的共和理想,才把自然变成了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文明符号,借以支撑自己对文明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以及自我改进。

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