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遥远的自然》阅读
遥远的自然阅读答案

遥远的自然阅读答案《遥远的自然》阅读材料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
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
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
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
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

遥远的绝响读后感《遥远的绝响》是一部由中国作家韩少功所著的小说,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山村的感人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深受感动,不禁有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小说以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村故事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
在这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艰难而艰苦。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家仍然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品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困境,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情感真挚动人,让人深受感动。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遭遇了许多不幸和挫折,但他们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品质。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困境。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去面对,用智慧和勇气去克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明天。
另外,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在小说中,主人公一家虽然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正直的品质。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和正直,让我深受感动。
在这个充满战火硝烟的年代,人们的心灵往往会受到很大的磨难,但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这让我深受感动和敬佩。
总的来说,读完《遥远的绝响》后,我深受感动,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中的主人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活的真谛,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去面对,用智慧和勇气去克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接美好的明天。
同时,小说中对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
希望通过阅读这样的好书,我们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迎接生活的挑战,追求美好的人生。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遥远的自然教案(1)

关于自然——韩少功《遥远的自然》遥远的自然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比方几个月或者几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有成千上万的旅游公司在激烈竞争,为这种定期热爱介绍着目标和对象并提供周到的服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
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
这种状况对于都市中的文明人来说,当然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罕。
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
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无论是肥皂剧还是连环画,彼此莫辨和新旧莫辨都为人们所容忍。
高中语文《遥远的自然》教案 北师大版必修1

关于自然——韩少功《遥远的自然》遥远的自然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比方几个月或者几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有成千上万的旅游公司在激烈竞争,为这种定期热爱介绍着目标和对象并提供周到的服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
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
这种状况对于都市中的文明人来说,当然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罕。
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
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无论是肥皂剧还是连环画,彼此莫辨和新旧莫辨都为人们所容忍。
《遥远的自然》同步测试(培优练习)(语文北师大必修1)

《自然界和社会》培优练习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4题生命中的土地黄安详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
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
”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
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
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
《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诗人正准备薅锄杂草。
“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
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
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
高中现代文阅读《另一片天空》含答案

另一片天空(韩少功)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
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剑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品状的或胞胎状的。
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
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
我的机会也米了。
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
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
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
我也不可能看剑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冈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二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
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
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人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
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
旅游者丁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语文必修一第13课《遥远的自然》

认识演讲稿
•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 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 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 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 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 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 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 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 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 感情上产生共鸣。
认识物权
• 物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但罗马法并没有出现物 权这一抽象的概念,它是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在研 究、诠释罗马法时创造的。一般认为,1811年的 《奥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采用了物权的 概念,该法第307条规定:“物权,是属于个人财 产上的权力,可以对抗任何人。”《德国民·法 典》率先在法典中设立了“物权”编,对物权制 度作了系统、完整的规定。其后,物权概念为多 数国家的立法所接受,但除奥地利民法外,各国 立法上并未给物权下定义。
• 从法律关系阐释物权的涵义,主要有对物关系说、 对人关系说和两方面说(又称折中说)三种说法。 我国通说为折中说,认为物权关系是以对物的占 有、支配为媒介而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物权 法》也采折中说,在物权的概念中强调了对物支 配与效力排他两个基本要素,并点明了物权的基 本类别。
什么叫规模经济
• 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 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 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 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 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 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 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 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 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 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 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 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 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上述 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比方几个月或者几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有成千上万的旅游公司在激烈竞争,为这种定期热爱介绍着目标和对象并提供周到的服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
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
这种状况对于都市中的文明人来说,当然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罕。
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
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无论是肥皂剧还是连环画,彼此莫辨和新旧莫辨都为人们所容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少功《遥远的自然》阅读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
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
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
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
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
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
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
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
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
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
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
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
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
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
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
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
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
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
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
他们的激情,恰恰印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
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选自《韩少功散文))有删改)
14.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遥远的自然”中“遥远”的含义。
(6分)
15.“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的含义是什么?(4分) 16.对人类而言,大自然的功效有哪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6分)
17.文章中对人的称呼,有“城市人”和“文明人”两种,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6分)
14.一方面是说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离大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远(2分);另一方面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充塞了权欲、自私和贪婪等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世俗。
(6分)
15.说明任何世俗得失在自然面前都能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失,都是微不足道的。
(4分)
16、个异、永恒、共和理想、补救自己精神内伤的良方。
17.城市人:合乎题意。
离自然遥远的自然是城市。
寻找自然是本文的切入点.城市人渴望到大自然中去。
城市面对的的是人造品,而这些人造品虽有产权,但缺少个性,不能永恒,因而人们希望到大自然去改变生存环境,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文明人:无数的人造品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人造的文明可以提供大自然所能提供的很多东西。
文明人相对自然而言,能回避灾难,有怜悯和敬重之心。
对文明的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