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一上第74-75页加减混合
加减混合运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分数,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计算。
②计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的。
3.提出疑难点。
谈话: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你遇到哪些困难?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那么,本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综合练习,希望你们能够积极表现,看谁的表现最棒,收获最多。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评价设计1.正确计算加减法运算。
2.解决问题思路清晰,能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得出正确结果,得3分;能得出正确结果,步骤齐全,书写工整得4分。
思路清晰,讲解条理,得5分。
过程实施设计(预设)(1)口算:新课堂77页第1题。
(2)先计算,再说说是怎样算的:新课堂77页第2题①学生做后说出每题的计算方法。
②分数与小数相加减如何做?总结:分数与小数混合加减时,可把小数化成分数,也可把分数化成小数,然后进行计算。
(3)计算:新课堂77页3题①做后集体订正。
②指名说说计算顺序和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2.综合练习,巩固新知。
评价设计1.正确运用加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能说出判断依据。
能正确列式解答,得3分;步骤规范,得4分。
能正确列式解答,思路清晰,讲解条理,得5分。
过程实施设计(预设)4)修路队铺一条路,四月份上半月铺了全长的103,下半月铺了全长的53,还剩几分之几没有修?①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找出题中的信息和问题。
③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与同学交流:你是如何解决应用题的?(指名汇报)总结: A读题、理解题意。
B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C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式计算。
D检验。
(5)学校运来一批水泥,砌墙用去了51吨,打地面用去了83吨,还剩下65吨,这批水泥共有多少吨?①读题理解题意。
十、丰收的果园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丰收的果园》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4~75页的内容教材编排及地位:它是在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结束时,安排的一次场景型实践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认数、计算和位置等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及计算,初步建立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进行10以内加减法,能解决最简单的图画形式的实际问题。
同时对于物体的位置、方位和几种立体图形也有所了解,能初步用前后、左右、上下等来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但对于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并不系统,综合性也不够强。
这次活动综合应用位置知识、数与运算的知识,在果园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问题的提出过程,问题的解答过程,问题解决后对情境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3、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4、借助熟悉的情境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二、教法、学法本次活动,教书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动有趣的激励游戏、丰富的素材、灵活多变的呈现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认识、丰富数学知识。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游戏、观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增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秋天到了,果园里硕果累累,又是一个丰收年!小动物们可高兴了,瞧!他们来了(课件出示主题图)师:果园美吗?这可都是小动物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你们想去看一看吗?说一说你看到的破发景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从条件出发分析并解决问题-省赛一等奖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2)》教学设计盐城市盐渎实验学校周素娟【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4-75页例2及“想想做做”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条件想起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题意的方法,进一步学会从条件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并能正确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借助线段图进一步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的联系,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发展几何直观,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能尝试回顾反思,继续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认真审题、严密思考的学习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应用策略解决连续比较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策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条件想起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个策略。
1.交流预学单,引出线段图。
(出示例2)师:瞧,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们在做纸花。
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出:为了更清楚地看出三种花之间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画图来表示。
课前,小朋友们已经在预学单上画过图了。
下面我们先来展示交流一下。
学生逐一交流。
指出:像他画的这样的图形,在数学上叫线段图。
(板书:线段图)今天的学习,我们也要借助于线段图来分析和研究。
2.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
师:这道题,你觉得应该先画表示哪种花朵数的线段(绿花)接着画什么,又该怎么画呢(黄花)画出表示黄花朵数的线段后,可以怎样画表示红花朵数的线段边启发思考边借助课件出示对应线段。
提问:现在你知道这里的三条线段各表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把条件在图中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填写条件的师:现在加大难度哦。
把情境图藏起来,你能只看线段图,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说一说吗学生交流、复述条件和问题。
加减混合教案15篇

加减混合教案15篇加减混合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减混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渗透教学:一. 要善于欣赏他人;二. 要及时地反思,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式引入1、 (出示图片1)教师叙述例1的已知条件。
2、提问(1) 听完老师的叙述,你都知道了些什么?(2) 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3) 待学生回答后,完整的出示例1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
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4)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你准备怎么列式?二、新授(一)教学例1(1)提问引导①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②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③这道题的数比较大,口算起来比较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2)分组讨论试做要求① 先分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们组准备怎么做)。
② 把本组讨论出的方法做在练习本上。
③ 如果一个组讨论后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这几种不同的方法都记录下来。
交流三种方法[讨论过程中,重点提示学生:① 首先,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缺点。
② 其次,在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要善于给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 要善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
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思路、好习惯等。
]方法一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问: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学生回答:方法一优点1、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74-75页。
【教学目标】1、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学会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在自主探究、交流学习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3、会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学会列竖式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在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学会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1、师:你们喜欢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数学游戏—口诀接龙。
2、师:看同学们都将口诀背的又快又好。
这些口诀在我们生活中用途可大了,上周末老师想买一些奖品,我先来到文具柜,想买一些笔。
(课件出示图片:10枝笔,每枝2元),10枝笔一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列式解答)师:老师还想买一些练习本,(课件出示图片:20枝笔,每本3元),谁能向老师这样提问题?(学生提问题并解答,问学生算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些彩笔和彩泥,觉得这个做奖品学生一定很喜欢,于是决定买一些,(课件出示图片:三盒彩笔,每盒12元;还有三桶彩泥,每桶21元。
)师: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不能提出数学问题?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根据前面的复习提出:买3盒彩笔一共需要多少钱?买3桶彩泥一共需要多少钱?买3盒彩笔和3桶彩泥一共需要多少钱?也有可能提出其他问题,教师可随机应变引导学生。
2、师:(指“买3盒彩笔和3桶彩泥一共需要多少钱?”)老师要付钱,所以必须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帮帮我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怎么办?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先解决两个小问题再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同学可能提出其他方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师:是呀,我们可以先把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来解决。
买3盒彩笔一共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板书:12×33×12师:买3桶彩泥一共需要多少钱?板书:21×33×213、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哪一个大一些,你怎么知道的?(三)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视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依次。
2、发展初步的计算实力、发散思维实力和语言表达实力。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的多样性和问题的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视察情境图并沟通感受,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和运算依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图中的动作过程。
课前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计算。
6-3-16+1+210-5-22+2+2指名学生口答,并说说思索的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复习连加和连减运算的依次。
2.争做文明小学生。
出示两幅关于群众乘坐公交车的图片,让学生评一评两幅图中的行为,假如你是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上下车时应当怎么做?(强调有序下车,排队上车,做文明小学生的规范意识。
)今日,就让我们化身小记者一起来公交站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1.多媒体演示例题情境动画,学生视察动画,找寻数学信息,自问自答。
(1)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老师适时引导学生依据已知的数学信息,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
问:车上还有几人?你会列式解答吗?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7-2=5(2)引导学生接着视察图例,发觉数学信息:然后上车3人。
提问:现在车上有几人?要求学生自问自答,老师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5+3=8(3)老师回答“现在车上有几人”这个问题,干脆出示一个算式,要求学生依据动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尝试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确定运算的依次。
(打开课本第74页,完成例题的填空)7-2+3=8视察、比较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种更简洁些?相同点:(1)都是先算前面的运算,再算后面的运算。
(2)左边两种运算,右边也是两种运算。
不同点:左边两道算式,右边一道算式。
1139 加减混合式题计算

1139 课题: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例14,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1.联系现实情境和已有认识,初步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含义,学会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能联系问题背景发现数学问题,能有条理地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培养观察和发现问题、运用已有认识解决新问题的初步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体会学习加减混合计算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活动经验,能和同学交流和沟通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含义和口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混合问题背景的图意。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谈话:小朋友们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追问:加法和减法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的问题我们用连加算?怎样的问题我们用连减算?引入课题:小朋友们真聪明,知道加法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减法表示从一共的数里减掉几。
如果要把三个数合起来就用连加,如果要从一共的数里连续去掉两个数,就用连减。
但是如果遇到又要合起来又要去掉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加减现在就看这样一个问题,看谁最有办法。
二、观察探究、领悟算法出示例题中的场景图(1)理解题意谈话:小朋友们,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和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车上有原来7人,下车2人,又上车3人。
提问:让孩子根据得出信息想想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现在车上有几人)(2)引导列式提问:要求现在车上几人,可以怎么列式?同桌讨论。
学生交流算式,教师板书:7-2+3。
观察这道算式,应该怎么读?全班齐读(7减2再加3)追问:这里的7表示什么?为什么减去2又加上3?指出:原来7人,下车2人,先减掉下车的2人,用减法。
又上车3人,再和车上的人合起来就要用加法,所以算式是7-2+3。
像这样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就叫加减混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71-73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体会从条件开始想起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能运用这一方法,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进行有条理和富有个性地思考,并清楚地表达问题的大致过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从条件想起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将本课学习的策略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讨论,交流。
二、互动新授1、出示教材第71页例1情境图,学生读题,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学生分析题目。
小组讨论“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是什么意思?结果预设:(1)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2)第一天摘的个数加5等于第二天摘的个数,第二天摘的个数加5…提问: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你打算怎样解答?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其他成员。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表格。
现在你知道第三天和第五天分别摘了多少个了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吗?2、小结策略。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小组讨论,集体交流)(1)要弄清题中每个条件的含义,看清要求的问题。
(板书:弄清题意)(2)可以从条件开始想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从条件想起)(3)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1题。
根据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说怎样解答。
2、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怎样理解“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句话?学生交流,从16米高处落下,弹起高度也就是16米的一半,用16÷2。
学生填表解答。
3、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提问:你能找到芳芳和兵兵的位置吗?(在图中画出来)数一数他们之间有多少人?4、完成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