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学观的视角来看教育中的人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之一,他提出了“人中人”教育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人中人”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就对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进行几点思考。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人中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他强调学生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复杂多变,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学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出类拔萃,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中人”。
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强调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发展。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辅导,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潜能。
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由内心驱动的,学生要有自己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
这种主动学习的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的关键。
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强调教育的全面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提出了“人中人”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我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我认为“人中人”教育理念强调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潜能。
陶行知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特长。
他主张从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发掘和培养他们的潜能。
这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人中人”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和智慧。
他提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他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自主思考、独立行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人中人”教育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
他主张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方法。
他强调教师应该具备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和责任感等素质,同时还应具备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第四,“人中人”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自由学校”理念,强调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机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我认为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理念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学科知识之外,还需要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而“人中人”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人”

浅谈素质教育中的“人”作者:李桂廷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所以对“人”的解读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课题。
本文所说的“人”,不仅指作为教育对象,还包括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本文就针对这三类人的理解,探讨这三类人应该如何定位。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所以对“人”的解读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课题。
我所说的“人”,不仅仅指教育对象,还包括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教育是人(教师)培养人(学生)的活动,也是由人(教育管理者)来评价和宏观指挥的活动。
一、教育对象学生的存在赋予教育存在的价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所以对这类人的理解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和教育的成败。
我们不妨到素质教育的定义中去寻找对作为教育对象的“人”的理解:素质教育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发掘其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教育对象在身心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由此,我对学生这类人有了以下三方面理解。
1.学生是具体的人,是有个性的人。
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了解学生是最基础的工作,如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各个学科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等。
只有把握住学生这个具体的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人,是需要培养主体精神的人。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知识定义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的话,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无疑是育人的核心目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积累与主体精神逐步形成的过程,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是初级目标,而在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自主精神、探究意识、克服困难的意志、与人合作的态度等则是高级目标,是最宝贵的教育成果。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健康的主体精神相结合,才是培养人的高境界,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人中人”教育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个更加优秀、更有责任心的人。
这种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为了实践“人中人”教育,教育者可以通过设立榜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陶行知“人中人”教育的思考,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和责任心强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应当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陶行知、人中人、教育、理念、重要性、实践方式、影响、启示、思考、总结1. 引言1.1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人中人”教育理念,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内在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的精英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陶行知倡导的“人中人”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内在修养,这与当今教育注重“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人们对教育目标和方式的反思。
陶行知提倡的“人中人”教育理念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人类精神的追求,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呼吁教育回归人文精神和价值导向。
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理念倡导了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可以从新的教育理念、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的角度展开讨论,这种思考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更多具有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
2. 正文2.1 陶行知的“人中人”教育理念陶行知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谈谈学校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谈谈学校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是指以个体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教育
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服务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学校
教育中,人本思想是贯穿始终的教育理念。
以下是具体表现:
1. 尊重个体差异:学校教育应当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特长,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关
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自我价值体现。
2.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输入,也要关
注学生的身心、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
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考能力、交往能力等。
3. 人本关怀:学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
心理状态,增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建立互敬互爱、和谐友善的校
园文化。
4. 以学生为主体:学校教育应当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观念,让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学习,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学
会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是受到教育家、心理学家等专家
的关注和支持,它旨在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重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助力学生全面地成长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人学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人学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公民和未来领导者。
在这个过程中,人学视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注的是人的自身成长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视角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和成长困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和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视角强调了人的整体发展和全面素养。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视角注重了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关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励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人生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走近社会、走近人民,了解社会的疾苦和人民的期盼,通过亲身实践去感悟社会的伟大和人民的伟大,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同和社会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视角关注了人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意义。
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祖国的热情,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激励他们追求真善美,追求永不褪色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人中人”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就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理念进行几点思考。
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当今世界,技术和知识发展迅速,但人文素养却鲜有人重视。
人文素养包括道德品质、情感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感知美好、增加内在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主义盛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
而“人中人”教育理念提醒我们,一个人应该不仅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利益,更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理念倡导自由发展的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往往被理解为灌输知识和技能,学生被视为被教育者,而“人中人”教育理念则倡导自由发展的教育观念。
这种教育观念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受到足够的尊重和关爱,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个性,不应该被机械地塑造成一种特定的模式。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人,而不是受制于他人。
陶行知先生的“人中人”教育理念提出了学校应该成为人的发展的家园。
学校是一个培养未来人才的地方,它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提供一个健康、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爱和关怀,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学校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陶行知先生“人中人”教育的几点思考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提出了“人中人”教育理念,主张要教育出道德修养高、智慧深、胸怀广、实践强的“人中人”。
这一理念一直被广泛地引用和传承,对于今天的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人中人”教育理念,从根本上看重的是道德和品格的培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是最重要的,不论多聪明、多有成就,如果没有良好的品性,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中人”。
这一观点与今天的教育理念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但却很容易忽略道德和品性的培养,这使得一些偏离正轨的行为在社会上得以滋生。
因此,我们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和品德,以期逐步打造真正的“人中人”。
其次,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智慧的培养。
他认为,智慧是人类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利益的关键。
然而,智慧并不是一种天生的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刻苦学习、实践积累而得到。
在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智慧的培养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教育中注重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应用,鼓励孩子们善于思考,不断学习,以发展他们的智慧。
此外,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人中人”教育也注重胸怀和实践的培育。
他认为,要成为真正的“人中人”,必须有广阔的胸怀和强大的实践经验。
一个真正的“人中人”应该是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他们不仅关注自身利益,也关心和帮助别人。
同时,一个真正的“人中人”也必须是实践型的人才,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实际经验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体会。
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仅要让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还需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成为既有智慧又有胸怀和实践经验的“人中人”。
总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人中人”教育理念,为当今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和贯彻这一理念,从而培养一代代有道德、有智慧、有胸怀和实践力的“人中人”,让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从人学观的视角来看教育中的人
作者:高苗苗
来源:《教育界·高等教育》2019年第07期
【摘要】柏拉图通过“洞穴之喻”深层次地揭示了受教育和不受教育对人的本性的影响,从人学立场来看,“洞穴之喻”以一种人学世界观和人文信念的视角凸显了教育的属人性——教育是属于人,为了人,以使人成人为目的的活动。
文章认为教育理应是建立在教育者的爱智统一的教育情感和受教育者的知行统一基础上的关怀人生命整全性的活动。
【关键词】洞穴之喻;自在人;自为人
属于人的教育理应是一种先于科学认知的精神成长过程。
现实中,我们的教育曾一度沦为政治、经济的附庸物,教育中的人被理所当然地物化,一方面,热衷于各种数字崇拜主义;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压力致使家长、学生频频走上不归之路。
诸如此类,教育在各种各样的数字崇拜主义中更多地追求的是一种可计算性,用大众认可的“分数”“排名”来标榜自己,而那些不能量化或难以量化的教育中人的情感、意志、品格等是教育最重要的精神内核。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今我们重新将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置于一个制高点进行审视,试图透视其蕴含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走向,从中窥探“人是什么”或者“教育是什么”的本质问题,以期能够对现下教育在引领人和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工具性偏向予以省思。
一、“洞穴之喻”的原初性解读
为了说明受过教育与未受教育的人的本性的不同,柏拉图设想了一个生活着被捆绑了脖子和手脚而只能面对墙壁的囚徒的洞穴,这些囚徒只能看到由于火光而在对面墙上投下的阴影,却无法看到真实的东西,因此他们潜意识地会以为阴影就是实体。
当其中一个人忍受疼痛被迫起身转过头去接触实物时,他的眼睛一瞬间会因为光的刺激而疼痛以至于仍然看不清,此时引导他从看阴影开始,渐次地转向实物,由实物转向火光,再由火光转向太阳。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能马上看到真实的事物。
对此,柏拉图认为,相比看阴影和水中的倒影,看到事物的本身是最难的,晚上他会同样地看到星星和月亮的光芒,看到天空的事物以及整片夜空,只有这样他才会明白:太阳是他之前所见一切的客观存在的本源[1]。
当他认识到这一点,即找到善的
理念之后,他是不愿意再去看阴影的,也不会热衷于由阴影带来的奖赏,不会再想过囚徒生活。
试想象他再次回到了洞穴,他的眼睛会再次因为从亮处到暗处的刺激而看不清阴影,他的同伴甚至会认为他的眼睛坏了。
柏拉图认为,这个过程就是教育所引发的受教育者的“心灵转向”,而这种教育理应是一种建立在真理之上的启发式教育。
在这之中,人和囚徒尽管都是柏拉图所设想的理念世界中的主体,同样也是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主体,没有了人,教育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由此理念世界折射到现象世界,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