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 读后感

合集下载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精选11篇)《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1《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我是通过樊登读书会App樊登老师推荐买来读的一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她致力于从刚出生到6岁大的儿童的成长教育研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美国儿童教育专家。

1、情感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不应该刻意逃避而是欣然面对。

通过情感引导孩子,尊重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值得对孩子发怒。

很多事情,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条件的给孩子情绪的支持,是的,可是家长们总怕自己会走到放任孩子的那一面去。

关于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犯错或者发脾气,一般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满足,给孩子一段反思时间或者冷静时间,如果是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和他聊聊刚才的行为,并问她下一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亲测有效。

如果能提前告诉孩子我们的预期,他们一般会更合作。

这里有个值得借鉴的方略: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

关于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很多父母在两者之间摇摆,其实中间那个度不好把握,大多数还是赞成不打不成才,毕竟这个符合中国的传统,也相对容易让孩子听话,让自己轻松。

其实正如许多育儿书倡导的,不打孩子一样也能教育好孩子。

身边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也有家长告诉我在三岁后就不体罚孩子了。

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拥有更好的耐性,因为即便孩子当下答应你,偶尔也是会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耐心多沟通几次才行,在被工作和生活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家长们,表现出这样的耐心实属不易,大多数已经透支了精力。

关于要不要让孩子一直哭: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问题。

我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孩子总有不哭的时候,让他哭好了,不能纵容他。

甚至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我还比较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不然以后放不下来。

最新《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最新《如何说,孩子才肯学》读后感

【读后感】这本书是美国最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与“教育学博士”合力奉献的一本书,它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延续,一本难得的好书。

很多种原因可以令一本书成为好书,文字优美、立论新颖、哲理深刻……而它则是因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提到许多方法,吸引孩子合作、培养孩子自律、激发孩子创造力等等。

但是令我最有感触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

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接纳孩子的情绪是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的开始。

书中讲到“孩子的情绪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当他们情绪良好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好。

如何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情绪?接纳他们的情绪!”一边读书,我一边在想,是否接纳过孩子的情绪。

有,但大多数是在无意中做出的,或者说是一种本能的驱使。

更多的时候,我将孩子的情绪忽视掉或是否定掉了。

前几天,看到一篇妈妈写的博文,说如何培养孩子坚强与勇敢。

文中提到,孩子摔倒了,妈妈走上前对孩子说,不要哭,要勇敢。

“摔倒了,不要哭”这是一句很老套的话。

小的时候,每次摔跤,我妈就说,不许哭,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哭有什么用。

每次我都怯生生地看着她,强忍住哭,却在心里想,摔倒了,一定不许哭,对小孩子是一件多么强人所难和残忍的事呀。

等到我长大,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摔倒之后号啕大哭。

所以当我做了妈妈,女儿摔跤,我很少对女儿说不许哭。

并且我不觉得摔倒了,哭几声就是不勇敢,就是不坚强,勇敢和坚强也不是靠摔倒了不哭培养出来的。

人摔倒了,或轻或重都会感到疼痛,感到疼痛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或龇牙咧嘴,或喊叫,甚至是哭,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发泄,妈妈却全然忽视掉,自然就更谈不上接纳了。

虽然我的学生只是五年级,是我每天面对的学生。

书中的那些卡通漫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许多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方式时,我发现,那些错误的方式不但是我常用,而且从前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对的。

仔细想想,否认学生的情绪的教育效果确实不好,不仅打击学生的自信,还会破坏师生间的感情。

学生会认为老师不尊重他,从而产生对老师的畏惧感。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精品范文].doc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精品范文].doc

《我在美国做妈妈》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几年前,我曾读过黄全愈教授这本红极一时的书,但那时还没工作很长时间,感触不是很深,只是书中所描述的中西教育之间的巨大不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寒假我又从书橱中翻到这本书,不自主地就翻开了第一页。

我也是一位有着几年教龄的教师,教育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再次阅读《素质教育在美国》,心里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如果说,中国古人提倡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美国教育所提倡的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场”。

在手把手示范如何捕鱼的时候,示范者更注重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泛辽阔的渔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捕鱼的方法与技巧。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小学二年级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研究”项目,规定“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

矿矿选择了蓝鲸的“研究”。

他从图书馆找来十几本介绍蓝鲸的儿童图画书,经过阅读,写出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这样的“研究”获得了什么。

作者写到:“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一副正经八百作课题研究的架式,收集资料,阅读,找观点,组织文章??一步不差,一丝不苟。

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

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更具价值。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的导引下,孩子的“研究”能力逐渐得到加强。

小学五年级时,矿矿写的有关卡通画与漫画的研究报告,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篇非常专业化的论文了。

在做研究的同时,他还自己创作了一个系列卡通故事:克瑞斯蒂人(crest man)。

到了七年级(相当于我们的初一),矿矿在仔细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写成的论文《老鼠有决策能力吗》,则完全可称为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

让我们看看他的研究结论:“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1我一直有这么个观点,教育和抚养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经历和体验。

然而,刚为人父母年轻的爸爸妈妈,不熟悉或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经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会很容易导致极端宠爱孩子。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停下来思索,自己的言行举动和生活方式对我的孩子会造成怎样地影响。

有时又会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样?她到底是怎么看她的爸爸妈妈?于是,我细心阅读了一本畅销全美由海姆·吉诺特所煮的教子经典书籍,中文名为《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这本书主要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展现给我们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来处理亲子关系,并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的情感沟通关系。

作者告诉我们抚养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项需要父母去学习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去总结校正的生活艺术。

而不是以吓唬训斥、利诱欺骗、大声谩骂等不礼貌的行为进行低俗恶性地家长权威似的统治。

其中,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值得分享给大家,以便我们反思。

在夸奖孩子们的时候,有些父母可能会过度赞扬自己的孩子。

比方说,“你是最棒的”,“你在妈妈眼里是最厉害的”等等。

这些赞扬方式,听起来很有力度,很受褒奖。

但是,这很容易让孩子们陷入这种来自外在虚荣的夸奖里,而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自信和对自我的认可。

很显然,每一个人都不会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高级别的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周围比自己还要厉害的伙伴,从小听惯了过度式夸奖的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这种差将会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阴影。

所以,父母需要转换角度夸奖,需要父母引导孩子们,通过具体的事件让孩子们看到他们自身的优点和特长。

孩子们这种通过认识自我价值和对自我的肯定,并建立起来自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将是慢慢人生长路中面对挫折困难时坚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时候你会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你很生气。

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觉,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还要陪着她玩耍,甚至还要担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时候;饭点孩子不吃饭,硬盯着电视看动画片,等等。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10篇)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10篇)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10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读后感篇1能做到不惩处孩子,对于我来讲是最难的部分。

有时候,道理上很明白似的,比方,惩处孩子,事实上就是剥夺了从他内心深处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还有,不要把孩子看做麻烦的制造者,要把他们当做解决问题的主动参加者等等。

可是,到实际操作中,发觉自己还是常常会被孩子的实际行为所套路,引发自己心理、心情上的急躁,尤其孩子屡教不改之时,总是自己忍无可忍之时。

比方,暑假期间,好几次,说好了学习的时间,大宝非得上床上装睡觉去,大白天的明显就是躲避,不想干。

当各种沟通技巧用完了之后,还是做不通工作,我就压不住火气,说:数到3,不行动就上戒尺。

只有这个时候,才慢吞吞的从床上挪下来,真的是让人无奈的抓狂,心里知道这是最低级的方式,但貌似自己水平有限,又使不出其他有效的方式。

如何对孩子说“不”,的确是个有技巧的问题。

读书的过程,我始终在反思,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并且是越长大越不听。

总结我们家的状况是:家长对孩子说了太多的“不行”。

孩子喜爱吃甜,要这个,要那个,我们每次都是“不行,太甜了,对你身体不好”;孩子在同学家吃饭,我们每次都是“不能跟人家要这个,要那个”;孩子放了学要先玩,再写作业,每次都是“不行,先把作业写完”;孩子不想弹钢琴,每次都是“不行,花了钱,必需坚持”。

总之,他们想干的貌似都不是我们情愿的,我们想让他们干的貌似都不是他们情愿的。

所以,如何表达能让双方达成共同目标显得尤其重要。

我如今就练习着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她的需求,然后表达客观状况或者自己的感受,然后尽量在可接纳的范围内达成她的需求。

回应的语言中避开消失“不行”两个字。

比方,孩子说“爸爸,我想玩嬉戏”。

我会说“可以啊,做完这张卷子之后就可以”。

“爸爸,我想看电视”“可以啊,你准备看20分钟还是半小时?”我发觉我开头有了一种思维模式,就是当有冲突点消失,努力查找双方的共同目标,用最可能多的方法做到求同存异。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读后感在暑期中教师开展了读好书的活动,每位教师读2~3本教育教学书刊,本人也喜欢买书看书,而且很杂,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是美国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阿戴尔.费伯、伊来恩.梅兹立希的文章,共有七章,主要介绍如何教育孩子,孩子的表现,家长们的一想法和做法,提出了许多问题,例举了许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如何鼓励孩子独立自主”,我们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教学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爱好,独特的感情,独特的愿望和独特的梦想,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特、自主性的人呢?作者的答案是肯定的:要允许孩子为他们自己做事,允许孩子为解决他们自己问题而努力,允许孩子从他们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说来容易做来难!而为人父母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孩子从我们身边分离出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有朝一日,他们能够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但现实的父母和教师并不是有效地去培养他们,而是恰恰相反。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班的大部分学生,现在己经是四年级了,当时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体育课,有一个男生的鞋带松开了,他就叫我帮他系一下鞋带,我问全班学生谁能帮助他?举手的人很少,引起了我的注意,课余的时候,我有意的跟孩子们拉家常,问他们谁会洗碗筷、洗菜,洗鞋子大多数孩子说不会,我想:这些都己经被疼爱孩子的父母、奶奶、爷爷所包办了。

再说我们教师,也有这样的许多事例,让孩子们做放心不下,我想我们的父母和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去帮助他们,引导他们。

自主性:是指人在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它表现为个体自由地、独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种状态。

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体现为他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自由的选择。

一、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婴儿当然喜欢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但是他不能永远这样生活。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

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幼儿教育书籍读后感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写给家长的书,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的图片感染了我,孩子和妈妈觉得很温馨,是我所向往的场景,带着幸福和期待迫不及待看了这本书。

看完后,我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心里五味杂陈,真是让我狠狠的反思和学习了一把!为人母十年了,我一直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着我的孩子,对待孩子的教育可谓是呕心沥血。

从女儿一出生,就想着怎么养育她,让她变成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我一直在解着这道题,我能得高分吗?这是个困扰了我很多年的问题。

直到读了这一本书,一本让我遗憾自己看迟了的书、一本庆幸自己没有错过的书,正如书中所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

但这种“帮助”,光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自以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其实并不然,甚至不足以与孩子切实地交流。

爱是需要技巧的。

整本书都贯穿着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生活中家长和孩子该怎么有效相处这条主线进行展开。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真真实实的讲述着平时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我是一边看着、一边回忆着、一边纠结着,十年来的发生的种种……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涌上心头。

我对女儿一直高要求、严标准,刚上小学时我就要求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常常事与愿违,当时我就很气愤,经常批评她,怎么老是不听妈妈的话呢?按照我讲的去做,有那么难吗?当时根本就没想过用一个能让孩子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方法,与她交流的时候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和情绪,也没有及时接受她所传递给我的信息,其实和孩子对话是一门艺术,孩子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我没有用心去了解她的所想、所感。

对她的问题或表述,我没有敏锐的洞察力。

读了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问题所在。

还有一方面,也是让我特别后悔的,就是对待孩子犯错误不太宽容,我始终觉得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就是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第一时间解决掉,还会强制让她按我的方案执行,看过这本书,我觉得对女儿幼小的心灵那是多么大的伤害。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范文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范文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范文假期看过这样一篇文章《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讲述的是一位美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中讲述的妈妈,就好像是我们眼中的后妈,对孩子有点“漠不关心”。

这位妈妈的底线:只要没有生命的危险就行。

当孩子掉进小水池时,妈妈看见就像没看见似的,当孩子从水池中爬出来带着湿漉漉的衣服又和其他孩子打闹,美国妈妈还是没有去关注孩子,甚至没有让孩子去换衣服。

问其原因:你越是阻拦,孩子越是好奇,大人的阻拦可能导致孩子偷偷地去玩,那时候孩子可能发生危险,当他尝试掉进水池的感觉并不好玩时,他才会下次注意并保护自己,当他感觉到湿的衣服不舒服时,他才会有意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美国妈妈重视孩子自己体验生活,在亲身经历中学会自理,学会自立,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但是中国妈妈首先会连哄带吓的'制止孩子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当孩子掉进水池,中国妈妈们会快步急走把孩子扶起来,甚至还会埋怨水池,给孩子换上干净衣服那是每个中国妈妈们必须要做的事。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的限止和命令,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孩子必须在父母的保护圈内活动,孩子的自主探索和探险都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所以我们的好多孩子就缺乏一些自主和创新……故事二说的是一位美国机械工程师竟然不会计口算10.3-5.8等于几,问其怎样成为工程师的,虽说数学和其他学科平常考试都不及格,但是可以借助计算器计算,还有他的爬树和手工是很棒的,他的爸爸对的要求底线就是:保证一门功课是优秀的就行。

所以他有一门自己喜欢的功课,没有家长的压力,他对手工越来越有兴趣,并为自己成为工程师打下基础……这时我才相信外国的一个九岁孩子10内的加减都不会,尽然敢说长大要造火车,我不能再质疑……想想我们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底线:各门功课必须是优。

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最后顾及不了就成了一个平庸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家庭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读后感
朱晓晖
寒假看了这样一本书《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讲述的是一位美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中讲述的妈妈,就好像是我们眼中的后妈,对孩子有点“漠不关心”。

这位妈妈的底线:只要没有生命的危险就行。

当孩子掉进小水池时,妈妈看见就像没看见似的,当孩子从水池中爬出来带着湿漉漉的衣服又和其他孩子打闹,美国妈妈还是没有去关注孩子,甚至没有让孩子去换衣服。

问其原因:你越是阻拦,孩子越是好奇,大人的阻拦可能导致孩子偷偷地去玩,那时候孩子可能发生危险,当他尝试掉进水池的感觉并不好玩时,他才会下次注意并保护自己,当他感觉到湿的衣服不舒服时,他才会有意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美国妈妈重视孩子自己体验生活,在亲身经历中学会自理,学会自立,学会创新,学会生存。

但是中国妈妈首先会连哄带吓的制止孩子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玩耍,当孩子掉进水池,中国妈妈们会快步急走把孩子扶起来,甚至还会埋怨水池,给孩子换上干净衣服那是每个中国妈妈们必须要做的事。

中国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大多是的限止和命令,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孩子必须在父母的保护圈内活动,孩子的自主探索和探险都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所以我们的好多孩子就缺乏一些自主和创新……
故事二说的是一位美国机械工程师竟然不会计口算10.3-5.8等于几,问其怎样成为工程师的,虽说数学和其他学科平常考试都不及格,但是可以借助计算器计算,还有他的爬树和手工是很棒的,他的爸爸
对的要求底线就是:保证一门功课是优秀的就行。

所以他有一门自己喜欢的功课,没有家长的压力,他对手工越来越有兴趣,并为自己成为工程师打下基础……这时我才相信外国的一个九岁孩子10内的加减都不会,尽然敢说长大要造火车,我不能再质疑……
想想我们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底线:各门功课必须是优。

要求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最后顾及不了就成了一个平庸者……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家庭的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实我们作为家长的应该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育人环境,让孩子自由、快乐的健康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