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红石峡景区发展规划
浅谈陕北榆林红石峡摩崖艺术的艺术价值

浅谈陕北榆林红石峡摩崖艺术的艺术价值作者:张圆圆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4期【摘要】陕西省榆林市坐落于陕西省北部地区,地广人稀,红石峡作为本地的旅游景点,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同时,又宣扬着本地的文化以及曾经辉煌的历史一页。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在雄石峡的内部崖壁上有大量的摩崖石刻群。
“刀凿斧痕,题刻满山”,历朝历代的许多作品都有幸呈现与此。
如果说巴黎的名片是充满浪漫色彩的埃菲尔铁搭,北京的名片是充斥着伟岸色彩的天安门,重庆的名片当然离不开洪崖洞,那么榆林的名片则首当其冲为“雄石峡”。
【关键词】陕西;榆林;红石峡;雄石峡【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一、陕北红石峡摩崖艺术的渊源儿时的记忆中就对“雄石峡”这个神秘之地有着不同寻常的渴望,总想跟着家里的亲人去陕北一睹庐山真面目。
从小我就知道,西部大开发,家里人由山东本地的企业调遣到陕西省北部一个叫做榆林的城市去搞大开发,这个城市有一个叫做“雄石峡”的地方。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总是憧憬着走出去看看。
2005年的暑假,带着一份渴望,终于如愿以偿。
红石峡距离榆林市区不远,驱车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根据车速细算一下,距离榆林市区也就5公里的距离。
红石峡河谷狭长,长度为350米,整个峡谷有东崖、西崖之分,东崖大约有11.5米高,西崖有13米高,雄伟峭拔。
峡内榆溪河穿流而过直达城西。
中国的文人墨客向来有题刻而抒发豪情壮志的喜好,红石峡也有幸由驻守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们留下题记,从而造就了红石峡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大宝库的地位,也彪显了红石峡“九边重镇”的地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红石峡的晴天,“红山西照”因而得名。
中国人向来有信奉佛教的虔诚,热情而豪放的陕北人民,虽地处偏僻,但其对于中国传统佛教的信奉丝毫未减。
早在千年以前,中国的宋、元时期,人们就在红石峡崖壁上凿石建庙,命名“雄山寺”,作为宋朝明化年间的产物,其“天门、地门”全为隧道。
红石峡生态公园

红石峡生态公园
佚名
【期刊名称】《西部大开发》
【年(卷),期】2022()3
【摘要】红石峡生态公园位于陕北历史文化名城--九边重镇榆林城北二公里处,它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必争的边关要塞,是黄土高原的北端与毛乌素沙漠及鄂尔多斯台地南缘接合部,也是黄土地农耕文明与蒙古大草原游牧文化的接壤地带,大漠与边地风光、黄土与蒙汉风情尽收眼底.
【总页数】1页(P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论三门峡天鹅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
2.宜昌三峡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3.浅析城市社区公园复合开发模式——以成都麓湖红石公园为例
4.金丝峡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持续火爆
5.红石峡生态公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榆林红石峡水库

红石峡水库一:榆林市水资源概况榆林市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405毫米,占全省年平均降水量686.8毫米的59%,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
降雨地域分布不均,风沙区一般在325—425毫米之间,丘陵区在400—500毫米之间,而且降水常以阵雨形式出现,历时短,地表径流含沙量大,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46毫米,是降水量的3倍多。
并且榆林市北部有煤、西部有气、南部有盐,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建设,工矿及城市用水量将显著增加,其废污水排放量也将急居增加,工业废液、废渣渗漏和直接排放将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
由此,榆林市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状况不容乐观。
二:简介红石峡水库地处榆阳区榆阳镇桥头村,无定河水系榆溪河中游处,距榆林城北4.5公里,库区属沙草原风及河源区,实际控制面积2060平方公里。
红石峡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Ⅲ等中型季调节水库。
三:构造特点1:水库枢纽由大坝、左右岸输水洞、左右岸泄洪洞以及坝后抽水站组成。
大坝为浆砌石拱坝,雄踞普济桥下的石峡中,坝基深入河床石层2米,长19.3米,宽15.7米,半径48.6米;坝高15米,坝顶高程1072.0米,顶长39.4米,宽4米;控制流域面积1202、3k m2,正常蓄水位1083.6m,总库容1900万m3。
坝体用水泥、白灰砂浆砌块石筑成,坝面用水泥砂浆砌青料石保护。
东西泄洪洞均建在坝体前方东西两侧,由沙岩中开凿而成,为马蹄形断面,进口高程1061.8米。
东洞长37.12米,比降1/400;西洞长47.54米,比降1/12。
1958年根据需要增建了控制闸,为矩形断面,宽1.8米,高2.1米,分别安装平板闸门,由5吨齿轮型启闭机启闭,两洞最大泄洪量75立方米每秒。
输水洞也建在大坝前方东西两头,东洞接一级抽水站,西洞接自流灌溉渠道,结构与高程与泄洪洞相同,安装启闭机4台,两洞最大输水量6立方米每秒。
塞上明珠红石峡

塞上明珠红石峡作者:贺晓霞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1期摘要:陕西榆林老城迄今有五百余年的历史,古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有镇北台,南有凌霄塔,城内以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街为轴心,形成了著名的“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独特明清建筑古迹。
榆林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独具特色的传统风貌,成为传统建筑风貌类城市的典型代表,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夕阳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古城的城北!关键词:红石峡;蓬莱;山奇水秀红石峡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3千米处,地处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因夕阳西下时红石映日分外耀目而得名。
峡谷内山奇水秀,石窟、古刹林立,还有陕西省最大的摩崖题刻群。
红石峡共有大大小小的摩崖题刻120多幅,而赞美红石峡秀美景色、风光宜人的摩崖题刻近20幅。
1 题刻分析1.1 红石峡东崖上的题刻①“蓬莱仙岛”(阴刻)为同治五年(1866)农历四月蔡兆槐题刻。
蔡兆槐,江苏崇明人,咸丰癸丑(1853)进士,同治五年(1866)任榆林知府,同治十二年(1873)任凤翔知府。
题刻意指:红石峡清静幽雅的胜境好似神仙居住的地方。
②“蓬莱胜境”(阴刻)为民国十九年(1930)师汝霖、张柽泐石题刻。
题刻意指:红石峡秀美的景色如世外仙境。
③“流沙蓬岛”(阴刻)为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题刻,内容:二十八年秋,绶光奉命指导蒙政,驻榆阳之雄山寺,寺为明建,又经刘总戎厚基重修。
流沙环绕,台阁层峙,春秋佳日,颇绕风景,爱题四字,以志雪鸿。
襄阳朱绶光题。
题刻意指:红石峡黄沙清流各别,景色幽雅犹如仙境。
以上三幅题刻中都有提到“蓬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有蓬莱仙岛,为仙人所居。
后以此典比喻海中仙境,或形容人间胜境。
④“天外奇峰”(阳刻)为同治十一年(1872)农历五月延绥镇标右营游击甘肃平凉府固原州慕寅题刻。
题刻意指:红石峡两山对峙,鬼斧神工的胜景,是人间少有的奇景。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榆阳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工程立项的批复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榆阳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
工程立项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文物局
•【公布日期】2022.08.29
•【字号】陕文物函〔2022〕411号
•【施行日期】2022.08.2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陕西省文物局关于榆阳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工程立
项的批复
榆林市文物广电局:
你局《关于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项目立项的请示》(榆政文广字〔2022〕80号)收悉。
经我局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榆阳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保护工程立项。
二、在编制方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本次工程以现状加固为主,工程范围为红石峡石窟及摩崖石刻的保护加固。
2.应进行全面详细的地质、水文勘察,明确裂隙、松动岩体、生物病害等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对石窟和摩崖石刻进行结构稳定性评估,为确定工程范围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应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加固措施,严重控制工程规模,尽可能保持石窟原有风貌。
三、请你局组织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制度》等有关要求,抓紧编制工程方案,并上报我局审
批。
此复。
陕西省文物局
2022年8月29日。
浅析榆阳区“十四五”林草业发展规划要点

2021年第04期现代园艺浅析榆阳区“十四五”林草业发展规划要点朱建军(榆阳区林业和种苗工作站,陕西榆林719000)摘要:榆阳区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林草业发展水平,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按照“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建设的总体布局,以构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全域生态保护和林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整乡推进、板块联动、造管并重、全域治理”的思路,遵循八化同步的要求,务实有为、聚力攻坚,奋力谱写榆阳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实现大地增绿、生态增彩、农民增收。
基于此,探讨榆阳区“十四五”林草业发展规划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草业;发展规划;要点;榆阳区榆阳区按照“三环三带七园七廊道”全域生态建设的总体布局,高举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两面旗帜,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基本原则,按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方针,大力推进点、线、面结合的城乡绿化工程建设,形成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城乡一体绿化新格局[1]。
1榆阳区基本概况榆阳区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东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70~1405m。
榆阳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干燥寒冷,风多雨少,冷热剧变,四季分明,光照条件较好,年均气温8.8℃,极端高温38.6℃,极端低温-32.7℃,年均降水量414.4mm,无霜期155d,年均风沙日6d。
近年来榆阳区扎实推进造林绿化,狠抓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木覆盖率有了明显提高,水土流失逐步减少,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以创建草产业精品工程为契机,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利用区域经济的特色优势,坚持草产业建设不放松,努力在加大投入、普及科技、完善服务、规模种草上下功夫。
目前以苜蓿和沙打旺为主的人工种草保存面积80000hm2。
青饲玉米种植面积达6666.67hm2,沙地苜蓿种植水平得到长足进步,草产业从无到有,取得较大发展[2]。
2023年红石峡导游词

2023年红石峡导游词2023年红石峡导游词1红石峡——河南云台山云台山间的红石峡还有一个名字,叫温盘峪。
由“红石峡”的别称,很容易想到这里是少有的北方丹霞地貌所在地。
潭溪涧壑,与溪流打磨的红石一同组成了云台山景区具有代表性的石貌水景。
【路线导览】红石峡被盛誉为“自然山水精品廊”的红石峡中,水景众多。
有“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构成“九龙溪”。
还有“幽瀑”、“穿石洞”、“相吻石”、“双狮汲水”、“孔雀开屏”、“棋盘石”等景观。
谷口南端有一狭窄的峡谷称为“一线天”,且有瀑高50余米的白龙瀑布。
两侧高山耸立,恰似一个石阙,正好是云台山的西大门。
【费用】云台山120元门票内含,需单独验票,不可重复进景点。
【交通】到达云台山后,可以搭乘观光车和电瓶车到各个景点游览。
电瓶车票价单程5元/人,路程1公里。
峡谷极品红石峡,集秀、幽、雄、险于一身,容泉、瀑、溪、潭于一谷,素来享有“盆景峡谷”的美誉。
峡谷深68米,外旷内幽,奇景深藏,两岸峭壁山石秀丽,仿佛鬼斧神工雕凿而成的一个巨大盆景,又似名山大川的浓缩,园林专家称之为“自然山水精品廊”。
红石峡的地层结构,从上到下分别是4亿年前奥陶系石灰岩,4.7—5.1亿年前寒武系的石灰岩,10到14亿年年前中元古代紫红色石英砂岩。
另外在红石峡的白龙潭,地质专家还发现了34亿年前的锆石,是目前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
峡谷内留存有角度不整合、波痕石、丹崖断墙、龟背石、角度不整合等地质遗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伊德博士实地考察景区后,感叹到:“我不得不承认,云台山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地质公园。
它给我的印象是一部乐章,是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响乐。
2023年红石峡导游词2子房湖旁有两条岔道,下道是通往小寨沟景区、老潭沟景区;上道便是直通山西的修陵公路。
叠彩洞景区和茱峰景区盘恒在此。
榆林总体规划文本

从2006年到2020年,分为近、中、远期。
近期:2006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3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发76号,1985年)
(二)
地质地貌独特、壮观,风沙草原、黄土丘陵沟壑并存。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状况可以归纳为:光照充足,温差大,干燥,雨热同季(雨季集中在夏季,其余季节干旱少雨),四季明显,冬寒夏凉,宜游时间短。春季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无霜期短,寒潮降温多;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日照辐射强。
1、以中太铁路、西包-西康铁路、神朔铁路-大秦线、神朔-朔黄铁路为支撑,正在形成“一纵两横”骨干铁路为支撑的发达铁路网络。
2、以青银高速、府新高速、包北高速(经包头-榆林-横山-靖边-延安-西安-北海)、大清一级公路为支撑,正在形成“两横两纵”骨干公路网络;通过神府公路、神佳公路、兴神公路全面接入山西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形成大区域级旅游环路。
动态发展的眼光:既要放眼未来,用后工业化时代的超前视野看待榆林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又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化、产业化(国家能源基地建设)两大要素对近中期的深刻影响,对现实具有充分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协调发展。
泛产业的眼光:以泛产业、大产业的眼光,统筹各种要素,实现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旅游-保护-区域”一体化的旅游协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红石峡景区发展规划
作为支撑地方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目前在榆林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入起步阶段,旅游业作为一个城市的城市名片对第三产业的拉动是被经济界公认的发展模式。
我市的南、西、东周边省市旅游业以呈产业化发展,旅游市场热火朝天。
山西省已由能源重化工为主导产业转化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我市则形成了“中心城市”旅游产业滞后的尴尬局面。
我们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厚重的民俗文化以及建设文化大市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等于是“待嫁”。
红石峡景区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组合良好。
自然资源方面:“碧水+金沙”,壮美的大漠风光和广阔的水体(红石峡水库)的结合形成了无以伦比的魅力。
人文资源方面,“历史文化+农耕文化”,过渡性的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
二是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红石峡水库蓄水后形成的水体面积,使红石峡景区不仅面积广阔,而且植被覆盖较好。
三是开发前景广阔。
沙漠旅游对潜在旅游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目前榆林市乃至陕西沙漠生态旅游类产品空白。
摩崖石刻规模较大/较集中,具有明显的特色。
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元素多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书法红色宗教);自然环境较之榆林周边优美;纳凉烧烤游泳休闲;潜在的客源市场;周边的沙地
/沙地植物;边塞文化;安全设施尚好;石窟文化。
而且政府较为重视;对周边游客存在潜在的吸引力;客源比较广泛;周边地区经济状况较好;居民有强烈的出游意愿;
存在的问题:相关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标识较少;保护措施不够;景区规模较小/旅游容量小;内部的可进入性较差;旅游不够完善;林向;宣传力度不足所以知名度小。
威胁:政府的执行力远远不够;宗教文化与周边景区存在着竞争;外部交通不好。
红石峡景区的规划:下面重点从几个侧面分析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旅游资源整合,目的是通过整合将红石峡和生态公园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树立一个榆林新的旅游品牌,为我市的旅游资源整合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一两处景点整合的目的从旅游上讲可以形成我市较为完善的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度假区,提升我市的旅游档次。
从文化建设上讲结合生态公园内新摩崖石刻的建设必将全面提升红石峡在西部书法文化和石刻文化的地位。
从可持续发展讲我们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享用者同时也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
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极其丰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从生态建设上讲通过整合结合三条水坝的建设,全面改善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景观质量,彻底克服夏季旅游旺季红石峡和生态公园无水景的现象。
同时也解决旅游区水土流失问题。
从景区建设上讲可以克服双方建设上的重复投资和功能区的重复设置。
同时也可以弥补红石峡功能的单一性和生态公园缺乏历史性。
充分体现旅游区的基本特性即“吃、住、行、游、购、娱”。
二、近年来我市在文化大市建设上取得了极大成就。
合并后的红石峡景区在生态公园北区新建现代摩崖石刻将全面提升景区的文化内涵。
新石刻的建设是对旧石刻书法文化的传承。
整合后建成的新景区将形成游客观旧摩崖石刻、体验陕北民俗文化、最后观赏现代摩崖石刻等一系列规模较大,文化内涵深刻,地域旅游特色浓烈的旅游文化体验区。
这对全面提升红石峡在西部的石刻书法地位将起到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必将永载史册,从而把文化大市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榆林目前并不缺少旅游景点而是缺少旅游景区,缺少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家级旅游景区。
白云山展示的是道教文化,红缄淖呈现的是大漠文化,整合后的红石峡景区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厚重的石刻书法文化和浓烈的陕北民俗文化。
整合后的红石峡景区将形成较大的榆林旅游强势品牌,从而以“神峡”的姿态展现国人面前,必将形成较强的旅游吸引力。
四红石峡作为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近年来虽在周边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发展速度和其所拥有的资源不成比例。
现在的红石峡是景点并非是景区更不是国家级的a 级景区。
其主要原因是发展旅游和文物保护定位不清晰。
一套人马,两份工作,名是文管所可通过被动的旅游行为在盈利,又不按旅游的市场规律运作,每年的收入主要用于支付职工的工资,根本无力进行文物保护.红石峡的文化价值所产生的旅游经济价值没有得到根本的发挥。
在建设上没有充分考虑旅游的基本要素(吃、住、行、游、购、娱)。
和生态公园
整合后将形成较为完善的“aaaa”级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公园目前是国家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时生态公园可作为红石峡的旅游服务功能区。
红石峡重点作好文物保护而生态公园重点作好旅游服务和后续的北摩崖石刻建设,双方取长补短可彻底克服建设上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将旅游文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五生态公园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2006 年3 月被省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 级旅游区。
园内所展示的陕北民俗文化和为榆林人民提供的休闲娱乐服务深受市民好评,完全附合国家发改委所提出的城市近郊公园所具备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
但从长期发展来看生态公园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和红石峡的品牌重复问题,新摩崖石刻建成后和旧石刻的连接问题,水景的建设问题,土地问题,后续投入不足的问题(土地是租用投入信心不足)所以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和红石峡的整合才能得以较好解决。
总之,从宏观上讲双方的整合对榆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微观上将对红石峡和生态公园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市的旅游资源整合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解决之道由于红石峡的公有性和生态公园的私有性,在整合的过程中可参照其它省市在公私合并上的办法。
整合工作可分为近期和远期展开,近期主要是成立整合领导小组,由旅游和文化部门负责研究方案,远期是结合红石峡的新石刻建设和生态公园的北石刻和三条水坝的建设,双方工期可同时完成。
一年后可形成长 2.8 公里的全国最长书法石刻和陕北书法园林。
在整合的过程中应把握以下
原则: 1. 双赢原则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共享,共谋发展 2. 保护和开发并进原则整合后的文保单位继续承担保护职能,这和全国大景区的运作模式是一致的,其余人员和生态公园成立红石峡旅游开发总公司,双方股份制经营。
在年赢利中拿出一定比例进行文物保护。
3. 市场化运作原则 4. 政府也可将生态公园回收交由红石峡经营整合后的红石峡旅游开发总公司,完全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行。
本着只要政策不要钱的原则,积极吸引资金,尽快解决现在俩家的道路连接、陕北民俗文化村和百石林的文化建设、新摩崖石刻的建设、立争在红石峡二期工程完工前新摩崖石刻建成。
将整合后的红石峡打造成全国首屈一指的书法石刻宝库和陕北民俗文化园林。
以“神峡”的姿态成为西部的旅游文化圣地,全面推进榆林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