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出自唐代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露浓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赏析此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
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
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
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
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篇1【解题】此诗最大特点之一,是以美景托愁。
诗开首就展现出一片桃源景象,把人引到一个世外桃园之中,何来谈“愁”。
随着诗人进山的行程,人们看到的是:林木深深,溪流潺潺,麋鹿出没,野竹、飞瀑、碧峰,犹如美不胜收的画轴,一幅接一幅地展开。
只是到最后,才托出访道士不遇而生愁情。
此诗写愁之第二特点,是对愁的描绘自然、优雅,用倚松再倚松表现诗人访道士不遇之惆怅,妙不可言。
总之,此诗写愁不落窠臼,独具萧洒、飘逸之风姿,非诗仙莫能为也。
【全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①戴天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
【翻译】犬吠水色中,淙淙的泉流声夹杂着犬吠,桃花带露浓。
带晨露的桃花十分的艳浓。
树深时见鹿,树林幽深不时出没着麋鹿,溪午不闻钟。
溪边午时听不到山寺鸣钟。
野竹分青霭,迷蒙青雾里依稀可见野竹,飞泉挂碧峰。
一道飞瀑悬挂在青碧山峰。
无人知所去,没有人知道观主去往何处,愁倚两三松。
我惆怅不已独倚两三青松。
【鉴赏】这首五律约作于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在今四川江油县)大明寺读书之时。
诗题“访道士”和“不遇”总绾诗意,但全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读来令人奇趣横生。
首联写景兼点时令和时间。
犬吠之声与汩汩水声传入耳膜,先令人获得悠远清雅的听觉享受;桃花上挂着晶莹欲滴的露珠,又令人生出湿润鲜艳的视觉美感。
同时,“桃花”暗点早春,“露浓”暗点清晨,既是清晨的早春,又是早春的清晨,二者合在一起,使得山林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新颖奇妙,不仅有力地烘托了山中道士的超尘脱俗,而且细微地揭示了诗人清晨访友的急切心情。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一: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4分)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4分)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4分)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
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
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
(1分)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
(2分)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
(1分)3、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题分析:这是一个拜访类诗题,诗题包括两部分信息:1、拜访的对象是深居山中的道士,2、拜访的结果是不遇。
此类词题常见特点是先描述拜访的过程与景色,再抒发不遇的情感。
二:1.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
(6分)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名《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戴天山”,按照传统的注解是“匡山”,位于四川江油市。
“匡山”又分为“小匡山”和“大匡山”。
“小匡山”位于江油市“让水乡读书台村”,据说少年李白曾在此刻苦读书;“大匡山”位于江油市“大康镇下庄坝村”,山下有“大明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据说李白年少时也曾在大明寺隐居读书。
杜甫在客居成都的时候,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不见》,最后两句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也不知道,杜甫诗中的匡山是指“小匡山”还是“大匡山”,不过至少证明当时就有“匡山”这个山名。
如果“戴天山”就是“匡山”,那李白为什么不写“访匡山道士不遇”呢?看来近代学者认为“戴天山”其实是“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是有道理的(见《华西都市报》唐平瀛《李白诗中的戴天山迷雾》)。
文中的根据是:一,现存“江油李白纪念馆”内的宋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主持记》,其中记载了“太白旧山,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昔贞观中,始祖师法云,不知姓氏,号长眉僧......卜基创止宅”,认为“大明古寺靠戴天之山”正好说明“大匡山”并非“戴天山”。
二,在大匡山背后的“盖天山”(俗称:吴家后山)与“戴天山”谐音。
如今这座“大明寺”已不复存在,它的位置应该是介于“大匡山”与“戴天山”之间。
“大明寺”是一座佛寺庙,李白在这里隐居读书。
期间可能机缘巧合,认识了住在后面“戴天山”的某位道士,于是某一天,李白出发了,独自去拜访他。
据说这“盖天山”(戴天山)的的最高峰,海拔2179米,周边的自然景观与李白诗中所写相对吻合。
好,我们来感受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诗:“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字词典故“犬吠fei4”:【狗叫。
】“浓”:【《说文解字》:“浓,露多也。
从水、农声。
”《诗·小雅·蓼萧》:“零露浓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一首五言律诗,据专家考定,写作该诗的时候诗人还不到20岁。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固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位于今天四川省江油县,是李白青少年生活的地方。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括述访友末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势的感情。
可以这么说:这首诗是一幅山水画,是一首友情曲,请让我们一齐来欣赏: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这是诗歌的首联,(律诗由八句组成四联,名称依次叫:首联、领联、颈联、尾联)一开篇作者就以清幽的音响和绚丽的色彩营造出浓浓的诗意,我们可以想象。
诗人很简单就启程起路了,这时大地还在晨曦中甜睡,四无人语,一片寂静,只听到潺潺的流淌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狗叫声。
诗人走呀走呀,天渐渐亮起来了。
只见路边的桃花那红朴朴的脸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在朝阳映照下,显得格外浓艳。
诗人用短短的十个字,就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清新恬静而又生机盎然的山乡清晨图。
不光用字简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含义的丰富更植值得我们咀嚼。
表现的角度:先写所闻:犬吠,水声。
后写所见:桃花带露(再细心玩味,穿行于盛开的桃花林中,必然嗅到花香芬芳,那么,准确来说是写了听觉,视觉,嗅觉的感受了)。
所闻所见,这摄取的角度,暗中也交代了时间顺序,由晨光来露到旭日初生。
表现的手法:动、静相衬,写出了山乡的宁静和山林的寂僻。
“犬吠水声中”是天亮之前的耳中所闻,这时除了朦胧的路影之外:对环境的其余感受只能依靠听觉了。
有农村生活体会的人大概都知道,乡间夜晚最常听到的是狗叫声,这里是山村,当然也少不了山泉溪流之声,水声潺潺,间杂着时有时无,时远时近的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明明有声,为什么还说写出了山乡黎明的宁静呢?这是用动的字面写出静的境界,是寓静于动,以动衬静。
【古诗文阅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文阅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唐]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赏析颈联中“分”和“挂”的妙处。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
“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全诗各句都不明言“道士”和“不遇”,却都是围绕“访道士不遇”而展开的。
首联写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
颔联“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无人。
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这显然是不遇道士而出现的观赏动作。
尾联是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
二:1.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
(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
(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
(2分)(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2.(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一: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
(4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4分)
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
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
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
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
3、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
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题分析:这是一个拜访类诗题,诗题包括两部分信息:1、拜访的对象是深
居山中的道士,2、拜访的结果是不遇。
此类词题常见特点是先描述拜访的过程与
景色,再抒发不遇的情感。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及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译文及赏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
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注释】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不遇:没有遇到⑵吠:狗叫。
⑶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⑷树深:树丛深处。
⑸青霭:青色的云气。
⑹倚:靠。
【赏析】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
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
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
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
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
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
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
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
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
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
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
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原文 【解题】 此诗最大特点之一,是以美景托愁。
诗开首就展现出一片桃源景象,把人引 到一个世外桃园之中,何来谈“愁”。
随着诗人进山的行程,人们看到的是:林 木深深,溪流潺潺,麋鹿出没,野竹、飞瀑、碧峰,犹如美不胜收的画轴,一幅 接一幅地展开。
只是到最后, 才托出访道士不遇而生愁情。
此诗写愁之第二特点, 是对愁的描绘自然、 优雅, 用倚松再倚松表现诗人访道士不遇之惆怅, 妙不可言。
总之,此诗写愁不落窠臼,独具萧洒、飘逸之风姿,非诗仙莫能为也。
【全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释】①戴天山:即大匡山,在今四川江油市西。
【翻译】 犬吠水色中,淙淙的泉流声夹杂着犬吠, 桃花带露浓。
带晨露的桃花十分的艳浓。
树深时见鹿,树林幽深不时出没着麋鹿, 溪午不闻钟。
溪边午时听不到山寺鸣钟。
野竹分青霭,迷蒙青雾里依稀可见野竹, 飞泉挂碧峰。
一道飞瀑悬挂在青碧山峰。
无人知所去,没有人知道观主去往何处, 愁倚两三松。
我惆怅不已独倚两三青松。
【鉴赏】 这首五律约作于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在今四川江油县)大明寺读书之时。
诗题 “访道士”和“不遇”总绾诗意,但全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 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读来令人奇趣横生。
首联写景兼点时令和时间。
犬吠之声与汩汩水声传入耳膜, 先令人获得悠远 清雅的听觉享受;桃花上挂着晶莹欲滴的露珠, 又令人生出湿润鲜艳的视觉美感。
同时,“桃花”暗点早春,“露浓”暗点清晨,既是清晨的早春,又是早春的清
晨,二者合在一起,使得山林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新颖奇妙,不仅有力地烘托了山 中道士的超尘脱俗,而且细微地揭示了诗人清晨访友的急切心情。
颔联更深一层,借“树深”表明路程的延伸,借“溪午”表明时间的变化。
山深树密,幽静已极,何况“时见鹿”!鹿胆小怕人,既然时时可见,则周围无 人可想而知。
时已至午, 道院钟声该响了, 却“不闻钟”, 则道士不在不言自明。
细味诗意, 既借环境之静寂见出道士不在, 又借人迹杳然极写环境之寂静;一“见” 一“闻”,互为因果,正因“不闻钟”,所以“时见鹿”;既然“时见鹿”,就 肯定“不闻钟”。
两句诗,错综回环,耐人品味。
颈联承“不闻钟”而来,写道院所见景色。
野竹、青霭、一绿一青;飞泉, 碧峰,一白一碧;多种色彩组合在一起,宛如一幅秀美天然的画图。
翠绿的野竹 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本是静景,一个“分”字,摇曳而生动感;白色的泉水自碧 峰飞流而下,本是动景,一个“挂”字,又化动为静。
由“分”字来看,曲折地 表现了野竹的修长和地势的高拔,否则它就难以冲破云气;由“挂”字来看,更 借远景巧妙地表现了道院地形的有利和开阔, 否则在深林之中绝难领略到飞泉倒 挂的美景。
景色如此之美,固然是写道院的幽静雅洁,但又何尝不是写道士恬静 高雅的志趣?诗人本是专程来访道士,道士不在,并不马上回转,而是细细品味 起眼前的景色来,这又何尝不是写诗人酷爱自然的心性? 以上两联,既是写景,又是写人,处处关合诗题,步步向前推进,待气势蓄 足以后,末联脱颖而出,令人于“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的结句中,领悟出 诗人“访道士不遇”的事实和他那愁闷的心情。
这首诗格调清新,境界幽远,文势有起有伏,情感有扬有抑。
对仗工丽,却 无丝毫斧凿之痕;语词含蓄,而又不失明白晓畅,加上反衬、暗示手法的妙用, 确是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
李白在青年时期就写出这样好的作品, 不能 不令人叹为观止。
以上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虽无一句写道士,却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出道士 的情趣与品格, 所以, 尾联的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于写景中突发抒情, 并不给人以突兀之感。
诗人从晨至午远道来访高雅超俗的得道高士却不遇, 这份 失望、惆怅之感用 “愁倚两三松” 来描述一点也不过份。
这首诗格调高雅平和, 虽有访友不遇的失望, 但更多更主要的则是通过对优 美山川的赞美抒发一种悠闲恬淡的情致, 表达对超凡拔俗品格的仰慕和追求。
诗 中的景物描写很实,也很优美,给人以 “天然去雕饰”的感觉。
这同诗人后来 山水诗寄情山水富于变幻的风格相比迥异其趣。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格律严谨, 中规中矩, 对仗工稳, 用词讲究而不险, 且有明显的吸取前人精华的痕迹。
如 “犬 吠水声中”,很象陶渊明 《归园田居 》中的 “狗吠深巷中”。
以上这些都表现了诗人早期诗歌
的特点,为诗人后来登上我国诗歌艺术的顶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 此诗写访道士不遇,却无一句说不遇,而又似句句说不遇。
前六句写了山中 之美景,至结处方露出“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遂使全篇美景,均笼罩 于诗人访人不遇的惆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