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民谣
关于家乡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对家乡附近的一些老人进行了咨询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整理,并作出如下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邢台人的春节习俗,据传颂的民谣来形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转一转......”在我们这里,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祭灶官”说法,而且在这天还要包饺子。
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摆放供品,这样,他就不会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我们这里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来年更好的美好愿望。
之后的几天就是蒸枣卷、蒸馒头,炸丸子,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
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六,天天要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
一般城市里大多住的是楼房就是在门上贴个门神或者福字,而在我们这边乡村中,要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不用说门口,甚至拖拉机等农用工具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
但其实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
邢台古代九大名门望族

邢台古代九大名门望族邢台,姓氏文化非常丰富,不仅产生过张、邢等重要姓氏,而且是许多姓氏的郡望,古代这里的许多名门望族渊源流长,产生了一大批精英人士,在中国古代产生重大影响,成为邢台姓氏文化中灿烂的一支。
1、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
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
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10房崔氏。
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清河崔氏作为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煊赫的政治地位,同时还包涵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文化地位。
清河崔氏形成于魏晋,经过十六国时期的发展,至北朝达到鼎盛,它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其后,崔氏家族经唐末五代,至宋遂衰。
清河崔氏是一个文化功底深厚、学识渊博的文化世族。
在他们之中,历代都有闻名于世的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及医学家,好学的家风与学术传家在整个家族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世代不替的传承性。
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二首诗人:唐代岑参令德当时重,高门举世推。
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

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作者:邢台哑巴哑巴这些年跑遍全国大江南北,每到一处,有人问起:”君自何处?”哑巴回答:”邢台,再补充一句河北邢台,生怕他人不知道似的.”每个人听到这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反映和印象,哑巴把邢台在外地人心中的印象整理出来,以飨邢台父老乡亲.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一位:大地震每次对外地人说起邢台,尤其是30岁以上的人,他们总是思考一会,然后回答哑巴:”哦,就是发生大地震的那个地方吧?”是呀,当年的一场地震,让邢台名扬全国,也难怪当年周总理说:”要不是这场地震还真不知道邢台这个地方...”更难怪后来一直流传一个笑话说:南方一旅店,半夜有人大叫一声:”地震了!”所有人惊醒不知所措.只有两个人毫不犹豫从三楼窗户一跃而下!后有人一问,跳窗逃生二人均河北人,一唐山,一邢台.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二位:汽车城这是邢台人只能在历史上骄傲的一个印象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邢台的汽车工业曾是一度的火暴.全国各地说起汽车配件,不免要提起邢台.哑巴在广东的时候一次与新认识的一些客户吃饭,哑巴一介绍自己是邢台人,其中几个竟能说出邢台当年的汽车配件厂所产的配件名字和赫赫有名的红星汽车厂.哑巴在骄傲之中,又有些羞涩.当年之鼎盛已一去不回,我们今天的邢台人又怎样争回这个称号呢?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三位:重大案件想当年,邢台某局副局长炸铁路一案,搞的沸沸扬扬,邢台之名被其影响之坏!据说后来有一阵子去北京一说是邢台的车,路上要查好几遍.接着邢台一起牵动副市长的特大贪污案再起波澜!邢台终于再出风头!哑巴一度出去介绍时,人家回问都是:"听说你们一个副市长落马了,是吗?"再看去年,网上热炒的反贪局长家被炸,南宫警察设局抓嫖客,更让邢台的名声一臭再臭!哎,我的家呀!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四位:巨鹿不知为什么,外地人对邢台的这个地名印象非常深.哑巴想可能是历史书上当年写的"巨鹿之战"吧.也难怪,每次哑巴说自己是邢台人,别人都问:"有个巨鹿在你们那里吧?"哑巴就回答他们:"是呀!当年的黄巾起义的张角,就是我们邢台巨鹿人.不过当年的巨鹿现在为邢台平乡县.故当地还有些村有不拜关羽的习俗.据说是张角后人.还有秦始皇,也是途中死于巨鹿."对于自己家乡的这点历史,我想邢台人适宜的时候还是可以拿出来卖弄一下的.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五位:矿产丰富曾经在东北碰到几个朋友说起哑巴的家乡,说:"在东北这里你们那就称不上产粮大市了,但是听说你们那里矿产特别丰富.尤其是煤矿特别多?"也真的确实如此,咱们邢台蕴藏着煤,铁,镁,硫,石墨、瓷土矿、铜、钴、钼等很多很多地质矿产.这一点也不乏是邢台人自豪之处,邢台的一黑一白,黑说得正是邢台沙河的煤资源,再看邢台西部山区的石子厂,水泥厂也边地全是,自然而然,名声也扬名在外了.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六位:郭守敬名人的历史贡献大家都知道,可是真要问起他是哪里人,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就象别人问我们邢台人张衡是哪里人呀?我们照样十个里有七个答不上来,因为邢台人的心中,天文学家,只有郭守敬!幸好哑巴还真碰到几个历史学的比较优秀的外地朋友,一介绍自己是邢台人,他们憋半天,然后问你:"有个天文学家郭守敬是你们邢台人吧?"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起码比提副市长那档子事强!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七位:抗日要说起抗日战争中的邢台也很是有名的.当年的抗日大学,如今的冀南烈士陵园,多少的在老一辈革命家心里有些印象.记得一次哑巴在广东说起自己的家乡是河北邢台.他毫不犹豫的说:"我感觉河北保定在抗日战争中出的汉奸多,但是邢台的老百姓都是好样的."哑巴听着他那牵强的话哈哈大笑起来.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八位:农村印象有此印象的大都是来过邢台的外地人.哑巴一次和一个温州的朋友说起自己的家.他说:"哦,邢台,去过,就象城市里的一个大农村.你们那的市里还有好多叫什么庄,什么村的名字吧?城市建设也比较落后.说发达,赶不上石家庄;说绿化,赶不上保定;就论历史,你们还比不上邯郸.另外我发现你们邢台普通话普及的太差了,在公共场合,什么人都操着一口邢台当地话,真的象一个大农村."此话让哑巴顿感当头一棒.是呀,只有自己的家乡富饶了,经济强大了,邢台的人才真的能感觉到自豪呢!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九位:华龙说真的,哑巴对邢台上央视的几家企业都没有好印象.别人企业的广告,一方面宣传自己,一方面为自己的城市宣扬知名度.看看很多知名的企业最后广告语"哈尔滨制药*厂","大连美罗","通化制药","鹤壁天元"...都带着自己城市的名字.而邢台两家一家曰"华龙日清",一家曰"...中西药结合疗效好,恒利集团".根本没有带一丁点邢台的边.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给邢台带来得经济利益和发展.说起邢台,我们都会说:"华龙方便面是邢台的."可是说起华龙,又有多少外地人知道这个出产全国优秀小麦培育基地的企业在邢台呢?外地人对邢台之十大印象第十位:板厂真要在外地对外地人说起邢台的工业产品.他们可以不知道晶牛玻璃,鲸鱼轮胎,汽车配件什么的.但是邢台的板厂,真可谓全国有名!哑巴在广西南宁碰到了邢台的老乡会,几百人都是在南方做板材生意.哑巴在吉林碰到很多开大货车的司机,一聊起邢台,他们都会说:"我们去邢台拉过板材!"无论是全国各地,邢台的板材是最多也最出名的!可是让哑巴想不通的是,我们有如此高的名声,在这一领域竟没有出过一个全国或者省级名牌!可惜呀!现在的邢台板材市场,正在规划,哑巴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邢台下一个出名之处就在此领域!。
邢台过年风俗

邢台过年风俗邢台过年风俗邢台过年风俗民谣如此形容邢台人是如何过大年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
扫房日;二十五,掸尘土;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沽酒;三十日,黑夜坐一宿;大年初一出来走一走。
在邢台,一进入腊月,人们就该盘算着这年的大年该怎么过了。
各家先是开始清扫房屋,拆洗被褥,接着,男男女女赶紧剃头理发,因为在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禁忌。
接下来,就是做豆腐、压粉条,动干锅炸麻花,蒸年糕、蒸馒头,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
而一到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十,各家各户不能吃“赖饭”,即不好的饭,天天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等年饭置办得差不多了,又是该“办大年”的时候了,“办大年”就是买年货,花生、瓜子、红枣、核桃、糖果、点心,有钱的人家再买些鸡鸭鱼肉,还有过年的花炮,这就是办大年了。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
许多庄户人家,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鸡窝上、猪棚旁、甚至农用拖拉机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
庄户人家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
除了贴对联,许多人家还要贴好多大纸、常千,大纸就是把红黄蓝绿各色彩纸裁成七八寸见方的`纸块,再把剪成齿状的三四寸纸条粘在其两个下角,四块一幅,每块纸上写一个字,照字的顺序贴在门头上,如“春满人间”等,犹如对联的横幅。
常千,就是用彩色的纸裁成略小于大纸的四方块,纸面上镂空各种图案,而后各种花色成排搭配贴到房檐下,晾衣绳上,把整个院打扮得五彩缤纷。
到大年三十儿下午,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
吃年夜饭之前,要放个二踢脚炮,农家把一些贡品摆在院落一个干净的地方,意思是请神主,忙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主先享用年夜饭,之后他们再吃。
到了晚上,每家的家庭主妇要把家里人初一要穿的新衣服全部从柜子里拿出来,把要准备的年货也统统拿出来,因为,三十儿这天晚上是不能开箱开柜子的,也不能揭瓮揭缸,老人们说,这样做是免得放走了“金马驹”。
南和的传说

南和的传说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墙。
2、瓦固出了个“妙庄王”。
3、祁庄出了个秃娘娘。
4、三思(村)出了个“菜”状元。
5、金胳膊老李宋丞相。
6、天下黄河富银川。
7、神童县官的传说。
8、“透灵碑”的传说(文物古迹)。
9、“纱帽城”和“纱帽井”的传说。
10、南和、任县不求天,天旱就把辘轳扳。
11、产业谣。
12、古代名牌“麻头纸。
13、“盖房”和“种瓜”。
14、呼唤古代文明。
1、南和县里好牌坊,邢台城里好城墙。
一句民谣道出了南和县的特点。
南和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邢台市的东邻。
南和县面积很小,南北不过二十公里,东西不到三十公里。
解放后,建国初期,人口不到十三万。
但却是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有历史记载的古城。
南和县共有大小牌坊30余座,每座牌坊都是一个名人、大官的标记。
南和县的牌坊可称全国之最。
小时候听我奶奶说:相传古代全国共有12顶“八抬大轿”(省级以上的大官才能乘坐),南和县就占了8顶。
南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南和县域,禹贡属冀州。
周职方属邢。
自西汉始置南和县。
历历往事,悠悠烟云。
在这古老之城,确有一度朝官之盛。
据南和县志记载,在明代,南和县籍的举人以上的官员记录在册的有180多名,清代有120多名。
流传至今的《朝官谣》,当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两李二白一督堂,宾亨侯泰宋丞相,三思出个菜状元,瓦固出个妙庄王。
两李: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李起元;一是历时明神宗、光宗和熹宗三帝的刑部尚书李若圭。
据传,因其为当朝元老,抱过皇太子登基,被敕封为金胳膊,世称为金胳膊老李。
二白:一是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白储绍;一是储绍的亲侄白俊官。
一督堂:就是明神宗时,金戈铁马,戎马偬倥,平定边疆,治理宁夏,右副都御史朱正色。
宾:即力扶后赵王石勒成就帝业的右侯张宾。
亨:指的是辅佐元世祖忽必烈奠定基业的户部尚书马亨。
侯泰:就是拥载明建文帝登基、力主反对“燕王扫北”的刑部尚书。
宋丞相:唐四大名相之一,促成“开元盛世”的重臣宋璟。
“菜状元”:三思村人,系清咸丰时镇守福建的王世青。
传统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传统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五篇传统春节民风民俗调研报告篇1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
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
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
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
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
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
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
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
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
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
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
邢台吉他培训计划班地址

邢台吉他培训计划班地址
一、教学内容
1.吉他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包括五线谱和简谱的基本知识、吉他的基本构造和演奏技巧等。
2.吉他曲目演奏:教学内容包括古典吉他曲目、流行吉他曲目、民谣吉他曲目等。
3.吉他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鉴赏、音乐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员对吉他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员的吉他演奏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3.培养学员的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式
1.小班教学:每班15人左右,保证教学质量。
2.个性化教学:根据学员的特点和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演奏技巧的培养。
四、教学特色
1.教学环境优美:教室设施齐全,教学氛围浓厚。
2.师资力量强大:教师团队都是专业吉他演奏家和音乐教育专业毕业,教学水平高。
3.教学方式灵活:根据学员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教学时间
周一至周五下午和晚上,周末全天。
六、收费标准
1.基础班:每周一次课,每次90分钟,每月收费500元。
2.进阶班: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每月收费800元。
七、联系方式
地址:邢台市中心商业街23号
电话:(0319)8888888
欢迎有兴趣学习吉他的朋友前来报名,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邢台的民间故事

邢台的民间故事1、牛郎织女传说原生地:邢西天河山一带,邢台方志有全国最早的前乞巧节纪录影响:成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邢台西部太行山牛家庄,有个农家小伙子,叫牛郎。
父母下世早,他便跟着哥嫂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牛郎只分得了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起茅草屋。
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
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
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原来老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
便问道:牛大哥,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
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
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
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
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
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
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
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呱哒板 呱嗒板,迈大步,行走来到棺材铺, 掌柜哩棺材好,一头大来一头小。 盛上死人跑不了,盛上活人受不了。
3、顺德府有名胜
十五的月亮像明镜, 顺德府里有名胜, 卧牛城,美名传, 东、西牛角达活泉.... 狗头泉,在城东, 北街有楼名“清风”。 牛市街,羊市道, 火神庙里好热闹。 桃花村,周公村, 土地庙,在南门。 七里河,白马河, 郭守敬全都治理过。
《小老鼠》 小老鼠,上灯台, 偷吃油,下不来, 叫姐姐,捉猫来 吱吱哇哇绊下来。 大老鼠哭,小老鼠叫 一对蛤蟆来吊孝 给块白布它不要, 给块红布嘎嘎笑
《锔大缸》 锔盆锔碗锔大缸 今天我锔到了王家庄 王家庄有个王员外 王员外有三个姑娘 大姑娘叫个人人爱 二姑娘叫个喷喷香 三闺女长得更好看 名字就叫那十里香 三个闺女长好的 三个女婿可不强 大女婿是个秃头顶 二女婿是个脑光光 三女婿比他俩都好些 是转遭有毛中间光
《小板凳》 小板凳 ,四条腿 我给奶奶呱嗒嘴儿 奶奶嫌我聒里璜 我给奶奶拌碗疙瘩汤 奶奶喝一小碗, 我喝一大碗。 奶奶嫌我喝里多 我给奶奶刷刷锅 奶奶嫌我刷不净 我给奶奶戳坏瓮 奶奶撵,我就跑 一跑跑了二里地 捣个坑,咚咚放俩屁。
《小白鸡》一 小白鸡 ,喳喳窝, 俺娘不给俺娶老婆; 好嘞都跑了, 剩下个赖八货, 叫她刷锅不刷锅, 跳到锅里洗裹脚; 叫她刷碗不刷碗, 跳到碗里洗臭脸; 叫她掏灰不掏灰, 挖个坑, “扑出扑出”屙两堆。
《小白鸡》二 小白鸡 ,喳喳窝。 跟爹睡 ,爹打我。 跟妈睡 ,妈拧我。 自己睡, 猫咬我。 咯噔儿,咯噔儿,气死我。
《小白菜》 小白菜,地里黄! 三两岁,没有娘! 跟着爹爹过还好; 恐怕爹爹寻后娘! 后娘带个小兄弟 他吃稠的我喝汤, 端起碗泪汪汪。 拿起筷子想亲娘。
摞板凳 板凳板凳摞摞, 里头住着大哥。 大哥出来卖菜, 里头住着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 里头住着姑娘。 姑娘出来磕头儿, 里头住着孙猴儿。 孙猴儿出来作揖, 里头住着小鸡。 小鸡出来下蛋, “乒啪”,两半, 你一半儿,我一半儿 剩下那半做饭饭儿
4、天皇皇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大天亮 天席席,地席席 我家有个夜哭女 过路君子念三遍 一觉睡到太阳西
《麻野雀》 麻野雀,尾巴长, 娶了媳妇不要娘。 把娘扔到山后头, 媳妇背到炕头上。 老娘想吃长烧饼, 哪有闲钱补窟窿。 媳妇要吃大秋梨, 明天去赶顺德集。
邢台童: